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洞天楼坪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96
颗粒名称: 石门洞天楼坪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276-284
摘要: 楼坪村(又名“善积乡”)系周宁县李墩镇最为边远的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部,在风景峻奇、秀丽的“石门山”(主峰海拔1449米)下,村庄四面环山,北倚巍峨的石门山,东为牛岭仙岗与芹溪中村相邻,西部有洞宫山与洞宫村为界,南以南坑岗与北洋村比邻。楼坪自古以来就是与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之间的重要官道。如今在建的宁武高速公路楼坪特大桥、福建第一长洞宫山隧道穿境而过,使这个古老的山村更焕发新的活力。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40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形似一个平放的羽毛球拍,辖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860米,现全村有260多户,1660多人,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楼坪村

内容

一、历史渊源
  楼坪村(又名“善积乡”)系周宁县李墩镇最为边远的行政村,位于周宁县西部,在风景峻奇、秀丽的“石门山”(主峰海拔1449米)下,村庄四面环山,北倚巍峨的石门山,东为牛岭仙岗与芹溪中村相邻,西部有洞宫山与洞宫村为界,南以南坑岗与北洋村比邻。
  楼坪自古以来就是与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之间的重要官道。如今在建的宁武高速公路楼坪特大桥、福建第一长洞宫山隧道穿境而过,使这个古老的山村更焕发新的活力。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40公里。面积1.9平方公里,形似一个平放的羽毛球拍,辖区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均海拔860米,现全村有260多户,1660多人,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张姓122世祖,讳谨,字子信,号自勉,行八,后人称张八公,妻子姓柯。张八系入闽始祖张岩的长子,唐武宗甲子年(844年)八月初六日丑时生,长大后文武兼备,谋略过人。当时世乱,张八弃文就武。公元878年福建节度招讨使,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余部数万入闽,张八率部迎战于政和感化里铁山,九战弗克,奇兵绝粮,士卒乏食疲困,恶战之中无援兵而为国殉职。当地立庙以祀,奉敕建忠烈祠,北宋崇宁间(约1102年)赐额“英节”,大观初(1107年)追谥“诏烈侯”,南宋时加谥“惠应王”,宋理宗加封“英济广惠灵佑显德圣王”。1996年族人捐资于政和熊山之麓(政和一中后山),重建“英济祠”,以示纪念。铁山墓于2006年重新修茸,该陵墓为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楼坪肇基始祖是137世祖,约于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由屏邑浙洋岔(今屏南甘棠)迁居于芹溪数世再迁楼坪洋中。楼坪村属盆地八架金盘形,门前岗将盆地分为洋中与后洋两个小盆地。据说有一年祖上家中有一母鸡不见,而后家人劳作时,在后洋原始森林古树下发现母鸡带了一群小鸡,后来就迁徙至现楼坪村,在里生息、繁衍。
  楼坪又名“善积乡”,是144世祖张赐锦,清雍正年间任建宁府游击(武职官),知县曾以“积善守法”四字旌而得名。
  楼坪村地处偏远,自古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有句顺口溜可以形容“宁在楼坪站一站,不去外地吃鸡蛋”。这里四面环山,植被保护完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山势巍峨,水清瀑美,主要景点有:“石门洞天、鲤鱼朝天、龙井连心、石笋争奇、纱帽岩、旗山顶、长老岩、鹰嘴岩”等八景,其中以村后的“石门山”最为引人入胜,素有周宁的“小武夷”之称。
  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楼坪村目前可供开发的资源有林木、毛竹、石材等,其中石板材色泽精美、储量丰富,同时食用菌、反季节蔬菜、板栗种植也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大特色。
