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滴米神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1
颗粒名称: 五、滴米神岩
分类号: P931.5
页数: 2
页码: 281-282
摘要: 石门山西南方向2.5公里的北洋村尾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滴水岩“岩顶泉水终年不竭,村民阮、叶二姓建寺于岩下,寺中可容数百人,要寻找一个能供他修道的岩洞,爬了许多座山。老和尚寻到了周宁楼坪西南方的一个大岩洞。就在这岩洞里住了下来。老和尚发现洞半壁上有一个小窟窿。有一粒米塞在那里,他爬上去,把那粒米拔出来。小窟窿又一粒一粒象滴水一样滴出一碗米来,老和尚大高兴!刚好够他吃一顿,这小窟窿天天都会有米。都刚好够和尚吃“老和尚就安心在这里修道了”这岩洞也就名叫,米的事越传越远了。
关键词: 宁德市 楼坪村 岩洞

内容

《周宁县志》记载:“石门山西南方向2.5公里的北洋村尾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滴水岩,俗称底岩。岩嶂斜复突出,高100余米,宽300余米,岩顶泉水终年不竭,临空飘洒而下,犹如珠帘高挂。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村民阮、叶二姓建寺于岩下,栋不加瓦,寺中可容数百人。”
   这座滴米岩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一个老和尚,要寻找一个能供他修道的岩洞。 他走了许多地方,爬了许多座山。一天,老和尚寻到了周宁楼坪西南方的一个大岩洞。这是个有好几栋厝大的大岩洞。他大欢喜,就在这岩洞里住了下来。 有一天,老和尚发现洞半壁上有一个小窟窿,有一粒米塞在那里。他爬上去,把那粒米拔出来。这时,奇特啦!小窟窿又一粒一粒象滴水一样滴出一碗米来。老和尚大高兴,马上拿去煮,刚好够他吃一顿。 从那以后,这小窟窿天天都会有米“滴”出来,“滴”下的米,都刚好够和尚吃。老和尚就安心在这里修道了。这岩洞也就名叫“滴米岩”。 不久,这个滴米岩会“滴”米的事越传越远了,这下就有很多人来岩洞烧香。可真奇怪了,不管有多少人,岩上小窟窿“滴”出的米,总是刚刚够众人吃,不多也不少。 后来,来了一个好贪心的和尚,他整天好吃懒做。一天,老和尚叫他去盛米。他挑箩担去,看米一粒一粒慢慢滴,就拿了一把铁钳,想把滴米的窟窿撬大些,多滴些米,拿去卖了自己有零花钱。他把铁钳用力一戳,哎哟!米没了。他气起来用力一撬,一股冷冰冰的清水喷出来,喷他一头一面,全身也湿淋淋的。他更加气急败坏地捡起一粒小石子掷上去,那石子正好塞着窟窿。这时,水少了,只有几滴滴下来。滴出来的水清清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样滴。从那以后,人们也把“滴米岩”叫做“碧水岩”或“滴水岩”了。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