鳌阳古镇翠微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19
颗粒名称: 鳌阳古镇翠微间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1
页码: 322-332
摘要: 寿宁县鳌阳古镇座落在这座美丽的鹫峰山里、寿宁县中部,东经119°30′,北纬27°27′,海拔752米,蟾溪顺地势自西北流向东南,穿镇而过,将镇区自然分割为东西二块。鳌阳镇唐属长溪县。五代属宁德县关隶镇。宋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镇升政和县,鳌阳镇属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为就近控制官台山,维持治安,以及防止大宝坑银矿被盗采,遂析福安、政和县地置寿宁县,选定杨梅村为寿宁县治,隶属建宁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属福宁府,不久改属闽海道。鳌阳镇即为历代县衙、县政府驻地。辖蟾溪、大同、敖东、梅溪、升平和北凤6个社区居委会及茗溪、横埕、安章三个村民委员会。现经茗溪新城区建设和东部新区开发后,城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全镇居民9000多户,33156人。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鳌阳镇

内容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首《戴清亭》五律是我国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白话短篇小说鼻祖、《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所作。诗中的“县”指的是当时的寿宁县治所在地——杨梅村,即今之寿宁县鳌阳镇。
  一、源流溯考 寿宁县鳌阳古镇座落在这座美丽的鹫峰山里、寿宁县中部,东经119°30′,北纬27°27′,海拔752米,蟾溪顺地势自西北流向东南,穿镇而过,将镇区自然分割为东西二块。
  鳌阳镇是寿宁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也是寿宁第一大镇。古代盛产杨梅,故名杨梅村,复因自城北镇武山俯视,形如鳌鱼,又称“鳌阳”,久而久之,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杨梅树被毁殆尽,“杨梅村”三字逐渐淡出历史,“鳌阳”之名沿用至今。
  鳌阳镇唐属长溪县。五代属宁德县关隶镇。宋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镇升政和县,鳌阳镇属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为就近控制官台山,维持治安,以及防止大宝坑银矿被盗采,遂析福安、政和县地置寿宁县,选定杨梅村为寿宁县治,隶属建宁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属福宁府,不久改属闽海道。鳌阳镇即为历代县衙、县政府驻地。辖蟾溪、大同、敖东、梅溪、升平和北凤6个社区居委会及茗溪、横埕、安章三个村民委员会。现经茗溪新城区建设和东部新区开发后,城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全镇居民9000多户,33156人。
  相传,设县之初,寿宁县南阳、大熟和杨梅三村村民为争设县治,互不相让,县官委决不下,三村村民相约各取泉水进行等量称重,重者为风水厚重之地,县治便设在那里。杨梅村村民用盐水代替泉水,结果是杨梅村泉水最重,县治便设在杨梅村。
  鳌阳镇内人口汉族为主,另有畲、回、满等少数民族。主要姓氏为叶、柳、范、蔡、卢、陈、陆、周、缪、童、富、龚、刘、张、吴、郑、严、魏、钟等。据史料载,最早迁入鳌阳境内的是陈氏,其他各姓氏随后陆续入迁。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陈汉唐由建安(今建阳)川石里龙兹口携眷迁居茗溪,陈汉唐之子洪轸徙居鳌峰,即今三峰寺所在地。陈洪轸及其子陈明因舍宅为寺后回居茗溪。寿宁的陈氏子孙均以陈洪轸为第一世。
  童氏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迁入杨梅村居住。
  鳌阳叶氏,始祖迁居本镇时间不一,而都在半月山下建有宗祠,半月山下是鳌阳叶姓的肇基地。依迁入时间先后,分“后叶”和“前叶”,两者迁入时间相距约150年,不过他们都属规溪叶氏后裔。民国丙戌年(1946年)修的《叶氏宗谱》(后叶)载:叶姓六十二世叶寿九于宋末元初(约1278-1279),由丹溪桥张坑迁于政和杨梅村腰,即寿宁建县后的城南关外林仔。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于半月山下立祠。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叶有挺《读宗谱序》载,叶氏(前叶)居半月山前,始祖为叶文廷,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携子敷十一自云和规溪迁杨梅村。