  二、石门洞天
  大自然神工鬼斧,造就天下奇山秀水、洞天福地。楼坪的石门山巨石壁立百仞,相隔百米,峰峦叠嶂,气势豪壮。
  石门山位于周宁县西部的李墩镇楼坪村后,全县最高的龙冈头(海拔1506米)南侧,主峰海拔1449米,属鹫峰山脉中段东侧。
  石门山环四周山峦起伏、嵯峨挺拔,东西走向延绵3公里,中段嶂断裂一缺口,二石高出地面80余米,相隔100余米,石壁如削,两面对立,远看极似石门,自古以来人们都叫它“大春门”。
  石门山峰奇洞幽,怪石嶙峋。从石门进入山后,西行三、五百米,就到石门山主峰。石门山峰正南前方二、三十米耸立一座“石笋”,七、八十米高,与主峰对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西去洞宫方向的石门亭门口向东望来,犹如破土而出的“石笋”耸立于主峰之前。“石笋”顶峰没有特殊设置是无法爬上去的。主峰洞幽石奇,从岩壁边有条树藤草爬上五、六米进洞,穿过几个洞,便可到达主峰,纵跳群山,远近美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传说,远古时候,石门朝开夕闭、很是神秘,也不知何年何月,石门却从此为世人敞开再也不关闭了。远处望去,石门左边凝视伫立着一尊石人,严肃挺立,忠于职守,传说他是掌管开闭石门的神仙呢。
  石门山主峰右侧有老虎岩、沙帽岩、三层岩、锣鼓岩,相传当年这座锣鼓岩朝鸣锣石门开,夕鸣鼓而石门闭。这些神奇故事而今还传扬着…… 楼坪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诸如前塘瀑布、旗山、鹰嘴岩、田螺洞……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石门山景区一定会吸引天下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商海珍品
  楼坪自古以来就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附近村庄人外出做生意时都称自己是楼坪人,可见当年楼坪名声很广。据村里老人介绍说,同治、光绪年间楼坪红茶畅销福州一路,村里人办起了茶行专营红茶,百余户人家的小地方茶行多达6家,红茶生意一直延续做到民国时期。另一个传统就是做参茸生意。楼坪有很多参客遍及闽北及周边地区,当时他们集中从香港购参回来再分给周边小贩卖。多时进购18担,从穆阳挑回,参队过后路上余香久久不散,而18担参茸到楼坪,不消几天就会有小贩上门批发,那时政和、常源一带有参贩一百多人都是到此取货。老人讲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光绪年间新厝里一家大户经营染青料,往浙杭一带销售,一次赚回13担银元,引得方圆百里的人都争相来看,主人索性大大方方地把整担银元在堂屋一字摆开任人观赏。而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做参茸生意的人渐渐地少了,他们也和周宁商帮一样,在上海等全国各地弄潮商海。但还有少数人在周宁城关或闽北各县经营参茸生意。
  楼坪长期以来都有采岩菇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有先祖远途拔涉到川、湘、鄂、浙、赣、等十多个省的深山岩障采岩菇,他们凡有采过岩菇的崇山峻岭,都有记载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或哪个山的路线、方位,以及大概的里程,制成极其简单的草图,一代一代地传给下一代的人。采岩菇一般三、五人结队而行,采岩菇所用绳索是用上等棕片,抽取优等长丝打绳,一股又一股地用竹制的形如弓箭的“竹甩”打制而成,叫“莲绳”。这种绳索直径大约4、5公分,一般一条绳子长二、三十米,前头打结成“O”型,可以穿孔。如果采菇过程绳索不够长可以通过穿孔连接。尾部返回打结。
  一条棕制的“莲绳”重大概二十来斤左右。另外还有一条“腰带”,形如背婴儿的腰包,采菇时可以坐着。当采菇时,采菇人爬到山顶,把莲绳系在较大的树干上,莲绳穿过腰带一点一点自上而下慢慢放下,采菇人身上还背个布袋子,以便盛岩菇之用。
  这种营生很是危险,就楼坪村而言,因采岩菇而葬身异乡山崖的已是多人。
  岩菇《本草纲目》称仙人脚、又名石耳、石茸岩菇等。岩菇为多年生植物,生于悬崖峭壁,不阴不阳的岩石上。其成长往往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甚至上百年都有,是一种极其稀少、非常难得的天然山珍之物。
  四、民居奇葩
  楼坪的古民居在周宁境内是屈指可数的,楼坪的古建筑,你不能不惊叹她的古朴、端庄与宁静。
  在楼坪过去有钱人最大的事就是买地建房,因为当时楼坪人生意做的比较大,因此,远近很多人都把田地(契)送到这里。他们长年在外做生意,大家都盖房屋,人人都求精美,一时涌起攀比风,村中因此有了许多装修考究的大房子。这些老屋多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建造,各古建筑之中都有大量精美的石木雕刻。窗格、廊檐都雕饰精美,镂刻的花鸟人物图案或取自然景观或反映悠闲生活,还有来自传说故事的内容。
