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迷宫赤岩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80
颗粒名称: 方言迷宫赤岩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8
页码: 259-266
摘要: 赤岩宋初属宁德县关隶镇,咸平三年(1000年)隶属建宁府关隶县(现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又划给寿宁县,属政和里七都,民国时为寿宁县赤岩乡,1955年9月同纯池区划入周宁县辖,现为周宁县泗桥乡的一个行政村。赤岩位于闽东西北部,地处周宁县和政和县交界处,海拔830米。赤岩东十里有海拔1500米的麻岭,西三十里是陡峭峻拔的稠岭,北向下青岭可达建瓯,南翻爬九岭可通寿宁。赤岩位居四岭间的山间小盆地上,是方圆四十里最大的村子。自古闽东通往闽北的白银古道从该村经过。赤岩村背倚山丘,村前地势开阔,省道小浦线倚村而过。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赤岩村

内容

一、历史沿革
  赤岩宋初属宁德县关隶镇,咸平三年(1000年)隶属建宁府关隶县(现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又划给寿宁县,属政和里七都,民国时为寿宁县赤岩乡,1955年9月同纯池区划入周宁县辖,现为周宁县泗桥乡的一个行政村。
  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赤岩设巡检司衙门(配巡检一人,书手一人,皂隶2人,弓兵18人),衙门前是民居,人们称它司前村,后民居逐渐向衙门后部延伸而成为主村,所以又名衙后,因村中有大片棕红色花岗岩,人们又叫它赤岩。解放后,赤岩成为正式村名。司前这村名已很少人说,唯衙后村名,至今村民仍在使用。
  二、自然环境
  赤岩位于闽东西北部,地处周宁县和政和县交界处,海拔830米。赤岩东十里有海拔1500米的麻岭,西三十里是陡峭峻拔的稠岭,北向下青岭可达建瓯,南翻爬九岭可通寿宁。赤岩位居四岭间的山间小盆地上,是方圆四十里最大的村子。自古闽东通往闽北的白银古道从该村经过。
  赤岩村背倚山丘,村前地势开阔,省道小浦线倚村而过。梅溪集洋尾、洋尾弄两水弯环缓缓从村前流过(现村民居向对岸扩建,已非绕村溪流)。溪面宽七、八丈,深五、六尺,沿两岸遍植垂杨,有数桥连接。赤岩村环境幽美,气候宜人。
  三、奇特村道
  赤岩村在旧时是个封闭的村子,通闽东北之古道傍村擦过,不从村中经过。为保安起见,免遭兵匪侵扰,村道布局非常奇特。主村道呈S型,于进出口处各修一座瞭望炮楼。炮楼下层用条青石砌就门洞通道,边墙厚数尺,于进口门洞上方安置三四寸厚木质大闸门,平时高悬,遇警放下。上层面积有十多平方米,供当值人员居住。前后设有瞭望孔、射击孔,寻常枪炮不易攻入。沿村主道两旁引十数条小巷,小巷尽头皆封闭,居民房屋开门不向主村道,均朝弄巷。每条弄巷临主村道处也都设置小岗楼。青条石拱就门洞,也放置厚实大闸门,门洞上方也都有数平方尺瞭望间,用以监视主村道动静,决定是否放下闸门。入侵者,就是能进入村道,也成瓮中之鳖,走投无路。民居房屋都是火墙包栋,外表看是各自独立,而厝与厝之间都有小门互通。遇紧急情况能及时规避。村中央修有一炮楼高出民房一层,能瞭望全村景况。炮楼墙厚四尺,内有水井、库仓、食宿设施一应俱全。炮楼与离村二里小山上的烽火筒报警装置,遥相呼应,能及时了解外部情况,旧时寻常兵匪都不敢冒然侵扰赤岩。
  四、古朴民居