  范姓:二世祖范肖七于宋端宗二年(1278年)迁茗溪,六世祖范福昌,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迁居寿邑南门,后分居于镇内茗溪,鳌东村尾、蟾溪之西门、高厝下等。
  吴姓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从浙江景宁县上标吴家洞迁入本县杨梅村肇基。寿宁底洋谱载:吴材十于明永乐十二年(1393年)迁杨梅村即今县治肇基。景泰六年(1455年)建县,捐厝基为县堂,移居杨梅村头即冷水庵边。吴材十于洪武十四年(1354年)或明永乐十二年(1393年)定居杨梅村。
  柳姓于明洪武十八年(1386年)由浙江迁入杨梅桥。开基始祖柳平六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从浙江景宁县三都英川村(也作应村或英村),游学到福建省政和县北里杨梅村大使洋(即小东门)居住。平六柳发宗为鳌阳柳氏一世祖。康熙年间(1662-1722),柳氏裔孙柳钊等建祠堂于小东门和城外梧洋,前者称小东门祠(简称底柳祠,即鳌阳镇企业站)。后者称梧洋祠(简称外柳祠,即原酒厂内,2003年商贸城开发后,在其后建有柳氏商业楼)。由于有两座祠堂,一在城内,一在城外,故后人有底柳外柳之分。
  鳌阳镇是寿宁县的交通枢纽,自古便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誉。向东沿二级公路至南阳的洋边,再往南经双湖二级公路达福安、宁德、福州、广州、上海等地;经双湖二级公路往东达浙江省泰顺县;西南有寿(宁)澄(源)线至政和、邵武、建阳、南平等市县;另经凤阳抵周宁县;西有寿(宁)庆(元)线达浙江庆元县;北经寿(宁)枫(洋)线达浙江景宁县。
  鳌阳镇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9.7度,无霜期约204天—226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933毫米。境内土壤以黄红壤为主,植被以芒萁为主,林木以松木林和杂木林为最,辅之以杉、竹、茶、果等。
  二、鳌峰毓秀 “东南有山曰洞宫,绵延起伏衍鹫峰。屏八闽兮望东海,出岫表兮冠华东。雾朦胧兮云缥缈,山峻秀兮水淙淙。中有灵龙化紫气,盘旋聚瑞升鳌峰。”鹫峰山连绵起伏,钟灵毓秀。在鹫峰山深处有五列山脉盘旋聚会,形成一个小盆地,中央数座小山包舒展如荷,其中三座较高山峰如鹤立鸡群,突出侪群,这就是著名的三峰山。座落在三峰山脚下小盆地之中的鳌阳镇,秉承荷花般的三峰山之灵气,成为鹫峰山的钟灵之地,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最早跟这块小盆地发生人文关系的是陈姓族人。福建陈氏迁自河南固始,始祖随闽王王审知入闽,传四代至陈汉唐,其人曾任泉州提刑按察司署,镇建州,934年为避战乱,辞职迁居现寿宁县茗溪村,数年后移居三峰。这便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开发杨梅村即鳌阳镇之人了。陈氏源自中原地区,数代为官,读书致仕思想根深蒂固,移居鳌阳的同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耕读持家,历久不衰,仅仅过了31年,陈家就培养出了寿宁境内第一位进士——陈洪轸。此后,吴、叶、柳、范等姓氏相继迁入,也跟陈家一样,这些姓氏族人读书风气浓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在寿宁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下列几位。
  陈洪轸(947-995),字汝谦,讳翼,号静安,乳名鳌添,寿宁县鳌阳镇茗溪村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进士,是寿宁境内第一位进士。寿宁《三峰陈氏宗谱》记载:陈洪轸高中进士后初知洪州事,累升至兵部侍郎,率师平复鄱阳熊万叛乱,以除寇有功,授通议大夫,旋升为宗伯礼部尚书,正一品。淳化元年(990年)辞官归梓,舍宅扩建三峰寺,并于寺后建一“宗伯家庙”,留作子孙纪念。陈洪轸为官期间每以朝政、江山、百姓为重,尽忠职守,忠烈于国政,广惠于庶民,被倚为栋梁,至今,民间尚有“陈洪轸做官为全福建人”的传说。
