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雅趣禾溪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66
颗粒名称: 风情雅趣禾溪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9
页码: 229-247
摘要: 禾溪村,是个高山、溪畔的村庄,四周环山,东有仙岗山,西有凤山,南有笔架山、麒麟岗,北有双虎山和象山。山峦环抱住一条生机勃勃的湫溪。古民居依山傍水,占尽风光。走在村落溪边用卵石铺就的曲径长堤上,听着潺潺的清流水声,就有一种向深处迈进,探古寻幽的意念。禾溪村群山环抱,冈峦耸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村头茶园款款,梯田层层,村尾青山绵延,湖光潋滟。一条清澈的溪流横卧在古村之中,溪里点缀着数万尾色彩斑斓的鲤鱼、鲃鱼,伴着曲径长堤、廊桥、古屋仿佛天然图画。郑仕康先生的[采桑子]曰:谁描画卷桃源里,曲径长堤,草木芳菲,几处人家映翠微。定澜桥下清流碧,鲤跃涟漪,倩影轻移。树上娇莺自在啼。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禾溪村

内容

一、自然环境
  禾溪,俗称湫溪。位于周宁县西北部35公里的仙岗山下湫水溪畔,是纯池镇的一个行政村。古民居已有600多年,民国时曾是乡政府所在地,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沉积深厚。
  禾溪村,是个高山、溪畔的村庄,四周环山,东有仙岗山,西有凤山,南有笔架山、麒麟岗,北有双虎山和象山。山峦环抱住一条生机勃勃的湫溪。古民居依山傍水,占尽风光。走在村落溪边用卵石铺就的曲径长堤上,听着潺潺的清流水声,就有一种向深处迈进,探古寻幽的意念。
  湫溪发源于寿宁的牧童山,弯弯曲曲汇集多条山涧水,流经禾溪后与柯建溪汇合,再经溪口,从赛江入海。湫溪在禾溪段溪面宽23米,水流平缓。山边岩,溪中石,奇岩怪石绘成一副美丽的画卷。溪岩如削,造型奇特,笔直如门,横卧似床。村头溪中大岩石缝隙中,生长一棵百年古桕,树高十余米,树干虬形多姿,树冠数百方围,几百年了,至今仍郁郁葱葱,实为奇观。溪中之石,奇形怪状,有的象鹅蛋,有的象乌龟,有的象鲤鱼……应有尽有,最为奇特的有两处:溪上游有一平滑石岩,形成石门坎,由左伸向溪中。溪下游也有一块同样的奇石,由右伸向溪中。传说:这两扇印限石门“日落关门紧锁,日出开门放水。”此景令人称奇:天公雕琢巧工成,怪石星崖涧幽澄,印限石门世称奇,晨开暮锁护乡城。是古村的保护神。溪水清澈见底,清凉洁静,古村民不但可以饮用溪中水,还可以在溪里洗菜、洗衣……。明成化五年,先祖就在村中三仙桥下建了第一道拦河壩,后人又在村头水尾建了两道拦河壩。古村民就开始在溪中养鲤鱼。禾溪的鲤鱼也是特别,能通人性,名曰“听音鱼”。平时都自由自在地在潭中悠游,但如果溪边有敲击声,潭中鲤鱼就会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游人香客用手在三仙桥的护桥板上敲打,潭中鲤鱼听到响声就能快速由各处集合到三仙桥下,敲打声越急,集结的速度愈快,有如跳龙门一样,飞速而至,成了一道奇观。每当村姑在溪边洗涤食物、器皿,鲤鱼便成群结队围拢而来,竞相拖曳食物而无惧意。游客长线系光饼逗鱼,潭中彩鳞翻飞,吞咽之声唼喋可闻,婀娜之态十分可爱。溪中还有成群结队的光鱼(倒刺鲃)凉翅嬉戏。
  禾溪村群山环抱,冈峦耸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村头茶园款款,梯田层层,村尾青山绵延,湖光潋滟。一条清澈的溪流横卧在古村之中,溪里点缀着数万尾色彩斑斓的鲤鱼、鲃鱼,伴着曲径长堤、廊桥、古屋仿佛天然图画。郑仕康先生的[采桑子]曰:谁描画卷桃源里,曲径长堤,草木芳菲,几处人家映翠微。定澜桥下清流碧,鲤跃涟漪,倩影轻移。树上娇莺自在啼。
  中国风水理论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水是万物生存之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禾溪村依山傍水,给村民带来诸多利益。加上四周林竹茂盛,调节了气候,形成良好生态,为居住者提供极为难得的生存发展条件。
  古村虽地处偏僻的高山峻岭之中,但先祖为后人开发了多条要道,东往纯池、大石通福安,南往泗桥通屏南,北往平溪通寿宁,西往澄源通政和,也是福安通往闽北的必经要道。为方便村民及过路人歇气、避雨,也有自己的“交通规划”,遇岭建亭,凡溪架桥。古村以交通之利,造就了古代的繁荣。
  二、历史渊源
  传说禾溪高阳许氏入闽鼻祖许延二,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唐宣宗时探花及第,官拜银青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兄延一同掌皇室库钞,事君无欺。大中九年(855年)七月初九遭奸臣陷诬,谪贬楚州山阳县令。先祖兄弟弃官隐居。于八月初三起程,随带亲属、族人、跟从32姓70余人,历经艰辛磨难,于次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东和关棣(今之政和县),四月二十九日到达东湖(今之外屯),始寓于此。后由东湖步山观景,到枧头,见梧桐树下有一白牛卧于深山三日不起,遂卜居于梧桐(今之政和上洋)。营置田庄,建造寺院,开辟“五洋”,创建“三庄”。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繁衍生息。子孙散居闽浙各地。传至第十八世许秦一,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楼下徙居寿宁之湫溪,为禾溪肇基祖。历代先祖顺着山势建造民居,沿着湫溪畔修建曲径长堤,用溪卵石铺设路面,这就是古村的千米长街。斜坡上的民居条条道路也都是卵石铺设路面,从山坡往下直达溪畔古街。明成化二年(1472年)在湫溪的一个大转弯处建许氏宗祠及水碓房。同年许吴一亦迁入禾溪。明成化三年在许氏宗祠旁起七级石阶建横架溪面的第一条三仙屋廊桥,原名澄明桥。明成化四年在澄明桥对面桥头兴建虎、马将军祠(保生宫)。明成化五年在澄明桥下10米处建拦河壩。古村开始养鲤鱼。明成化八年在村对面凤山下建湫云庵。成化十二年在水尾的大皇林旁建奶娘宫。弘治十二年(1499年)禾溪村民许韬三在离村五里的灵显山莲花圣地中重建灵峰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鬼门路旁建显圣宫。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溪头风雨亭。光绪二十九年在曲径长堤的溪头修建石拱桥。民国元年修建柯建溪木拱屋廊桥。民国时,古村为寿宁县平溪区禾溪乡国民政府所在地,在盘山修建了双层土木结构的办公大楼,过溪的木桥是用25米长的两根大杉木搭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村对门的龙岗鹄背上建造禾溪国民学校,俗称学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寿宁县第六区(纯池)禾溪乡。成立了农会。1955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划归周宁县管辖。
