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街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7
颗粒名称: 三、古街商业
分类号: TU984.13
页数: 2
页码: 287-288
摘要: 李墩村街弄布局、发展到当今高楼林立的李墩中心街、六埔大街,李墩最早开基先人是依山傍水而居,二进四扇土木建筑的众厅(又称大厅)(万历年间建后失火,又于同治六年十月重修)就建在李墩后门山下,古弄古巷由众厅开始呈东西、南北排列,当时一些店铺就分布在这弄堂两边。现在村中仍能看到古时店铺遗迹和各房宗祠等古建筑。成了平阳、穆阳、赛岐、屏南等周边地区的重要客流、货流、物流的集散地。李墩街区布局就呈东西走向,就有象样街面模样、规划。
关键词: 宁德市 李墩村 商业街

内容

李墩村街弄布局、发展到当今高楼林立的李墩中心街、六埔大街,从中可看出这个有千年历史村庄演变由来。这些遗存的古街、古巷和大量古建筑,强烈反映民族属性、地域特征、时代烙印,成为李墩村难以再生的历史人文景观。李墩最早开基先人是依山傍水而居,二进四扇土木建筑的众厅(又称大厅)(万历年间建后失火,又于同治六年十月重修)就建在李墩后门山下,这里是村民议事、理事、年初岁末祭祀、唱戏场所。古弄古巷由众厅开始呈东西、南北排列,有山边弄、亭下弄、祠堂巷等。这些古弄古巷比较窄小、弯曲。古老的李氏各房宗祠、忠平王林公宫,当时一些店铺就分布在这弄堂两边。现在村中仍能看到古时店铺遗迹和各房宗祠等古建筑。 李墩村自古就是周宁、屏南通往福安、宁德古道必经之地,再加上宋代当时最大银矿“宝瑞银场”(据《宋会要辑稿》、福州宋代《淳熙三山志》卷14和《乾隆福宁府志》卷8资料,宝瑞银场元祐年间(1086—1094)开始开采,最高产量达44万两)和“宝丰银场”就在李墩村一山之隔的郭洋村和芹溪村,使李墩成为当时交通枢纽,成了平阳、穆阳、赛岐、屏南等周边地区的重要客流、货流、物流的集散地。 到了清末、民初。李墩街区布局就呈东西走向,就有象样街面模样、规划。目前仍保留较完整的漂洋街(如上图)(据考;原称“标扬街”是为了纪念李氏标五公和光扬公,他们两人捐献自己田地来供人修建,后因村中人漂洋过海经商而改的或说口误),全长达1公里。据说由李墩威望人仕李宏芳提议,聘请当时李墩学堂宁德籍教师黄式林设计,两傍民居按明清骑楼风格建造。街面宽达3.5米,统一风格、统一高度。下设统一暗沟,路中间铺鹅卵石,两边路肩铺上大青石板,晴雨天在漂洋街行走都不用撑伞。漂洋街西段(街头)当时已建成,漂洋街东段(街尾)民国时称为中山路。当时漂洋街两侧有碓寮、米行、布行、木器行、酒坊、盐铺店、杂货店、豆腐店、、扁肉店、、糕饼店、剃头店、客栈、染坊等店铺。有些店铺还有商号,如“礼记”、“恒吉”、“福升”,其中“李万春”商户还发行自己商号的“行票”,在市面上流通、兑现。仅从仍保留较完整的漂洋街(街头)来看,还能从中领略到古街修建者智慧和超前眼光,以及当时每日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景象。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