  赤岩村现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仍有几十座。赤岩村古民居当地人叫汉唐厝,分明厅和楼厝两种,大部份都是火墙包栋。明厅厝建筑考究,面积是宽四丈二尺,深六丈,有的深九丈,十二丈,迎门石门倚、石梁眉均用整条青花岗石磨琢光洁,镌刻对联、吉祥图案。进门有木质屏风,或镶边写诗词,或雕花格图案。屏风后是天井,面积十多平方米,围以石条。天井底部铺方块石或溪河小鹅卵石。有的人家还在天井中设置花台、石鱼缸。天井上方照壁,常描边绘画,请书法名家题字。两厢壁雕花窗格,或绘人物故事或雕刻飞鸟虫鱼。正厅直通屋顶,椽下有装饰天花板。正厅面积有二十多平方米。两旁是房间,从左右门通进入后厅,离堂壁丈余还有后天井,天井两旁是厨房。有的大厅厝沿墙边留有一米宽弄通前厅。据说这暗弄专为妇女而设。旧时男女不平等,女人不能在正厅进出,须从暗弄而行。明厅厝相互间于二楼开设小门通道,供彼此往来。一般明厅厝占地面积都在二百四十平方米以上,楼厝又称半高楼,外观及结构基本同明厅厝。唯正厅不直,通屋顶,设楼厅。楼厅地板面比二楼高三尺,因此叫半高楼。
  五、名胜古迹
  赤岩是个风光秀丽环境幽美的村子。有许多景点,远近闻名。如虹桥鞭影、鱼山远眺、圣殿香烟、仙岗夏云、崇寺钟声、梅溪跃鲤、榅岭鸣蝉、帽石中流称为赤岩八景。历来文人骚客于此多有题咏。
  虹桥
  虹桥居村水口,横跨梅溪之上,因形似虹而得名。清康熙四十一年(1642年)该地建有木拱廊桥,嘉庆十六年(1811年),太学生谢联元、吕振茂、祝鹰等集资重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赤岩村民谢春荣(笑山)为永久计,独资改建为石拱廊桥。虹桥长27米,宽5米,临溪面十余米,下部为石台石拱,桥台用条码石砌,拱圈呈大半圆,用细修料石横联拱砌。侧墙用块石花砌,条石压顶。桥面中心行道铺条石。上部建廊屋九间,有廊柱36根,中间设神龛,供观音菩萨。廊屋檐下以木板为披。桥两侧设板凳供人坐息。天棚饰藻井五个,彩绘三国、岳飞、包公、郭子仪等历史人物故事图案,构图精美,画艺精湛,尤其是配图书法很珍贵,真草隶篆无不出自名家手笔,虽经百年仍可辨认,是周宁县存纪壁画书法之精品。顶部为歇山顶青瓦屋面,飞檐翘角,结构精巧。重檐歇山顶阁楼正中有慈禧太后御笔“自求多福,岁岁平安”匾额,增添该桥文化韵味。
  民国三年(1914年),再建茶亭于桥左,好善乐施者,常於暑月设茶水服务过往行人,饥年,也有施粥济赈的。虹桥有桥志石碑,记建桥始末。该桥1989年1月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省公路学会列入《福建古桥·石拱廊桥》一书中。每年端午,附近村庄进香信女摩肩接踵,凭吊屈原,焚香诵经,掷粽热闹非常。
  鱼山
  鱼山傍村孤立,仅十余米高度,面积十多亩,似鱼形。山体坡底低缓,顶部平坦。整座山遍值松树,间杂些椤木。松树多三四十公分胸径,高十多米。根部上五六米都没有枝丫,密密迎似蜡烛般排行,地面无杂草灌木,唯铺枯黄松针。人行其上松软舒适。林间偶有花岗岩裸露,形态各异,似鱼类豕,形几如案,稀疏散落,游人尽可在上坐息谈天。鱼山前临梅溪,临溪处建有许马将军庙。村民都说挺灵验的,香火极盛。山周围有田地房舍桥阁,环境清幽。登山路有好几径。村民间暇歇息多来此散心游玩。如暑月,夜半尚有人留连其间。
  梅溪殿梅溪殿离村头几十米,背负竹林,朝向开阔田野,有小路通村和附近村落,面前修有车马大道连接省道。梅溪殿供奉通天圣母陈靖姑大奶夫人,是陈大奶夫人第三宝殿(第一殿为古田临水宫,第二殿是宁德外表转水殿)。据民间传说是镇压猪姆精的所有。梅溪殿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木结构殿宇建筑气势宏伟,装饰秀丽。重檐飞角,彩塑栋梁。殿里陈林李三夫人,黄杨二将及三十六宫七十二婆神塑像,塑工精湛,翊翊如生。殿旁建了专门房舍,供香客信众食宿休息。每年正月,附近村落都来这里攀迎大奶夫人香火,此去彼来。彩旗、龙伞、神铳、锣鼓,终日不绝于途。村里民众于元宵后,家家户户蘸供迎大奶,供奉鸡鸭果品、糕点糍粽极尽虔诚。平时保生、求子、祈福、还愿信众也络绎不绝,香火之盛冠诸附近其他佛寺庙观。