  柳元(1533-1610),字仁甫,号印泉,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生于寿宁城关现敖东社区小东门,万历甲寅(1584年)岁贡。明末,获朝廷恩准的“理学名儒”,其子柳春芳曾任四川高县和江西德安县知县,其孙柳汝霖曾任江西九江府通判,三代入仕,传为佳话。柳元初任南平县训导,后升广东惠州府兴宁县教谕。他正身率士,廉洁自守,常以自己的薪俸周济好学者。著有《剑溪讲余》、《长溪讲余》、《理学指南》、《养蒙诗草》、《易经阐微》、《五经管见》、《山居文集》等。明亡、辞职归林。柳元在本县武曲西塘的坟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朝奏(1544-?),曾任江西信丰知县,“秉性耿介,禔身端洁”,为官为人一如他的一幅对联:人言高官可图,必须得此馈彼以邀名誉;我道前程有命,何用损下益上以病心田。叶朝奏归梓后,为寿宁“止开圹”、“寝迁城”、“修邑乘”等,做了许多好事。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子犹,别号墨憨子,苏州府吴县籍长州县人,由岁贡任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寿宁知县,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主要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通称“三言”)和《古今谭概》、《双雄记》、《平妖记》等垂名青史。明崇祯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提倡“以勤补拙,以慈辅严,以廉代匮”,修县仓,立樵楼,筑城墙,复东坝。他捐俸修缮寿宁学宫,“立月课”,颁发所著《四书指月》并亲为诸生讲解,使“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其在寿宁的著述有《寿宁待志》、剧本《万事足》、诗集《游闽吟草》(已佚)。他还修东坝,蓄水川济县城。今仍留存日升门、东坝、戴清亭等遗址。1985年寿宁人民为纪念冯梦龙的政绩,建亭一座取名的戴清亭,并树有一块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字“冯梦龙宦寿旧址”石碑。1990年又在南山风景区立5米高塑像一尊,并设梦龙碑林,以示缅怀。2009年,寿宁开拓东部新区时,更建设总用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梦龙公园,由广场、廊桥、人工湖等景观组成,不仅是为了纪念明末任寿宁知县的我国古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更是寿宁廊桥与红土地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叶秀蕃(1904—1935),乳名俊周,号鼎三,福建省寿宁县鳌阳镇文山里人,闽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26年,叶秀蕃在福安扆山中学学习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道理。1929年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师范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受中共福州市委派遣,回寿宁开展秘密革命活动。1932年任“中共寿宁县特别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1933年受组织委派前往福鼎开辟新区。1934年2月任“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4月兼任闽东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主编、社长;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任政治部主任。1935年因叛徒出卖,在突围中牺牲。
  范式人(1909--1986)原名范志明,字涤凡,号耀卿,无产阶级革命家,寿宁县鳌阳镇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指导员、教导员、闽东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三年游击战争中历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常委、宣传部长、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闽东特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军事部长、组织部长;1939年当选中共“七大”代表,任福建代表团团长。1945年起先后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副政委等。1952年起分别任粮食部、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1961年8月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1982年当选中共“十二”大候补代表,并当选中顾委委员。
  三、廊桥流韵
  寿宁现存19座贯木拱廊桥,6座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4座就分布在鳌阳镇区内的蟾溪河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廊桥群,分别是: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和登云桥。
