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海珍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99
颗粒名称: 三、商海珍品
分类号: F769
页数: 2
页码: 278-279
摘要: 楼坪自古以来就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附近村庄人外出做生意时都称自己是楼坪人,可见当年楼坪名声很广。楼坪长期以来都有采岩菇的历史。这种营生很是危险,就楼坪村而言,因采岩菇而葬身异乡山崖的已是多人。岩菇《本草纲目》称仙人脚、又名石耳、石茸岩菇等。岩菇为多年生植物,生于悬崖峭壁,不阴不阳的岩石上。其成长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有,是一种极其稀少、非常难得的天然山珍之物。
关键词: 宁德市 楼坪村 经商

内容

楼坪自古以来就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附近村庄人外出做生意时都称自己是楼坪人,可见当年楼坪名声很广。据村里老人介绍说,同治、光绪年间楼坪红茶畅销福州一路,村里人办起了茶行专营红茶,百余户人家的小地方茶行多达6家,红茶生意一直延续做到民国时期。另一个传统就是做参茸生意。楼坪有很多参客遍及闽北及周边地区,当时他们集中从香港购参回来再分给周边小贩卖。多时进购18担,从穆阳挑回,参队过后路上余香久久不散,而18担参茸到楼坪,不消几天就会有小贩上门批发,那时政和、常源一带有参贩一百多人都是到此取货。老人讲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光绪年间新厝里一家大户经营染青料,往浙杭一带销售,一次赚回13担银元,引得方圆百里的人都争相来看,主人索性大大方方地把整担银元在堂屋一字摆开任人观赏。而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做参茸生意的人渐渐地少了,他们也和周宁商帮一样,在上海等全国各地弄潮商海。但还有少数人在周宁城关或闽北各县经营参茸生意。 楼坪长期以来都有采岩菇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有先祖远途拔涉到川、湘、鄂、浙、赣、等十多个省的深山岩障采岩菇,他们凡有采过岩菇的崇山峻岭,都有记载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或哪个山的路线、方位,以及大概的里程,制成极其简单的草图,一代一代地传给下一代的人。采岩菇一般三、五人结队而行,采岩菇所用绳索是用上等棕片,抽取优等长丝打绳,一股又一股地用竹制的形如弓箭的“竹甩”打制而成,叫“莲绳”。这种绳索直径大约4、5公分,一般一条绳子长二、三十米,前头打结成“O”型,可以穿孔。如果采菇过程绳索不够长可以通过穿孔连接。尾部返回打结。 一条棕制的“莲绳”重大概二十来斤左右。另外还有一条“腰带”,形如背婴儿的腰包,采菇时可以坐着。当采菇时,采菇人爬到山顶,把莲绳系在较大的树干上,莲绳穿过腰带一点一点自上而下慢慢放下,采菇人身上还背个布袋子,以便盛岩菇之用。
   这种营生很是危险,就楼坪村而言,因采岩菇而葬身异乡山崖的已是多人。 岩菇《本草纲目》称仙人脚、又名石耳、石茸岩菇等。岩菇为多年生植物,生于悬崖峭壁,不阴不阳的岩石上。其成长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有,是一种极其稀少、非常难得的天然山珍之物。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