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臣故里洋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73
颗粒名称: 廉臣故里洋中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1
页码: 248-258
摘要: 洋中村群山环抱。其东边是海拔787米的现岩山,西南面分别有海拔664米、907米的里兰山和大顶,西面是海拔1013米的铁石顶,西北面分别矗立海拔1174米、831米和1307米的牛顶、黄泥冈和天山顶,北面横亘海拔1082米和804米的旗顶冈和五公楼,东北面为海拔928米的大坮顶,仅东南一处为桃源溪汇入霍童溪的开阔地带。这些山峰从1000米以上下降至800米左右,再而降至500余米,继而降到200左右,最后缓缓降至海拔107米左右的河谷地带,五个阶梯而下,层次分明。洋中村所属地是一个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叠岱岭遗址,距今3500——5000年。洋中村系周宁县咸村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开基始祖孙得恩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由枣岭村在分迁而来。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洋中村

内容

桃源溪,霍童溪支流。在桃源溪畔有一处村庄,它就是乱世廉臣孙翼如故里——咸村洋中。
  一、山青水秀
  洋中村群山环抱。其东边是海拔787米的现岩山,西南面分别有海拔664米、907米的里兰山和大顶,西面是海拔1013米的铁石顶,西北面分别矗立海拔1174米、831米和1307米的牛顶、黄泥冈和天山顶,北面横亘海拔1082米和804米的旗顶冈和五公楼,东北面为海拔928米的大坮顶,仅东南一处为桃源溪汇入霍童溪的开阔地带。这些山峰从1000米以上下降至800米左右,再而降至500余米,继而降到200左右,最后缓缓降至海拔107米左右的河谷地带,五个阶梯而下,层次分明。
  桃源溪,霍童溪的支流,因流经桃源而得名,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源于鹫峰山支脉之七步镇菩萨顶山麓,于万山丛中曲折萦回,劈开道道峡谷,冲出层层瀑布,汇纳无数山涧溪流,流过车盘,经际岩里后水面豁然开阔,舒展平缓,流速放慢,于是在其两岸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至街头亭汇入霍童溪。在这群山层层环抱阶梯而下,层次分明,缓缓降至河谷地带,桃源溪左岸就是洋中村,五百多年来,它的居民沐浴着阳光,开垦着那里的土地,抚育着自己的后代,世外桃源的生活。
  洋中村所属地是一个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叠岱岭遗址,距今3500——5000年。遗址分生活区(朝南)、坟墓区(朝西或北)、垃圾区等。此地还有周宁最早的街址,即“衙前”地方的宋衙前街址,经文物部门考察发现堆积层,街区石板、店铺层基、石浮雕、石磨盘等,其范围1200平方米。
  洋中村系周宁县咸村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开基始祖孙得恩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由枣岭村在分迁而来。至今发展有810多户,人口达3230多人(含在外工作家属在内)。其位于周宁县城南端,离县城38公里。原村道南通宁德、福州等地,北通周宁、政和、浦城,西通古田、屏南,东至福安等县,四通八达。全村耕地面积有1710亩,其中水田1100亩,园地170亩,茶果园430亩,山林地及生态林计有700多亩。村中以种耕茶叶,果树,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中260多人在改革开放至今曾往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经营钢材生意,从外地增收经济效益返乡搞家乡诸项建设。洋中村现有古民宅260多座,尤其是里厝座大房及11座中式房,房中饰有花鸟、山水、诗词等木雕。村内有人畜用井32口,其中深的井有26米深度,浅的井有9米多,虽目前全村都已用上自来水,但其古井仍保持完好,井山清秀,以防火灾隐患。洋中村现为一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下辖下坎、周坑等自然村。1948年前属于宁德县管辖,1948年至今为周宁县所辖。
