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驿道上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89
颗粒名称: 白银驿道上洋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267-275
摘要: 上洋村位于仙风山麓,东洋溪畔,地理位置优越。2008年被评为“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南与中华奇观——鲤鱼溪隔洋相望,北靠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距县城6公里,西有310省道穿境而过。村落海拔917米,最高峰——仙风山海拔1494米。上洋村先后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级园林式村”;省文明办授予“敬老模范村”;周宁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上洋村

内容

一、历史渊源
  上洋村位于仙风山麓,东洋溪畔,地理位置优越。2008年被评为“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南与中华奇观——鲤鱼溪隔洋相望,北靠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距县城6公里,西有310省道穿境而过。村落海拔917米,最高峰——仙风山海拔1494米。
  据家谱和传说,上洋德政境肇基始祖张开元,于宋代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由屏南甘棠(旧古田辖)迁居仙风山上之天池(葭池潭)旁。景德三年,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叟登门对张开元曰:“此处仙境,非君兴居之所,可迁徙东洋风水之地,那里才能使君子孙繁衍,世代昌达。”张开元遂依老叟之言,翻越麻岭,来到东洋。张开元见此处地势平坦,水土肥沃,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玉髻双朝(双笔峰)现前,相峙竞秀,作镇西方;伏狮守境(狮子山)控后,伏守殿境,主山之辅;银屏卓立(银屏峰)于南,峭拔壮观,卓立云端;仙山灵岩(仙风山)居北,嵬然冲天,点缀东洋;天池胜迹(葭池潭)、鳌头擎天(回首峰)、祥云捧月、天马回旋,共合八景环布,美弗胜收。择此东洋最大最上一洋,坐东向西,鼎新堂构,开辟田园,安居乐业,故取名——上洋。因原始松林里,生息、繁衍着仙鹤,又名松鹤之乡。
  全村现有人口2983多人,596多户,分设1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936亩,林地面积2309亩,茶园面积1126亩,黄金梨等果园面积1015亩。村庄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有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生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达60多名。此外,勤劳的上洋人民外出创业人数逐年俱增,仅在上海就有500多人。
  上洋村先后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级园林式村”;省文明办授予“敬老模范村”;周宁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二、风景名胜
  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仙风山森林公园位于周宁县西部上洋村境内,距县城9公里,面积1万亩,可近看鲤鱼溪,远观高山平湖一芹山水库。公园以绿色森林为主题,生态保护为宗旨,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为点缀,供人们旅游、度假、探险、揽胜、休闲、娱乐、科研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省级森林公园。
  仙风山平均海拔1200米,园内主峰小麻岭海拔1494.4米,为周宁县第二高峰。年均气温14.6℃,1月份平气温5℃,7月份平均气温24℃.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山地气候区,突出特点是:四季明显,冬长夏短,气修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素有“夏日炎炎不用扇,三餐吃饭不流汗,睡觉还得被单盖”之说,被誉为“天然空调城”,非常适宜于避暑疗养。冬季白雪皑皑,风光旖旎,满目是晶莹剔透的冰柱、雾淞,令人忍不住要融入自然,踏雪寻梅。景色迷人。园内奇峰突兀,重峦叠翠,怪石嵯峨,天然草地宽敞平坦,双龙洞幽深曲折,天然画图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是游人避暑和休闲的极佳场所。
  公园景观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合理,“集高”(高海拔)、“绿”(绿色森林)、“奇”(奇岩怪石)、“水”(金池塘、日月潭)、“神”(佛教传说)于一体,境内及周围均无工业,且构筑物少,空气洁静清新,境内鸟语花香。加之山上风光秀丽,景观独特,怪石嶙峋和许多美丽的传说,令游人流连忘返;90年代,由仙风山建设理事会筹建仙风阁和石阶游道,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朝圣、游览。