  仙岗
  仙岗海拔1400多米,离村五六里,雄亘村正南方向,有山道通达。山径蜿蜒盘旋而上。沿途松杉夹道。近山顶处则长着各种各样杜鹃花和鸳鸯果树。逢花季,群花竞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岗顶平缓,有几十亩方圆,有庙祀九天玄女诸神仙。奇特的是庙旁灌木丛中散布着几十个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制大香炉,大的数百斤,小的也有几十斤,且做工都相当精致。几乎都是宋代明代制作的。这些香炉是怎样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山上是个谜。乡里人都传说是飞来的,无从稽考。在岗顶四望,周围山野村郭尽收眼底,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仙岗,冬春季常烟雾缭绕,远望仙岗如龙行似兽走,变幻各种形态。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附近村民,晚饭后纷纷携带食品炊具结伴登山,露宿山岗,等候夜半子时烧第一炉香,天气若晴好,人数往往有数百上千人。平时则少有登山者。在山顶看日出也有特色:东方火红,火红,一轮红日跳出,霞光万道,但不耀眼,比之海上观日出更具情趣。
  路亭
  赤岩村有路亭三座,呈三角形排列于村道上。这三亭都造型别致:没脚亭通亭没柱如轿形;延寿亭处村道隘口,小巧玲珑;其中以三门亭最是精美。三门亭离村一里处村头三岔路口,依山面河,景致清幽。亭以三个门而得名。三个门洞下方,上半圆是用三块花岗石拱成,打磨平整。亭占地四十多平方米,亭顶三檐翘脊,装饰花边龙凤银瓶图案。亭内有藻井彩绘。梁枋是雕花图案。庄重典雅是其特色。做工之考究为周宁路亭之冠。
  崇圣寺
  崇圣寺居村下游二百米,始建明季中叶,是西里最大的禅寺,鼎盛时有住持僧众百余人。后几经兵火,数度再建,也曾做过书院。现寺面积五百多平方米,有僧房佛殿数座。
  积谷仓
  积谷仓创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土木结构,二层,有包库数个,专为积谷防饥而建,设董事会,专人管理。基本底谷由村中大户人家献出,有谷数百石。每青黄不接时借给缺粮人家加二息租(百分之二十),秋收后归还。初时仅借给本村,后逐渐向邻村放借。鼎盛时仓存积谷达千石。直至解放租谷收不回来始废。
  六、民情风俗
  方言的迷宫赤岩村地处周宁、政和交界,是两种截然不同方言的汇合部。民间互相婚嫁,因而语言博杂,南腔北调,有谚曰:“麻岭过去泗洲桥,口语不同心也焦”说的就是赤岩。周宁话近似福安话,而政和话类似建瓯语言,两者毫无相通之处。附近还有一村落操汀州客家话。赤岩村有许多妇女是从外省嫁进来的,计七省二十多县五六十人,她们的语言也五花八门,浙、赣、湘、川、滇、黔、粤方言应有尽有。所以,这里的村民说话怪有趣,各说各的,往往一家人话语不同。有甚者,一句话,前后是二种方言。外地人乍听,似懂非懂,哭笑不得。走进赤岩,就像走进方言的迷宫。
  哭啼的丧事赤岩之丧事,礼俗繁琐,名目很多,尤其是妇女要当主角,要不停哭唱。一场丧事下来,大都声音嘶哑,疲惫不堪。从老人咽气到道场功德圆满,期间四五十个环节(咽气、取水、洗身、穿衣、小殓、绕棺、大殓、接娘舅、接亲友、烧冥钱、点香、出殡、回龙、接先生、吊灵、哭灵、劝灵、扎船、挨船、烧船等)都要啼哭报孝经文。地方流传的报孝经有五十多章节,近百首经文三千多字。平时,妇女闲暇聚首每传授练习这些经文,做到会背诵,免得临时哭不出词句,被围观的人们笑话。