  二、祠塾厅观
  洋中村中有祠堂四座,他们分别是三房祠堂、四房祠厅、六房祠堂和与文昌阁并列的祖祠,特别是与文昌阁并列之祖祠,始建年代应与文昌阁同,经过多次重修,现保存完好。祠为两进一天井式,前部分是戏台,后部分为祖座,中间连以天井,天井边廊沿上架有供女眷看戏的廊庑。规模宏大,可容纳3000多观众,真可谓咸村第一祠堂。
  洋中孙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家族。村中有私塾四座,分别是文昌阁、奎星阁、池亨、大地厝书馆,一个规模并不大的村落居然有四个私塾,可见其先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其中文昌阁最为突出。文昌阁,在咸村镇洋中村。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957年重修。阁分前后两座,前座八角造型,三檐斗拱坮梁式,木砖瓦结构,天花藻井,造工精细,彩画优美;后座硬山屋顶,抬梁台式木结构。是县内唯一保存阁式建筑。天井处有银杏树一株,即把此讲课处称为“杏坛”。寓意:银杏多果,希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果;银杏挺拔直立,希望学生能养成一种正直的品格;杏仁即可食用,又可入药,希望学生都能学有所成,然后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自建馆以来,为地方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1983年10月23日,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村里村外还有多处标志性建筑,如位于洋中村至下坂路上,建于明末的阁亭桥,石拱木廊,桥宽3米,净跨8米,孔数1,全长12米。土木结构,清光绪十九年建的阁亭;有着580年历史的洋中大厅(可惜近年被毁);建于清道光年间,于民国二年(1913年)重建的桃园观等等;此中最具特色就是孙家里厝即孙翼如故居了。
  三、徽派名居
  在鹫峰山脉南麓,有几座明清时期风格的建筑群,鳞次栉比而又宏伟壮观,这就是方圆左近人称之为孙家里厝的清末廉臣孙翼如故居。
  故居位于桃园深处后山之尾。后门山为鹫峰山脉南麓支脉,形同雄师下山,山脉环环相扣进龙清晰,两侧伸出护山就是雄师的两前腿;面前桃源溪缓缓流过(据言原来溪流河道深入洋中与上坂间,后因大水改道而成现在流向),天门明晰,地户隐蔽,如金带缠腰;案山低矮似几;朝山高大且正对处为一笔架;两边龙虎砂包围,龙砂略长。极为符合枕山、环水、面屏之说。孙翼如故居其实是一个建筑群落,现有主座建筑18幢“僻榭”等次座建筑16幢,房建面积18000平方米。内有水井11口。厝间有过道相通,过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厝前后有花园、菜园(现在全成为菜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外橼筑有围墙。总计整体面积约23000多平方米。
  孙家里厝现保存完好清代古民居五座,分别是洋中长安路52号、长安路54号、长安路55号、长安路58号、长安路59号。在这五座古民居中又以长安路54号为中心,这也是孙翼如的故居。以前人在没有门牌号时是以长安路54号为参照中心来称呼其它几座的,如长安路58号和长安路59号总称下座,长安路55号称上座,长安路52号叫隔壁厝。
  从长安路51号边,上了三级高12厘米,阶面宽50厘米左右,长6米许的花岗岩台阶,走过一段平整的溪石铺就的近4米宽,长8米许的平地,又到了三级褐色石条台阶,来到一个用溪石按一定规则排列,四周由石条框边成图案的近6平方米的坪(这一段已被水泥化),就来到孙翼如故居前。
