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70
颗粒名称: 四、佛教文化
分类号: B94
页数: 5
页码: 238-242
摘要: 明万历时寿宁县知事杨先春匾其寺为“寺位于禾溪水头灵显山莲花圣地中,为周宁、寿宁、政和三县间的主要千年古刹。寿宁县知事张鹤年匾其寺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寿宁县知事尹镳匾其寺为。禾溪村民许江九扩建附属设施。崇祯时禾溪村许通成邀请性郎和尚住持,靠寿宁县知事冯梦龙支持赎回田亩一半。当地士绅延请本师和尚住持。委托寿宁三峰寺僧会司攝管灵峰寺之田粮寺务,寿宁县知事李滋生批允将灵峰寺之钱粮。延清三山圣泉寺僧二木住持,率徒纯翼等住持灵峰,次年开始重建了法堂、亭、阁,道光十八年署寿宁县事蓋平延年。
关键词: 宁德市 萌源村 佛教

内容

灵峰寺 灵峰寺旧名灵显庵。明万历时寿宁县知事杨先春匾其寺为“灵峰”后,遂改今名。寺位于禾溪水头灵显山莲花圣地中,为周宁、寿宁、政和三县间的主要千年古刹。距纯池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周宁县城37公里。
   灵峰寺环境清幽,冈峦耸翠,林果飘香。有五百罗汉回堂、韦陀把天门、双凤守水口、双蛇斗金龟、双鱼戏水等自然景观。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寿宁县知事张鹤年匾其寺为“丹华胜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寿宁县知事尹镳匾其寺为“便是灵山”。
   灵峰寺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原属宁德关隸镇(今政和镇前)。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隶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改隶寿宁县,属政和县七都一图。弘治十二年(1499年),禾溪村民许韬三,舍田七十五亩重建殿宇,并随带族亲八十余人出家,自号普觉禅师。正德十五年(1520年),禾溪村民许江九扩建附属设施。嗣因管理不善,田产相继出典。崇祯时禾溪村许通成邀请性郎和尚住持,靠寿宁县知事冯梦龙支持赎回田亩一半,香火再盛。冯梦龙卸任后,争讼并起,田产复荒,僧房被毁。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当地士绅延请本师和尚住持,因不胜任,当年离去,香火再度荒废。顺治六年,寿宁县知事饶崇秩,委托寿宁三峰寺僧会司攝管灵峰寺之田粮寺务,并免去差役半丁,官丁二丁半,邀请知轮师太住持,赎回田产,重整香灯。康熙十年,寿宁县知事李滋生批允将灵峰寺之钱粮,官丁银两,附入寺租派征。嗣因甲寅荒乱僧遁。康熙二十二年,知事毕九皋到任,延清三山圣泉寺僧二木住持。康熙三十八年,又遭匪劫,僧尼随二木而去,自是住守非人,日渐衰微。康熙五十四年秋,达圣和尚奉其师二木之命,率徒纯翼等住持灵峰,垦荒力耕,当年自给有余。次年开始重建了法堂、亭、阁,寺貌日渐改观。此后,香火再度兴旺,但其田产仍时遭村邻侵占。道光十八年署寿宁县事蓋平延年,到灵峰寺游览时,亲撰《游灵峰寺记》,勒碑告诫:官斯士者,生欢喜心,固宜为禅林而维持;鄰斯士者,尽未来际,更勿以接壤而侵占。
   民国元年遭火灾。大部分建筑物化为灰烬,仅存大殿,僧去寺荒。民国三十四年,品春法师应当地村民之请到灵峰,募建大雄宝殿、法堂,香火日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感召下,灵峰寺僧众积极回应政策号召,捐献稻谷二百四十担,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同时勤耕苦作,自食其力,走农禅并重的道路。1953年9月改隶周宁县。文化大革命中,佛事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建筑物仍得到当地信教群众的保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佛事活动日渐活跃。