  公园中还有古驿道、葭池潭、五谷仙公、诸保仙公、红军洞、情人桥、双龙洞、和高山千亩草场等景点。
  白云寺
  白云寺,地处风光旖旎的仙风山(白云山)中,坐子兼癸三分。明嘉靖元年(1522年),有位自号“白云真人”的道士,择此盖一茅屋,潜心落迹,修身学道而始建。为了纪念白云真人,本境第十一世祖张钱一、张孙九为他塑像一尊,并将其茅屋称为“白云庵”。除了春秋两祭,东洋36村亦有不少善男信女登临白云庵烧香祈祷。嘉靖二十七年,第十一世祖将白云庵重新建就并兴建天王殿取名为“白云寺”。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阳月辛未日子时扩建,为前宁德县名寺之一。“二战”时期,由于仙风山地理位置独特而优越,红军游击队在此一带活动,以白云寺为根据地。叶飞、阮英平、凌福顺、张玉山等同志经常在开展革命工作,为白云寺增添了光辉。
  1981年岁次辛酉十月二十二日卯时,重建白云寺大雄宝殿。1985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十一日子时,重建天王殿。已故东洋名人,本境张大金老夫子,曾不胜感慨,赋诗赞曰:“白云古寺好风光,历尽颠危转吉祥。拆旧架新辉梵宇,恢宏扩大敞禅堂。山明水秀峰罗列,鸟语花香石倩装。此处曾为革命地,长留胜迹话沧桑。”
  2005年六月十一癸卯日兴工拆旧,至同年十月十四癸卯日卯时重建落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神相佛像,栩栩如生。可谓焕然一新,视昔有加。重建之工费,出自本境及邻乡诸善众捐输,募捐首事及捐输木石款费,另有碑记,此不再赘。
  麻岭历史上就是周宁县名胜风景之一,名曰“麻岭春晴”。古人有首词《调寄小重山》赞曰:“麻岭春来最可嘉,晴光临四面,艳流霞。梅林桃树尽开花,莺啼处,爱弄夕阳华。岩壑影参差,扶桑辉灿烂,照无涯。一番佳景跃红纱,倚楼玩,漫许负熏遮。”(见《周墩区志》)明邑人陈宇也有诗赞:“峻拔凌云势几寻,独携短策快登临。同源水发分南北,共落人间各语音。犬吠鸡鸣新变故,烟光树色古犹今。谁吹铁笛声嘹亮,律吕风飘到客心。”
  三、一方名人
  周宁炼银第一人——张彭八张彭八,名鉴,字廷光,号明山,生于明朝成化年间(约1487年),世居福建省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乡。
  彭八少年时天资聪敏,才智过人。其兄魏六,为乡中富豪,开有银矿,兄弟两人共同经营。据传,彭八青年时代,一日同夫人郑氏从宁德回乡,至吴厝坞偶见西方天门启开,两人下轿叩祈曰:“生平幸遇天门开,祈祷寿喜福禄来。倘若他年能遂愿,酬恩重此建亭台。”后来,彭八发迹了,果然在吴厝坞下轿处建一亭,取名“酬思亭”俗称“下轿亭”(现还在上洋至吴厝路边)。
  相传,当时国库空虚,东南部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攻袭。嘉靖廿九年(1550年)浙江新科状元唐汝揖奉旨到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向彭八借银两,彭八认为唐汝楫才高学富,就把所有银两全部捐献。彭八的行为感动了唐汝楫,就拜张彭八为谊父。唐汝楫回京后,奏准批文,东南西北横直十里界内,给付福建省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乡,恩赐耆宾张彭八任意围城造府掌管,存积军粮,开坑凿矿,煽炼金银,若有贪官到此兢煽者,禀明即押惩办,如有刁棍妄生诡谋,混入界内,偷凿银砂,私炉觅煽等事,擒拿送案治罪。这是嘉靖三十年四月的事情。据称,浙江新科状元唐汝楫奏给批文原件至今尚存。《周宁县志》亦有记载:嘉靖三十年上洋耆民张彭八准在浦源官司村设炉冶炼,并由宁德县派兵监护。隆庆五年(1571年)停炼。
  1551年唐汝楫奉旨再次来上洋村,与彭八一起登上仙风山,汝楫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七律一首,题辛亥年孟夏游仙风山(白云山)有感。
  双潭濯足有真仙,两寺祥光灿九天。
  二岭蜿蜒呈峻秀,一轮喷薄奉诚虔。
  薰风缥缈祥心沁,甘露晶莹俗虑蠲。
  辗转烂柯无觅处,清泉不息自潺湲。
  彭八深受皇帝恩赐与其兄魏六同心协力,炼出不少银子,为国作出不朽功勋。相传,在煽炼银子时,务必彭八亲自在场督阵,若是离开炉厂,银子就炼不出,即使炼出也不翼而飞。有一次他因事回故里,银子便跟随于后,行至茶阁底的溪旁,彭八偶然听到背后有响动之声,回首一望,只见一堆银子掉入溪中,此后其溪被人命名为“八宝掉坝”。彭八的奇行异举,震惊东洋,成为声威赫赫的财王爷了。
  皇帝因国库空虚,多次向彭八借银,他都无私奉献,为国家作出无私的贡献,而自己家园未及兴建。因此嘉靖三十三年,皇上钦赐耆宾冠带并授“恩光”金匾,以表功绩,此后又多次受皇上嘉勉,深沐皇恩。
  相传,彭八在煽炼银子时,曾经在围城底藏有两缸银子,并在路畔的岩壁上刻着:“银藏围城底,弗是在山冈;孰会猜得中,拾银两大缸。”古往今来,这两缸银子藏在何方?无人猜得中。因受风雨的剥蚀,而今那岩壁上的文字已经不易辩认。据说,现时的官司村和围城底村,原是彭八炼银后而得名呢! 彭八生平事迹甚多,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功德感人,钦赐“恩光”金匾,高悬在上洋张氏宗祠中。
