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乱世廉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77
颗粒名称: 四、乱世廉臣
分类号: K820.57
页数: 3
页码: 255-257
摘要: 武臣不惜死,在咸村孙家里厝也出了一位不爱钱的文臣——孙翼如”孙翼如祖父孙淋湄乃清嘉庆间少司马奉政大夫,清道光间武翼都尉,其弟承澧为清朝奉政大夫。长子光樟出继承汪为嗣,他的祖父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是武翼都尉,原来是两个湖北上京考试的举子。一路上只好替富的举子打鸦片枪(往鸦片枪上装鸦片),心想我先抽一筒然后再替他打鸦片枪也一样,朝廷屡次让他出来当官他以丁忧故,他的父母去世且丧期满了,翼如赴四川资州任罗泉井分州别驾,孙翼如非常推崇冯梦龙的为官之道。
关键词: 宁德市 孙翼如 洋中村

内容

《宋史·岳飞传》中曾有如次一段记录:“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咸村孙家里厝也出了一位不爱钱的文臣——孙翼如。
   据家谱记载,孙翼如祖父孙淋湄乃清嘉庆间少司马奉政大夫,其父孙光璋,清道光间武翼都尉。由于承汪因建造房屋劳累过度,终于积劳成疾。23岁建成房屋,25岁便英年早逝,未育子嗣。其弟承澧为清朝奉政大夫,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光樟出继承汪为嗣。
   光樟的儿子翼如,字兆燕,号翼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是武翼都尉。翼如从小就很聪慧,再加上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作诗且善于文章,在参加童子试中,就曾名列第一。同治八年,翼如升博士弟子员。第二年,他参加乡试,中了副榜举人。中举后进京赶考,途中夜宿客栈,听到隔壁房间有人争吵,就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湖北上京考试的举子,一贫一富,贫者叫万培英,会抽鸦片,又没钱买,一路上只好替富的举子打鸦片枪(往鸦片枪上装鸦片),等其抽过隐了,然后给万培英抽一筒。这次是万培英鸦片上瘾了,一时难忍,心想我先抽一筒然后再替他打鸦片枪也一样。就在万培英吞云吐雾之际,富者回来了,以为万培英偷抽他的鸦片,夺了鸦片枪劈头盖脸地打下去,双方就争吵起来了。万培英认为穷人总是要受欺负,赌气要回家。翼如劝他不要因此而功亏一篑,就把自己多带的银子送给他,帮他完成考试。黄榜公布,万培英中了进士,而翼如却落榜了。光绪三年(1877年),他又北上到了京都,考取了八旗官学教习,例选知县。孙翼如十分孝顺,为了奉待双亲,他长期居住在家里,朝廷屡次让他出来当官他以丁忧故,在家守孝,未去就任。到二十一年春(1895年),他的父母去世且丧期满了,这时万培英已出任四川按察使,经他保荐,翼如赴四川资州任罗泉井分州别驾。
   孙翼如非常推崇冯梦龙的为官之道,极为认同冯梦龙的“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之说和冯梦龙在寿宁为官时提出的“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施政方针并践行之。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深入体察民俗,撤并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常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宣传、示范和展览等方式,传递给农民,并对盐政进行整改,下令禁止赌博,杂牍风清。他十分体恤农民的饥苦,常开仓赈济饥民,并命令富户减价卖粮。虽然资州久旱欠收,但饥民都得到赈济。
   翼如断案也是公正清廉。资州干旱时,两村村民为了争水灌溉,以至于发生械斗。翼如亲自到两个村子里,对村民讲解道理,告之其中的利害关系,公正的均分了灌溉之需,避免了两村的械斗。村民感激,送给翼如一种珍贵的土特产“甘脯”,但他却拒绝不接受。后患风寒症死于任上,因为官清廉,囊中羞涩。万培英根据当地百姓的请求上奏朝廷,皇上准制“白龙伞”,上书圣旨,从几千里外的四川送灵柩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状元、四川资州任骆成骧书“莲鹤双清”、“人结去思”的万民伞(文革期间为文化馆收去),赞扬翼如象莲花、白鹤般清廉及对他去世的悼念。起柩之日,资州百姓夹道相送。周宁咸村洋中族谱中还有记载着《翼如公赞并引》,因为之赞:“公是嵩岳所降生,深目长腰器宇清。少日骚坛成倚马,掷地惯作金石声。俊逸词华评月旦,贯通经术贡王庭。士元之才非百里,服官州判从此始。借问资州政何如,父老称之不胜纪。迄今幸见德政牌,莲鹤双清堪仰止。”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