  三、文物古迹
  古村先祖自肇基以来,十分重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修桥铺路、民宅建造、庵堂庙宇等建筑上较完整反映明代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石板、卵石铺面的街巷道路;以重檐歇山顶抬梁台式木构的廊屋桥;翘角凌空,高墙起伏,屋顶瓷雕、石雕、木雕、砖雕,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梁架风格的民宅、千年古刹灵峰寺等古迹,都体现古村落灿烂的多元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
  古民居禾溪村古民居有独具魅力的奇观。古屋门临溪面,沿溪而建,然后,一幢高过一幢,错落有致,石块是基,黄土是堰,筑起一道道高高的防火墙,四周飞檐翅角,在阳光的照耀下,处处彰显着古屋的凝重与祥和。几百年来,人们过着寒耕热耘的生活,许氏族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体魄,生生不息,先后用伸手可及的卵石沿溪垒砌一千多米的街巷,以及造型精巧的幢幢土木房屋。极富野陋古村韵味。
  禾溪遗存的古民居有14栋,为明代建筑和仿明代的清朝建筑,房屋为穿斗式悬山顶土木结构,三进四扇两透组成的封闭式天井院,以“火墙包栋”围成的院落充分体现封闭求安的意识。一厅一天井或一厅前后两天井。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做法。意味着水注明堂,添财聚宝。院落之间以小巷分隔,形成“依山高墙窄巷”的格局,高大的封火墙为梯状迭落的“马头墙”,山墙高低起伏,青砖黑瓦,马头墙又以弧线起翘,墙面翘角的砖雕、彩画独具风格。具有高低错落,立体美观的韵律感。大门分正门和偏门进出两种格局,禾溪村大部分大门都是从右侧厢房下直达正厅,大门多为大型青石“石门倚”。其横额、大门石方柱均有雕刻门联、人物图腾等。典型的门对联有“门临禾水家声远,第启南(高)阳世泽长”。道出禾溪许氏家族和福建很多家族一样,都是在动荡不安之时,举族迁至南方的渊源;有“楮衍箕山新气象,枝分梧树旧家风。”点出根在箕山是梧桐派下的子孙。正厅下前天井,嵌图、文于照墙上:上方横眉两头绘八仙图,中间书“岚阳云树”,正中直径1.2米的圆内书“福”,两旁对联曰: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字间。天井两侧厢房,厢房在天井边的是悬柱,柱头刻有木雕花图案,厢房门窗和正厅的两旁厅头门,雕栏窗都有精美的门雕,窗雕以对联、杂宝图案为主,对联有:“玉树瑶池照春色,物华天宝借余光”,“造家庭福,抱世界观”等,图案繁多,如“狮子戏球”、“喜鹊登梅”、“奇花异草”、“龙凤和鸣”等。精雕细刻,把整座住宅,装点得蓬荜生辉。
  房屋左右墙边,有一暗通道从厨房通向正厅和厢房交界处走廊,入大厅进厢房。封建时,专供妇女走的家中通道,从这条通道,看出古代裹脚妇女受封建三綱五常的歧视,低下的地位,体现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
  门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路,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履磨得圆润,细雨轻风,闪出柔和的光泽。它们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是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和古代艺术的宝库。
  古井
  禾溪村靠溪边的村民都吃清凉洁净的溪水,离溪较远处有三口水井。村中的一口古井,建于明代,卵石砌造,圆形,深3米,井栏高0.6米,口径1.2米,井眼在岩隙,泉不竭,水清澈,味甘甜。井后石岭向上漫延,岭旁的护井栏是用大块平面石头,一块接一块顺岭而上铺设。这口井的水是全村酿酒的好材料,家家户户都用这口井水酿酒,酿出的酒,甘甜香醇。也是村民茶余饭后,闲聊谈天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听老翁谈家史、讲“隋唐”、“三国”的故事;在这里可以喝清凉甘甜的井中水。有诗赞曰:石隙涓涓细水流,沁齿甘甜碧如油,家酿香醇源何处,请向湫溪村中求。
  三仙桥
  三仙桥,原名澄明桥。明成化三年鼎建。民国六年重建。采用石台、木拱结构。其主拱骨架由底层梁木构成八字形,在八字形梁木上又斜架两层井形的构造。全桥单孔净跨十九米,宽五米六、上层廊屋全长二十三米,桥上廊屋与两端太子亭成工字布局,各饰瓴顶。层顶为重檐歇山顶太子亭。故亦称“三顶桥”。桥上廊屋东侧与许氏宗祠,西侧与虎马将军祠(保生宫)连成一体。全桥分九扇、七间、十三窗。上饰藻井彩绘列国、隋、唐、五代等故事,上下游廊边辟窗,旁饰雕栏花格,窗下设鱼鳞板,以防雨护桥。桥内设神龛、奉祀杨、柳、倪三位仙姑。故称“三仙桥”。若立桥凳往窗外俯瞰,四周景物尽收眼帘:翠竹垂柳映溪中,芙蓉石榴白夹彤;潭头桕树好乘凉,桥阁亭台笑语浓。鸡距(拐枣)果实如鹿犄,葡萄甜味引顽童;银鲃(倒刺鲃)红鲤逐客戏,柿树高枝掛灯笼。真叫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桥下鲤鱼、鲃鱼成群嬉戏,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五百多年来,三仙桥经历多次特大洪水,巍然屹立。特别是公元1967年8月16日山洪爆发,全溪上下游所有的石拱桥、木桥俱被冲毁。岸边道路崩塌,桥侧店铺,房子均被冲走。拦河坝亦遭冲垮。唯有三仙桥巍然独存。足见这座重檐歇山顶抬梁台式木构廊屋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既能延长木桥之寿命,又可供行人休憩之方便;既能为村庄点缀风景,又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1990年元月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炮楼
