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故里七都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11
颗粒名称: 尚书故里七都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0
页码: 293-302
摘要: 七都村,旧称峬源、峬村,系先人迁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峬城而得名。该村历史悠久,据村附近的塔兜山遗址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据《峬源乡志》载,1300多年前,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弃官携眷南下入闽,避居宁德,是先居峬源,后定居霍童。传旧时村在现村址北边的定美洋,后为洪水荡析,今留有遗址。宋代宁德县设三乡十里,七都地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设都,始称七都,清代沿之。民国时期,七都属城关区,后设七都示范乡和七都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隶属八都镇、漳湾镇管辖。1958年为七都大队,1979年析为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现称峬源社区)。七都村为七都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七都村

内容

明代名臣——刑部尚书林聪的故里位于宁德市七都镇七都村,距宁德城关仅十三公里。现今,104国道和省道宁屏公路在村前穿越而过,毗邻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让这里充满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勃勃生机;但这里的古代建筑、文物古迹、名人贤士,更让人感受到千年古村的文化底蕴和古朴气息。
  一、历史悠久
  七都村,旧称峬源、峬村,系先人迁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峬城而得名。该村历史悠久,据村附近的塔兜山遗址发掘表明,早在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据《峬源乡志》载,1300多年前,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弃官携眷南下入闽,避居宁德,是先居峬源,后定居霍童。传旧时村在现村址北边的定美洋,后为洪水荡析,今留有遗址。宋代宁德县设三乡十里,七都地属安东乡临海里。明代设都,始称七都,清代沿之。民国时期,七都属城关区,后设七都示范乡和七都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隶属八都镇、漳湾镇管辖。1958年为七都大队,1979年析为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现称峬源社区)。七都村为七都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七都村人居集中,有二千多户九千多人口,聚居着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从我国北方和福建各地迁居而来的不同姓氏村民。各姓村民聚落相对集中。依据聚居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分别形成大厅、黄厝、官亭、河四个连成一片的村落。南向的大厅村,因村内有林氏祖厅,方言习称祖厅为“大厅”,故名。以林、张姓为主。林姓传唐未从河南固始县随王审之入闽时迁入建村,张姓于明中叶由屏南迁居此地。东向的黄庴村,村以黄姓聚居,故名。始祖黄春,河南固始人,官任检覆尚书,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为避战乱,南渡入闽,迁居侯官(今福州)。光启元年(885年),其孙黄深任感德场官(蕉城旧称感德场),于是又从侯官移居场西,到峬源定美洋肇基立业。西北向的官亭村,因村内有一条官道通过,路中有一亭,故名。以林、陈姓为主,林姓先祖同于大厅村,陈姓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南京迁入。东北向的河村,因有一条古水渠绕村而过,旧称“官”,故名。以林、沈、马姓为主,林姓同上,沈姓于明中叶从汀州迁入,马姓约300年前从古田迁入。全村林姓人口最多,近6000人,黄姓次之,2000余人。
  二、地灵物宝
