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69
颗粒名称: 三、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8
页码: 231-238
摘要: 古村先祖自肇基以来,十分重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修桥铺路、民宅建造、庵堂庙宇等建筑上较完整反映明代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石板、卵石铺面的街巷道路;以重檐歇山顶抬梁台式木构的廊屋桥;翘角凌空,高墙起伏,屋顶瓷雕、石雕、木雕、砖雕,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梁架风格的民宅、千年古刹灵峰寺等古迹,都体现古村落灿烂的多元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
关键词: 宁德市 萌源村 文物古迹

内容

古村先祖自肇基以来,十分重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修桥铺路、民宅建造、庵堂庙宇等建筑上较完整反映明代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石板、卵石铺面的街巷道路;以重檐歇山顶抬梁台式木构的廊屋桥;翘角凌空,高墙起伏,屋顶瓷雕、石雕、木雕、砖雕,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梁架风格的民宅、千年古刹灵峰寺等古迹,都体现古村落灿烂的多元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
   古民居禾溪村古民居有独具魅力的奇观。古屋门临溪面,沿溪而 建,然后,一幢高过一幢,错落有致,石块是基,黄土是堰,筑起一道道高高的防火墙,四周飞檐翅角,在阳光的照耀下,处处彰显着古屋的凝重与祥和。几百年来,人们过着寒耕热耘的生活,许氏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体魄,生生不息,先后用伸手可及的卵石沿溪垒砌一千多米的街巷,以及造型精巧的幢幢土木房屋。极富野陋古村韵味。
  禾溪遗存的古民居有14栋,为明代建筑和仿明代的清朝建筑,房屋为穿斗式悬山顶土木结构,三进四扇两透组成的封闭式天井院,以“火墙包栋”围成的院落充分体现封闭求安的意识。一厅一天井或一厅前后两天井。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做法。意味着水注明堂,添财聚宝。院落之间以小巷分隔,形成“依山高墙窄巷”的格局,高大的封火墙为梯状迭落的“马头墙”,山墙高低起伏,青砖黑瓦,马头墙又以弧线起翘,墙面翘角的砖雕、彩画独具风格。具有高低错落,立体美观的韵律感。大门分正门和偏门进出两种格局,禾溪村大部分大门都是从右侧厢房下直达正厅,大门多为大型青石“石门倚”。其横额、大门石方柱均有雕刻门联、人物图腾等。典型的门对联有“门临禾水家声远,第启南(高)阳世泽长”。道出禾溪许氏家族和福建很多家族一样,都是在动荡不安之时,举族迁至南方的渊源;有“楮衍箕山新气象,枝分梧树旧家风。”点出根在箕山是梧桐派下的子孙。正厅下前天井,嵌图、文于照墙上:上方横眉两头绘八仙图,中间书“岚阳云树”,正中直径1.2米的圆内书“福”,两旁对联曰: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字间。天井两侧厢房,厢房在天井边的是悬柱,柱头刻有木雕花图案,厢房门窗和正厅的两旁厅头门,雕栏窗都有精美的门雕,窗雕以对联、杂宝图案为主,对联有:“玉树瑶池照春色,物华天宝借余光”,“造家庭福,抱世界观”等,图案繁多,如“狮子戏球”、“喜鹊登梅”、“奇花异草”、“龙凤和鸣”等。精雕细刻,把整座住宅,装点得蓬荜生辉。
   房屋左右墙边,有一暗通道从厨房通向正厅和厢房交界处走廊,入大厅进厢房。封建时,专供妇女走的家中通道,从这条通道,看出古代裹脚妇女受封建三綱五常的歧视,低下的地位,体现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