  飞云桥位于后墩村,曾名“步云桥”,当地人称“后墩桥”。鳌阳镇城区的蟾溪不到二公里的溪流上,至1949年还有六座木拱桥,现存四座,飞云桥为第一座。明天顺七年(1463年)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后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修葺。1995年修缮。桥长29.2米,宽5.3米,拱跨18.8米。桥身呈东南/西北走向,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桥屋13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牌楼式歇山顶。桥屋中央设有二神龛,主祀临水夫人,配祀黄三公。寿宁县村民多信仰临水夫人(村民又俗称“奶娘”),认为桥内神龛临水夫人是寿宁祀奶娘的“总庙”,所以又称“奶娘桥”。桥头有观音阁,民国时期重建。
  升平桥位于鳌阳镇日升门(县城东门)右侧,横跨蟾溪之上,俗称“横溪桥”,为鳌阳蟾溪溪流的第二座木拱桥。明天顺元年(1457年)邑人叶伯铭等始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毁于火,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梁元杲重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圮于水,四十三年(1778年)再重建。1997年曾经修缮。该桥南北走向,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桥长25.4米,宽5.6米,拱跨23.4米。桥上有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构架,11间,48柱。桥中央间以斗拱层层出挑承托藻井,雀替有雕刻卷草纹。桥屋正中间升出歇山顶,形成重檐桥屋。廊屋内有神龛,祀观音。桥屋中西面原设有栅栏通道供牲畜或挑污秽脏物之人行走,后被拆除。桥屋内两边设有木凳,桥身檐下有风雨挡板。桥内梁上墨书内容丰富。
  仙宫桥又名玉带桥,位于升平桥下游约200米处,因桥东向建有马仙宫,故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仙宫被拆,现无存。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仙宫桥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1992年修缮。为鳌阳蟾溪溪流的第三座木拱桥。桥身呈东西走向。桥堍用块石砌筑。桥长27米,宽5.1米,拱跨24.5米。桥上有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构架,13间,56柱。廊屋当中开间用如意斗拱交错叠架成八角藻井,屋面为双坡顶,当中开间及桥两端尽间升出八角攒尖顶。桥屋中神龛祀马仙。桥屋内两边有木凳,桥身檐下有风雨挡板。桥内梁上墨书内容丰富。
  登云桥位于杨梅桥村,也称杨梅桥,为鳌阳蟾溪第四座木拱桥,清乾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民国年间曾经修缮,因桥板损坏较为严重,当时就在原桥板上加一层桥板,现此桥桥板有二层。登云桥长33.8米,宽4.2米,孔跨30.8米,17间,72柱。桥身呈南北走向,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桥中神龛祀临水夫人。桥内置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石香炉。此桥位于城郊,桥屋造型较为简朴,上覆双坡顶。此桥有两个特点:一是桥内廊枋较低,桥面板至梁下皮高仅2.56米,二是将军柱底部用石柱基础,可防腐。
  四、山川形胜 鳌阳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境内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主要景观有廊桥、三峰公园、烈士陵园、梦龙公园、城隍庙、西山顶、六六溪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环抱于城区的主要有北山、飞凤山、半月山、笔架山等,穿境而过的有蟾溪等河流。
  北山顶,古名真武山,在镇区北面,海拔864米,酷似人形,又居北方,故名真武山。因风光秀丽,又名凤山,与镇区南面的飞凤山对峙,人称“双凤朝阳”。民国时期在其山顶建有炮台一座,今已废。1976年,改建县电视差转台。
  飞凤山位于镇区南,以形如飞凤而得名。海拔850米,山上遍植松竹,因长势异常茂盛,风景优美。明代周序题咏称“半空云映横秋色,万壑松声撼翠涛”;知县尹志伊题咏称“峰山迭处花摇锦,客两来时黍挂蓬”。