  七都村南依白石山,北临七都溪,是七都溪注入三都澳的入海口。溪河两岸有良田二千多亩,宜种水稻、小麦、甘薯、黄豆、油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山上有林地八千多亩,宜植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和茶树;溪海汇合处有万亩浅海滩涂,盛产鱼、虾、蛤、蛎等水产品,乃佳肴之源。古人戏称这里有“千亩花园,万亩鱼池”,意指:千亩油菜开花时香飘四野和万亩海滩涨潮时鱼翔浅底的壮美景象。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任宁德县主簿时,曾写下“同在峬村啖荔枝”的佳句。清澈的七都溪,水质肥美,是各种淡水鱼类繁殖、生长的天然游居地。产出的各种淡水鱼肉嫩体膘、味道甜美,尤以寸金鱼最闻名遐尔。寸金鱼体长仅寸许,腰部有一金线,故名。相传此鱼曾作为贡品上送朝廷,所以更为珍贵。在民间至今还流传一则“皇帝食寸金鱼”的故事:“有一年,林尚书(林聪)回到七都养病,返回北京时,带了几斤寸金鱼送给皇帝。皇帝吃了,一直叫好,还对林尚书说,我要每个月都会吃到寸金鱼,你能做得到吗?林尚书心里想:这事如果答应下来,家乡百姓就别想吃到寸金鱼了。他马上就讲:寸金鱼千年才能碰到一次,皇上今天会食到寸金鱼,这是皇上的洪福。皇帝一听,大高兴起来,他说,这样千年难得的机会,我真是有洪福啊!于是,皇帝就免去每月要吃寸金鱼的圣旨。”因此,人们至今仍可吃到味道异常鲜美的寸金鱼。村四面风光旖旎,有著名的“峬源八景”,山海互衬,举目可望,令人神怡。明邑人进士林聪在景泰八年十月曾写文赞美家乡曰:“原隰夷旷,土壤沃饶,既树既艺,桑麻禾稼,涨红漾绿,濯濯可爱。有溪一带,源自西北,折旋南下,潴而为渊,激而为湍,悠悠扬扬,直与潮汐遇,而达于海。海滨诸峰,參差外露,献奇呈秀,若倚天末,诚一邑之名胜。”该村自古有山水之利,同时又是县城北往霍童溪流域、福安、浙江等地的陆路要道和城关北出的海上交通要道。真可谓是块山清水秀、海蓝田丰、交通便捷,宜耕宜居宜商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商贸昌盛、经济繁荣。从而引来各地移民到此定居、发展。
  三、名人辈出
  七都村不仅“地灵”,而且“人杰”。建村千年来,村民具有勤耕崇儒的好民风,所以人才辈出。早在宋代,村里就建有“六经讲堂”,传说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据史料记载,宋、元、明初,埔源村是“三家一酒店,十里有书斋,富教甲一邑”的地方。宋代就出了李鉴等进士及黄顾、黄石孙、黄超叔等仕外职官。明代出过刑部尚书林聪。宋、元两朝还出过九位知府。明、清两代有林文迪、林观、林著、陈炫、赵宣、黄执中等进士、举人。据清乾隆四十六年刊本的现存最完整的《宁德县志》记载,七都村是本县历史上,除一都(城关)外,名人名士最多的乡村。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峬源人。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享年66岁。据林氏家谱记载,唐僖宗三年,先祖从河南固始南迁来闽,看中峬源这块天宝物华之地,就定居下来,世代繁衍。明洪武九年(1376年),林聪祖父林彦昭由于聪明正直,被“举乡贤”,由吏部派往直隶平山县任县丞。其父林观,举人,历任广东、浙江诸县教諭。林聪少年时就聪颖过人,而且志向高远。在一次与父亲朋友对联时,听完“汝父为人师”上联后,即对“我后做明主”的下联。在乾隆版《宁德县志》中还载:“林聪九岁,县令包来谒其父,公侍側,适有白犬当道,令试以对曰:‘白犬当门,两眼睁睁唯顾主。’公即对曰:‘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随王。’包大异之,心知其必成大器。”明正统三年科举,位登二甲十九名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左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为官四十余载,体恤下情,关注民生,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创新法制,秉公执法,深得百姓爱戴。也遭受奸佞的嫉恨和诬陷,而仕途三起三落,还两次下狱、险被问斩。任刑部尚书时已六十高龄,仍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安社稷利国家”的誓言,忠于职守,“夙夜匪懈”地工作,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任上。明宪宗“惊闻噩耗,深表哀悼”,亲赐“宝镪万緡”,并下诏“由工部营葬事,兵部给驿舟以送”,还下旨赠林公“荣禄大夫”,谥“庄敏”。灵柩从京城运回七都,葬于离村约十三公里的铜镜长头山,墓按御葬规格,规模宏大,依次有神道碑、石门楼、墓志铭、石兽、石臣、圣旨亭、京殿、宝城。由礼部尚书周洪濮题写的墓志铭中誉他为“千古名卿,一代伟人”。