   门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路,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履磨得圆润,细雨轻风,闪出柔和的光泽。它们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是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和古代艺术的宝库。
  
   古井 禾溪村靠溪边的村民都吃清凉洁净的溪水,离溪较远处有三口水井。村中的一口古井,建于明代,卵石砌造,圆形,深3米,井栏高0.6米,口径1.2米,井眼在岩隙,泉不竭,水清澈,味甘甜。井后石岭向上漫延,岭旁的护井栏是用大块平面石头,一块接一块顺岭而上铺设。这口井的水是全村酿酒的好材料,家家户户都用这口井水酿酒,酿出的酒,甘甜香醇。也是村民茶余饭后,闲聊谈天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听老翁谈家史、讲“隋唐”、“三国”的故事;在这里可以喝清凉甘甜的井中水。有诗赞曰:石隙涓涓细水流,沁齿甘甜碧如油,家酿香醇源何处,请向湫溪村中求。
   三仙桥 三仙桥,原名澄明桥。明成化三年鼎建。民国六年重建。采用石台、木拱结构。其主拱骨架由底层梁木构成八字形,在八字形梁木上又斜架两层井形的构造。全桥单孔净跨十九米,宽五米六、上层廊屋全长二十三米,桥上廊屋与两端太子亭成工字布局,各饰瓴顶。层顶为重檐歇山顶太子亭。故亦称“三顶桥”。桥上廊屋东侧与许氏宗祠,西侧与虎马将军祠(保生宫)连成一体。全桥分九扇、七间、十三窗。上饰藻井彩绘列国、隋、唐、五代等故事,上下游廊边辟窗,旁饰雕栏花格,窗下设鱼鳞板,以防雨护桥。桥内设神龛、奉祀杨、柳、倪三位仙姑。故称“三仙桥”。若立桥凳往窗外俯瞰,四周景物尽收眼帘:翠竹垂柳映溪中,芙蓉石榴白夹彤;潭头桕树好乘凉,桥阁亭台笑语浓。鸡距(拐枣)果实如鹿犄,葡萄甜味引顽童;银鲃(倒刺鲃)红鲤逐客戏,柿树高枝掛灯笼。真叫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桥下鲤鱼、鲃鱼成群嬉戏,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五百多年来,三仙桥经历多次特大洪水,巍然屹立。特别是公元1967年8月16日山洪爆发,全溪上下游所有的石拱桥、木桥俱被冲毁。岸边道路崩塌,桥侧店铺,房子均被冲走。拦河坝亦遭冲垮。唯有三仙桥巍然独存。足见这座重檐歇山顶抬梁台式木构廊屋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既能延长木桥之寿命,又可供行人休憩之方便;既能为村庄点缀风景,又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1990年元月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炮楼 许氏族人自明成化元年肇基禾溪,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了自己的基业。族人眷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田畴茶园,创建自己的理想家园。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地处群山僻壤之中,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而当时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禾溪许氏族人在村落外出的下坑岭,鬼门路、福州岭、鱼塘后、溪头五个路口建有门栅闸以防家畜外逃丢失或毁坏村边园地里的庄稼。也防外敌来犯时,关闭门栅闸,并在五个路口边的小山岗上建造五个古炮楼,对准进村的五条路,村中还建了一座高大的古炮楼,作为观察指挥所。土炮楼为四层建筑,高12米,墙厚1.2米,各层四周布有枪眼,有隐道和暗道从民居直通炮楼,整个炮楼占地88平方米。为了防止外侵者攻入村中便于巷战,还在村中要道口的民居大门上建门楼,附有隐蔽的枪眼。这说明当时村中族人对外侵者防卫森严。休现了村民们自卫求安的思想意识。解放时,原古炮楼被视为“封建堡垒”拆毁。现仅存村中最高的一座。