  半月山,在镇区西隅,海拔800米,形如半月。古时蟾溪流经山下,山形倒影,绰绰如画,美称“半月沉江”,曾有诗句“崇峦耸似太阴星,半尚沈江半露形。此到蟾宫无甚路,好移丹桂随槐庭”。为寿宁八景之一。
  已故原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叶秀蕃葬于此山上。
  笔架山,在镇区之东,与西山对峙。海拔800多米,山上建有寿宁气象站。《福宁府志》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月二十三日,南海浮来五山与此山对峙,峰峦突兀,有草木人马,盖海市也。自午逾申乃没。”康熙版《寿宁县志》载:“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二十八日,笔架山前又突现一山,自已至未,形体变动不一,观者围之。”此二次海市蜃楼时间持续之久,均属罕见。
  翠屏山,《寿宁县志·形胜》:翠屏爽气,即翠屏山,在县南二里。状类屏而朝气可挹。古称“翠屏爽气”,乃鳌城八景之一。柳上芝《翠屏爽气》:“南山挺秀出郊圻,罨画屏开障月溪。岚气袭人常润泽,风声度壑自清凄。晴熏翠压花枝重,雨浥青含草树迷。几度登楼闲眺望,赤霄咫尺白云低。” 在鳌阳镇范围海拔较高的山峰还有大岗坂海拔1004米,马兰顶海拔1385米,大岗头海拔1092米,棋盆岗顶海拔1200米,箬坑顶海拔1185米,大冈龙海拔1108米等六个山头。
  东门,又称日升门,位于升平桥北岸,它是寿宁旧城墙遗留的唯一见证。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寿宁县志·建置志》载,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始筑城墙,周长770丈、高1.6丈、厚1丈。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城墙屡坏屡修。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钱亮改用石结构。嘉靖十八年城内叶氏家失火,烧毁东门城楼。嘉靖四十一年被倭寇攻陷。隆庆五年(1571年)遭水冲毁,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冯梦龙修东坝,蓄水川济县城。崇祯十一年知县区怀素捐修城墙,并取名东门为日升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洪水冲毁城墙。现东门为康熙六年(1677年)重修。石构,朝向东南。门高2.68米(由地面砌条石到1.9米处起券),宽2.1米,深1.7米。门内进深3.05米,两边用条石砌至2.9米处横架梁木。门额上镶石匾一通,楷书“日升门”,款识“清康熙六年六月吉旦”。
  星球岩,位于镇区西蟾溪上游,高三丈,周数十丈,以形如星球而得名。岩上石之东面,有石刻“甘泉子曰:吾随处体认天理,夫可与吾共此者,其古源李子乎。此心学六字诀也。千圣千贤之会尽此矣!苟能终身致力,上达天德无难矣!是在李子。”系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撰文并丹书。石刻面积20平方米,全文180多字,草书阴文。明时,岩上构一小亭,匾书“一览亭”。亭内有对联一副:“占山占水些些地,宜月宜风小小亭”。明末文学家曹学佺所题,今亭已废。另有明嘉靖二十五年县令张鹤年和清道光五年(1825年)县令孙大塽的题跋,鳌阳叶庄七手刻。字体苍劲,势若龙蛇,堪称一绝。相传旧时,能沾其字,知其意者,此岩即会掉出钥匙一把,这把钥匙能够开启后门,则岩中财宝均属持钥者。又传,此岩后山有一块大岩,每到晚上就会自然滚到星球岩上合在一起,故又有“夫妻岩”之称。1986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峰古刹,位于镇西南约一公里。三峰古刹约建于后梁开平三年至后唐清泰二年间(909~935)。宋淳化元年(990年),北宋少宗伯陈洪轸舍宅扩建。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修,景泰年间(1450—1456)扩建法堂、两廊与钟鼓楼。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又扩建疏林小径亭,重架门楼。初名“东华禅寺”,后奉敕改为“三峰大梵宾林禅寺”,明代更名“宝林寺”,寺田达320亩,是寿宁县创建最早的寺院之一。也是寿宁最大禅林,素称“八景之冠”。寺周有陈洪轸等名人古墓葬。此外,该寺还留有很多古碑,以及历代名人寄怀咏景的诗句。整个寺院建筑布局精巧。主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王殿、万寿宫、法堂,念佛堂、钟楼、鼓楼、藏经楼、方丈室等大小殿堂楼阁13座。现保存明嘉靖二十九年铸造的高1米、宽60公分的纯铜观音座像,是寺中魂宝。还有1983年出土的宋代青石香炉,它高6公分,长6公分,宽4公分,造型美观,刻工精细,是历时千年珍贵文物。同时还保留着宋代壁画“五爪黄龙”和“双龙抢珠”。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亲笔题书“万德庄严”墨宝。
