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人辈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14
颗粒名称: 三、名人辈出
分类号: K820.57
页数: 5
页码: 295-299
摘要: 七都村不仅“地灵”,而且“人杰”。建村千年来,村民具有勤耕崇儒的好民风,所以人才辈出。早在宋代,村里就建有“六经讲堂”,传说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据史料记载,宋、元、明初,埔源村是“三家一酒店,十里有书斋,富教甲一邑”的地方。宋代就出了李鉴等进士及黄顾、黄石孙、黄超叔等仕外职官。明代出过刑部尚书林聪。宋、元两朝还出过九位知府。明、清两代有林文迪、林观、林著、陈炫、赵宣、黄执中等进士、举人。据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的现存最完整的《宁德县志》记载,七都村是本县历史上,除一都(城关)外,名人名士最多的乡村。
关键词: 宁德市 七都村 人物

内容

七都村不仅“地灵”,而且“人杰”。建村千年来,村民具有勤耕崇儒的好民风,所以人才辈出。早在宋代,村里就建有“六经讲堂”,传说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据史料记载,宋、元、明初,埔源村是“三家一酒店,十里有书斋,富教甲一邑”的地方。宋代就出了李鉴等进士及黄顾、黄石孙、黄超叔等仕外职官。明代出过刑部尚书林聪。宋、元两朝还出过九位知府。明、清两代有林文迪、林观、林著、陈炫、赵宣、黄执中等进士、举人。据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的现存最完整的《宁德县志》记载,七都村是本县历史上,除一都(城关)外,名人名士最多的乡村。 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峬源人。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享年66岁。据林氏家谱记载,唐僖宗三年,先祖从河南固始南迁来闽,看中峬源这块天宝物华之地,就定居下来,世代繁衍。明洪武九年(1376年),林聪祖父林彦昭由于聪明正直,被“举乡贤”,由吏部派往直隶平山县任县丞。其父林观,举人,历任广东、浙江诸县教諭。林聪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而且志向高远。在一次与父亲朋友对联时,听完“汝父为人师”上联后,即对“我后做明主”的下联。在乾隆版《宁德县志》中还载:“林聪九岁,县令包来谒其父,公侍側,适有白犬当道,令试以对曰:‘白犬当门,两眼睁睁唯顾主。’公即对曰:‘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随王。’包大异之,心知其必成大器。”明正统三年科举,位登二甲十九名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为官四十余载,体恤下情,关注民生,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创新法制,秉公执法,深得百姓爱戴。也遭受奸佞的嫉恨和诬陷,而仕途三起三落,还两次下狱、险被问斩。任刑部尚书时已六十高龄,仍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安社稷利国家”的誓言,忠于职守,“夙夜匪懈”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任上。明宪宗“惊闻噩耗,深表哀悼”,亲赐“宝镪万緡”,并下诏“由工部营葬事,兵部给驿舟以送”,还下旨赠林公“荣禄大夫”,谥“庄敏”。灵柩从京城运回七都,葬于离村约十三公里的铜镜长头山,墓按御葬规格,规模宏大,依次有神道碑、石门楼、墓志铭、石兽、石臣、圣旨亭、京殿、宝城。由礼部尚书周洪濮题写的墓志铭中誉他为“千古名卿,一代伟人”。
  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和《三山志》、《宁德市志》记载,各朝代七都村的主要名人有:
  宋代 龚郯,字昙伯,号南峰,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进士特奏名。早从朱子游,不务口耳,笃志力行,尤见造诣。有诗文杂著数卷(今无存)。 李鉴,字汝明,号一斋,宋嘉定丁丑科(1217年)进士,历官广东提举。与龚郯等创六经讲堂,推明师说,诱掖后进。其居官,政多平易近民,尤晓兵事。曾督捕赣寇,擒陈、罗二賊,賊闻风遁去。及莅广,值两浙大饥,运米千艘,全活甚众。著有《鸣和集》(今无存)。 黄时,字景仁,宋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进士。官德庆知州。文章政事,并著一时。曾追和东坡《仕禄戒知足诗》。文有《烛厉集》,诗有《胖轩集》(今无存)。
