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居奇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00
颗粒名称: 四、民居奇葩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楼坪的古民居在周宁境内是屈指可数的,楼坪的古建筑,你不能不惊叹她的古朴、端庄与宁静。每座房子都是很有考究的青石大门,石门一律錾刻对联,如“千秋金鉴家声远万选青钱世泽长”,“清河家声远厚水世泽长”,“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如今村里保存完好且有特点的古厝有好多幢。楼坪人不仅长年在外跑生意,而且村中店铺也不少,百余户人口的小村店铺多时有十三、四间,经营杂货、药材等,货源来自福安穆阳、宁德霍童等地,转销政和、建瓯等处。村中货店都有店号招牌,如“肴顺”、“诗记”等等。现在,走进楼坪村一些老店旧号依然旧迹可寻,从那些摆放的货柜、桶、缸,依稀可以看到当日的辉煌。
关键词: 宁德市 楼坪村 古民居

内容

楼坪的古民居在周宁境内是屈指可数的,楼坪的古建筑,你不能不惊叹她的古朴、端庄与宁静。 在楼坪过去有钱人最大的事就是买地建房,因为当时楼坪人生意做的比较大,因此,远近很多人都把田地(契)送到这里。他们长年在外做生意,大家都盖房屋,人人都求精美,一时涌起攀比风,村中因此有了许多装修考究的大房子。这些老屋多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建造,各古建筑之中都有大量精美的石木雕刻。窗格、廊檐都雕饰精美,镂刻的花鸟人物图案或取自然景观或反映悠闲生活,还有来自传说故事的内容。 每座房子都是很有考究的青石大门,石门一律錾刻对联,如“千秋金鉴家声远万选青钱世泽长”,“清河家声远厚水世泽长”,“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
   如今村里保存完好且有特点的古厝有好多幢。 其一、座落于村中心的“炮台厝”建造最为坚固、精美,宏大。墙基的石头间隙用微薄的刀片都无法插入。这座“炮台厝”,大约建于民国二十三、四年,墙内埋石板,炮楼四面有30多个炮眼,各有两个瞭望窗,窗门用厚约四寸的青石板做成的,它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炮楼下有水井,地下室还备有直径一米五左右高约一米的大青石圆形消防水缸,平时都装满水。房子有大大小小房间70多个。村民们说这座房子的长短楼梯有36条之多,可见老房子之大,如果你是陌生人没人带路,你进了炮台恐怕很难走出来。这里的房子各有特色,比如有的房子安双重门,外门上半部留两圆洞,边上雕蝙蝠等吉祥图案,内门是实木大门,这与现代的防盗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光绪年间张政庠的老屋算是更为考究。村谱记载张政庠“善养豚畜,勤辟田园,稻梁富有则家有余资……遂茶经而谨慎采办,洋人喜其精美而得息甚钜。家资已积万金有奇,东洋七里内巨富家可为公首屈一指焉”。来到政庠老屋,只见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贡元”二字(光绪二十六年立),门楣与门坎石墩雕刻如意牙、富贵花。大门中央是一对沉沉的铁门环。正门进去是仪门,门上亦雕花刻字,门里是一条大甬路连接堂屋,是直接进出大门的。站在仪门边,迎面先见过廊处悬一匾,书“文魁”二字,再往里是正堂,从上而下悬三块匾,最上一块已日久蒙尘,它与过廊上、正门上的匾一样都是张政庠六十岁时子女、朋友所赠。匾下是雕花大案,案两头上翘成船形,案下一张八仙桌。厅堂左右设小茶几,配竹椅。厅堂下来,是左右厢房,窗格精刻细琢,上边刻“爱吾庐”、“惠吉迪”等字样,中间是花瓶、盆景状镂空雕花,底部雕如意牙等。厅堂地面是用石灰打制,象是今天的水泥地面,在当时算是一种先进的工艺。站在厅堂向外看,下可直见仪门、正门,抬眼是仪门、厢房上的回廊。栏杆扶手细腻、光洁,廊下有垂花、廊柱底部雕刻成灯笼状、莲花状。倘若站远点透过采光天井向上望去,还隐约可见大门墙里侧墙头也有镂刻雕花装饰,主人说是为避免墙面单调。 其三、楼坪的古屋多数都有精美的雕刻。但最精美的老屋大概算是张景应的祖屋,这间老屋是光绪年间其太爷张鹏程留下的。张鹏程是楼坪第一秀才,乐善好施。他的屋装饰多取材典故,刻划人物,神态表情栩栩如生。 楼坪人不仅长年在外跑生意,而且村中店铺也不少,百余户人口的小村店铺多时有十三、四间,经营杂货、药材等,货源来自福安穆阳、宁德霍童等地,转销政和、建瓯等处。村中货店都有店号招牌,如“肴顺”、“诗记”等等。现在,走进楼坪村一些老店旧号依然旧迹可寻,从那些摆放的货柜、桶、缸,依稀可以看到当日的辉煌。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