在四方信教群众的支援下,佛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交通、通讯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1984年,经批准对外开放。1990年,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周宁县的重点旅游景点。现有客运班车直达,交通方便,曾先后接待大批香客、游人。同时由于农禅并重的实践过程中,成绩突出,于1984年至1986年连续三年被省佛教协会评为先进单位,寺誉日隆,驰名海内外。九十年代,台湾省佛教团体曾四次组团前来参拜。1999年,全寺有建筑物18座,占地53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79平方米。辖地面积3500多亩,其中:水田5亩,农地11亩,菜地3亩,茶园18亩,杉木林400多亩,松木林2200多亩,杂木林8亩,毛竹4亩,油茶水果等7亩,曾未造林山地约1000多亩。常住人口27人,其中:比丘6人,比丘尼4人,沙弥4人,沙弥尼3人,优婆夷6人。
   湫云庵 湫云庵于明成化八年由禾溪肇基祖许秦一创建,坐落在凤山山麓,由村旁直上71级石阶,转左五步至庵墙边,再沿墙边往右登15级石阶至门坪,正前方是一面围墙式焚香炉,壁上方正中凹进留一个长方形香炉位,下侧有两个八角形的焚香炉口,门坪左侧庵大门,右侧15级阶梯及门坪外有一人高的屏风墙以90度接焚香炉。庵门贴“法轮常转”四个大字,踏进庵门便是庵的下座,25平方米的正厅正中摆一个长方形佛座,正面玻璃罩内供奉着弥勒菩萨,两旁对联曰:“大肚能客天下事,慈颜善笑世间情。”背后供奉着韦陀菩薩。厅两侧为僧房,走廊相通起三条九级石阶走向上座,中间石阶宽2.5米,墙边两条石阶宽1.5米,三梯阶之间两个16平方米的露天天井,天井圆形花坛上各种一棵辛夷树,圆形树冠复盖整个天井。站在下座走廊抬头看上座,屋面盖一个太子亭,四面翘角凌空,梁面两翘角雕塑龙头朝天,形状俊俏。太字亭正面横匾书“湫云禅林”。步上九级石阶便是上座长17米宽2米的走廊,右侧尽头是厨房门,门里是厨房、斋堂。左侧墙外是厕所。走廊正中两扇红漆大门,门内佛堂大厅,厅内全是红色厅柱,正上方悬掛:佛历2536年周宁合乡众信拜立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字大横匾。神龛上供奉“三宝佛”、观音菩薩、弥陀佛、大世至菩薩等金身佛像。对面悬掛左钟右鼓。后门外是放生池、莲花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下座被拆,木料运到平坑墩建茶场。1985年村民天守、建琴、天林等为董首,群策群力,重修殿宇,再塑金身,光復旧貌,香火再旺。
   显圣宫 显圣宫又称五显帝庙。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正月二十日,许周华公兄弟在鬼门路边建造五显帝庙一座。重檐歇山顶亭式结构,翘角呈孔雀头形。重檐下正面立“显圣宫”横匾。宫内柱楹联有“德泽无涯馨香千古;威灵显赫保障万方。”和“朝笔架,佐人文,瞻宫折桂振华夏;傍湫水,佑黎庶,安居乐业兴家邦。”神龛上塑有齐天大圣王、王三公等五尊神像,活灵活现,威灵显赫。1965年“社教运动”中被拆除。2002年11月27日重建,香火不断,祈求安居乐业。
   奶娘宫 奶娘宫,座落在村水尾大皇后的山麓。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宫中供奉着圣母陈靖姑。宫的建筑为前后两殿由围墙连成一体。前殿飞檐单层穿斗式木构建筑。大门正门四扇,两旁各有一扇侧门,大门上悬挂着“恩波临水”的横匾。两侧对联:“道通三界封圣母,法达九州治妖邪”、“临水声灵昭万古,禾溪享祀祝千秋”。厅堂明亮宽敞。后殿飞檐单层。三间抬梁式木构建筑,离前殿五米,露天起三级台阶,两旁为天井。天井两侧是走廊通后殿。走上殿堂,正面神龛端坐着陈夫人、林九娘、李三娘塑像,慈祥端庄。神桌上正中供奉坐在“铁轿”里陈夫人软身像,两侧端站着手提大刀的黄将军和手执大斧的杨将军。铁轿后是脚踏火轮乘坐火车前往闾山学法的奶娘婆塑像。左旁是骑白马的奶娘亲子“灵通三舍人”,右旁骑麒麟的是“灵通三舍人”的神童小伙伴,据传是陈夫人义子。大殿两侧壁台上供奉着婆奶宫中闽王王审知的三十六宫女。