  哭嫁与踏规矩旧时姑娘出嫁,从出嫁日前两天就开始啼哭“啼娘奶”经文。这经文也有二十多章节。出嫁前两天的上午,邻里乡亲来送茶点要啼经文;第二天亲戚来家、花轿进门、开盆担、晚宴等都得啼哭。次日上午还有“分家计”的仪式。供桌上摆放烛台、饭、肉、鸡、面、锁匙等;每样物品都有啼哭经文。每当出嫁姑娘啼哭时,相关女性也要伴哭。经文内容主要是怀念、惜别、托嘱、祝福为内容;对媒人和男方迎亲的人则多方贬低。比如骂媒人经:“俺家女儿不是脚跛、手残、眼睛瞎、拣来拣去拣个破东家,前门青蛙呱呱叫,后门鸟雀叫喳喳。”姑娘出家门,还有踏规矩的习俗。即在家门口摆放一米筛,米筛当中倒放一个斗,米筛圆形叫规,斗方形叫矩。姑娘双脚踏上“规矩”,由娘舅抱至路口上轿,从此,姑娘要遵从男方规矩,相夫课子,孝敬公婆。
  七、山间学府
  赤岩地处麻岭、稠岭、青岭之上的山间小盆地上,处周宁县和政和县结合部。解放前,这里是方圆四十里最大的村子,也是文化中心。早在清代,就有私塾。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立赤岩私立子明初级小学,有学生40多人,列入寿宁县志,是附近最早的小学。1938年设立夫山初级小学校,开始近代学科教学,按照当时教育部《修正小学规程》中规定的小学教学学科和每周教学时间授课。1941年升格为赤岩中心小学,当时也叫寿宁县立西南中心小学,是县立六所中心校之一。赤岩中心小学生源来自邻近三十多个村子。即:现泗桥乡各行政村;政和县郢地,郑源、汀源、何山、连坑、上州、下榅洋、坂头、天井洋、西溪、西门;寿宁县的前溪、后溪、南溪、平溪;屏南县的深洋;周宁特种区的楼坪、际会、斜竹坑、龙亭等,学校课程设置齐全,设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图画、公民、历史、地理、劳作等科目。每周上课1500分钟。学校设备在当时是一流的:校舍面积859平方米,操场面积2000多平方米,此外还有三亩多农菜地,校舍曲径回廊,花格窗户、厨房、厕所、宿舍、办公室一应具备。体育设施如高低杠、单双杠、爬杆、跷跷板、鞍马等也都有。1948年学生数曾达180人,有教员7人,另有4名义务教员。赤岩小学还有校歌。歌词:“鱼苍笼,梅水淙淙,环境优胜,人物豪雄,心血育红花万朵,汗水浇绿苗千丛,满园桃李秀,未来主公翁。主人翁,主人翁,百尺竿头日正红。”赤岩小学自1955年划归周宁直到1971年都是泗桥乡中心小学所在地。截至1994年共毕业小学生1528人,附设初中班七届毕业生173人。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学生,有二十多人获高级职称,是国家高级科技人才,一百多人获中级职称,有三人还担任政府厅级领导干部。
  八、人才辈出
  谢凤冈
  谢凤冈(1898-1944)号梧亭,少聪慧,及长,好文学,长诗词,毕业于燕京大学。1922年投笔从戎,在冯玉祥手下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随冯玉祥进京驱逐废帝溥仪。1925年参加西北边防军督办文官考试名列第三,派任良乡县长,嗣又为张家口铁道局长。后在北平市政府秘书任内,因不满军阀混战,吏治腐败,愤然弃职回家。从给七步陈襄候诗“鸣髇风急近霜天,幅裂河山一怆然,鱼肉黔黎苟税敛,乾坤血泪起烽烟。”可见其当时心迹。芦沟桥事变,抗战爆发,他在家乡发起成立抗日后援会,任会长,宣传战日,表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他在与政和县交界的路亭写下“来来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去去守土,无论南北东西”的著名抗日标语对联。至今犹存留亭梁间。在家期间,曾一度应邀出任政和仙溪中学校长。学生陈龙基病故,他为之撰輓联:“敌寇方凶,正待青年挥铁血,国家多难,何期黄土盖文章。”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他受父兄影响,也悉心钻研医道,医术精通,救人活人无数,从不收诊金,乡人咸德之。风冈英年早逝。著有《擎人室》诗集二卷遗世。
