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15
颗粒名称: 四、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299-301
摘要: 七都村由于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崇儒重教,文风颇盛,所以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林聪故居、林陈氏(林聪母)墓、少保祠、冠英坊、圣旨一道、《林聪奏议》八卷、六经讲堂、同圣寺佛塔。
关键词: 宁德市 七都村 文物古迹

内容

七都村由于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崇儒重教,文风颇盛,所以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 林聪故居。古称“服力堂”,又名“前林新舍”,现叫“林厝大厅”。坐西南朝东北,面对五马峰顶,背倚金星南山。砖木结构,石基砖墙,衫木梁柱,穿斗构架,翘脊悬山,六扇二撇四天井,前有廊庑,后置花坛,为三进古典型廊院式住宅。门前原有十对“平头双斗”和“尖头单斗”夹石旗杆,分别为林聪、林文迪、林观、林著等登进士或举人所立,今仍存夹石四对。大门联书“经国名臣弟,翰林太史家”。门楼内踏是宽广的甬路,面及天井,长14米,宽9米,均以条石铺就。第一进,单层单檐,前座上位匾额书“服力堂”三字,为明大学士商辂题,中书舍人朱晖书,今匾不存。第一进当时为接官厅。穿过中天井过道,是第二进,肇基于明洪武初年,为林聪祖父卜居之地,传至林观,重耸扩建,时为家人内眷住宅区,与一进构成前堂后寝格局,即所谓“前林新舍”,清代改为戏台。前后皆有天井的第三进属清代新建,为观众厅。该进厅堂顶棚上有木雕大藻井,中绘凤凰朝阳图,左右两侧也有彩绘藻井,人称“凤凰池”。其中木雕藻井承托层昂,并饰以人物楼阁,栩栩如生,十分精美,但“文革“期间被拆毁。其上位还悬立“聪明正直”匾一块,为明洪武初年部使者范企实为彦昭公题,是唯一得以幸存的旧题匾。整座大厅占地面积3660平方米。进深颇大,柱粗盈抱,历经430多年而基本完好。构成了一座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大府第,堂皇古雅、肃穆大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陈氏(林聪母)墓。位于七都村东约500米,七都公路大桥北约200米处。明朝廷敕工部刘璋营葬。清乾隆十五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石构,呈“风”字型,占地154平方米。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人和碑亭,已毁,宝城保存完好,1989年重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保祠。址在七都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间重建。为纪念明代刑部尚书、太子少保林聪而建。占地面积458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主体建筑由门楼、中厅、后厅组成。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中厅封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约9米;后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约8米;保存完好。现为林氏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冠英坊。址在七都街。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后毁于倭。清乾隆五年(1740年)复建石坊。“文革”期间,被拆卸,主部件尚存,1990年修复于今址。坐西南朝东北,石构,三楼一间,歇山顶,如意斗拱,通面阔4米,高5米。正脊正中有海底太阳雕锦方拓,牌匾正中竖刻“冠英坊”三字,正面横刻“翰林少保”,为进士、刑部尚书林聪立。背面横刻“奕世解魁”,为林聪之侄,进士、刑科给事中林文迪立。三处题刻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坊可谓“文革”劫后余生,在1990年修复时,林氏后人都很怀念一位让石坊能获余生的时任七都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黄如松同志。正当造反派手持鎯头要把拆卸下的一块块石构件打断敲碎时,是他上前阻止,以这些石构件留着可以用作修桥铺路为由,终使他们手下留情,让卸下的石构件,尤其是上述有题刻的石碑得以完好保存,才使得石坊能修旧如旧,重显辉煌。 圣旨一道。这道圣旨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宪宗皇帝敕赠林聪父亲林观为左副都御使和赐赠林聪母亲为诰命夫人的圣旨,长达370厘米,宽31厘米,正楷书写,字迹清晰,用兰、红、黑、黄、白五种颜色的丝帛制成,上绣双龙和祥云图案,至今已有五百三十余年历史,仍光彩夺目,弥足珍贵。据史料和林氏族谱记载,林聪及家人接受皇帝的圣旨共有27道,因天灾兵祸、倭寇侵扰,“文革”洗劫,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其他的均已丧失,令人痛惜不已。 《林聪奏议》八卷。林聪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奏议》若干卷、《见庵集》十四卷。可惜《见庵集》全毁于倭乱,《奏议》有幸流传八卷,还得感谢林聪二十世裔孙林赞廷,他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将珍藏在家达394年的唯一存世的《奏议》八卷,交付福州南街云林阁,用活字排版,印了300本。这仅存的八卷《奏议》,记录了林聪在四十二年宦途中,为了振兴国家,在整肃吏治、严明法纪、生产救灾、强化边防等方面的主张;记录了他豪无忌讳地革君心之非,弹劾权势的许多生动事例,刻划出一位直臣、清官的鲜明形象。 六经讲堂。先址在七都村东山寨顶,由黄超叔、黄时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创建。后址在七都村南山下的官亭讲前自然村,现七都中学旁,为宋嘉定年间,李鉴、龚郯创建。相传大儒、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五经三堂。明崇祯六年(1633年)重建,占地153平方米,主体由门楼、天井、正堂组成,中间神龛后留有明崇祯年间的壁画“双龙戏珠”。 同圣寺佛塔。址在七都利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黄春裔孙所建。佛塔,塔基占地60平方米,为九层八角楼阁式实心造象石塔,通高7米,须弥座边各长2、1米,塔身各层每面浮雕有佛像,形态各异,塔刹为宝瓶式,具有很高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大夫墓。为进士黄时,知军黄石孙、知州黄超叔的同葬墓,位于同圣寺后山,今存。 木柄铜套关刀(俗称关刀)。为晚清黄春裔孙练武习功所用器物,刀体通长2米,铜套柄长27厘米,重约80斤,现存于蕉城区博物馆。 黄氏宗祠和黄氏祖厅。原建于明永乐年间,次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2000年11月。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