   百岁亭 禾溪先祖想为他人所想,做为众人所做,考虑族人出门就要爬岭,为方便村民及过路人歇气、避雨,按族中的遇岭建亭,凡溪架桥“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石砌大道中或岭头,建造风雨亭。如往纯池的岭头亭、暗亭;往桃坑的溪头亭;往前溪的灰厅坑亭、百岁亭。尤其百岁亭引人注目。禾溪第九世祖妣刘氏贞妹婆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初三日午时,卒清同治四年乙丑正月十三日亥时,寿登百龄,这位百岁婆的儿孙,孝敬祖婆,纪念祖婆,在乡间做好事,也选择在通前溪往闽北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风雨亭曰“百岁亭”,后人把这里的地名都改叫百岁亭。百岁亭按重檐歇山顶穿斗亭式结构建造,四方栋面翘角凌空,檐下雕花木幡,太子亭梁面两翘角雕塑龙头朝天,形状俊俏。入亭口青石拱门,亭内正面悬掛陈邑尊旌匾:“百岁流芳”,拱门上悬挂黄邑尊旌匾:“熙朝人瑞”和“福寿齐归”。柱联:“高阳宗风,千秋俎豆;孙枝竞秀,百世流芳。”“祖德宗功,祥徵五代;子承孙继,庆衍百龄”。梁上书:峕大清同治十有二年岁在昭阳作噩润暑月二十四庚子日辰时典建。亭内有固定的木凳供人坐着乘凉、歇气、避雨。亭旁有一口泉水,终年不竭,泉水甘甜可口,过路行人无不借歇气之便,喝上几口,以润肺解渴。
   2009年秋,将百岁亭原样搬迁于吉利田坪重修,正面增添砖拱门,门旁对联:“欲探湫水寻古迹,先登百岁享高龄”。上方悬挂着“百岁亭”横匾。
   古树丛 古村自先祖肇基以来,历代十分重视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成林的有后靠山的风水林和四周护卫山的社林,大王林、笔架山林及虎山墓林。600多年来,历经沧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大量砍伐,至今森林仍存。树龄长的为数不多,仅存虎山墓林的十来株栲树,最大一株树径1.5米,树围4.5米多;长在村头溪中的2株古桕和村对面的坡上的鸡距树。目下村中保留最好的稀有树种的古树丛,数下坑洋许振东公婆的墓林古树丛,这个古树丛是清同治五年栽种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古树丛都是稀有的名树:有红豆杉6株、木枣树2株、楮树2株、墓漂树2株,这几种树的树围都在2米左右。还有一棵藤木植物曰:“茄卜树”,大藤直径30厘米,分两膀,大膀直径15厘米,小膀直径14厘米,双藤交错缠绕半个树丛,果实形似“提子”,味酸甜,成熟时,村中小孩常摘鲜果,名树齐聚一堂,也是一大奇观。
   鲤鱼溪 “名气鱼溪碧如油,潭中红鲤悠泳游。吞声唼喋娱客赏,婀娜之姿解人忧。听音集聚游者乐,潜鳞凉翅好自由。一听撽声同相竞,穿波滚浪争一流。”古村禾溪的名气正是来自这溪里的鱼。村民称它们是“神仙鱼”,也有讲它们是“听音鱼”。平时潭中的鲤鱼和鲃鱼三三两两在溪中自由自在的悠游。时而摇头摆尾,时而弹水相戏,时而翻浪夺食,时而潜鳞休憩。红鲤、黑鲤、斑鲤、黄鲤和耀眼的灰鲃,既通人性,又懂情意。村民可以随手从溪边抱起亲一亲,再放进水里去,外来游客到千里长堤观鱼,只要一拍手掌,鲤鱼和鲃鱼就会闻掌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成群结队地围拢过来迎接你,一点都不怕人。游人香客用手在三仙桥的护桥板上敲打,潭中鲤鱼犹如听到三位仙姑在召唤,快速由四方八方集合到三仙桥下,敲打声越急,响声如战鼓擂,集结的速度越快,成了一道奇观。村姑漂衣洗被,鲤鱼会随衣绕窜,你洗我玩,你娱我乐。村姑洗涤食物,鲤鱼会吻吮你的手,相曳食物而无惧意,游客将“米花棒”插入溪中,或长线系光饼逗鱼,就会招来成串的鲤鱼,成堆的鲃鱼争抢食物,你拖我拉,如若是漂洗猪肠、鸡肠、鱼儿拖住一头,村姑拉住一头,俨然如人鱼拔河。
   夏天,潭中的鲤鱼会成群结队在大树下乘凉,它们将素朴银灰色身体面向溪中,展开鲜艳的红翅,象阅兵式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的潜鳞凉翅列队,岸上游人用手挥压,它们会齐起齐潜,此情此景,可谓鱼痴人醉。村中小孩经常会下溪游泳,鱼儿也不惧怕,仍然你游你乐,我游我乐,有时与人同游,人鱼同乐。倘若方法得当,鱼儿还会十分温顺地落入你的怀中,痴情相依。