  张大金张大金(1906—1990),名新肪,号镜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二十九日诞生于上洋世代务农的家庭。自幼聪颖勤学,早年就读于宁德县第三高等小学(即初晴小学),以品学兼优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升学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即霞浦旧制中学,它是闽东地区的最高学府。毕业后为了家乡教育事业,应恩师郑丹诚之聘回初晴小学(周宁实小前身)任教,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民国三十一年八月,调任蒲溪小学(现李墩)校长;民国三十二年三月,调任周墩特种区署教育科员;民国三十三年八月,调任狮城第二中心小学校长(今浦源小学);民国三十八年三月,调任周宁县教育科长;同年六月二十八日,参加周宁县集体和平起义。
  建国后,张大金继续献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历任浦源、萌源、上洋小学教员、校长,于1965年光荣退休。是我县解放后第一位享受退休待遇的老教师。张大金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来,始终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任劳任怨,诲人不倦,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把将毕生精力都奉献我县教育事业,辛勤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可谓誉遍学界,桃李满“东洋”。
  张大金先生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会各种有益的活动,热心桑梓公益事业。他带头创办了上洋老人协会,为桑梓老龄事业作出贡献;他工诗文擅书法,他经常为《初晴诗讯》、《山风》等刊物撰稿,以传统诗词形式赞美时代风采和祖国风光。对振兴周宁文化作出贡献。他曾当选为周宁县第一届人民代表。是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初晴诗社理事,中华诗社学会会员,县第一届老人联合会理事,上洋老人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1988年荣获“老有所为精英奖”的荣誉称号。张大金先生于1990年7月29日逝世,享年85岁。
  四、历史遗迹
  “恩龟溪”原名仙水溪,因乌龟救先人有功,故称“恩龟溪”,上洋村人称乌龟为“恩龟”。溪水发源于省级森林公园仙风山,由小洋溪、仓门底、后堂溪汇合而成,全长1000多米,绕村前汇入东洋溪。自古以来,上洋人敬龟如神,不管在那里见到恩龟,都想方设法把它放生到此。因此,仙水溪里恩龟成群。后人将仙水溪改称为“恩龟溪”。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上洋村企业家张彭八兄弟在仙风山仓门底,创办炼铁“矿场”。有一天,成群结队的恩龟爬到工场,张彭八亲自动手,并喊大家快把恩龟送到恩龟溪放生,大家刚离开,矿场倒塌下来,人们失色无声,凝神相望,万幸各自安然无事,百感交集,朝天谢拜。为了报答神灵恩典,张彭八兄弟便在恩龟溪畔兴建一座“回水宫”,内雕塑陈靖姑、神龟、福德正神等神像,以供村人虔诚朝拜、放生许愿。因此影响周边数县,许多善男信女送龟到恩龟溪放生。后来每年定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放生节”。节日期间各地乡亲准时回乡参加放生活动,在家的人连童叟也踊跃参加。没有买到恩龟放生的人,也不甘示弱,他们都会找来鲤鱼、泥鳅等动物放生,这日四方游客云集观光游览,并参加放生活动。村人举行舞龙舞狮,嗒鼓放铳,村里长者宣传保护动物、爱护恩龟溪,并表演以模拟动物动作的仙风山健身拳(今上洋人尚传承着“仙鹤守境”、“神龟上岸”、“鲤跃龙门”等10套独特的仙风山健身拳)等活动。节日隆重、热闹非凡,游人如织、观者如潮。神奇的恩龟溪上有座善扬桥,桥内供奉着屈原镏金宝像等。每年端午节,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前来焚香,并投粽河中,凭吊屈大夫,故又得名“屈原桥”,此桥是上洋名胜之一。恩龟溪是游人休闲观赏的好去处,与周宁“鲤鱼溪”俗称东洋“姐妹溪”。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张彭八百岁寿辰,华亭新科状元唐文献亲临上洋村贺寿,在游览恩龟溪时撰诗赞曰:“秀水名村荡暖风,印云未散雪初融。仙溪岸柳春前绿,古屋墙梅雨后红。滩畔万千龟自在,桥边数十柏葱茏。地灵人杰恩光照,报国救生百岁翁。”(注“恩光”即明皇帝所赐恩光匾,现悬挂在上洋宗祠内)。从此,恩龟溪又美称为“万龟溪”。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红男绿女前来旅游观光、填词赋诗。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周宁进士魏敬中有诗赞曰:“独特奇观仙水溪、鲜花翠柳缀双堤。龟嬉滩畔无人逮,自在逍遥任聚离”。遗憾的是美丽清澈的万龟溪于公元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平整时,被平整为农田。记得万龟溪被平整时,在溪岸石洞里抬出一只约20多斤重的千年大龟,由于无处生存,只好把它们放到无巢的东洋溪。