  许氏族人自明成化元年肇基禾溪,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了自己的基业。族人眷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田畴茶园,创建自己的理想家园。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地处群山僻壤之中,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而当时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禾溪许氏族人在村落外出的下坑岭,鬼门路、福州岭、鱼塘后、溪头五个路口建有门栅闸以防家畜外逃丢失或毁坏村边园地里的庄稼。也防外敌来犯时,关闭门栅闸,并在五个路口边的小山岗上建造五个古炮楼,对准进村的五条路,村中还建了一座高大的古炮楼,作为观察指挥所。土炮楼为四层建筑,高12米,墙厚1.2米,各层四周布有枪眼,有隐道和暗道从民居直通炮楼,整个炮楼占地88平方米。为了防止外侵者攻入村中便于巷战,还在村中要道口的民居大门上建门楼,附有隐蔽的枪眼。这说明当时村中族人对外侵者防卫森严。休现了村民们自卫求安的思想意识。解放时,原古炮楼被视为“封建堡垒”拆毁。现仅存村中最高的一座。
  百岁亭
  禾溪先祖想为他人所想,做为众人所做,考虑族人出门就要爬岭,为方便村民及过路人歇气、避雨,按族中的遇岭建亭,凡溪架桥“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石砌大道中或岭头,建造风雨亭。如往纯池的岭头亭、暗亭;往桃坑的溪头亭;往前溪的灰厅坑亭、百岁亭。尤其百岁亭引人注目。禾溪第九世祖妣刘氏贞妹婆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八月初三日午时,卒清同治四年乙丑正月十三日亥时,寿登百龄,这位百岁婆的儿孙,孝敬祖婆,纪念祖婆,在乡间做好事,也选择在通前溪往闽北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风雨亭曰“百岁亭”,后人把这里的地名都改叫百岁亭。百岁亭按重檐歇山顶穿斗亭式结构建造,四方栋面翘角凌空,檐下雕花木幡,太子亭梁面两翘角雕塑龙头朝天,形状俊俏。入亭口青石拱门,亭内正面悬掛陈邑尊旌匾:“百岁流芳”,拱门上悬挂黄邑尊旌匾:“熙朝人瑞”和“福寿齐归”。柱联:“高阳宗风,千秋俎豆;孙枝竞秀,百世流芳。”“祖德宗功,祥徵五代;子承孙继,庆衍百龄”。梁上书:峕大清同治十有二年岁在昭阳作噩润暑月二十四庚子日辰时典建。亭内有固定的木凳供人坐着乘凉、歇气、避雨。亭旁有一口泉水,终年不竭,泉水甘甜可口,过路行人无不借歇气之便,喝上几口,以润肺解渴。
  2009年秋,将百岁亭原样搬迁于吉利田坪重修,正面增添砖拱门,门旁对联:“欲探湫水寻古迹,先登百岁享高龄”。上方悬挂着“百岁亭”横匾。
  古树丛
  古村自先祖肇基以来,历代十分重视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成林的有后靠山的风水林和四周护卫山的社林,大王林、笔架山林及虎山墓林。600多年来,历经沧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大量砍伐,至今森林仍存。树龄长的为数不多,仅存虎山墓林的十来株栲树,最大一株树径1.5米,树围4.5米多;长在村头溪中的2株古桕和村对面的坡上的鸡距树。目下村中保留最好的稀有树种的古树丛,数下坑洋许振东公婆的墓林古树丛,这个古树丛是清同治五年栽种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古树丛都是稀有的名树:有红豆杉6株、木枣树2株、楮树2株、墓漂树2株,这几种树的树围都在2米左右。还有一棵藤木植物曰:“茄卜树”,大藤直径30厘米,分两膀,大膀直径15厘米,小膀直径14厘米,双藤交错缠绕半个树丛,果实形似“提子”,味酸甜,成熟时,村中小孩常摘鲜果,名树齐聚一堂,也是一大奇观。
  鲤鱼溪 “名气鱼溪碧如油,潭中红鲤悠泳游。吞声唼喋娱客赏,婀娜之姿解人忧。听音集聚游者乐,潜鳞凉翅好自由。一听撽声同相竞,穿波滚浪争一流。”古村禾溪的名气正是来自这溪里的鱼。村民称它们是“神仙鱼”,也有讲它们是“听音鱼”。平时潭中的鲤鱼和鲃鱼三三两两在溪中自由自在的悠游。时而摇头摆尾,时而弹水相戏,时而翻浪夺食,时而潜鳞休憩。红鲤、黑鲤、斑鲤、黄鲤和耀眼的灰鲃,既通人性,又懂情意。村民可以随手从溪边抱起亲一亲,再放进水里去,外来游客到千里长堤观鱼,只要一拍手掌,鲤鱼和鲃鱼就会闻掌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成群结队地围拢过来迎接你,一点都不怕人。游人香客用手在三仙桥的护桥板上敲打,潭中鲤鱼犹如听到三位仙姑在召唤,快速由四方八方集合到三仙桥下,敲打声越急,响声如战鼓擂,集结的速度越快,成了一道奇观。村姑漂衣洗被,鲤鱼会随衣绕窜,你洗我玩,你娱我乐。村姑洗涤食物,鲤鱼会吻吮你的手,相曳食物而无惧意,游客将“米花棒”插入溪中,或长线系光饼逗鱼,就会招来成串的鲤鱼,成堆的鲃鱼争抢食物,你拖我拉,如若是漂洗猪肠、鸡肠、鱼儿拖住一头,村姑拉住一头,俨然如人鱼拔河。
  夏天,潭中的鲤鱼会成群结队在大树下乘凉,它们将素朴银灰色身体面向溪中,展开鲜艳的红翅,象阅兵式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的潜鳞凉翅列队,岸上游人用手挥压,它们会齐起齐潜,此情此景,可谓鱼痴人醉。村中小孩经常会下溪游泳,鱼儿也不惧怕,仍然你游你乐,我游我乐,有时与人同游,人鱼同乐。倘若方法得当,鱼儿还会十分温顺地落入你的怀中,痴情相依。
