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65
颗粒名称: 十、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3
页码: 226-228
摘要: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萌源村文化娱乐内容十分丰富,有铁技、走故事、驮故事、舞龙、舞狮。烧灯树。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前,每年做清醮其间还要烧灯树,用以祭祀火神,保佑全村不发生火灾。陶瓷古艺世代相传。陶瓷俗称硋器,上世纪50年代前,萌源有两个陶瓷厂(俗称硋楼)一在兴福寺左侧百米,叫上硋楼也叫萧如林的硋楼,一在红墓头下叫下硋楼,也叫萧志秋的硋楼。
关键词: 宁德市 萌源村 民俗风情

内容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萌源村文化娱乐内容十分丰富,有铁技、走故事、驮故事、舞龙、舞狮。春节期间,每晚灯火通明,舞龙开道,随后搬铁技、走故事、驮故事等,在村庄巡游,全村男女老少都到门口或随队伍观看,喝彩声、鞭跑声,此起彼伏。
  萌源搬铁技的技术精湛,享有盛名。如观音佛母云头送子,只见秀丽庄严的佛租高高坐在云端的莲花宝座间,手中倾斜的银瓶圣水,一泻千里,末端坐一孩童,叫人叹为观止。走故事是,借些戏装,取某戏文的某节,化装上街行走,到村中宽阔的地场,或某商家、有喜、有寿之家鸣炮迎请,观者围成一圈,他们就中表演一番。驮故事是,取一戏剧的某情节,将七、八岁的小孩化装成戏文中人物,站立在大人肩上沿街、村弄行走,逢商家、寿喜之家鸣炮逗留就站住接受祝贺。每晚的活动多是龙在前,铁技、走故事、驮故事,狮子殿后。这些活动,都是文娱活动的爱好者、积极分子、戏剧的喜爱者,自发组织的,既无工资,也无夜班点心费。活动开支除了最后一晚商家、有喜、有寿之家的庆贺馈赠的红包收入外,不足部分由参与者乐捐。年年如此,村民依然乐此不疲。
   烧灯树。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前,每年做清醮其间还要烧灯树,用以祭祀火神,保佑全村不发生火灾。烧灯树是,选一棵高十多米,且笔直的杉木,连头砍下带枝叶抬回村,绑上柴草竖立于旗杆石间(专用竖立灯树),晚八、九点钟从树顶部点火燃烧,此时会引来全村男女老少观看,以此告诫村民要时刻注意火烛小心。
   陶瓷古艺世代相传。陶瓷俗称硋器,上世纪50年代前,萌源有两个陶瓷厂(俗称硋楼)一在兴福寺左侧百米,叫上硋楼也叫萧如林的硋楼,一在红墓头下叫下硋楼,也叫萧志秋的硋楼。两楼相隔仅三、四百米。下硋楼上世纪60年代倒闭,70年代如林的侄辈,在萌源与端源交界的吴山寨建了两个厂各1条窑,至今萌源有3个硋厂也叫3条窑。他们还延续最古老的生产工艺。陶瓷是百姓家庭不可少的器皿,萌源是当年周宁生产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萧如林、萧志秋、萧志登、萧立滔等都是当年生产陶瓷的技术能手。萌源陶瓷业兴盛是因为,村周边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勘探是仅用一竹杆,选一交通方便的田,插下1米左右即探知高岭土的深度。秋收后田地休闲劳力充足,是开采泥土最好时候,挖出烂泥,再挖出黑土层,即是硋土(高岭土)。硋厂一般每一或两年采土1次,采土后的土坑用芒萁、稻草填埋,然后再将黑土、烂泥先后回填,第二年春照旧耕耘。制作陶瓷先将泥土用脚踩踏均匀,发现沙石检去,根据制作件用土的数量再用手揉匀,然后按需求做出各种器具,晾、晒干再上釉。周宁的釉是取自李墩河坑或阮家洞的紫砂土,将紫砂土晒干碾成粉末,用细筛筛去粗粒,筛下的粉末用水调成糊状上到陶器上晾干即可煅烧。釉与火侯是决定陶器好坏的关键。
   萌源经营陶瓷基本是家族世代相传,目前的3家陶瓷厂是萧如林家族的,如林以下已传4代,他们基本仍然延用老传统工艺,近几年提倡回归自然,陶瓷业又渐渐复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萌源村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青壮年奔赴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能人如雨后春笋,发扬敢打敢拼,诚实守信的家风,创办的建材公司、铸造厂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生意兴隆,都小有成就。为了回报家乡,他们集资千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基金,对萌源的山山水水,进行全面规划。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新萌源正在顺利建设之中。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