  谢凤吟
  山村诗人谢凤吟(1903-1978),字兆华,出身书香门第,父龙光曾署沙县教谕,兄弟七人,凤吟居末,少随在寿宁县鳌阳小学当校长的长兄凤岐,在该校就读,品学兼优。毕业后,未再深造,自学诗文,抗日战争后期当过两年赤岩小学校长,后习医,为群众治病祛疾,颇有口碑,著有《乐天室诗草》二卷四百多首诗。现存上卷诗237首,是解放前周宁现存私人四诗集之一。其六兄凤冈曾为之作序:“兆华少通经籍,不慕荣利,自号乐天主人,所著诗歌长短数百篇,率皆讽世之作,余喜其乐天知命之近乎道者……。”《乐天室诗草》字体工整流畅,颇具书法功底。其诗乐山乐水,忧国忧民,抗日爱国情怀是其主题。如:《钓鱼》“闲步到长堤,携竿独下钓。鱼儿窥不来,潭影空相照。岸上群花开,迎风相媚笑。静坐对无言,此中见微妙。”《衡门》“陋巷几人怀自乐,新亭有客泣孤囚。中原逐鹿无穷日,鼓角声中倍感秋。”“血泪染红枫树叶,霜风吹白野人头。河山也解英雄恨,草木难消烽火愁。”《九一八后感东北》“山海关前夕照横,飞机轧轧炮轰轰。可怜烈士安馨辈,空得如山万古名。”“六十万军视一毛,弃城失职憾汤曹。杀奴莫道无精粹,显我神威有大刀。”
  谢凤岐
  谢凤岐又名芝山(1882-1951),清庠生,1913年毕业于福建法政学校。1914年任寿宁县第一高等小学(鳌阳小学)校长,是当时寿宁县教育董事会理事。后来成为我党革命领导人的范式人、叶秀蕃等均是他的学生。他同情革命。他的这些学生在回忆录中曾多处提到谢凤岐校长,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1942年辞旧回家,积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献策奔走,1942年发起基建赤岩小学校舍,任董事长,捐谷400担,承担建校的大部份资金。校舍建成后自动到学校当义务教员,他在当时教育界是一位颇有影响,颇受尊敬的人物。
  谢笑山
  谢笑山先生,原名谢春荣,清例贡生,道光六年(1826年)生,民国9年卒,享年95岁。先生幼承庭训,以孝友传家,尤其热心公益事业,善待乡邻,颇受村民爱戴。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省学政陈学棻赠匾曰:“品重南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独资改建赤岩木拱廊桥为石拱廊桥(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寿宁县知事王之杰匾之曰“独挽狂澜”。他热心教育事业,1910年划出200石水田作为学田,为办学和资助子孙读书之用。1918年独资改建笑山初级小学校舍,是笑山小学的创始人。民国十三年(1925年),寿宁县将其事迹呈报中央国民政府,获大总统曹锟颁赐《褒文》及“义问宣昭”匾额一方。香港全球谢氏委员会也赠以“盛德流芳”匾。
  清华三兄弟
  中学高级教师谢王干有三个儿子谢非、谢谦、谢锋,在三年内,依次考入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校报曾以“清华三兄弟”为题报道。而北京晚报则以“兄弟三清华”为题褒扬其迹。由福建省农业厅原副厅长谢华直书赠“一门三清华”匾额,现存赤岩笑山纪念堂。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国祥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