  溪鱼为什么如此之多,又如此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令人喜欢?据传是先祖肇基湫水看中的就是这条溪,溪流清澈见底,清凉洁净。古村落只有为数有限的三口井,真正最好的井水只是村中的一口古井。村民大多都要喝溪中水,为澄清饮用水,最好的方法便是建造拦河坝蓄水,养上鲤鱼,这样既可做古村风水,又可护桥,还可养鱼洁水以供观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于是先祖们先在三仙桥上奉祀杨、柳、倪三位仙姑,讹称溪中鲤是此三仙姑放养的,是“神仙鱼”。把鲤鱼神化,传鲤鱼是三仙姑的化身,还得大王土地神庇佑,宣明敬鱼者随时能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平安富贵;偷捕者、吃鱼者会降灾得疾,肚痛难熬,不安烦燥,为严明不准捕食,召集各房各户,全体村民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在鲤鱼溪垂钓、捕捞、毒杀,并亲自设宴“禁罚饭”、请戏一台,供村民先宴先看。重申今后如有违背乡规民约者也“罚”宴全村,请戏一台,从此溪鱼无人敢捕,无人敢吃。相传民国时,驻扎在禾溪国民党一连兵,有一位士兵玩鱼时,把鱼弄死,伙夫前往捞取,正要爬上岸时,被岸上巡视的连长与乡长看见。乡长对连长说:“你的士兵怎么可以随便打死溪中鱼?”连长见势不妙,当场开枪打死手抱大鲤鱼的士兵。掩埋神仙鱼时,竟然将这位士兵当作陪葬埋在一起。过后通过奉祀三仙姑,借助神权,溪鱼变成“神仙鱼”,将禁捕溪鱼的乡规民约成了神的“法规”,谁也不敢冒犯。于是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神仙鱼”越传越“神”,越养越多。但这条历史悠久的鲤鱼溪在近代却差点遭受灭顶之灾。第一次是1949年秋,从建宁来的一支军队驻扎禾溪,元旦时,士兵在千米长堤上同时往溪里投了几十棵手榴弹,死的鲤鱼、鲃鱼不计其数,仅由士兵挑往平溪的就有一百多担,据当时在场的老人讲,漂起来的大鱼要两个年壮士兵一起才能抬上岸。第二次是1967年8月16日的天灾,禾溪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山洪瀑发,全溪上下游所有的桥梁都被冲毁,岸边道路崩塌,桥侧店铺房子均被冲走。拦河坝亦遭冲垮,溪里的鱼也随洪水漂流而去,所剩无几。洪水后村民们重建家园,1987年重新修建溪头,水尾,三仙桥下的三道拦河坝,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鲤鱼溪又逐步恢复生机。深信不久的将来,鲤鱼溪会再现当年的繁华和名气。“神仙鱼”也会重见当年的温顺如驯、活泼可爱、与人同乐。
  许氏宗祠
  禾溪许氏宗祠位于湫水东岸,创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十月初八重建,坐癸加丑,神龛坐丑加癸。正厅正面供奉肇基禾溪祖考妣塑像和先祖香牌;祠内楹联柱赞有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还有:“枝分梧桐源流远;楮衍儿孙世泽长。”“村依仙岗,地傍湫水兴骏业;祠望神鹄,水临狮山起人文。”“百代宗风承固始;千秋徂豆衍湫水。”正厅右前侧是大门。大门上横眉书写“许氏宗祠”。门两旁对联:“高阳定鼎宗风著,梧桐分茅世泽长。”大门坐东朝西,外左侧是焚香炉,右循河岸以七步台阶接三仙桥头。左后侧辟小门,通三角坪。下厅两侧以五步台阶接正厅,中间是天井。正中搭戏台,戏台是搭在碓楼的水坝上,高一米五。两厢为通道,通道上层为走廊式的看台。屋顶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必在宗祠举办功德法会一昼夜。正月请神及平时做戏也在祠里举行。1967年农历八月十六日遭受特大洪水冲击,前厅和碓楼全被冲走,正厅也毁坏。1987年十月初六日辰时重建。再也无法重现清代双层歇山顶,青瓦屋面,翘角凌空,屋顶瓷雕,“龙凤双舞”、“牡丹凤鸣”等,两侧厢房雕花窗棂的梁架风格了。
  学堂
  清代,先祖为了村中小孩能有书读,用祠堂作教室,课桌椅由学生自备,聘请本村秀才任塾师,授学生《五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材。对程度高点的学生授《四书》、《五经》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按部颁改良私塾规程,对私塾进行登记,实行管理。经登记合格的,给予补助经费或免费发给国民课本。禾溪村此时学生增加,积极筹建禾溪国民中心小学,俗称学堂。坐落在村对面龙岗中轴线的鹄背上,取形于鹄(天鹅)下溪觅水,左有鱼塘后洋,右有西坑洋,两洋夹水流向村中大溪。环境优美,是块风水宝地。
  学堂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动工修建,占地7500平方米。历经两年多的艰辛,第三年竣工。是寿宁县平溪区国民禾溪乡政府乡长许赞唐为首筹资倡建的,董事许正烈、许顺炜、许建武、许建龙、许中华、许中隆、许祝乾等带领群众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出工献料,竭尽所能,停祭三年,逐成心愿。
  学堂的建设,独具一格。离村登百余步台阶,至坡顶见三棵垂柳迎风飘扬,即是学堂的大门口。跨进风雨亭大门便是面宽26米,进深14米,环围土墙的长方形大操场。操场正前方起五级青石台阶。台阶左侧操场上立一高达十米的圆木旗杆,每日第一节早操课,全体师生集中操场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值日教师讲话。步上台阶,抬头便是教学楼的铜漆大门。教学楼成凹字形,单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土木结构。走进大门廊厅,挨厅两旁是两间教室,紧靠这两间教室两侧是教师课间休息室。左右两侧各有两间教室。教室门外均是走廊,与廊厅相接,整座回廊相通。凹形教学楼的中间是露天天井,天井四角立有六角形的青砖花坛。穿过回廊的廊道在凹形的凹口,便见九级青石台阶,台阶两端摆放着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盆花。台阶两旁是花圃,五彩缤纷。慢登九级台阶来到位于教学楼后方的上座廊道,左右两侧各立一个上小下大两截重叠一起的六角形青石雕花石墩。过廊道进办公楼大门,眼前是礼堂大厅,礼堂正前方是用木板架设的八分米高的长方形讲台,讲台上布置讲究。讲台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画像,上方贴着“天下为公”的横批,两侧的对联是国父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两边墙上横题:“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礼堂两侧楼梯直通楼上回廊,楼上正中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站在办公室门前回廊边可以看到下座教学楼的每间教室,远眺可以看见禾溪村的全貌。办公室的前后两侧是十二间教师宿舍。整个办公楼以四周回廊式结构的盖法也是学堂建筑的一大特色。从礼堂两侧的后门出去,便是后操场,操场上沙坑,高低杠,竹爬杆,秋千等体育设施,供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后操场右侧是师生厨房,左侧围墙外是厕所,整座校舍布局合理。
