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72
颗粒名称: 六、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4
页码: 244-247
摘要: 正月初一“贺年拜寿”新春伊始,族人相互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家有长者寿诞,需在自家大厅布置成寿堂,用女婿送来“寿板”或印大大寿字的寿联掛在正堂,亲戚的对联按辈分先后排列挂在厅两侧壁上。正月十五“元霄遊灯” 旧时,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精心制造各式各样的花灯、正月初“礼请奶娘”、二月二“斋醮祈福”、清明节“扫墓压纸”、立夏“糊饼御暑”、四月“滋补备耕”、端午节“记节抛粽”、六月初一“敬神迎仙”等。
关键词: 宁德市 萌源村 民俗风情

内容

正月初一“贺年拜寿”新春伊始,族人相互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家有长者寿诞,需在自家大厅布置成寿堂,用女婿送来“寿板”或印大大寿字的寿联掛在正堂,亲戚的对联按辈分先后排列挂在厅两侧壁上。筹备果点、茶点、寿面蛋等。子、女、媳、婿、侄辈及亲朋好友都要送酒、寿面蛋等,子女加送衣服、鞋袜、三牲、鱼等礼物。做寿那天,家人把礼物摆在供桌上,烧香敬天神,祝老人健康长寿。子女、媳、侄、孙辈还要向老人跪下叩头,说好话。寿星穿着寿袍坐在靠椅上,由子、媳先拜,然后由侄子女、孙子、孙女依次跪拜,寿星分别给每人说好话,并发给长寿包。亲朋好友晚辈、幼者来贺时,门口鸣放“百子”,向寿星叩拜,口颂:“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星也给长寿包口说好话如“长命百岁,福禄齐天。”等,然后择日一起吃寿宴,寿宴后房内族亲轮流办酒敬请寿星。
   正月十五“元霄遊灯” 旧时,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精心制造各式各样的花灯:八角灯、鲤鱼灯、花蝶灯、龙灯……于元霄夜,舞龙、甩狮。在族长的带领下列队举着旗幡,手执各式花灯,敲锣打鼓,吹唢呐、鸣放神铳、鞭炮,在村中大路小道,穿梭巡遊,狂欢至深夜,人们都沉浸在古乐笙歌庆太平的喜悦之中。
   正月初“礼请奶娘” 圣母陈靖姑,是人们尊称的送子奶娘。祖殿在古田临水宫。每年元霄节前,族长带领信众,持斋三日,沐浴洁身,组织队伍,头戴帽蒂,抬上坐着陈夫人软身像的“铁桥”,挑着香炉,敲锣打鼓,鸣放神铳、鞭炮,跟随法师前往祖殿迎奶娘回村奶娘宫内,设醮祈祷,并请戏班唱戏三、五晚,以保清吉平安
   二月二“斋醮祈福” 春节已过,春耕将至,每年二月二,全村各户敬备“三牲”供品及香、纸、烛、摆放在三仙桥上,开始时,法师先“竖天树”,进行整昼夜斋醮,然后“烧天树”,迎接各方神仙下界,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祈福,五谷丰登。结束时,烧纸祈福。
   清明节“扫墓压纸” 清明节,择日上坟,清扫祖墓,压上黄纸以示对先祖的悼念。旧时,上代祖宗都留有祭田,由派下孙轮流耕作。耕作者便是当年祭墓主事,筹办各种祭墓事宜及墓饭。曰:祭墓。现时,没祭田,扫墓晚上,每户一人提一壶红酒,一、二碗菜,大伙在一起聚餐。名曰:“吃墓饭”。
   立夏“糊饼御暑” 立夏节,村中有“立夏糊”之说。立夏是采小竹笋的季节,家家户户用大米磨成米浆,以小竹笋为主料,配上自己家中的佐料共七样菜,大锅炒后,用米浆拌成糊状吃。叫做吃“立夏糊”。现时,村中也有吃糊,还有吃光饼。曰:光饼是从高温的饼炉里烤出来的,光饼不怕热,人吃了光饼也不怕热。意在御暑。
   四月“滋补备耕” 旧时,农民生活艰辛,春耕前都得照顾劳动力的饮食,甚至采取夫妻分床节欲的办法以保证劳力的充沛精力,投入春耕。
   牛是春耕的重要劳动力,牛主人必须在春耕前给牛增添营养,补食好料,以备春耕。每年四月初八水牛节这天,大伙都早早牵牛上山吃带露水的草。曰吃“露草”。晚上,主人把嫩嫩的细菅一把一把地喂牛,还会拿一碗红酒给牛喝,让牛充分休息,这天绝对禁止牛下地犁田。