   溪鱼为什么如此之多,又如此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令人喜欢?据传是先祖肇基湫水看中的就是这条溪,溪流清澈见底,清凉洁净。古村落只有为数有限的三口井,真正最好的井水只是村中的一口古井。村民大多都要喝溪中水,为澄清饮用水,最好的方法便是建造拦河坝蓄水,养上鲤鱼,这样既可做古村风水,又可护桥,还可养鱼洁水以供观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于是先祖们先在三仙桥上奉祀杨、柳、倪三位仙姑,讹称溪中鲤是此三仙姑放养的,是“神仙鱼”。把鲤鱼神化,传鲤鱼是三仙姑的化身,还得大王土地神庇佑,宣明敬鱼者随时能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平安富贵;偷捕者、吃鱼者会降灾得疾,肚痛难熬,不安烦燥,为严明不准捕食,召集各房各户,全体村民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在鲤鱼溪垂钓、捕捞、毒杀,并亲自设宴“禁罚饭”、请戏一台,供村民先宴先看。重申今后如有违背乡规民约者也“罚”宴全村,请戏一台,从此溪鱼无人敢捕,无人敢吃。相传民国时,驻扎在禾溪国民党一连兵,有一位士兵玩鱼时,把鱼弄死,伙夫前往捞取,正要爬上岸时,被岸上巡视的连长与乡长看见。乡长对连长说:“你的士兵怎么可以随便打死溪中鱼?”连长见势不妙,当场开枪打死手抱大鲤鱼的士兵。掩埋神仙鱼时,竟然将这位士兵当作陪葬埋在一起。过后通过奉祀三仙姑,借助神权,溪鱼变成“神仙鱼”,将禁捕溪鱼的乡规民约成了神的“法规”,谁也不敢冒犯。于是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神仙鱼”越传越“神”,越养越多。但这条历史悠久的鲤鱼溪在近代却差点遭受灭顶之灾。第一次是1949年秋,从建宁来的一支军队驻扎禾溪,元旦时,士兵在千米长堤上同时往溪里投了几十棵手榴弹,死的鲤鱼、鲃鱼不计其数,仅由士兵挑往平溪的就有一百多担,据当时在场的老人讲,漂起来的大鱼要两个年壮士兵一起才能抬上岸。第二次是1967年8月16日的天灾,禾溪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山洪瀑发,全溪上下游所有的桥梁都被冲毁,岸边道路崩塌,桥侧店铺房子均被冲走。拦河坝亦遭冲垮,溪里的鱼也随洪水漂流而去,所剩无几。洪水后村民们重建家园,1987年重新修建溪头,水尾,三仙桥下的三道拦河坝,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鲤鱼溪又逐步恢复生机。深信不久的将来,鲤鱼溪会再现当年的繁华和名气。“神仙鱼”也会重见当年的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与人同乐。
   许氏宗祠 禾溪许氏宗祠位于湫水东岸,创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十月初八重建,坐癸加丑,神龛坐丑加癸。正厅正面供奉肇基禾溪祖考妣塑像和先祖香牌;祠内楹联柱赞有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还有:“枝分梧桐源流远;楮衍儿孙世泽长。”“村依仙岗,地傍湫水兴骏业;祠望神鹄,水临狮山起人文。”“百代宗风承固始;千秋徂豆衍湫水。”正厅右前侧是大门。大门上横眉书写“许氏宗祠”。门两旁对联:“高阳定鼎宗风著,梧桐分茅世泽长。”大门坐东朝西,外左侧是焚香炉,右循河岸以七步台阶接三仙桥头。左后侧辟小门,通三角坪。下厅两侧以五步台阶接正厅,中间是天井。正中搭戏台,戏台是搭在碓楼的水坝上,高一米五。两厢为通道,通道上层为走廊式的看台。屋顶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必在宗祠举办功德法会一昼夜。正月请神及平时做戏也在祠里举行。1967年农历八月十六日遭受特大洪水冲击,前厅和碓楼全被冲走,正厅也毁坏。1987年十月初六日辰时重建。再也无法重现清代双层歇山顶,青瓦屋面,翘角凌空,屋顶瓷雕,“龙凤双舞”、“牡丹凤鸣”等,两侧厢房雕花窗棂的梁架风格了。
  
