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矿新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2
颗粒名称: 六、老矿新姿
分类号: TD982
页数: 3
页码: 282-284
摘要: 由于当时井下设备简陋,矿工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仅一次塌方,就有几百名矿工葬身于矿井。当时民间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1571年,福建省抚按两院下令禁止开采该矿,并在圣银楼树立“奉抚按两院禁示”的石碑,至今碑文仍旧历历在目。过去对“宝丰银场矿脉已绝而废”是不正确的。上世纪末,经地质部门钻探,该矿有很大的储藏量,主要矿金属有金、银、锌、钨等。现在矿区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浮选加工日处理200吨原矿,所产生的废水、矿渣又被合理利用,将原矿进行破碎、粉磨、浮显、压干制成半成品就卖给冶炼厂,把废渣再进行化验提取可用材料,最后将真正的“废渣”运出利用或回洞淹填。将工业废水过滤循环再利用,真正体现“生产不忘环保爱护美丽家园”。
关键词: 宁德市 楼坪村 矿区

内容

《周墩区志》(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仲春新订)记载:在十七都(在楼坪石门山东侧的周宁县第一高峰龙岗头即圣银楼之麓)宋元祐年间(1086—1093)发,至绍熙(1190-1194)以后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邑民何安请得为之,岁纳银三十六两。永乐元年,专命中官、御史各一员监督输课,岁纳银一千九百五十两。正统九年,增至三千零九十两。邑人林庄敏公有请除杂差疏(已详县志)。景泰初,纳银二千九百两。是时矿脉微细,罢官监督。天顺二年,定额每岁纳银二千零八十两,匀入通县丁粮派银贴纳,百姓疲敞,多至逃窜。正德三年,减定一千五百六十两。五年,诏尽罢之,民力始苏。嘉靖十四年,浙人林福奏请复开银场,随命在旦夕院落道临视,见矿脉已绝,逐奏罢之,今废。《通志》载:“张鹏,字腾霄,西安人。宣德间,以御史监督宝丰银场。先驱者每岁四进场课,大为民病,鹏遂减其二,民得以苏。嘉靖三十年,上洋村耆宾张彭八准于官司地方开煽,围城驻军保护。光绪间亦尝开煽,后以矿已绝而止。 据芹溪谱序载:“银场,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往客”记录了当年银场子炼银规模和繁华景象。而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当年银矿开采的大小不一的银坑、石磨等许多遗迹。 由于当时井下设备简陋,矿工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仅一次塌方,就有几百名矿工葬身于矿井。当时民间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1571年,福建省抚按两院下令禁止开采该矿,并在圣银楼树立“奉抚按两院禁示”的石碑,至今碑文仍旧历历在目。 过去对“宝丰银场矿脉已绝而废”是不正确的。上世纪末,经地质部门钻探,该矿有很大的储藏量,主要矿金属有金、银、锌、钨等。
  目前该矿由周宁县金丰矿业有限公司开采。
   当我们从李墩镇出发沿际楼公路行进大约16千米就可到“圣银楼”金丰矿业。 一进入矿区,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漂亮厂房首先映入眼睑,矿区的一列列运矿小火车有序地从洞内运出矿石,大小货车来回穿梭,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云霄山谷,使人就感受百年老矿焕发了青春。 现在的银矿全称是周宁县金丰矿业有限公司,它经省冶金设计院进行工程方案设计,对地质灾害、环保影响、水保生态进行研究及评估,做到矿藏开采,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目前勘查区12平方公里,矿石主要含银、金、钨、铅、锌、等贵重金属,含量较高。首采储量50万吨,年创产值4000万元。
  每当夜幕降临,整个矿区灯火通明,从山脚一直亮到山顶,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矿山的夜,有歌声、有笑声,但更多的是劳动后的鼾睡声和虫鸣声…… 现在矿区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浮选加工日处理200吨原矿,所产生的废水、矿渣又被合理利用,将原矿进行破碎、粉磨、浮显、压干制成半成品就卖给冶炼厂,把废渣再进行化验提取可用材料,最后将真正的“废渣”运出利用或回洞淹填。将工业废水过滤循环再利用,真正体现“生产不忘环保爱护美丽家园”。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