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5
颗粒名称: 一、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285-286
摘要: 周宁县李墩村依山傍水,背靠巍巍的龙岗山,发源于圣银楼山麓的六蒲溪在李墩村的河道划出了一个美丽的“古时李墩先民在村前土墩上遍植桃树,据1981年福建省考古队在李墩陈厝牛岗山考古发现印纹硬陶等文物古迹”属于宁德县青田乡管辖”中共党员李宏伦等人在李村成立李村苏维埃政府,李村属于李村苏维埃政府管辖“李村苏维埃政府驻地”始设周墩特种区下辖周墩、七步、李墩等七个联保时称,李墩“李墩改称李墩乡属于七步区(第四区)管辖”1955年全县设四区五十八个乡镇。李墩还是区公所驻地。
关键词: 宁德市 李墩村 历史沿革

内容

周宁县李墩村依山傍水,背靠巍巍的龙岗山,面临悠悠的六蒲溪。发源于圣银楼山麓的六蒲溪在李墩村的河道划出了一个美丽的“水流玉带”弧形,使李墩村三面绿水环绕。古时李墩先民在村前土墩上遍植桃树,桃花盛开时节,宛如进入了陶渊明笔下“桃源境”,李墩村又俗称“桃源水北境”。据1981年福建省考古队在李墩陈厝牛岗山考古发现印纹硬陶等文物古迹,李墩六蒲洋早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居住。这里就是有许多传奇色彩唐岳王李璟的故居地。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始祖定居李墩村,至今已繁衍36代,有千余年的历史。
  李墩村唐代时称“六峰”、“桃源水北境”。宋、元时又称“六蒲”、“李村”,属于宁德县青田乡管辖。明代时析东洋里十五都至十八都,设东洋分县,由宁德县丞驻治,“李村”属于东洋里十七都二图,一直沿袭至清末时“李村”属于东洋里十七都二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共福安中心县委詹如柏率领下,中共党员李宏伦等人在李村成立李村苏维埃政府,李村属于李村苏维埃政府管辖,李村苏维埃政府驻地。同年11月李村苏维埃政府转入山中,随后被迫解散。民国24年(1935年)废都图,始设周墩特种区下辖周墩、七步、李墩等七个联保时称“李墩”,“李墩”村名延续至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李墩”属于李枣乡管辖,民国31年(1942年)“李墩”属于蒲溪乡管辖。
  1949年6月,周宁和平解放。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度,设区乡建制,李墩改称李墩乡属于七步区(第四区)管辖。1955年全县设四区五十八个乡镇,原七步区和礼门区会并成立李墩区,李墩乡属于李墩区管辖,李墩是区公所驻地。1963年3月李墩改称李墩公社,属于李墩区管辖,李墩还是区公所驻地。1966年8月撤销小公社,李墩改称李墩生产大队属于李墩公社管辖,为公社驻地。1984年4月李墩公社改为李墩乡,李墩村属于李墩乡管辖。1993年李墩乡撤乡建镇,李墩村是镇政府驻地。
  李墩村位于周宁县西南部,海拔842米,是个典型的山间冲积盆地,村落位于周宁县第二大平源—六蒲洋中部。境内气候凉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光秀丽,年平均气温15.1℃。地貌东如“官船进港”之形,南似“水流玉带”缠身之姿,西显“龟蛇聚会”之象,北呈“丹风展翅”之势;青翠龙岗之山盘西北,玉带六蒲之水绕东南,溪有水未知出入,山有脉而不识由来,可谓旅游之胜地,避暑之佳境。李墩村东和本镇东山村交界,南与七步镇郭洋村相连,西和本镇陈厝村接壤,北与浦源镇毗邻,距县城15公里。如今宁武高速公路从李墩西山角穿境而过,今后宁武高速路的李墩连接线直达县城仅8公里。全村面积14553.4亩,860户,3850人,辖一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李墩村村民有李、阮、陈、何、叶、魏、孙、张等十多个姓氏,其中以李姓、阮姓氏居多。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现有副厅级干部和博士、硕士共40人。改革开放以来,村内基础建设逐步改善,村内1.5公里主街道已经拓建,自来水改造已经完成,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村内办起了玩具厂,产品畅销海内外,村里建起了多个农民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全村农民发展蔬菜业,面积达1000多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劳务输出势头强劲,村在沪、苏、粤的企业家就有百来位,全村有一千多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百万元以上的30多家,全村私人小车90多辆。村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