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悠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12
颗粒名称: 一、历史悠久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93-294
摘要: 七都村,旧称峬源、峬村,系先人迁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峬城而得名。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弃官携眷南下入闽,后定居霍童。传旧时村在现村址北边的定美洋,宋代宁德县设三乡十里,七都地属安东乡临海里。七都属城关区,后设七都示范乡和七都乡。1979年析为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现称峬源社区)。聚居着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从我国北方和福建各地迁居而来的不同姓氏村民。各姓村民聚落相对集中。分别形成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连成一片的村落。林姓传唐未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之入闽时迁入建村。
关键词: 宁德市 七都村 历史文化

内容

七都村,旧称峬源、峬村,系先人迁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峬城而得名。该村历史悠久,据村附近的塔兜山遗址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据《峬源乡志》载,1300多年前,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弃官携眷南下入闽,避居宁德,是先居峬源,后定居霍童。传旧时村在现村址北边的定美洋,后为洪水荡析,今留有遗址。宋代宁德县设三乡十里,七都地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设都,始称七都,清代沿之。民国时期,七都属城关区,后设七都示范乡和七都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隶属八都镇、漳湾镇管辖。1958年为七都大队,1979年析为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现称峬源社区)。七都村为七都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七都村人居集中,有二千多户九千多人口,聚居着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从我国北方和福建各地迁居而来的不同姓氏村民。各姓村民聚落相对集中。依据聚居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分别形成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连成一片的村落。南向的大厅村,因村内有林氏祖厅,方言习称祖厅为“大厅”,故名。以林、张姓为主。林姓传唐未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之入闽时迁入建村,张姓于明中叶由屏南迁居此地。东向的黄庴村,村以黄姓聚居,故名。始祖黄春,河南固始人,官任检覆尚书,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为避战乱,南渡入闽,迁居侯官(今福州)。光启元年(885年),其孙黄深任感德场官(蕉城旧称感德场),于是又从侯官移居场西,到峬源定美洋肇基立业。西北向的官亭村,因村内有一条官道通过,路中有一亭,故名。以林、陈姓为主,林姓先祖同于大厅村,陈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南京迁入。东北向的河村,因有一条古水渠绕村而过,旧称“官”,故名。以林、沈、马姓为主,林姓同上,沈姓于明中叶从汀州迁入,马姓约300年前从古田迁入。全村林姓人口最多,近6000人,黄姓次之,2000余人。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