  这一带上了一定年龄的人都知道这一栋房子有三重门楼,四重厅。第一门楼即从这6平方米的溪石大坪,拾级而上五级花岗岩两侧三合土云带与象眼包裹的台阶,就到第一层门楼。由于岁月沧桑,这一门楼已经破损,但左右两堵墙还巍然而立。过了第一层门楼就来到一个近30平方米宽的三合土大坪,左转就到了第二层门楼了,三级三合土制作宽敞的阶梯展示眼前。门楼左右各有对联一幅,上方是用砖和石灰做的外伸30厘米两端饰以翘角的门檐,门檐下方有凹陷的长方形,用来写字的,门檐两边也有两个近1平方米的凹陷。再往里走就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厅,据老人讲以前用于停放轿子的。两厅连接处用门槛分开,中间大门,两侧两小门,前厅15平方米左右,后厅36平方米许。经过二厅便来到大门前坪,两边以宽40厘米长2.5米的青石条为阶,坪低于厅13厘米左右。坪的另一头也是一个三合土铺就的面积50平方米许的厅,一般客人来访,从此厅靠大门墙壁边的一个小门进,然后到厢房的花厅就座。在厅与坪交接处的左侧是面积30余平方米的卫生间。到大坪中央左转再上五级青石条彩踏,两边为青石的象眼与云带包边中间是花岗岩的彩踏就到了大门口即第三层门楼了。
  迎门石门、倚石、梁眉、案板均是青石,磨凿光洁,镌刻一对联曰“门拱紫辰春富贵,天开黄道日光华”上面的牌匾已被涂上白灰,两边也有两四方形凹陷处,字迹不清。门檐两端饰以翘角,以下斗拱抬梁相托。于大门正对的是高5米左右,宽12米许的下部是鹅卵石加青砖垒就,上部为空心砖墙的围墙,上书对联一副曰:“云呈五色文明盛,运际三阳气象新”,中间写着“如见大宾”四个大字(出自孔子之言,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对联旁边是两个长方形花格,中间饰以各种各样的泥塑,进了大门就到了门楼厅即第四厅了。
  门楼厅正面有两扇往外开的大门,即照门,亦称二道门,入门是其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作为屏蔽,使人无法窥见宅院内部,作为标志,既是本宅院的“徽记”,又给人以空间变换之感。因所处位置之显要,建造之材料、造型等都十分讲究,或作书法,或镂空精雕细刻。一般平时关闭,人们进出要绕左右偏门及走廊只有贵客光临或办喜事等才开启。大门的门槛高有50厘米。两边有二偏门,门槛略矮些。由偏门入便到了宽1.2米左右两边青石压边中间为三合土的廊沿,廊沿两侧即二层的厢房,厢房一共三间,两边两小间,中间为花厅,正前壁摆放几桌,几桌前放半月形桌,两边各放太师椅两条,太师椅中间有放置茶杯等的小案。两花厅之间是一个50多平方米的以青石条压边中间是三合土的天井。天井中间有高1.2米,直径1米的二大鱼缸,平时灌满水,养鱼以供观赏,一旦出现火灾等则可以起到消防的作用,鱼缸两边安有青石条桌,上面摆放着种植格式花卉的花盆,可用大鱼缸之水浇花。天井上方照壁常描边绘画,请书法名家题字。正厅高大庄严,上方有两层楼板,据说是为了防止楼上行人走动时灰尘掉落,正面照壁前有几桌,几桌前放有八仙桌,两边各放太师椅两条,太师椅中间有放置茶杯等的小案;正厅两侧的房间门前有踏斗,房间内有罩床,半月桌和鼓凳或束腰方凳等。在正厅与厢房之间有走廊,左边连接上楼的楼梯,右边连接走马弄。
  过了进兜便到了后厅,后厅左右二间房,也有走廊,走廊后是后天井,天井正面是一处廊沿,四周围以三合土栏,两侧则是饭厅。后天井中也置大鱼缸两个。穿过后厅右侧走廊便到了僻榭,与走廊正对是一两层楼高的小房子,走廊左边是一层楼的厨房,小房子上方是一三层楼四开间的小房子,中间围以小天井。在二层小房子与三层小房子之间有一走廊,穿行约3米,在左边有一青石条框的双扇门,过门则进入井兜坪,这里有一口水井,井沿青石条垒就,水井四周为三合土,靠近三层楼小房子墙边有一条水沟,沿水沟而上有一20级左右的阶梯,左边是两间杂物房,上面则是面积近百平方米的舂米间。
  长安路55号与54号房子结构相近,只是规模略小一些,长安路52号的僻榭从前厅天井左角而入,大门开在厢房的右一侧花厅的位置上,天井正面大厅的墙壁上有由蝙蝠组成的巨大福字,两边饰以对联。这三栋房子都是四扇房,间由过道相连,成一整体。
  长安路58号和59号则是六扇房,规模更大。在长安路边直接进入大门口,上五级台阶进入门厅,两座房子大门坪相连,左侧照壁是用糯米加黄土筑就的宽大墙壁,表面细腻,平整,美观。房子的总体布局接近长安路54号,只是不同之处是房子前后有四条楼梯通向二楼,僻榭在后厅正后面,与后天井相对也有一天井,旁边围以三合土廊沿,经过两侧走廊左边是花园,右边是绣楼,左侧花园中有水井,水井上还有舂米楼。长安路59号水井则在僻榭的天井中。