  1943年开学时,纯池、桃坑、上禾溪、前溪、溪尾、泗桥、赤岩、红桃洋、周墩、溪尾楼、下西坑、常洋等村的学生都集中禾溪国民中心小学就读。原国民政府禾溪乡长许赞唐兼任校长。教师有李林荫、祝承裔、张雄、黄强、杨镇江、杨斌、徐赞文、刘挺、叶明亮等十余人。创办时学生有一至五年级五个班级。首届小学毕业生17人。当时,禾溪成了寿宁县的文化中心区之一。先后毕业于该校的多数人都走上革命道路,投军参加土改队,以后都成了土改时的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有用之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禾溪小学学生数逐年增多,是座完整的完全小学。1958年大跃进时还办过初中班。每年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出自此校的大学生累计达80多人。禾溪小学的建成是禾溪高阳许氏的骄傲,望族亲都应志在教育,造福桑梓。
  四、佛教文化
  灵峰寺
  灵峰寺旧名灵显庵。明万历时寿宁县知事杨先春匾其寺为“灵峰”后,遂改今名。寺位于禾溪水头灵显山莲花圣地中,为周宁、寿宁、政和三县间的主要千年古刹。距纯池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周宁县城37公里。
  灵峰寺环境清幽,冈峦耸翠,林果飘香。有五百罗汉回堂、韦陀把天门、双凤守水口、双蛇斗金龟、双鱼戏水等自然景观。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寿宁县知事张鹤年匾其寺为“丹华胜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寿宁县知事尹镳匾其寺为“便是灵山”。
  灵峰寺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原属宁德关隸镇(今政和镇前)。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隶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年)改隶寿宁县,属政和县七都一图。弘治十二年(1499年),禾溪村民许韬三,舍田七十五亩重建殿宇,并随带族亲八十余人出家,自号普觉禅师。正德十五年(1520年),禾溪村民许江九扩建附属设施。嗣因管理不善,田产相继出典。崇祯时禾溪村许通成邀请性郎和尚住持,靠寿宁县知事冯梦龙支持赎回田亩一半,香火再盛。冯梦龙卸任后,争讼并起,田产复荒,僧房被毁。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当地士绅延请本师和尚住持,因不胜任,当年离去,香火再度荒废。顺治六年,寿宁县知事饶崇秩,委托寿宁三峰寺僧会司攝管灵峰寺之田粮寺务,并免去差役半丁,官丁二丁半,邀请知轮师太住持,赎回田产,重整香灯。康熙十年,寿宁县知事李滋生批允将灵峰寺之钱粮,官丁银两,附入寺租派征。嗣因甲寅荒乱僧遁。康熙二十二年,知事毕九皋到任,延清三山圣泉寺僧二木住持。康熙三十八年,又遭匪劫,僧尼随二木而去,自是住守非人,日渐衰微。康熙五十四年秋,达圣和尚奉其师二木之命,率徒纯翼等住持灵峰,垦荒力耕,当年自给有余。次年开始重建了法堂、亭、阁,寺貌日渐改观。此后,香火再度兴旺,但其田产仍时遭村邻侵占。道光十八年署寿宁县事蓋平延年,到灵峰寺游览时,亲撰《游灵峰寺记》,勒碑告诫:官斯士者,生欢喜心,固宜为禅林而维持;鄰斯士者,尽未来际,更勿以接壤而侵占。
  民国元年遭火灾。大部分建筑物化为灰烬,仅存大殿,僧去寺荒。民国三十四年,品春法师应当地村民之请到灵峰,募建大雄宝殿、法堂,香火日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感召下,灵峰寺僧众积极回应政策号召,捐献稻谷二百四十担,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同时勤耕苦作,自食其力,走农禅并重的道路。1953年9月改隶周宁县。文化大革命中,佛事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建筑物仍得到当地信教群众的保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佛事活动日渐活跃。在四方信教群众的支援下,佛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交通、通讯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1984年,经批准对外开放。1990年,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周宁县的重点旅游景点。现有客运班车直达,交通方便,曾先后接待大批香客、游人。同时由于农禅并重的实践过程中,成绩突出,于1984年至1986年连续三年被省佛教协会评为先进单位,寺誉日隆,驰名海内外。九十年代,台湾省佛教团体曾四次组团前来参拜。1999年,全寺有建筑物18座,占地53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79平方米。辖地面积3500多亩,其中:水田5亩,农地11亩,菜地3亩,茶园18亩,杉木林400多亩,松木林2200多亩,杂木林8亩,毛竹4亩,油茶水果等7亩,曾未造林山地约1000多亩。常住人口27人,其中:比丘6人,比丘尼4人,沙弥4人,沙弥尼3人,优婆夷6人。
  湫云庵
