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路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8
颗粒名称: 四、北路戏剧
分类号: I236.57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路戏,系清中叶以来盛行于闽浙赣一带的一个地方剧种,可见当时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北路戏由浙江流入周宁后。最早便活跃于有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的李墩乡一带”闽东乱弹班社层出不穷,周宁北路戏(指是,周宁北路戏最为红火时期。当时李墩、黄埔出三位著名艺人:李墩许多十一二岁儿童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带出李墩村至今仍活跃北路戏舞台的李大许、陈翠玉夫妇:也是周宁北路戏最权威的传承人,为闽东地区北路戏名班之一,李墩北路戏是由京腔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李墩北路班被很多人所熟知。
关键词: 宁德市 李墩村 戏剧

内容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系清中叶以来盛行于闽浙赣一带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珍稀剧种之一。明崇祯十年(1637年),寿宁知县冯梦龙撰写的《寿宁待志》中记载:“西溪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演戏。”。可见当时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北路戏由浙江流入周宁后,最早便活跃于有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的李墩乡一带。清康熙、乾隆时期,由于清王朝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措施,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之时,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使得活跃于民间的“乱弹诸腔”得以繁盛到广泛流行。闽东乱弹班社层出不穷,在当时民间便有了“上路班”、“下路班”、“南路班”、“北路班”之称。由于活动于闽北一带的“北路班(李墩班、黄埔班)”影响最大,其他各班相形见绌,于是都纷纷沿用″北路班″的名号,解放后重新整理这一剧种时,才正式定名为北路戏。周宁北路戏(指是:李墩班和黄埔班)在闽东北民间名噪一时。 民国初年,周宁北路戏最为红火时期。当时李墩、黄埔出三位著名艺人:林起红(俗称:红师)、林积茶、李景图、阮亦经(俗称:戏状元)和同时来自浙江平阳:曹兆北师、来自屏南:德春、积春(姓氏不详)等师傅,聚集李墩同台献戏,坐班带徒教戏。李墩许多十一二岁儿童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带出李墩村至今仍活跃北路戏舞台的李大许、陈翠玉夫妇,李寿福、李龙增、李孙经等一批很有影响的艺人。红师还被邀请到寿宁县廷加洋坐班教戏,培养出廷加洋萧向同等一批很有影响的艺人。 李大许、陈翠玉这对老艺人夫妇,他们13岁学戏,表演功底扎实,能演难度很高的剧本,至今从艺六十个春秋,是远近闻名名生名旦,也是周宁北路戏最权威的传承人。他们等人所办李墩班,为闽东地区北路戏名班之一。据他们说:李墩北路戏是由京腔演变而成的地方戏,它以京腔杂糅闽东方言,唱腔优美,表演风格别具特色,形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剧种,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从上辈传承到他们已有五代了。在闽东北一带农村,李墩北路班被很多人所熟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北路戏已溶入老一辈山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他们尚能演50多个剧目,大戏有《薛仁贵征西》、《薛丁山父子征西》、《三请樊梨花》、《狸猫换太子》、《包丞救銮驾》、《五王大闹开封府》、《斩孙秀》等;小戏有《齐王哭将》、《五鼠闹东京》、,《金鸡山》、《北汉王》、《取长沙》等。提起北路戏他们精神特好,特别是回忆起民国四年(1924年),李墩班在建瓯和浙江绍兴班对台16夜,演32本戏,最终平分秋色。六十年演艺生涯里他们被邀请到建瓯、政和、福安、霞浦等地坐班带徒,为福建闽东北一带培养无数北路戏传承人。 随着各种文化的交锋、冲击并受市场、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李墩北路戏自90年代以来便陷入困境。戏班举步维艰,前景暗淡,北路戏在悄无声息中渐渐从人们视线中远去。不少艺人流失在外或弃艺从商,北路戏几近被人淡忘,只有逢年过节时听到那久违而熟悉的声音。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