  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和《三山志》、《宁德市志》记载,各朝代七都村的主要名人有:
   宋代
  龚郯,字昙伯,号南峰,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进士特奏名。早从朱子游,不务口耳,笃志力行,尤见造诣。有诗文杂著数卷(今无存)。
  李鉴,字汝明,号一斋,宋嘉定丁丑科(1217年)进士,历官广东提举。与龚郯等创六经讲堂,推明师说,诱掖后进。其居官,政多平易近民,尤晓兵事。曾督捕赣寇,擒陈、罗二賊,賊闻风遁去。及莅广,值两浙大饥,运米千艘,全活甚众。著有《鸣和集》(今无存)。
  黄时,字景仁,宋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进士。官德庆知州。文章政事,并著一时。曾追和东坡《仕禄戒知足诗》。文有《烛厉集》,诗有《胖轩集》(今无存)。
  黄度,字时卿,庆元五年武举。
  黄宋英,字子有,嘉定元年(1208年)武举。
  黄超叔,字颖叟,黄时侄,嘉定十六年癸未科武举,官辰州知州。和易近民,民乐亲之。考满,致仕归。创建“五经讲社”于东山寨顶,集士人修业其中。著有《礼记丛解》、《仪礼》、《祭礼》(今无存)。
  黄起叔,字明叟,超弟,嘉熙二年(1238年)举人。
  黄石孙,字宗略。淳熙十四年(1187年)中武举。丞相赵汝愚见其姿貌魁伟,议论英发,以“一世人物”许之。开僖丙寅,朝廷选知兵才望之士,被命,官高邮知军。
  元代
  黄元迁,至治二年(1322年)壬戌科进士,官广东潮州知府。
  黄舆善,字廷安,元统二年(1334年)甲戌科进士,官工部侍郎,告归,奉命侍母。后召为东宫洗马,以亲老不就,敕建洗马亭于北溪庵,以旌其孝。
  明代
  黄瑢,字朝佩,号碧渠。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举人,授湖广永州推官。理刑明允,民不称冤。曾奉命查察广右,代理知府一年,政通人和,升桂林府通判。著有《为政要录》等集(今无存)。
  林著,字士章,林聪从子。性刚毅,廉隅自傷。及登第时,聪方掌御史台,敛迹退避不通声气。选得剧任(艰难繁重的职务)知浙之新城县,清操癛然,政声大著。
  林文迪,字廷吉,号五峰,林著子。明弘治壬子科(1492年)乡举第一,登进士,入翰林院,拜刑科给事中。侃侃有直声。奉命清粮广西,因疾卒。迪性敏学醇,多著作,有《五峰遗稿》(今无存) 林光祖,字彦昭,林聪祖父,聪明正直,洪武十三年(1380年)举孝廉,官直隶(现河北)平山县丞。
  林伯祥,字子麟,洪武十八年举孝廉,官直隶庐州推官。
  林观,子善甫,号梅所。林聪父。早年丧父,居丧尽礼,事母以孝。洪武二十六年中举,历永丰、程乡、余姚、玉山教諭。余姚秩满,赴部,奉命勘徐州蝗灾,当超拔,观愿得旧职,乃调玉山。曾陈民六事,合旨意,欲大用之,观以母老乞归。吟咏怡情,诗礼教子,清白传家。后以子聪贵,赠都御史。著有《学衲稿》。
  赵宣,字士哲,洪武二十年举人,官直隶兴济知县。
  黄僧保,字元恭,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举人,官广西北流教谕。
  陈炫,字叔梅,永乐三年(1405年)乙酉科举人,官直隶吴桥知县。
  林初,字惟复,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午科举人,官邳州学正,典顺天文衡。
  林道,字世行,初子,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举人,官崇仁训导、庐陵教谕,升浙江台州教授,典广东文衡。
  林桂,字子攀,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初授浙江温州府推官,转刑部四川司主事。
  林寿,字士祈,永乐四年拔贡,官广东揭阳县丞。
  韩琼,字邦器,天顺六年恩贡,官青田主簿。
  林普,字士周,林观孙。生平重义轻财。成化壬寅,乡人筑龙潭尾坝,水道经由普园,舍地百丈余,并捐资充费。乡人感之,为其立颂德祠。
  林昶,林聪子,国子生,授太常寺典簿,升顺天府治中。
  又据清道光己酉刊本《鹤场漫志》和2007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刊本《福建黄氏世谱》记载,七都黄氏开基始祖黄春、黄深后裔曾出过二位尚书、九位知府,分别是: 黄孔昭(1428—1491),黄春第十八世裔孙,明天顺四年进士,官吏部文选郎中,职掌升调,弘治元年升工部右侍郎,代理尚书,嘉靖中赠礼部尚书。
  黄琯(1480—1554年),黄春第二十世裔孙,嘉靖十八年,帝封琯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黄顾,潭州知府,黄春第十三世裔孙。黄廉,常州知府,黄春第十五世裔孙。黄德,严州知府,黄春第十六裔孙。