殿中梁柱挂着木雕刻的金字楹联:“太极开图法显闾山流今古;元君化育名扬临水耀乾坤。”、“德茂资生,已被坤元泽及;仁慈保赤,咸推圣母恩深。”、“临水起慈云,道通三界;闾山施法力,德护群黎。”神龛正上方高悬“威灵显赫”的横匾。奶娘宫的祖殿在古田临水宫。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前,村中族人持斋三日,沐浴洁身,组织队伍,身穿长衫,头戴帽帝,抬上坐着陈夫人软身像的“铁轿”,敲锣打鼓,跟随法师前往祖殿迎接奶娘。奶娘接回后,奉祀香火于奶娘宫内,至元宵节在宫内设醮祈告。这时,每家每户都办供品,请法师做醮。曰:“奶娘醮”。醮后全村男女老少,抬上奶娘,手执灯笼及各种彩旗,龙伞开道,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间隔燃放震耳欲聋的神铳,声声震天动地。游神全村大小要道,户户接香火于家中,以保清吉平安。
  
   保生宫 “保生”顾名思义是保护孕妇顺利生产之意。传说很久以前有虎、马两将军,为保一方平安,做出许多贡献,深受百姓爱戴。不幸的是两位将军接连娶了九个妻妾,都在临产时母子身亡。两位将军怎么也想不通,我为国平乱做了许多好事,唯独无法救活自己的妻儿。发誓今后如有能力,定要保护天下孕妇都能顺产婴儿。两将军战死沙场后被封神。百姓为纪念这两位将军,修建虎、马将军祠,奉祀二神。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设醮敬神,世代相传。故虎、马将军祠,亦称“保生宫”。禾溪村保生宫创建于明成化四年,座落在三仙桥西侧,重檐歇山顶亭式结构。亭翘角呈孔雀头形。宫顶正面立“保生宫”竖匾。正门上方悬挂“名扬四海”横匾。正门对联:“神圣仁慈功隆保育;将军威武德著催生。”正厅四根梁柱,挂木雕金字对联。前柱对联书:“怒容警散伤生鬼;快意神行救产兵。”后柱联曰:“逞英雄为国平乱;显威灵四海镇妖”。神龛塑虎、马将军金身,虎将军手握斧头,马将军手执令旗。虎、马将军身旁各塑随身将童一尊。活灵活现,甚为威武。村中父老都信奉虎、马将军,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全村人都要在宫前的三仙桥中举行斋醮,摆上丰盛的供品,请神汉跳神祭拜,诵经祈祷,活动一昼夜,热闹非凡。最后在午夜丑时焚经烧纸,点燃“天炬”,即告礼毕。一九八八年因修河滨大道,将宫拆除,在原址往山旁推进三米,按原貌重新修建,重塑神像。宫中“英灵显赫”、“恩泽于民”的横匾,“有求必应”的锦旗及大红灯笼挂得密密麻麻,不难看出保生宫仍然为村民所信奉与敬仰。
   大王林 清赵懿《名山县志》卷九引李凤翧《觉轩杂录》云:“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或石室,或木房。有不塑像者,以木板长尺许,宽2寸,题其主曰某土地;塑像者其须发皓然曰土地公,妆髻者曰土地婆,祀之纸烛淆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豹不入境,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者死为之’。按土地不一,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皆随地得名。”古村先祖肇基禾溪,祈求乡神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丁兴旺,平安吉祥。在水尾大王后小道上辟二十一级、宽1.5米的石阶,用溪卵石围成一个椭圆形百余平方米的空坪,坪中垒一长方桌形神龛,神桌后正中用块石砌神坛香位。内放一个石雕大香炉。坪四周山峦种上杂树、杉、松,树多成林,郁郁葱葱,青松参天。这片树林取名大王林,就成了古村的乡神。同时在福周岭旁的同样方式,栽种一片森林曰:社林,据传国立社稷坛,道奉都城隍,府县设立城隍庙,乡间建立大王宫,乃民生所依也。每年秋收后的冬福日,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及供菜到大王林和社林,敬祀大王即土地神。平时村民有求大王,都有设供敬奉。两林给古村带来福音,成了古村的保护神。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