  湫云庵于明成化八年由禾溪肇基祖许秦一创建,坐落在凤山山麓,由村旁直上71级石阶,转左五步至庵墙边,再沿墙边往右登15级石阶至门坪,正前方是一面围墙式焚香炉,壁上方正中凹进留一个长方形香炉位,下侧有两个八角形的焚香炉口,门坪左侧庵大门,右侧15级阶梯及门坪外有一人高的屏风墙以90度接焚香炉。庵门贴“法轮常转”四个大字,踏进庵门便是庵的下座,25平方米的正厅正中摆一个长方形佛座,正面玻璃罩内供奉着弥勒菩萨,两旁对联曰:“大肚能客天下事,慈颜善笑世间情。”背后供奉着韦陀菩薩。厅两侧为僧房,走廊相通起三条九级石阶走向上座,中间石阶宽2.5米,墙边两条石阶宽1.5米,三梯阶之间两个16平方米的露天天井,天井圆形花坛上各种一棵辛夷树,圆形树冠复盖整个天井。站在下座走廊抬头看上座,屋面盖一个太子亭,四面翘角凌空,梁面两翘角雕塑龙头朝天,形状俊俏。太字亭正面横匾书“湫云禅林”。步上九级石阶便是上座长17米宽2米的走廊,右侧尽头是厨房门,门里是厨房、斋堂。左侧墙外是厕所。走廊正中两扇红漆大门,门内佛堂大厅,厅内全是红色厅柱,正上方悬掛:佛历2536年周宁合乡众信拜立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字大横匾。神龛上供奉“三宝佛”、观音菩薩、弥陀佛、大世至菩薩等金身佛像。对面悬掛左钟右鼓。后门外是放生池、莲花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下座被拆,木料运到平坑墩建茶场。1985年村民天守、建琴、天林等为董首,群策群力,重修殿宇,再塑金身,光復旧貌,香火再旺。
  显圣宫
  显圣宫又称五显帝庙。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正月二十日,许周华公兄弟在鬼门路边建造五显帝庙一座。重檐歇山顶亭式结构,翘角呈孔雀头形。重檐下正面立“显圣宫”横匾。宫内柱楹联有“德泽无涯馨香千古;威灵显赫保障万方。”和“朝笔架,佐人文,瞻宫折桂振华夏;傍湫水,佑黎庶,安居乐业兴家邦。”神龛上塑有齐天大圣王、王三公等五尊神像,活灵活现,威灵显赫。1965年“社教运动”中被拆除。2002年11月27日重建,香火不断,祈求安居乐业。
  奶娘宫
  奶娘宫,座落在村水尾大皇后的山麓。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宫中供奉着圣母陈靖姑。宫的建筑为前后两殿由围墙连成一体。前殿飞檐单层穿斗式木构建筑。大门正门四扇,两旁各有一扇侧门,大门上悬挂着“恩波临水”的横匾。两侧对联:“道通三界封圣母,法达九州治妖邪”、“临水声灵昭万古,禾溪享祀祝千秋”。厅堂明亮宽敞。后殿飞檐单层。三间抬梁式木构建筑,离前殿五米,露天起三级台阶,两旁为天井。天井两侧是走廊通后殿。走上殿堂,正面神龛端坐着陈夫人、林九娘、李三娘塑像,慈祥端庄。神桌上正中供奉坐在“铁轿”里陈夫人软身像,两侧端站着手提大刀的黄将军和手执大斧的杨将军。铁轿后是脚踏火轮乘坐火车前往闾山学法的奶娘婆塑像。左旁是骑白马的奶娘亲子“灵通三舍人”,右旁骑麒麟的是“灵通三舍人”的神童小伙伴,据传是陈夫人义子。大殿两侧壁台上供奉着婆奶宫中闽王王审知的三十六宫女。殿中梁柱挂着木雕刻的金字楹联:“太极开图法显闾山流今古;元君化育名扬临水耀乾坤。”、“德茂资生,已被坤元泽及;仁慈保赤,咸推圣母恩深。”、“临水起慈云,道通三界;闾山施法力,德护群黎。”神龛正上方高悬“威灵显赫”的横匾。奶娘宫的祖殿在古田临水宫。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前,村中族人持斋三日,沐浴洁身,组织队伍,身穿长衫,头戴帽帝,抬上坐着陈夫人软身像的“铁轿”,敲锣打鼓,跟随法师前往祖殿迎接奶娘。奶娘接回后,奉祀香火于奶娘宫内,至元宵节在宫内设醮祈告。这时,每家每户都办供品,请法师做醮。曰:“奶娘醮”。醮后全村男女老少,抬上奶娘,手执灯笼及各种彩旗,龙伞开道,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间隔燃放震耳欲聋的神铳,声声震天动地。游神全村大小要道,户户接香火于家中,以保清吉平安。
  保生宫 “保生”顾名思义是保护孕妇顺利生产之意。传说很久以前有虎、马两将军,为保一方平安,做出许多贡献,深受百姓爱戴。不幸的是两位将军接连娶了九个妻妾,都在临产时母子身亡。两位将军怎么也想不通,我为国平乱做了许多好事,唯独无法救活自己的妻儿。发誓今后如有能力,定要保护天下孕妇都能顺产婴儿。两将军战死沙场后被封神。百姓为纪念这两位将军,修建虎、马将军祠,奉祀二神。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设醮敬神,世代相传。故虎、马将军祠,亦称“保生宫”。禾溪村保生宫创建于明成化四年,座落在三仙桥西侧,重檐歇山顶亭式结构。亭翘角呈孔雀头形。宫顶正面立“保生宫”竖匾。正门上方悬挂“名扬四海”横匾。正门对联:“神圣仁慈功隆保育;将军威武德著催生。”正厅四根梁柱,挂木雕金字对联。前柱对联书:“怒容警散伤生鬼;快意神行救产兵。”后柱联曰:“逞英雄为国平乱;显威灵四海镇妖”。神龛塑虎、马将军金身,虎将军手握斧头,马将军手执令旗。虎、马将军身旁各塑随身将童一尊。活灵活现,甚为威武。村中父老都信奉虎、马将军,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全村人都要在宫前的三仙桥中举行斋醮,摆上丰盛的供品,请神汉跳神祭拜,诵经祈祷,活动一昼夜,热闹非凡。最后在午夜丑时焚经烧纸,点燃“天炬”,即告礼毕。一九八八年因修河滨大道,将宫拆除,在原址往山旁推进三米,按原貌重新修建,重塑神像。宫中“英灵显赫”、“恩泽于民”的横匾,“有求必应”的锦旗及大红灯笼挂得密密麻麻,不难看出保生宫仍然为村民所信奉与敬仰。
  大王林
  清赵懿《名山县志》卷九引李凤翧《觉轩杂录》云:“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或石室,或木房。有不塑像者,以木板长尺许,宽2寸,题其主曰某土地;塑像者其须发皓然曰土地公,妆髻者曰土地婆,祀之纸烛淆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豹不入境,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者死为之’。按土地不一,有花园土地……有青苗土地……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皆随地得名。”古村先祖肇基禾溪,祈求乡神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丁兴旺,平安吉祥。在水尾大王后小道上辟二十一级、宽1.5米的石阶,用溪卵石围成一个椭圆形百余平方米的空坪,坪中垒一长方桌形神龛,神桌后正中用块石砌神坛香位。内放一个石雕大香炉。坪四周山峦种上杂树、杉、松,树多成林,郁郁葱葱,青松参天。这片树林取名大王林,就成了古村的乡神。同时在福周岭旁的同样方式,栽种一片森林曰:社林,据传国立社稷坛,道奉都城隍,府县设立城隍庙,乡间建立大王宫,乃民生所依也。每年秋收后的冬福日,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及供菜到大王林和社林,敬祀大王即土地神。平时村民有求大王,都有设供敬奉。两林给古村带来福音,成了古村的保护神。
  五、儿童游戏
  禾溪村独特的儿童文化,内涵令人陶醉,令人神游,令人回味。特举游戏、走棋为例,以供娱乐。