  每座房子都是很有考究的青石大门,石门一律錾刻对联,如“千秋金鉴家声远万选青钱世泽长”,“清河家声远厚水世泽长”,“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
  如今村里保存完好且有特点的古厝有好多幢。
  其一、座落于村中心的“炮台厝”建造最为坚固、精美,宏大。墙基的石头间隙用微薄的刀片都无法插入。这座“炮台厝”,大约建于民国二十三、四年,墙内埋石板,炮楼四面有30多个炮眼,各有两个瞭望窗,窗门用厚约四寸的青石板做成的,它有很好的防护作用。炮楼下有水井,地下室还备有直径一米五左右高约一米的大青石圆形消防水缸,平时都装满水。房子有大大小小房间70多个。村民们说这座房子的长短楼梯有36条之多,可见老房子之大,如果你是陌生人没人带路,你进了炮台恐怕很难走出来。这里的房子各有特色,比如有的房子安双重门,外门上半部留两圆洞,边上雕蝙蝠等吉祥图案,内门是实木大门,这与现代的防盗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光绪年间张政庠的老屋算是更为考究。村谱记载张政庠“善养豚畜,勤辟田园,稻梁富有则家有余资……遂茶经而谨慎采办,洋人喜其精美而得息甚钜。家资已积万金有奇,东洋七里内巨富家可为公首屈一指焉”。来到政庠老屋,只见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贡元”二字(光绪二十六年立),门楣与门坎石墩雕刻如意牙、富贵花。大门中央是一对沉沉的铁门环。正门进去是仪门,门上亦雕花刻字,门里是一条大甬路连接堂屋,是直接进出大门的。站在仪门边,迎面先见过廊处悬一匾,书“文魁”二字,再往里是正堂,从上而下悬三块匾,最上一块已日久蒙尘,它与过廊上、正门上的匾一样都是张政庠六十岁时子女、朋友所赠。匾下是雕花大案,案两头上翘成船形,案下一张八仙桌。厅堂左右设小茶几,配竹椅。厅堂下来,是左右厢房,窗格精刻细琢,上边刻“爱吾庐”、“惠吉迪”等字样,中间是花瓶、盆景状镂空雕花,底部雕如意牙等。厅堂地面是用石灰打制,象是今天的水泥地面,在当时算是一种先进的工艺。站在厅堂向外看,下可直见仪门、正门,抬眼是仪门、厢房上的回廊。栏杆扶手细腻、光洁,廊下有垂花、廊柱底部雕刻成灯笼状、莲花状。倘若站远点透过采光天井向上望去,还隐约可见大门墙里侧墙头也有镂刻雕花装饰,主人说是为避免墙面单调。
  其三、楼坪的古屋多数都有精美的雕刻。但最精美的老屋大概算是张景应的祖屋,这间老屋是光绪年间其太爷张鹏程留下的。张鹏程是楼坪第一秀才,乐善好施。他的屋装饰多取材典故,刻划人物,神态表情栩栩如生。
  楼坪人不仅长年在外跑生意,而且村中店铺也不少,百余户人口的小村店铺多时有十三、四间,经营杂货、药材等,货源来自福安穆阳、宁德霍童等地,转销政和、建瓯等处。村中货店都有店号招牌,如“肴顺”、“诗记”等等。现在,走进楼坪村一些老店旧号依然旧迹可寻,从那些摆放的货柜、桶、缸,依稀可以看到当日的辉煌。
  五、滴米神岩
  《周宁县志》记载:“石门山西南方向2.5公里的北洋村尾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滴水岩,俗称底岩。岩嶂斜复突出,高100余米,宽300余米,岩顶泉水终年不竭,临空飘洒而下,犹如珠帘高挂。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村民阮、叶二姓建寺于岩下,栋不加瓦,寺中可容数百人。” 这座滴米岩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一个老和尚,要寻找一个能供他修道的岩洞。
  他走了许多地方,爬了许多座山。一天,老和尚寻到了周宁楼坪西南方的一个大岩洞。这是个有好几栋厝大的大岩洞。他大欢喜,就在这岩洞里住了下来。
  有一天,老和尚发现洞半壁上有一个小窟窿,有一粒米塞在那里。他爬上去,把那粒米拔出来。这时,奇特啦!小窟窿又一粒一粒象滴水一样滴出一碗米来。老和尚大高兴,马上拿去煮,刚好够他吃一顿。
  从那以后,这小窟窿天天都会有米“滴”出来,“滴”下的米,都刚好够和尚吃。老和尚就安心在这里修道了。这岩洞也就名叫“滴米岩”。
  不久,这个滴米岩会“滴”米的事越传越远了,这下就有很多人来岩洞烧香。可真奇怪了,不管有多少人,岩上小窟窿“滴”出的米,总是刚刚够众人吃,不多也不少。
  后来,来了一个好贪心的和尚,他整天好吃懒做。一天,老和尚叫他去盛米。他挑箩担去,看米一粒一粒慢慢滴,就拿了一把铁钳,想把滴米的窟窿撬大些,多滴些米,拿去卖了自己有零花钱。他把铁钳用力一戳,哎哟!米没了。他气起来用力一撬,一股冷冰冰的清水喷出来,喷他一头一面,全身也湿淋淋的。他更加气急败坏地捡起一粒小石子掷上去,那石子正好塞着窟窿。这时,水少了,只有几滴滴下来。滴出来的水清清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样滴。从那以后,人们也把“滴米岩”叫做“碧水岩”或“滴水岩”了。