  孙家里厝的第一特点,是设计造工精巧。主座建筑18幢,最主要的有五座,下座并列的两座基本相同,上三座则相互参差,但又整体融合,给人一种协调舒适的感觉。而且厝内有厝,在大座内的厢房里另有小厅、天井、花架等,给人以别有天地之感。从局部看造工十分精巧。墙是空心砖墙,即牢固又美观。门和窗棂等处都雕刻内容主要是花、鸟、山、水和唐诗宋词等,连显眼处的柱石上也雕刻有花纹图案,房子装修工艺主要是雇佣宁波雕刻师傅12人,续刻5年半功夫。在诸多雕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为承汪的妻子五十寿诞时的一副祝寿围屏。
  由于孙家里厝建造者承汪因建造房屋劳累过度,终于积劳成疾。23岁建成房屋,25岁便英年早逝,未育子嗣。其弟承澧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光樟出继承汪为嗣。
  承汪的妻子细心抚养光樟长大。承澧感念嫂嫂一生为兄守节,且抚养儿子成才,在她五十寿诞时,送了一副围屏祝寿。这副围屏是浙江的师傅依据洋中村长安路54号大厅的规格制造的。围屏一块块分别做好,再用榫铆暗栓组合而成,可装可拆。围屏组装好,由大厅中央的入桌一直围到大厅正房的房门边。两边通后厅处有两个券门,上刻“入孝”、“出悌”。两券门下方分别镂雕四只狮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围屏下半部的各个框格内,分别以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雕刻有人物、亭台楼阁等,采用分别透雕的刻法,雕工精美。所有人物、图案、狮子等都饰贴真金膜,显得金碧辉煌。围屏的上半部分是祝寿文,在红色的毛呢上用丝线秀字,每字大约两寸见方。祝寿文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科状元、候官(今福州)人林鸿年撰文并书。
  围屏刚开始制作时,承澧叫师傅将制作全过程的木屑等留下,木屑多重就付给等重的银子作为报酬,师傅不肯,足见做工的精细和工值的昂贵了。前几年,省里一位古建筑专家到老房子参观,听老屋的老人们讲述围屏的精美,根据当时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行情,他估价约可值1000余万元。只可惜的是,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在十年浩劫中已被付之一炬! 孙厝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料精良。建房用的杉木从屏南购得,花岗岩石材从宁德莒州一带采集。建房使用杉木从屏南放溪到宁德外表溪乾,为方便溪流运送,杉木截至26米,口径30厘米标准,后用人力搬运,耗资巨大。因用材精良,建成的房屋美观经久。至今老屋的板壁仍严密如初,这固然得益于造工精巧,但材料的精良也是其原因之一。
  第三个特点,是浓厚的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从房屋的内部布局看,无论是正门、偏门、前厅、后厅、正房、厢房、天井等,一一按照明清时期的豪华民居建筑式样建造。大门外的门檐两端饰以翘角,以下斗拱抬梁相托。大门上的匾额、门两旁的对联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典民居的建筑风格。
  第四个特点,是有较强的安全防卫意识。五座主座房子虽独立成座,但外有围墙,只要将大门一关,外面的人就无法进入,而五座间可以通过座间过道、地道(地坎)相通。厝内仓库有粮食,井内有水,柴房内储有柴火,菜园里有菜,还自养有猪、鸡、鸭等,即便外面包围一两个月,这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确保厝内人生存无虞。特别值得一体的是消防功能。主要建筑皆“砖墙包栋”即砖墙墙顶高于房顶的盖瓦,而且房子的前后座间筑以土墙隔开。倘若房子失火,仅会烧了半座,因为有高于房顶的砖墙和座间过道的阻隔。
  孙家里厝建造积累资金建造这样宏伟精巧的民居建筑群,没有雄厚的资财是无法实现的。