  打柴垛
  砍柴小孩玩的一种游戏打柴垛。曰:“标刀架”。玩法:玩童各砍一小捆柴火,作玩资。在10—20米处用三根木柴,上头捆在一起,下头三脚分立,架在地上成一个垛。为了像人样,垛顶放一扎球形的青草或戴一顶斗笠。玩童先用自己身上的砍柴刀,象扔手榴弹一样将柴刀抛向前方。以落地远近为打柴垛的顺序,落地谁最远,谁就第一个“打柴垛”。扔者捡回自己的柴刀,再向柴垛砸去,打倒了柴垛,大家的一小捆柴都归他。依次不断进行,赢者就不用去砍柴,收回大伙的玩资“柴”,捆成一担。竖担一旁,休息等待伙伴们,有时去帮体弱者砍柴,有时去采野果或取山泉水供同伴止渴。待同伴们都有一担柴火后,唱着山歌,说说笑笑往家赶。
  甩猴子抢猴
  蛋玩童们先用“手心手背”的筛选法进行逐个筛选,剩下两人时,再用“锤子、剪刀、布”定输赢,输者当猴子。猴子手脚着地成卧状,肚子下放三粒石子当猴蛋。游戏开始,玩童们从不同方向往猴子身下抢猴蛋,猴子用脚踢人,以护蛋。踢到者,俯地做猴子,原猴子站起加入抢蛋者行列。若猴子踢不到人,猴蛋又被抢光,你只能再次当猴子护蛋了。
  骑大马
  骑大马不是一人伏地当马,一个骑背上的玩法,它是三个人或六个人一起玩,人数越多玩得更有劲。三人玩骑大马,六人以上玩骑大马兼打仗。三人的玩法是两人前后站着,后一个人将双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上当大马,另一个骑坐在后一个人的双臂上,这样抬着前行。曰:“骑大马。”六个人玩法是分两组,三人一组骑大马,看哪一组骑马跑得快。或玩打仗,走在前面的一个人和骑大马的一个人,用双手去拉对方,将对方骑马人拉下马来,就算胜利了,胜者乃骑大马凯旋回府。
  抬轿子
  玩法有肩抬式坐轿与手抬式坐轿两种:肩抬式坐轿是用两条扁担,在前后两人的肩上扛着,一个肩上一条扁担,第三个人骑坐在两人扛着的扁担上。儿时砍柴,同伴有三个人就用肩抬式坐轿,抬着上山。上坡抬轿者矮个子在前,下坡高个子在前。这样坐着舒服。
  手抬式坐轿是两人面对面站着,用自己的右手掌拿着自己的左手腕,再将各自的左手掌拿着对方的右手腕,两双手在胸前成口字形。坐轿者两脚分开骑在口字形的手臂上。小孩童就将两脚分别插在两人的胸口下,坐在口字形的手臂上。抬着往前走曰:“抬轿子”。若玩伴有十几个人就玩抬新娘子。选两人扮新郎、新娘,四人用上述的做法做成两副轿子,新郎、新娘坐在轿子上,其余的人装作敲锣打鼓,吹唢呐的样子,吹吹打打,前拥后挤,开开心心抬着新郎、新娘往前走,口呼:“抬新娘子喔!抬新娘子喔!” 叠罗汉
  这是一种杂技的玩法,有能力、有技巧、有体魄、有胆识者才能玩,选个壮汉当正罗汉,肩上站着一个肩上坐着小童的两罗汉,站在肩上的罗汉双手各拉着一个小罗汉,正罗汉双手帮助站着的罗汉将拉着的小罗汉的腰叉住,形成一人驮四人的五人罗汉。
  六盘棋
  棋子就地取材,如小石子、小木棒等都行。走棋双方各有六子。每人走一步。吃法是:自己的棋子,前后两个在一条直线的两个位子上,就能吃掉直线上紧挨着的对方棋子。横竖的每条直线都是一样能吃。但是直线上有四粒棋子同时存在都不会吃。需再一步。虽然是最简单的走法,也存在着许多技巧,值得一试。
  搭三棋 棋盘如为大小两个正方形套叠,加画两条对角线、两条垂线,而小方框内不连通。棋子双方就地取材,随手取之十几粒,只要不同东西,双方能辨认就行。玩法:双方轮流在棋盘上选址压上自己的棋子一粒,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三粒棋子压在同一条直线上,就可以在棋盘上,把对方压的棋子上搭上自己的一粒棋子。接着压子,待到棋盘棋子放满,看有几个对方两粒子在一起的(就是被对方搭上的)都取出。留下空位待开走时移动棋子。一步一步轮流走,想办法将自己棋子三粒走在一条直线上。吃法是:自己的棋子在棋盘的直线上已有两粒,将第三粒棋子再走同一条线,成三点一线时,口中吟道:砻来!就可以在棋盘上找出对方关键棋子吃掉一粒。双方按同样方法吃掉对方的棋子。待棋盘上输方只剩三粒棋子时,输方此时的棋子可以“飞”。“飞”的意思是这时棋子可不按一步一点走。可以拿起在棋盘任何一点放一下。若自己的棋子能三点一线就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一粒。输方只剩两粒时,可以“飞起”,在同一条直线上和自己原先固定的一粒棋子扛掉对方的一粒棋子。“固定子、飞来子”输方剩下一粒棋子时,可以在棋盘上寻找对方的同一条直线上前后有棋子,中间有空位的地方,拿自己仅有的一粒棋子“飞”起来,按在这个空位上挑起一担。“飞来子”这输的一方棋子全部都被吃光,相告一局结束了。
  粪楻棋
  棋子就地取材,只要三种不同的东西,三方能辨认就行。大王在三个顶,大王的棋子比小棋子大些。玩法:甲乙丙三人玩。甲得子(1、5、7)三数;乙得子(2、4、8)三数;丙得子(3、6、9)三数。甲、乙、丙三人每人手中存三个小石子。棋盘中甲、乙、丙各一个大王,放在各方角顶,小兵8个,按棋盘上的位置摆放。棋盘中间的为粪楻,谁的大王被吃,就放到粪楻中。小兵走一步,碰敌方的棋子,就把它吃掉。甲乙丙三方可以随你高兴,爱吃谁,就吃谁,没有限制。大王出脚可踏三步,踩到小兵被吃掉。小兵全部吃掉后,大王才能碰大王,谁先走二步能踩到敌方大王,敌方大王就被放到粪楻里,相告此方失败。最后剩下的大王者为此盘棋的胜利者。
  走法:先由甲、乙、丙三人手中三粒,任存几粒在自己的右手中,可以出至三粒,由你自己选。大家存好后,一齐拿出右手,三人同时把存在右手中小石子,点一下,加起来数一下。总和等(1.5.7)粒的是甲走;等于(2.4.8)粒的是乙走;等于(3.6.9)粒的是丙走。棋盘横直位置都可以走,就是自己不得走到粪楻中就行,走进粪楻是自取灭亡。
  据说这种棋就是跳棋的前身。
  围棋 棋盘如左,棋子两种,就地取材,大王一粒大一点,小兵十粒同颜色就行。按棋盘中的摆放。玩法:每人只能走一步,由大王先走,横直斜有点都可以走。小兵只要能把大王围到顶就算赢了;如果被大王吃掉,围不到顶就算输了。大王只能在棋盘中斜线的一端才能吃小兵。也就是棋盘的七个点,才能吃掉斜线上的两个小兵或三个小兵。但斜边上的每个点都被小兵占领,大王就不能进入这条斜线吃它。就得设法从另一条斜线来吃小兵。旁边的两条弧形线也是通道,如通道口被堵住,通道就不通了。小兵要防大王从通道口袭击或从通道口跑回来。总之小兵要想办法不被大王吃掉,而把大王围到顶点就是胜利。否则就是大王赢了。
  六、民俗风情