  六、老矿新姿 《周墩区志》(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仲春新订)记载:在十七都(在楼坪石门山东侧的周宁县第一高峰龙岗头即圣银楼之麓)宋元祐年间(1086—1093)发,至绍熙(1190-1194)以后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邑民何安请得为之,岁纳银三十六两。永乐元年,专命中官、御史各一员监督输课,岁纳银一千九百五十两。正统九年,增至三千零九十两。邑人林庄敏公有请除杂差疏(已详县志)。景泰初,纳银二千九百两。是时矿脉微细,罢官监督。天顺二年,定额每岁纳银二千零八十两,匀入通县丁粮派银贴纳,百姓疲敞,多至逃窜。正德三年,减定一千五百六十两。五年,诏尽罢之,民力始苏。嘉靖十四年,浙人林福奏请复开银场,随命在旦夕院落道临视,见矿脉已绝,逐奏罢之,今废。《通志》载:“张鹏,字腾霄,西安人。宣德间,以御史监督宝丰银场。先驱者每岁四进场课,大为民病,鹏遂减其二,民得以苏。嘉靖三十年,上洋村耆宾张彭八准于官司地方开煽,围城驻军保护。光绪间亦尝开煽,后以矿已绝而止。
  据芹溪谱序载:“银场,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往客”记录了当年银场子炼银规模和繁华景象。而今,人们还可以看到当年银矿开采的大小不一的银坑、石磨等许多遗迹。
  由于当时井下设备简陋,矿工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仅一次塌方,就有几百名矿工葬身于矿井。当时民间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1571年,福建省抚按两院下令禁止开采该矿,并在圣银楼树立“奉抚按两院禁示”的石碑,至今碑文仍旧历历在目。
  过去对“宝丰银场矿脉已绝而废”是不正确的。上世纪末,经地质部门钻探,该矿有很大的储藏量,主要矿金属有金、银、锌、钨等。
  目前该矿由周宁县金丰矿业有限公司开采。
  当我们从李墩镇出发沿际楼公路行进大约16千米就可到“圣银楼”金丰矿业。
  一进入矿区,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漂亮厂房首先映入眼睑,矿区的一列列运矿小火车有序地从洞内运出矿石,大小货车来回穿梭,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云霄山谷,使人就感受百年老矿焕发了青春。
  现在的银矿全称是周宁县金丰矿业有限公司,它经省冶金设计院进行工程方案设计,对地质灾害、环保影响、水保生态进行研究及评估,做到矿藏开采,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目前勘查区12平方公里,矿石主要含银、金、钨、铅、锌、等贵重金属,含量较高。首采储量50万吨,年创产值4000万元。
  每当夜幕降临,整个矿区灯火通明,从山脚一直亮到山顶,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矿山的夜,有歌声、有笑声,但更多的是劳动后的鼾睡声和虫鸣声…… 现在矿区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浮选加工日处理200吨原矿,所产生的废水、矿渣又被合理利用,将原矿进行破碎、粉磨、浮显、压干制成半成品就卖给冶炼厂,把废渣再进行化验提取可用材料,最后将真正的“废渣”运出利用或回洞淹填。将工业废水过滤循环再利用,真正体现“生产不忘环保爱护美丽家园”。
  七、龙井奇观
  石门山东南楼坪西下游,北洋村西南1公里溪段岩层跌落,形成“之”字形的三叠瀑布,瀑流将该床冲刷成三个深潭,村民称为“龙井”。平水期,该流从第一段瀑布跌入第一口井,潜流从井底冒出旋入第二口井,然后又从第二口井旋转冲泻到第三口井,再潜流至一个宽敞的深潭(如图),不是特别大溪水,溪水一般都没有从岩石上流过,只是奔腾翻滚,甚是状观。
  龙井位于悬崖峭壁之间,使楼坪通往大林、常源方向道路被龙井阻隔,前人就在龙井上游建“桥”(村民称“桥丁”),(用基本相同的条块石钉入溪床,成一水平线,便成了“桥”。桥丁与桥丁跨度刚好是成人的一小步,间隔基本相同,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女人和小孩行走。每当水流将淹过桥丁时,过往行人眼花缭乱,好是危险。
  通往大林、常源方向要从北洋村尾“当境明王”处的上桥丁向西南跨过对岸30多步(墩),再由下桥丁由南向北跨回(30左右)上岸。而今,龙井上游建造水电站,水库将淹没古老的桥丁。昔日那独具特色的水上交通设施,今后也只有这些文字,图片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桂传
责任者
张桂传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