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68
颗粒名称: 二、历史渊源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四月二十九日到达东湖(今之外屯),遂卜居于梧桐(今之政和上洋)。由楼下徙居寿宁之湫溪,历代先祖顺着山势建造民居,沿着湫溪畔修建曲径长堤。从山坡往下直达溪畔古街。明成化二年(1472年)在湫溪的一个大转弯处建许氏宗祠及水碓房,明成化三年在许氏宗祠旁起七级石阶建横架溪面的第一条三仙屋廊桥。明成化四年在澄明桥对面桥头兴建虎、马将军祠(保生宫),明成化八年在村对面凤山下建湫云庵。成化十二年在水尾的大皇林旁建奶娘宫。
关键词: 宁德市 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

内容

传说禾溪高阳许氏入闽鼻祖许延二,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唐宣宗时探花及第,官拜银青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兄延一同掌皇室库钞,事君无欺。大中九年(855年)七月初九遭奸臣陷诬,谪贬楚州山阳县令。先祖兄弟弃官隐居。于八月初三起程,随带亲属、族人、跟从32姓70余人,历经艰辛磨难,于次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东和关棣(今之政和县),四月二十九日到达东湖(今之外屯),始寓于此。后由东湖步山观景,到枧头,见梧桐树下有一白牛卧于深山三日不起,遂卜居于梧桐(今之政和上洋)。营置田庄,建造寺院,开辟“五洋”,创建“三庄”。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繁衍生息。子孙散居闽浙各地。传至第十八世许秦一,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楼下徙居寿宁之湫溪,为禾溪肇基祖。历代先祖顺着山势建造民居,沿着湫溪畔修建曲径长堤,用溪卵石铺设路面,这就是古村的千米长街。斜坡上的民居条条道路也都是卵石铺设路面,从山坡往下直达溪畔古街。明成化二年(1472年)在湫溪的一个大转弯处建许氏宗祠及水碓房。同年许吴一亦迁入禾溪。明成化三年在许氏宗祠旁起七级石阶建横架溪面的第一条三仙屋廊桥,原名澄明桥。明成化四年在澄明桥对面桥头兴建虎、马将军祠(保生宫)。明成化五年在澄明桥下10米处建拦河壩。古村开始养鲤鱼。明成化八年在村对面凤山下建湫云庵。成化十二年在水尾的大皇林旁建奶娘宫。弘治十二年(1499年)禾溪村民许韬三在离村五里的灵显山莲花圣地中重建灵峰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鬼门路旁建显圣宫。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溪头风雨亭。光绪二十九年在曲径长堤的溪头修建石拱桥。民国元年修建柯建溪木拱屋廊桥。民国时,古村为寿宁县平溪区禾溪乡国民政府所在地,在盘山修建了双层土木结构的办公大楼,过溪的木桥是用25米长的两根大杉木搭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村对门的龙岗鹄背上建造禾溪国民学校,俗称学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寿宁县第六区(纯池)禾溪乡。成立了农会。1955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划归周宁县管辖。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