  张彭八故居古之富人,都极为讲究宅居周边环境,张彭八故居也不例外,极为符合风水学上的枕山、环水、面屏之说。虽年久失修,仍依稀可见富豪宅第之模样。三亩多的占地面积,从侧面大门进入,其边为一小厢房。村中长者说,此乃“洗脚房”,意指从银场炼银返回之后,须先在此房中洗去脚上污泥等脏物才可入正屋,兼有门房之意。
  最为特别的是,房前有一个三十见方的空地,由鹅卵石镶成,这些鹅卵石形状、大小、颜色皆一致,竟有上万粒,其中还镶着两只梅花鹿的图案。村人说,天气回潮时,地上土湿石干,梅花鹿栩栩如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晴雨表。预知天气对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先人采取了如此便捷的方式来预测天气,真乃聪明至极之举!可惜由于文革时的破坏和后期无人保护,如今图案已模糊。
  麻岭巡检司遗址据《宁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版载,麻岭巡检司“元时设,明因之”,“麻岭司堡建于明宣德间(1426—1435),有塘兵十,此地离城一百八十里,与寿宁泗洲桥(今我县泗桥乡)交界。”麻岭巡检司辖当年宁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相当于今我县的狮城、七步、浦源、李墩等乡镇及纯池镇的莲地、香洋、底源等行政村。
  旧址石屋宽约20米,深约10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该堡东西面和中间的山墙仍然高高耸立,南北墙余2米多高,大门原貌未变,门前的遮风墙还有1米多高。墙是乱毛石砌的,中间填以小石子,厚约80多厘米,有的地方一米多厚;山墙高4.5米,横跨大门上的石板重约三、四吨,仿佛没有人工修凿的痕迹,建筑比较粗糙。然而,这些石墙在1400米的高山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雨雪。或许这是当年宁德县诸多巡检司,甚至是县衙所有公署建筑遗址中,至今还残存,且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
  白银驿道从上洋村道麻岭村到泗桥的的古驿道,长约10多公里,宽1.0米至2米,阶高不超过10厘米,造工精细,通往政和的必经之路,张彭八炼成的白银均由该驿道运往京城,故称白银驿道。驿道两旁风景优美,古民居甚多。
  五、“迎灯”风情
  周宁县上洋村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上洋人,热爱故乡,建设家园,千年来修建了众多雄伟壮观的寺庙宫殿。有上堂庵、下堂庵、白云寺、一珠庵、林公庙、普济庙、祥云寺、回水殿、屈原桥、仙风阁等。“宁德县丞每年都有往上洋祭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宁县志记载)。民俗文化搞得非常热闹,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请香火”(迎灯),本村惯例,连续三年往古田县的“临水殿”请香火(通天圣母陈靖姑)。后连续三年往周宁县的“杉洋殿”请香火(林公忠平王)。两殿轮流请火至今。每年请香火诸事,由本村寿喜头为首计划筹备,请道场法师提前一日同行下殿请火。来日村里迎接香火的,有神旗队,打鼓队、放铳队前往坂头面“接奶坪”迎接香火。在家的鲤鱼灯、莲蓬灯、走马灯、如意灯等等组成笼灯队、故事队、胡琴唢呐班、舞龙舞狮队、以及本村各寺庙神像,如齐天大圣、五显灵宫大帝,本境土主等集中过亭路,列队迎接,环游全村、巡回两岸。那笼灯倒影水中游,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当晚在林公殿前的广场“赛炮”(放双响火炮)迎灯赛炮现况壮观、热闹非凡,吸引了四邻八乡观众(2009年的节日引来远方贵宾、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谭伟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等教授专家现场采访拍录)。接着上洋班(上洋村京剧团)上台演出状元游街,八仙庆祝等神戏,祝愿来年平安吉祥、兴旺发达。
  六、新村建设
  上洋村重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2007年通过在外乡亲捐款,筹资15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平台。广场建成以来,经常性组织开展电影放映、广场舞、评书、猜谜、花灯、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六合彩”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逐渐消逝,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占地2000多亩的“超大”反季节蔬菜基地也落户上洋村,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出口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基地+农户+公司”的模式,大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龙金
责任者
张怀友
责任者
张裕机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