  烈士陵园,位于鳌阳镇鳌城八景之一的螃蟹山上,顺山坡而上有迎宾亭、思源亭、革命烈士碑、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四角形,平台高0.8米,边长25米,碑高16.8米,全部以花岗岩砌成,四边竖排阳刻楷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字。碑座正面有中共寿宁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镶的“永垂不朽”石匾,东面有中共福安地委、专员公署、军分区题词“赤胆忠心为祖国,革命精神启后人”匾,南北分别有叶飞、范武人题词。陵园四周花繁草茂,树木参天,小径通幽,鸟语花香,是鳌城市民晨练、习武、健身、休闲的活动之地。1986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区大街上原有古代的“状元坊”“贞节坊”等石碑楼,甚为壮观,可惜在“文革”期间均已销毁。
  五、绝版鳌阳 北路戏。寿宁北路戏在这里滋生、发展、壮大,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伴随如水人流,流淌于鳌阳的大街小巷,说不尽市井生活的惬意与和谐。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顺畅,带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演出活动中不管什么脚色行当,北路戏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进展,形成许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戏剧表现力。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话,音乐声腔吸收了微调、汉调、江西乱弹以及高腔、滩簧小调等声腔,形成了一个多声腔的剧种,既适宜传统剧目的演出,也适应现代戏的创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福建很有影响力的地方珍稀剧种之一。目前已列入国家级的珍稀剧种加以保护与传承。其代表性剧目主要有《探阴山》、《对珠环》、《纸马记》、《凤娇与李旦》等。
  寿宁北路戏剧团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全国仅存的北路戏专业剧组。1964—1965年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张高谦》,不仅红遍八闽大地,且于1965年4月开始了为时6个月的赣、湘之行,行程数万里,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成为我省迄今为止演出规模最大、演出场次最多、观众阵容最强的一次戏剧演出活动。经过40多年风雨兴衰的寿宁北路戏,以网络故事为题材的现代儿童剧《网瘾少年》,在榕参加省第23届戏剧会演,深受好评。
  北路戏演员刘经仓、缪清奇获得了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宁北路戏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并获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证书及奖章。
  五月初四端午节。寿宁的端午节在每年的五月初四,虽然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但寿宁有一种叫“粽中粽”的粽子别具特色。明代之前,寿宁有丰富的银矿资源,是官方开采的主要矿场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冒险家的乐园。至明代,朝廷为加强对矿场的管理,加快开采步伐,特派太监前来监工,监工太监为非作歹,欺压矿工,横征暴敛。明景泰元年(1450年),以郑怀茂为首的矿工聚众数千,赶走监工,占据距离鳌阳镇20多公里的官台山,与官府对抗,私采银矿。由于官台山地处闽浙两省交界,官府鞭长莫及,久而久之,郑怀茂等人成为劫掠过往客商、抢掳闺秀民妇、强逼村民年节进贡的山大王,为害乡里。明景泰六年,闽浙都御使刘广衡、福建按察司副使沈讷,率军征剿,因官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与乡民们定下一计,利用端午节给郑怀茂等人送粽子的机会,里应外合,一举剿灭郑怀茂。为了发动乡勇参战,不致走漏消息,乡民们就将消息刻在一块小木板上,埋在粽子中,借走亲访友的名义,相互传递。那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日,鳌阳附近方圆数十里内的乡民提前一天过了端午节后,纷纷提着粽子前往官台山。乘郑怀茂一伙喝得稀里糊涂之际,从里面放一把火,打开寨门,悄悄尾随而来的官兵高声呐喊,乘机杀入,不一会儿工夫,就把毫无准备的郑怀茂一伙歼灭殆尽。从此后,为纪念这个日子,这一带的民间就把端午节改为五月初四,写消息用的小木块演变成了小粽子,传递消息的粽子成了套着小粽子的大粽子,叫“粽中粽”,一直沿袭至今。