  孙家里厝的先祖在明景泰三年(1452年)由枣岭迁居洋中。迁居后的第九世祖孙南穆以经商为业,前往浙江宁波和广东一带经营木材、竹笋、铁锅、茶叶、糖等生意。孙南穆有儒商风范,诚信为本,虽远道经商,却颇得江浙百姓信任,生意还算好做。在这期间遇上明朝中期叶宗留起义军的后裔,让他获得一笔意外之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周宁芹溪的后门山叫圣银楼(明朝时属宁德管辖),此地盛产银矿。自宋元祐年间(1086-1093)就开始开采,叫宝丰银场。到明朝时,先是民营,大多由徽浙一带人开采冶炼,政府收税。后来随着明政府对白银的狂热需要,于是政府宣布由官方开采,矿夫由本地民间调用,这就使大批的徽浙矿夫失业。明正统七年(1442年)浙江青田人叶宗留组织失业矿夫盗采宝丰银场,偷矿煎银,并投牒有司:“留宝丰场听我采用,不然杀人。”明正统十二年九月,叶宗留率千余矿夫起义,杀死福建右参议竺渊,掠夺官府银两。官府派大量官军镇压,起义军只好窜伏山林。眼看煎银和掠夺官府所得大量银两无法运回浙江,就在咸村周坑的山上造一个假墓,将银两藏入墓中,并将此事代代相传。起义军某一后裔因时隔久远,不知藏银是否还在,且路途遥远,怕找不着地方,见孙南穆为人诚实厚道,又是咸村人,就将藏银之事告知,约定由他去寻找,没有就算了,有则对分。孙南穆按他所说找到了银两,并将一半的银两送还他。
  获得意外的一笔财富,生意资本更加雄厚了。将一半银两送还,更说明孙南穆的诚实厚道,因而越发得到江浙一带人的信赖。此后,南穆和继承父业的儿子正协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积聚了大量的资财,为建造房屋奠定了经济基础。
  正协的儿子承汪十九岁就随父亲到浙江经商,很欣赏浙江一带民居的结构。在他十九岁那一年(1802年)就着手置地建房。他仿效浙江豪华民居的结构并稍加改良,自己设计图纸,从浙江聘了五位技术高超的工匠师傅,还聘了本地一批工匠做助手,又雇了一批民工,从屏南和莒州运回木材和石材。历时四年,建成主楼五幢,“僻榭”等次座七幢。其余的地筑起围墙,先作为花园和菜地,也为今后发展扩建留有足够的地盘。
  随着家族人口的发展,后又陆续盖了一些小座房屋,终于成了今天这一民居建筑群的格局了。
  四、乱世廉臣 《宋史·岳飞传》中曾有如次一段记录:“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咸村孙家里厝也出了一位不爱钱的文臣——孙翼如。
  据家谱记载,孙翼如祖父孙淋湄乃清嘉庆间少司马奉政大夫,其父孙光璋,清道光间武翼都尉。由于承汪因建造房屋劳累过度,终于积劳成疾。23岁建成房屋,25岁便英年早逝,未育子嗣。其弟承澧为清朝奉政大夫,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光樟出继承汪为嗣。
  光樟的儿子翼如,字兆燕,号翼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是武翼都尉。翼如从小就很聪慧,再加上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作诗且善于文章,在参加童子试中,就曾名列第一。同治八年,翼如升博士弟子员。第二年,他参加乡试,中了副榜举人。中举后进京赶考,途中夜宿客栈,听到隔壁房间有人争吵,就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湖北上京考试的举子,一贫一富,贫者叫万培英,会抽鸦片,又没钱买,一路上只好替富的举子打鸦片枪(往鸦片枪上装鸦片),等其抽过隐了,然后给万培英抽一筒。这次是万培英鸦片上瘾了,一时难忍,心想我先抽一筒然后再替他打鸦片枪也一样。就在万培英吞云吐雾之际,富者回来了,以为万培英偷抽他的鸦片,夺了鸦片枪劈头盖脸地打下去,双方就争吵起来了。万培英认为穷人总是要受欺负,赌气要回家。翼如劝他不要因此而功亏一篑,就把自己多带的银子送给他,帮他完成考试。黄榜公布,万培英中了进士,而翼如却落榜了。光绪三年(1877年),他又北上到了京都,考取了八旗官学教习,例选知县。孙翼如十分孝顺,为了奉待双亲,他长期居住在家里,朝廷屡次让他出来当官他以丁忧故,在家守孝,未去就任。到二十一年春(1895年),他的父母去世且丧期满了,这时万培英已出任四川按察使,经他保荐,翼如赴四川资州任罗泉井分州别驾。
  孙翼如非常推崇冯梦龙的为官之道,极为认同冯梦龙的“吏肃惟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之说和冯梦龙在寿宁为官时提出的“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施政方针并践行之。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深入体察民俗,撤并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常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宣传、示范和展览等方式,传递给农民,并对盐政进行整改,下令禁止赌博,杂牍风清。他十分体恤农民的饥苦,常开仓赈济饥民,并命令富户减价卖粮。虽然资州久旱欠收,但饥民都得到赈济。