  黄度,字时卿,庆元五年武举。
  黄宋英,字子有,嘉定元年(1208年)武举。 黄超叔,字颖叟,黄时侄,嘉定十六年癸未科武举,官辰州知州。和易近民,民乐亲之。考满,致仕归。创建“五经讲社”于东山寨顶,集士人修业其中。著有《礼记丛解》、《仪礼》、《祭礼》(今无存)。
  黄起叔,字明叟,超弟,嘉熙二年(1238年)举人。 黄石孙,字宗略。淳熙十四年(1187年)中武举。丞相赵汝愚见其姿貌魁伟,议论英发,以“一世人物”许之。开僖丙寅,朝廷选知兵才望之士,被命,官高邮知军。
  元代
  黄元迁,至治二年(1322年)壬戌科进士,官广东潮州知府。 黄舆善,字廷安,元统二年(1334年)甲戌科进士,官工部侍郎,告归,奉命侍母。后召为东宫洗马,以亲老不就,敕建洗马亭于北溪庵,以旌其孝。
   明代 黄瑢,字朝佩,号碧渠。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举人,授湖广永州推官。理刑明允,民不称冤。曾奉命查察广右,代理知府一年,政通人和,升桂林府通判。著有《为政要录》等集(今无存)。 林著,字士章,林聪从子。性刚毅,廉隅自傷。及登第时,聪方掌御史台,敛迹退避不通声气。选得剧任(艰难繁重的职务)知浙之新城县,清操癛然,政声大著。 林文迪,字廷吉,号五峰,林著子。明弘治壬子科(1492年)乡举第一,登进士,入翰林院,拜刑科给事中。侃侃有直声。奉命清粮广西,因疾卒。迪性敏学醇,多著作,有《五峰遗稿》(今无存)
  林光祖,字彦昭,林聪祖父,聪明正直,洪武十三年(1380年)举孝廉,官直隶(现河北)平山县丞。
  林伯祥,字子麟,洪武十八年举孝廉,官直隶庐州推官。 林观,子善甫,号梅所。林聪父。早年丧父,居丧尽礼,事母以孝。洪武二十六年中举,历永丰、程乡、余姚、玉山教諭。余姚秩满,赴部,奉命勘徐州蝗灾,当超拔,观愿得旧职,乃调玉山。曾陈民六事,合旨意,欲大用之,观以母老乞归。吟咏怡情,诗礼教子,清白传家。后以子聪贵,赠都御史。著有《学衲稿》。
  赵宣,字士哲,洪武二十年举人,官直隶兴济知县。
  黄僧保,字元恭,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举人,官广西北流教谕。
  陈炫,字叔梅,永乐三年(1405年)乙酉科举人,官直隶吴桥知县。 林初,字惟复,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午科举人,官邳州学正,典顺天文衡。 林道,字世行,初子,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举人,官崇仁训导、庐陵教谕,升浙江台州教授,典广东文衡。
  林桂,字子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初授浙江温州府推官,转刑部四川司主事。
  林寿,字士祈,永乐四年拔贡,官广东揭阳县丞。
  韩琼,字邦器,天顺六年恩贡,官青田主簿。 林普,字士周,林观孙。生平重义轻财。成化壬寅,乡人筑龙潭尾坝,水道经由普园,舍地百丈余,并捐资充费。乡人感之,为其立颂德祠。
   林昶,林聪子,国子生,授太常寺典簿,升顺天府治中。 又据清道光己酉刊本《鹤场漫志》和2007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刊本《福建黄氏世谱》记载,七都黄氏开基始祖黄春、黄深后裔曾出过二位尚书、九位知府,分别是:
  黄孔昭(1428—1491),黄春第十八世裔孙,明天顺四年进士,官吏部文选郎中,职掌升调,弘治元年升工部右侍郎,代理尚书,嘉靖中赠礼部尚书。
  黄琯(1480—1554年),黄春第二十世裔孙,嘉靖十八年,帝封琯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黄顾,潭州知府,黄春第十三世裔孙。黄廉,常州知府,黄春第十五世裔孙。黄德,严州知府,黄春第十六裔孙。 黄行,衢州知府,黄春第十六世裔孙。黄题,冀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黄汉,雷州知府,黄春第十五世裔孙。
  黄时,斌州知府,黄春第十六世裔孙。黄百一,徐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黄元迁,潮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聪
相关人物
龚郯
相关人物
李鉴
相关人物
黄时
相关人物
黄度
相关人物
黄宋英
相关人物
黄超叔
相关人物
黄起叔
相关人物
黄石孙
相关人物
黄元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