  梦龙陶艺。创作上借鉴和吸取我国古代陶瓷、青铜器、铭文、碑刻等艺术精华,运用传统的制陶技艺和金石刀法,在用紫砂矿土特制成的泥坯上屏气运刀篆刻、钩划、点凿,将篆刻文化、书法艺术、陶瓷工艺融合在一起,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族情”特色在诸多陶器中独领风骚,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填补了全国陶艺空白。作品先后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六、乡闾美食 寿宁是个山区农业县,自然资源保护较好,虽然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丰富了物质生活,但代表寿宁的鳌阳人的许多饮食习惯并没多大改变,特别是近年来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们渐渐垂青于鳌阳的一些乡闾美食,因为这些美食源于自然,原始加工,是绿色食品。
  鼠曲饼。由当地山上的一种“鼠曲”野菜作原料,配上米浆或面糊,加上了调料后,往小锅里一浇,再用小铲一翻,一张薄薄绿绿的“鼠曲饼”就生产出来了。
  金丝扣。当地人称为“地瓜扣”或“粉扣”,寿宁地方宴席首上菜“福寿全”,其实就是金丝扣的另一美名。金丝扣由地瓜粉加水匀拌成浆蒸熟成糕、刨成丝晾干而成,外观为团状银丝,是寿宁人婚丧嫁娶、乔迁贺寿酒席上的必点佳肴。
  米糕。寿宁人的经典早餐,用一个铁皮制成的槽,倒上米浆,再炊出来,滚成一团,蘸上调配好的汤汁食用。
  糯米〓。将糯米洗净浸泡8小时,置蒸茏蒸熟,取出后放石中,舂至嫩食用,也可取成团放碾成末的地瓜粉上,待冷硬后自然成圆饼。也可用炒熟的米、豆、花生仁、芝麻碾成粉,加白糖拌匀,将舂好的糯米米时切成小粒置粉上蘸食;成圆饼的,切成块状油炸或蒸软蘸粉食用。
  粳米〓。将粳米洗净,浸泡于碱水中5小时,上蒸笼蒸熟,取出后放入石臼中舂至嫩匀,然后用于揉成块状或圆状。可以切成细条配上佐料煮熟食,也可切成条蒸软作料沾食,还可切成条炸食。
  马铃薯〓。将马铃薯煮熟后去皮,捣烂与地瓜粉揉和,然后切成丝,配上佐料煮食。
  七、茶乡旗帜近年来,寿宁县委、政府实施“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战略,鳌阳镇作为全县的一面旗帜,不论在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一直都走在全县的前头。
  农业是鳌阳镇的重头戏,以种植业为主,积极创办综合农场,建立蔬菜、水果、养殖、小径竹、速生丰产林等基地,初步形成多业并举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特色农副产品有花菇、茶叶、马铃薯、中华猕猴桃、反季节蔬菜、花卉等。
  鳌阳镇在注重农业的同时致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形成了冶金、雕刻、竹木玩具、梦龙陶艺以及房地产产业等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尤其是所生产的镁硅、镜片、石雕、木雕、金属硅等20多种产品享誉国内外。
  鳌阳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电力、自来水、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设施日臻完善。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各个自然村都通公路。教育方面,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镇域内有寿宁一中,鳌阳中学各1所,职业中专和技术学校各1所,实验小学1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5所,在校生87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卫生方面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各一所,拥有床位280张,2008年以来,全镇95%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在完善设施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茗溪新区建设和东部新区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商品流通活跃,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一个宜居,宜生活,和谐多姿的新鳌阳正在崛起。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雷云凌
责任者
雷云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