  翼如断案也是公正清廉。资州干旱时,两村村民为了争水灌溉,以至于发生械斗。翼如亲自到两个村子里,对村民讲解道理,告之其中的利害关系,公正的均分了灌溉之需,避免了两村的械斗。村民感激,送给翼如一种珍贵的土特产“甘脯”,但他却拒绝不接受。后患风寒症死于任上,因为官清廉,囊中羞涩。万培英根据当地百姓的请求上奏朝廷,皇上准制“白龙伞”,上书圣旨,从几千里外的四川送灵柩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状元、四川资州任骆成骧书“莲鹤双清”、“人结去思”的万民伞(文革期间为文化馆收去),赞扬翼如象莲花、白鹤般清廉及对他去世的悼念。起柩之日,资州百姓夹道相送。周宁咸村洋中族谱中还有记载着《翼如公赞并引》,因为之赞:“公是嵩岳所降生,深目长腰器宇清。少日骚坛成倚马,掷地惯作金石声。俊逸词华评月旦,贯通经术贡王庭。士元之才非百里,服官州判从此始。借问资州政何如,父老称之不胜纪。迄今幸见德政牌,莲鹤双清堪仰止。”
  五、民风淳厚
  洋中村,风淳俗朴,村民多数姓孙,村民全部信奉佛教,崇拜神佛,逢年过节仍旧保持旧时代的地方色彩。婚丧喜庆,各种习俗正在不断排除陈旧的迷信方式,保持民间先进文化精华。
  村的新年也是从“掸尘”开始,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冲洗板壁、粉刷墙壁、清洗家具,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清理干净,也许这一过程也包含着驱鬼避邪的目的。“掸尘”一过,就到腊月二十四的祭祀灶神爷活动。
  洋中村最为特色的习俗是禁炮风俗。正月二十三祭完灶神之后,全村开始禁炮,直至正月初五请神,在这期间的一切婚丧喜庆都不准放炮。据老人言是某年春节还在打战,不时传出炮火声,先祖希望过一个祥和平静的春节所以定下这一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也聚在一起守岁。一过12点,许多成群结对的到寺庙、祠堂烧香、许愿,请各路神仙保佑来年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本是元宵节,放花灯。现在洋中村是迎请林公,叫月半节。林公名亘,生于宋代,周宁县杉洋村人,汤家女婿。为民除虎患有功,死后被尊为神。在明朝正德年间敕封“忠平侯王”。
  洋中村的小孩的盘诗也是较突出的,一些人能即景成诗。所磐的童诗其平仄律接近于绝句。要求一、二句压韵而第四句则可不一定压韵。小孩还喜欢讲故事,听事故,“填奎”(猜谜)及结土灶(过家家)、铸锅、踢键、拿蒙(捉迷藏)、跳绳、老鹰抓小鸡、打奎(女孩玩石子)、钩香脚、学做戏、坐轿、娶亲等游戏。大一点的男孩会自制一些乐器玩,如哨笛、笛子、萧、京胡等;大一点的女孩则学绣花、学哭嫁等。
  此外,还有二月一灯会、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习俗。
  六、能人辈出
  洋中,山明水秀,孕育代代子孙,在家固守祖宗家业,做个勤劳、诚实的铮铮汉子。历史名人首推孙淋湄,清嘉庆间少司马奉政大夫。孙光璋,清道光间武翼都尉。孙翼如,清光绪间四川资州罗泉井分州别驾。
  时势造豪杰,新时期洋中村也名人辈出,据调查有孙子清、孙式康、孙崇惠、孙方仲、孙方信、孙子强、孙蕾英等处级以上干部20余人,孙方超、孙方适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多人。经商在外资产百万以上经济能人100余户。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300余人。
  近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许多村民找到用武之地,发家致富之后纷纷捐资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铺设了水泥路,建设了村委楼,修缮了许多古建筑等等。古老山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绍旭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