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历史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93
颗粒名称: 四、历史遗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原名仙水溪,因乌龟救先人有功,故称“恩龟溪”,上洋村人称乌龟为“恩龟”。溪水发源于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由小洋溪、仓门底、后堂溪汇合而成,全长1000多米,绕村前汇入东洋溪。自古以来,上洋人敬龟如神,不管在那里见到恩龟,都想方设法把它放生到此。因此,仙水溪里恩龟成群。后人将仙水溪改称为“恩龟溪”。古之富人,都极为讲究宅居周边环境,张彭八故居也不例外,极为符合风水学上的枕山、环水、面屏之说。麻岭巡检司遗址据《宁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载,麻岭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间(1426—1435),有塘兵十,此地离城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我县泗桥乡)交界。”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我县的狮城、七步、浦源、李墩等乡镇及纯池镇的莲地、香洋、底源等行政村。
关键词: 宁德市 遗址 上洋村

内容

“恩龟溪”原名仙水溪,因乌龟救先人有功,故称“恩龟溪”,上洋村人称乌龟为“恩龟”。溪水发源于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由小洋溪、仓门底、后堂溪汇合而成,全长1000多米,绕村前汇入东洋溪。自古以来,上洋人敬龟如神,不管在那里见到恩龟,都想方设法把它放生到此。因此,仙水溪里恩龟成群。后人将仙水溪改称为“恩龟溪”。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上洋村企业家张彭八兄弟在仙风山仓门底,创办炼铁“矿场”。有一天,成群结队的恩龟爬到工场,张彭八亲自动手,并喊大家快把恩龟送到恩龟溪放生,大家刚离开,矿场倒塌下来,人们失色无声,凝神相望,万幸各自安然无事,百感交集,朝天谢拜。为了报答神灵恩典,张彭八兄弟便在恩龟溪畔兴建一座“回水宫”,内雕塑陈靖姑、神龟、福德正神等神像,以供村人虔诚朝拜、放生许愿。因此影响周边数县,许多善男信女送龟到恩龟溪放生。后来每年定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放生节”。节日期间各地乡亲准时回乡参加放生活动,在家的人连童叟也踊跃参加。没有买到恩龟放生的人,也不甘示弱,他们都会找来鲤鱼、泥鳅等动物放生,这日四方游客云集观光游览,并参加放生活动。村人举行舞龙舞狮,嗒鼓放铳,村里长者宣传保护动物、爱护恩龟溪,并表演以模拟动物动作的仙风山健身拳(今上洋人尚传承着“仙鹤守境”、“神龟上岸”、“鲤跃龙门”等10套独特的仙风山健身拳)等活动。节日隆重、热闹非凡,游人如织、观者如潮。神奇的恩龟溪上有座善扬桥,桥内供奉着屈原镏金宝像等。每年端午节,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前来焚香,并投粽河中,凭吊屈大夫,故又得名“屈原桥”,此桥是上洋名胜之一。恩龟溪是游人休闲观赏的好去处,与周宁“鲤鱼溪”俗称东洋“姐妹溪”。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张彭八百岁寿辰,华亭新科状元唐文献亲临上洋村贺寿,在游览恩龟溪时撰诗赞曰:“秀水名村荡暖风,印云未散雪初融。仙溪岸柳春前绿,古屋墙梅雨后红。滩畔万千龟自在,桥边数十柏葱茏。地灵人杰恩光照,报国救生百岁翁。”(注“恩光”即明皇帝所赐恩光匾,现悬挂在上洋宗祠内)。从此,恩龟溪又美称为“万龟溪”。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红男绿女前来旅游观光、填词赋诗。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周宁进士魏敬中有诗赞曰:“独特奇观仙水溪、鲜花翠柳缀双堤。龟嬉滩畔无人逮,自在逍遥任聚离”。遗憾的是美丽清澈的万龟溪于公元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平整时,被平整为农田。记得万龟溪被平整时,在溪岸石洞里抬出一只约20多斤重的千年大龟,由于无处生存,只好把它们放到无巢的东洋溪。
  张彭八故居 古之富人,都极为讲究宅居周边环境,张彭八故居也不例外,极为符合风水学上的枕山、环水、面屏之说。虽年久失修,仍依稀可见富豪宅第之模样。三亩多的占地面积,从侧面大门进入,其边为一小厢房。村中长者说,此乃“洗脚房”,意指从银场炼银返回之后,须先在此房中洗去脚上污泥等脏物才可入正屋,兼有门房之意。 最为特别的是,房前有一个三十见方的空地,由鹅卵石镶成,这些鹅卵石形状、大小、颜色皆一致,竟有上万粒,其中还镶着两只梅花鹿的图案。村人说,天气回潮时,地上土湿石干,梅花鹿栩栩如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晴雨表。预知天气对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先人采取了如此便捷的方式来预测天气,真乃聪明至极之举!可惜由于文革时的破坏和后期无人保护,如今图案已模糊。
   麻岭巡检司遗址 据《宁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载,麻岭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间(1426—1435),有塘兵十,此地离城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我县泗桥乡)交界。”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我县的狮城、七步、浦源、李墩等乡镇及纯池镇的莲地、香洋、底源等行政村。 旧址石屋宽约20米,深约10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该堡东西面和中间的山墙仍然高高耸立,南北墙余2米多高,大门原貌未变,门前的遮风墙还有1米多高。墙是乱毛石砌的,中间填以小石子,厚约80多厘米,有的地方一米多厚;山墙高4.5米,横跨大门上的石板重约三、四吨,仿佛没有人工修凿的痕迹,建筑比较粗糙。然而,这些石墙在1400米的高山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雨雪。或许这是当年宁德县诸多巡检司,甚至是县衙所有公署建筑遗址中,至今还残存,且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
  白银驿道 从上洋村道麻岭村到泗桥的的古驿道,长约10多公里,宽1.0米至2米,阶高不超过10厘米,造工精细,通往政和的必经之路,张彭八炼成的白银均由该驿道运往京城,故称白银驿道。驿道两旁风景优美,古民居甚多。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