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崇文重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64
颗粒名称: 九、崇文重教
分类号: G41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萌源村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乡村。历史以来村民重视教育,各房都设立“油灯田”鼓励村民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鼓励学子好学上进。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村民衣食难保,能上学读书者,真是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萌源人不等不靠,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克服困难,村民投劳、投资,建成被誉为宁德地区农村小学一流的新校舍,结束祠堂庙宇做学校的历史。
关键词: 宁德市 萌源村 教育

内容

萌源村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乡村。历史以来村民重视教育,各房都设立“油灯田”鼓励村民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鼓励学子好学上进。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村民衣食难保,能上学读书者,真是寥寥无几。根据《周墩区志》统计,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全县萧姓仅有武举人1人,秀才25人(其中武15人)。国民党统治的38年,虽然创办了小学,但始终是1到4年级,能到县城读书,并读到小学毕业者不过十来人,连初中毕业生一个也没有。1950年后,萌源小学起了巨大变化,办了高小,1953年,萌源村有了自己的第一届小学毕业生。1959年,萌源村有了第一批大学生、中专生,是年录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厦门大学1人、北京气象学院1123人,福安师范毕业2人。从此萌源的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村民对自己的小学也倍加爱护,解放初期,政府决定征用萧氏宗祠作为办公地点,遭到群众的极力反对,但作为学校,甚至于任凭改建没有丝毫怨言。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萌源人不等不靠,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克服困难,村民投劳、投资,建成被誉为宁德地区农村小学一流的新校舍,结束祠堂庙宇做学校的历史。时村民萧志端捐资一万二千多元,创周宁县个人捐资万元办教育的第一人,县长邱其恩登门慰问,并题字“捐资助学,造福子孙”勉励。1992年,村两委发动能人捐资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教育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老师给予奖励。1998年,村两委克服困难,征用学校周边土地、灰楼,建成有百米跑道的操场。2000年,迁居县城的宗亲,将教育基金会迁往城关,向在城居住的宗亲每人募捐30元,又得到在上海及全国各地经商宗亲的支持,募捐到数十万元,购买了一座房产作为教育基金会财产,并募得一定数量的基金作为历年奖励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老师。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底,有中专、高中毕业生三、四百人,大、专学校毕业生百余人,研究生10多人,取得高级技术职称10多人,中级技术职称40多人。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