   端午节“记节抛粽” 端午节,家家户户清理卫生,用竹叶裹包四角形的粽子,门悬艾蒲,许氏家族没有洒喷雄黄水,饮雄黄酒,在小孩额前点雄黄的习俗,只是喷洒煮粽水灭虫驱邪。娘家要给外甥、甥女送节粽、夏衣等,俗称“送节”。初五,儿童簇拥新娶人家,新媳妇给男童左手腕系红绳或全身扎“炮子带”。给女童右手腕系五彩丝线,以禳祛灾疹,俗称“记节”。午前,家中主妇,身着新装,胸掛“弥陀袋”,手提粽子,聚集三仙桥上,“巡弥陀”,颂佛经,向窗外溪中,投抛粽子。以示纪念著名诗人屈原。
   六月初一“敬神迎仙” 禾溪村后有座大山名曰:仙岗顶。相传天下众神仙常临此山岗,保民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每年六月初一,在族长的带领下,携带自家地里栽种的各种蔬菜为供品、香烛,上山做“供”,礼请神仙,迎取香火返三仙桥“杨、柳、倪”三仙姑座前香位供奉。当晚举行斋醮一夜。
   七月半“烧纸祭祖” 相传“年不归可谅,半不归不允”。凡外出者,必须归梓,烧纸祭祖,以表孝心。每家都有一张“公婆单”,家族中所有死者的名字都写在上面。供祖时,把“公婆单”挂在大厅右面壁上,前面摆一张大方桌。申时后,开始供祖,点上香烛,摆上茶、酒,供品供菜,待一烛香焚尽才结束。十四日较隆重,要备好“金银包”、“纸钱”,撕成故“贝”币形状,穿一串串,同时要用大字表明给某某先人。例如:“谨备冥钱××,奉上,故××××收纳冥途使用,阳男(孙)××拜叩”。烧纸钱的同时,另烧一串挑工钱。随即香火进入祠堂。请法师诵经一天,至十五日晚做醮,名曰:公婆会。
   八月初一“遵规守约” 八月初一,全村每户家主召集祠堂,由组长重申村规民约,表扬村中遵规守约的好人好事,批评违规村民,罚“禁夜饭”。同时分派各房整理大路,田间小道的路线:东至去纯池的新岭边;西至去前溪的水吉亭;南边有两条大路:去泗桥的至赤利湾,去溪尾的至交溪;北至去桃坑的曲潭。各房领任务出发清除大路小道的杂草,整理路面。当晚吃“禁夜饭”。启发教育村民,人人严守村规民约。
   八月“赏新同庆” 每年“六月早”成熟后,首次收成的稻谷,加工成米饭后,装出第一碗,敬奉天地,第二碗拿到楼上仓里,祈求来年丰收谷满仓。赏新同庆。俗称“吃新”。
   中秋节“观月赏饼” 八月十五晚上,亲人们团聚一起,围在房前空坪或“冬坪”(晒谷子的木板搭成的坪)边吃豆荚,茶点;边闲聊观月。直至半夜,村中屠牛,户户以牛肉炒粉干做夜点。同时,拿出一块中秋饼,一家几口人,便切成几份,一起品赏。意为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重阳节“吃芋防寒” 乡间民谣有:“年三天,节三顿,中秋半暝顿,重阳芋蛋顿”。重阳日,午吃芋蛋,俗有“吃了芋蛋,冬天不怕寒冷”之说。乡绅、老人登仙岗,吟诗作兴,祈求健康长寿。
   冬福日“欢庆丰年” 常言道:立冬满洋空。收成结束后,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先到大王林、社林敬神供天,后设宴欢聚,庆祝丰年。
   十二月“祭灶迎春” 二十四日晚,每家每户敬备果点,茶、酒,插香点烛,敬送灶神公婆。初四日晚以同样礼节,迎接灶神归位。除夕夜,各家宰牲做糍祈神祭祖,贴门神,换春联,燃放爆竹,合家团聚吃年饭。灶里余火,用火灰埋压“柴头”,待来年初一做火种。曰“压火种”。以示来年养猪肥膘体壮。饭后家人围坐灶边谈笑讲故事守年夜,直至深夜才回房休息以求父母健康长寿。辞岁迎春。
   村中的喜事习俗,包括婚嫁、生孩子洗三旦、满月、祝寿、迁新居、高中、衣锦还乡等和丧葬习俗,都跟政和、寿宁的民间俗信相同。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上述的一年中的活动,历史上曾增加了族亲间的交往和友谊,形成了民间俗信,促进了当地的和谐与繁荣,如今也有较大的简约,与时俱进,都充满现代新生活的气息。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