  黄行,衢州知府,黄春第十六世裔孙。黄题,冀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黄汉,雷州知府,黄春第十五世裔孙。
  黄时,斌州知府,黄春第十六世裔孙。黄百一,徐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黄元迁,潮州知府,黄春第十七世裔孙。
  四、文物古迹
  七都村由于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崇儒重教,文风颇盛,所以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 林聪故居。古称“服力堂”,又名“前林新舍”,现叫“林厝大厅”。坐西南朝东北,面对五马峰顶,背倚金星南山。砖木结构,石基砖墙,衫木梁柱,穿斗构架,翘脊悬山,六扇二撇四天井,前有廊庑,后置花坛,为三进古典型廊院式住宅。门前原有十对“平头双斗”和“尖头单斗”夹石旗杆,分别为林聪、林文迪、林观、林著等登进士或举人所立,今仍存夹石四对。大门联书“经国名臣弟,翰林太史家”。门楼内踏是宽广的甬路,面及天井,长14米,宽9米,均以条石铺就。第一进,单层单檐,前座上位匾额书“服力堂”三字,为明大学士商辂题,中书舍人朱晖书,今匾不存。第一进当时为接官厅。穿过中天井过道,是第二进,肇基于明洪武初年,为林聪祖父卜居之地,传至林观,重耸扩建,时为家人内眷住宅区,与一进构成前堂后寝格局,即所谓“前林新舍”,清代改为戏台。前后皆有天井的第三进属清代新建,为观众厅。该进厅堂顶棚上有木雕大藻井,中绘凤凰朝阳图,左右两侧也有彩绘藻井,人称“凤凰池”。其中木雕藻井承托层昂,并饰以人物楼阁,栩栩如生,十分精美,但“文革“期间被拆毁。其上位还悬立“聪明正直”匾一块,为明洪武初年部使者范企实为彦昭公题,是唯一得以幸存的旧题匾。整座大厅占地面积3660平方米。进深颇大,柱粗盈抱,历经430多年而基本完好。构成了一座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大府第,堂皇古雅、肃穆大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陈氏(林聪母)墓。位于七都村东约500米,七都公路大桥北约200米处。明朝廷敕工部刘璋营葬。清乾隆十五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石构,呈“风”字型,占地154平方米。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人和碑亭,已毁,宝城保存完好,1989年重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保祠。址在七都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间重建。为纪念明代刑部尚书、太子少保林聪而建。占地面积458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主体建筑由门楼、中厅、后厅组成。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中厅封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约9米;后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约8米;保存完好。现为林氏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冠英坊。址在七都街。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后毁于倭。清乾隆五年(1740年)复建石坊。“文革”期间,被拆卸,主部件尚存,1990年修复于今址。坐西南朝东北,石构,三楼一间,歇山顶,如意斗拱,通面阔4米,高5米。正脊正中有海底太阳雕锦方拓,牌匾正中竖刻“冠英坊”三字,正面横刻“翰林少保”,为进士、刑部尚书林聪立。背面横刻“奕世解魁”,为林聪之侄,进士、刑科给事中林文迪立。三处题刻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坊可谓“文革”劫后余生,在1990年修复时,林氏后人都很怀念一位让石坊能获余生的时任七都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黄如松同志。正当造反派手持鎯头要把拆卸下的一块块石构件打断敲碎时,是他上前阻止,以这些石构件留着可以用作修桥铺路为由,终使他们手下留情,让卸下的石构件,尤其是上述有题刻的石碑得以完好保存,才使得石坊能修旧如旧,重显辉煌。
  圣旨一道。这道圣旨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宪宗皇帝敕赠林聪父亲林观为左副都御使和赐赠林聪母亲为诰命夫人的圣旨,长达370厘米,宽31厘米,正楷书写,字迹清晰,用兰、红、黑、黄、白五种颜色的丝帛制成,上绣双龙和祥云图案,至今已有五百三十余年历史,仍光彩夺目,弥足珍贵。据史料和林氏族谱记载,林聪及家人接受皇帝的圣旨共有27道,因天灾兵祸、倭寇侵扰,“文革”洗劫,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其他的均已丧失,令人痛惜不已。