   学堂 清代,先祖为了村中小孩能有书读,用祠堂作教室,课桌椅由学生自备,聘请本村秀才任塾师,授学生《五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材。对程度高点的学生授《四书》、《五经》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按部颁改良私塾规程,对私塾进行登记,实行管理。经登记合格的,给予补助经费或免费发给国民课本。禾溪村此时学生增加,积极筹建禾溪国民中心小学,俗称学堂。坐落在村对面龙岗中轴线的鹄背上,取形于鹄(天鹅)下溪觅水,左有鱼塘后洋,右有西坑洋,两洋夹水流向村中大溪。环境优美,是块风水宝地。
   学堂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动工修建,占地7500平方米。历经两年多的艰辛,第三年竣工。是寿宁县平溪区国民禾溪乡政府乡长许赞唐为首筹资倡建的,董事许正烈、许顺炜、许建武、许建龙、许中华、许中隆、许祝乾等带领群众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出工献料,竭尽所能,停祭三年,逐成心愿。
   学堂的建设,独具一格。离村登百余步台阶,至坡顶见三棵垂柳迎风飘扬,即是学堂的大门口。跨进风雨亭大门便是面宽26米,进深14米,环围土墙的长方形大操场。操场正前方起五级青石台阶。台阶左侧操场上立一高达十米的圆木旗杆,每日第一节早操课,全体师生集中操场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值日教师讲话。步上台阶,抬头便是教学楼的铜漆大门。教学楼成凹字形,单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土木结构。走进大门廊厅,挨厅两旁是两间教室,紧靠这两间教室两侧是教师课间休息室。左右两侧各有两间教室。教室门外均是走廊,与廊厅相接,整座回廊相通。凹形教学楼的中间是露天天井,天井四角立有六角形的青砖花坛。穿过回廊的廊道在凹形的凹口,便见九级青石台阶,台阶两端摆放着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盆花。台阶两旁是花圃,五彩缤纷。慢登九级台阶来到位于教学楼后方的上座廊道,左右两侧各立一个上小下大两截重叠一起的六角形青石雕花石墩。过廊道进办公楼大门,眼前是礼堂大厅,礼堂正前方是用木板架设的八分米高的长方形讲台,讲台上布置讲究。讲台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画像,上方贴着“天下为公”的横批,两侧的对联是国父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两边墙上横题:“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礼堂两侧楼梯直通楼上回廊,楼上正中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站在办公室门前回廊边可以看到下座教学楼的每间教室,远眺可以看见禾溪村的全貌。办公室的前后两侧是十二间教师宿舍。整个办公楼以四周回廊式结构的盖法也是学堂建筑的一大特色。从礼堂两侧的后门出去,便是后操场,操场上沙坑,高低杠,竹爬杆,秋千等体育设施,供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后操场右侧是师生厨房,左侧围墙外是厕所,整座校舍布局合理。
   1943年开学时,纯池、桃坑、上禾溪、前溪、溪尾、泗桥、赤岩、红桃洋、周墩、溪尾楼、下西坑、常洋等村的学生都集中禾溪国民中心小学就读。原国民政府禾溪乡长许赞唐兼任校长。教师有李林荫、祝承裔、张雄、黄强、杨镇江、杨斌、徐赞文、刘挺、叶明亮等十余人。创办时学生有一至五年级五个班级。首届小学毕业生17人。当时,禾溪成了寿宁县的文化中心区之一。先后毕业于该校的多数人都走上革命道路,投军参加土改队,以后都成了土改时的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用之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禾溪小学学生数逐年增多,是座完整的完全小学。1958年大跃进时还办过初中班。每年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出自此校的大学生累计达80多人。禾溪小学的建成是禾溪高阳许氏的骄傲,望族亲都应志在教育,造福桑梓。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