  正月初一“贺年拜寿”新春伊始,族人相互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家有长者寿诞,需在自家大厅布置成寿堂,用女婿送来“寿板”或印大大寿字的寿联掛在正堂,亲戚的对联按辈分先后排列挂在厅两侧壁上。筹备果点、茶点、寿面蛋等。子、女、媳、婿、侄辈及亲朋好友都要送酒、寿面蛋等,子女加送衣服、鞋袜、三牲、鱼等礼物。做寿那天,家人把礼物摆在供桌上,烧香敬天神,祝老人健康长寿。子女、媳、侄、孙辈还要向老人跪下叩头,说好话。寿星穿着寿袍坐在靠椅上,由子、媳先拜,然后由侄子女、孙子、孙女依次跪拜,寿星分别给每人说好话,并发给长寿包。亲朋好友晚辈、幼者来贺时,门口鸣放“百子”,向寿星叩拜,口颂:“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星也给长寿包口说好话如“长命百岁,福禄齐天。”等,然后择日一起吃寿宴,寿宴后房内族亲轮流办酒敬请寿星。
  正月十五“元霄遊灯” 旧时,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精心制造各式各样的花灯:八角灯、鲤鱼灯、花蝶灯、龙灯……于元霄夜,舞龙、甩狮。在族长的带领下列队举着旗幡,手执各式花灯,敲锣打鼓,吹唢呐、鸣放神铳、鞭炮,在村中大路小道,穿梭巡遊,狂欢至深夜,人们都沉浸在古乐笙歌庆太平的喜悦之中。
  正月初“礼请奶娘” 圣母陈靖姑,是人们尊称的送子奶娘。祖殿在古田临水宫。每年元霄节前,族长带领信众,持斋三日,沐浴洁身,组织队伍,头戴帽蒂,抬上坐着陈夫人软身像的“铁桥”,挑着香炉,敲锣打鼓,鸣放神铳、鞭炮,跟随法师前往祖殿迎奶娘回村奶娘宫内,设醮祈祷,并请戏班唱戏三、五晚,以保清吉平安二月二“斋醮祈福” 春节已过,春耕将至,每年二月二,全村各户敬备“三牲”供品及香、纸、烛、摆放在三仙桥上,开始时,法师先“竖天树”,进行整昼夜斋醮,然后“烧天树”,迎接各方神仙下界,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祈福,五谷丰登。结束时,烧纸祈福。
  清明节“扫墓压纸” 清明节,择日上坟,清扫祖墓,压上黄纸以示对先祖的悼念。旧时,上代祖宗都留有祭田,由派下孙轮流耕作。耕作者便是当年祭墓主事,筹办各种祭墓事宜及墓饭。曰:祭墓。现时,没祭田,扫墓晚上,每户一人提一壶红酒,一、二碗菜,大伙在一起聚餐。名曰:“吃墓饭”。
  立夏“糊饼御暑” 立夏节,村中有“立夏糊”之说。立夏是采小竹笋的季节,家家户户用大米磨成米浆,以小竹笋为主料,配上自己家中的佐料共七样菜,大锅炒后,用米浆拌成糊状吃。叫做吃“立夏糊”。现时,村中也有吃糊,还有吃光饼。曰:光饼是从高温的饼炉里烤出来的,光饼不怕热,人吃了光饼也不怕热。意在御暑。
  四月“滋补备耕” 旧时,农民生活艰辛,春耕前都得照顾劳动力的饮食,甚至采取夫妻分床节欲的办法以保证劳力的充沛精力,投入春耕。
  牛是春耕的重要劳动力,牛主人必须在春耕前给牛增添营养,补食好料,以备春耕。每年四月初八水牛节这天,大伙都早早牵牛上山吃带露水的草。曰吃“露草”。晚上,主人把嫩嫩的细菅一把一把地喂牛,还会拿一碗红酒给牛喝,让牛充分休息,这天绝对禁止牛下地犁田。
  端午节“记节抛粽” 端午节,家家户户清理卫生,用竹叶裹包四角形的粽子,门悬艾蒲,许氏家族没有洒喷雄黄水,饮雄黄酒,在小孩额前点雄黄的习俗,只是喷洒煮粽水灭虫驱邪。娘家要给外甥、甥女送节粽、夏衣等,俗称“送节”。初五,儿童簇拥新娶人家,新媳妇给男童左手腕系红绳或全身扎“炮子带”。给女童右手腕系五彩丝线,以禳祛灾疹,俗称“记节”。午前,家中主妇,身着新装,胸掛“弥陀袋”,手提粽子,聚集三仙桥上,“巡弥陀”,颂佛经,向窗外溪中,投抛粽子。以示纪念著名诗人屈原。
  六月初一“敬神迎仙” 禾溪村后有座大山名曰:仙岗顶。相传天下众神仙常临此山岗,保民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每年六月初一,在族长的带领下,携带自家地里栽种的各种蔬菜为供品、香烛,上山做“供”,礼请神仙,迎取香火返三仙桥“杨、柳、倪”三仙姑座前香位供奉。当晚举行斋醮一夜。
  七月半“烧纸祭祖” 相传“年不归可谅,半不归不允”。凡外出者,必须归梓,烧纸祭祖,以表孝心。每家都有一张“公婆单”,家族中所有死者的名字都写在上面。供祖时,把“公婆单”挂在大厅右面壁上,前面摆一张大方桌。申时后,开始供祖,点上香烛,摆上茶、酒,供品供菜,待一烛香焚尽才结束。十四日较隆重,要备好“金银包”、“纸钱”,撕成故“贝”币形状,穿一串串,同时要用大字表明给某某先人。例如:“谨备冥钱××,奉上,故××××收纳冥途使用,阳男(孙)××拜叩”。烧纸钱的同时,另烧一串挑工钱。随即香火进入祠堂。请法师诵经一天,至十五日晚做醮,名曰:公婆会。
  八月初一“遵规守约” 八月初一,全村每户家主召集祠堂,由组长重申村规民约,表扬村中遵规守约的好人好事,批评违规村民,罚“禁夜饭”。同时分派各房整理大路,田间小道的路线:东至去纯池的新岭边;西至去前溪的水吉亭;南边有两条大路:去泗桥的至赤利湾,去溪尾的至交溪;北至去桃坑的曲潭。各房领任务出发清除大路小道的杂草,整理路面。当晚吃“禁夜饭”。启发教育村民,人人严守村规民约。
  八月“赏新同庆” 每年“六月早”成熟后,首次收成的稻谷,加工成米饭后,装出第一碗,敬奉天地,第二碗拿到楼上仓里,祈求来年丰收谷满仓。赏新同庆。俗称“吃新”。
  中秋节“观月赏饼” 八月十五晚上,亲人们团聚一起,围在房前空坪或“冬坪”(晒谷子的木板搭成的坪)边吃豆荚,茶点;边闲聊观月。直至半夜,村中屠牛,户户以牛肉炒粉干做夜点。同时,拿出一块中秋饼,一家几口人,便切成几份,一起品赏。意为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重阳节“吃芋防寒” 乡间民谣有:“年三天,节三顿,中秋半暝顿,重阳芋蛋顿”。重阳日,午吃芋蛋,俗有“吃了芋蛋,冬天不怕寒冷”之说。乡绅、老人登仙岗,吟诗作兴,祈求健康长寿。
  冬福日“欢庆丰年” 常言道:立冬满洋空。收成结束后,家家户户都做糯米糍,先到大王林、社林敬神供天,后设宴欢聚,庆祝丰年。
  十二月“祭灶迎春” 二十四日晚,每家每户敬备果点,茶、酒,插香点烛,敬送灶神公婆。初四日晚以同样礼节,迎接灶神归位。除夕夜,各家宰牲做糍祈神祭祖,贴门神,换春联,燃放爆竹,合家团聚吃年饭。灶里余火,用火灰埋压“柴头”,待来年初一做火种。曰“压火种”。以示来年养猪肥膘体壮。饭后家人围坐灶边谈笑讲故事守年夜,直至深夜才回房休息以求父母健康长寿。辞岁迎春。
  村中的喜事习俗,包括婚嫁、生孩子洗三旦、满月、祝寿、迁新居、高中、衣锦还乡等和丧葬习俗,都跟政和、寿宁的民间俗信相同。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上述的一年中的活动,历史上曾增加了族亲间的交往和友谊,形成了民间俗信,促进了当地的和谐与繁荣,如今也有较大的简约,与时俱进,都充满现代新生活的气息。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模增
责任者
许中迁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