  《林聪奏议》八卷。林聪一生著作甚丰,著有《奏议》若干卷、《见庵集》十四卷。可惜《见庵集》全毁于倭乱,《奏议》有幸流传八卷,还得感谢林聪二十世裔孙林赞廷,他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将珍藏在家达394年的唯一存世的《奏议》八卷,交付福州南街云林阁,用活字排版,印了300本。这仅存的八卷《奏议》,记录了林聪在四十二年宦途中,为了振兴国家,在整肃吏治、严明法纪、生产救灾、强化边防等方面的主张;记录了他豪无忌讳地革君心之非,弹劾权势的许多生动事例,刻划出一位直臣、清官的鲜明形象。
  六经讲堂。先址在七都村东山寨顶,由黄超叔、黄时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创建。后址在七都村南山下的官亭讲前自然村,现七都中学旁,为宋嘉定年间,李鉴、龚郯创建。相传大儒、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五经三堂。明崇祯六年(1633年)重建,占地153平方米,主体由门楼、天井、正堂组成,中间神龛后留有明崇祯年间的壁画“双龙戏珠”。
  同圣寺佛塔。址在七都利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黄春裔孙所建。佛塔,塔基占地60平方米,为九层八角楼阁式实心造象石塔,通高7米,须弥座边各长2、1米,塔身各层每面浮雕有佛像,形态各异,塔刹为宝瓶式,具有很高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大夫墓。为进士黄时,知军黄石孙、知州黄超叔的同葬墓,位于同圣寺后山,今存。
  木柄铜套关刀(俗称关刀)。为晚清黄春裔孙练武习功所用器物,刀体通长2米,铜套柄长27厘米,重约80斤,现存于蕉城区博物馆。
  黄氏宗祠和黄氏祖厅。原建于明永乐年间,次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2000年11月。
  五、风景名胜
  七都村,山、海、溪兼有,四周山水相映,风景名胜颇多,尤以“峬源八景”为著。这八景是: 五峰夕照。位于村东头五马峰,因在夕阳照耀下,五座蜿蜒的山峰,更似五马相追而名。明邑人林观写诗赞美曰:“峬源东头五马峰,隔溪遥见夕阳烘。层峦倒影波心碧,古树留辉叶底红。锦绣芙蓉相掩映,云岩烟火竞朦胧,。挥戈解使留三舍,最好行吟听晚风。” 三岛春潮。位于七都海边,因随着潮起潮落,举目可以看到三个颜色和形状各异的礁岛而得名。林观诗曰:“方丈蓬莱望不遥,春风款款送春潮。云开聱背虹光霁,日射鲸波蜃气销。逐浪鱼龙争变化,忘饥鸥鸟共逍遥。更堪天际归舟急,欸乃声中起画桡。” 南山积翠。位于村南,由于山上松竹常年翠绿而名。林观赞美诗云:“终南山色入沧溟,毓秀锺奇诧地灵。梧竹青幽涵翡翠,峰峦迢递蔼空青。故家诗礼风流在,比屋闾阎品物亨。莫讶此中成捷径,考槃有客乐天真。” 东观晓锺。位于村东。林观诗赞:“东山山上翠薇中,隐隐疏钟逐晓风。琳宇高寒零露湿,玉京缥缈瑞烟融。声闻下界天将晓,梦觉东轩日渐红。闻说茅君朝太乙,琅璈遥彻紫薇宫。
  北溪晚渡。位于七都溪。传说古代旁晚时分,在此摆渡,只见溪上会出现一条绳索连接两岸,行人不用撑船,只用双手扶绳,就能到达对岸。林观诗:“青山历历路漫漫,客子悲歌行路难。几抹云林含冥色,半篙烟水带秋寒。西风廋马归心切,衰草夕阳入眼宽。一苇可杭休踧踖,前村灯火未更阑。” 西崦飞云。位于村西。林观诗云:“一带寒山宿雨余,白云冉冉霭晴虚。远迷绿树轻烟淡,微露清林碎影疏。有客结庐思遁世,何人问舍慨停车。嗟予湖海犹羁旅,寤寐山灵重歉如。” 付岩时雨。位于村南的八仙顶,因有一片灰白色的岩石,那里若出现云雾,就预兆有雨而得名。林观诗云:“版筑岩高紫翠开,长年好雨应时来三农编慰云霓望,百里同宽旱沴怀。禾黍桑麻忻秀实,山川草木见昭回。际天踏地皆同气,愿溥余波泽九垓。” 暘谷甘泉。位于村东的阳山宫旁,因有一甘泉而名。林观诗:“嵎夷既宅奠坤艮,混混原泉太古春。冷沁云根消毒瘴,寒澌梧井注通津。澧泉漫诧唐宫旧,太液曾传汉苑新。江海别来空梦寐,何时当慰渴心尘。” 还有村南的水松林。这是从公路进入村里,首先进入眼帘的一道风景线。水松,乃国家一级保护树木。相传是林聪在外为官时,从外地引进栽种的,原来是绕着村南成弧线,种有近百株,到1949年解放时还存活14株,树高达16—19米,树径达80---100厘米,伟岸挺拔,常有白鹭栖息树上,颇为壮观。可惜在1966年特大台风时被刮倒。后村民已补栽上一批,现已长到近10米高。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承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