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儒雅的萌源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55
颗粒名称: 和谐儒雅的萌源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3
页码: 216-228
摘要: 萌源村在周宁县城北5公里。萌源历史上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16都,随着行政机构的变动,属周墩特种区、周墩分县。1945年周宁设县,萌源属之,设萌源保。解放后隶属第一区萌源乡、端源区萌源乡。1958年改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公社迁浦源又改为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1984年起,改为浦源乡(镇)萌源村民委员会,现有居民5000余人。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萌源村

内容

一、古村溯源
  萌源村在周宁县城北5公里。
  唐末宋初,萧姓先人从福州乌石山下辗转来到东洋,寻觅藏风避雨、依山傍水的山墺,搭草寮,垦荒山,种谷栽麻,开始艰难险阻的拓居生活(后此地叫萧墺底,在今县城党校一带)。不几年,举家迁往萌源竹柄(今萧家岭山下),看到萌源地势平坦,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再迁薛、钱等姓聚居的萌源。若干年后,随着人口的兴旺发达,其中一房又迁回萧墺底,有的房分居龙亭、半岭、香洋、萌底、北山堂等县内十余个乡村,有的迁寿宁、柘荣、宁德、政和,近几十年分居全国各地。
  近百年来,因联姻关系,有李、张、郑、叶、江等姓入住萌源,萧姓与各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乡。
  萌源历史上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16都,随着行政机构的变动,属周墩特种区、周墩分县。1945年周宁设县,萌源属之,设萌源保。解放后隶属第一区萌源乡、端源区萌源乡。1958年改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公社迁浦源又改为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队。1984年起,改为浦源乡(镇)萌源村民委员会,现有居民5000余人。
  二、宗族人文
  萌源村是个风景秀丽的乡村,村后山似飞凤落洋,村中凤凰池历史悠久,佳话绵延;后门山一弯三曲,如矫龙出洞,山上有数十株千年柳杉、杉木王。
  萌源村四周被1000-1495米的高山环抱,东边山如麒麟腾空,气势磅礴;西边群峰罗列犹如群童奔向村庄,远方双笔峰插入云霄,如巨人秉笔书天;南边七星拱照,灿烂生辉;北面真武坐堂,保万载平安。村南一湾清水,数千锦鲤自由遨游与人同乐,此谓凤凰池,乃村以飞凤落洋得名。在萧姓入住前,这里已有钱、薛等姓氏居住。今天,这里仍保留着元、明、清、民国的各式民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5层、6层的高楼与小别墅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分布在古民居之间。两口古井保留着开井人的姓氏,一曰“钱家井”,一曰“薛家井”。这两口井已逾千年,井水仍然清澈见底。
  萧氏宗祠萌源萧氏宗祠是周宁县萧姓唯一的宗祠。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扩建,光绪十六年(1896年)再次扩建,为三间二进两天井土木建筑物,面宽18米,纵深46米。第一座(前厅)为戏台,第二座(中)为大厅,第三座(后)大厅正面为神龛。一进为7个阶梯,二进为5个阶梯。后大厅祀汉相萧何为鼻祖,及萌源始祖萧丙二和夫人柴、胡二氏。鼻祖何公宝像上方高悬“派衍酂侯”匾额,两边对联是:“三杰标名独起图书继世,八朝辅政佥为社禝良臣”。中、后大厅靠墙两侧建有两排木架,摆放各房龙头神主牌百余个,上方悬挂名人、寿星、贞节牌匾,有的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各户主携带子孙后代向祖先拜年;三月初三本村及外地宗亲回乡祭祖、会亲,翻阅家谱,对子孙后代进行怀宗念祖爱国爱乡的教育。正月十八日晚,将祖先与河东薛显圣王神主牌抬到全村巡游,参加巡游的村民,持各式灯笼,舞龙、舞狮、搬铁技、走故事十分隆重热烈,各家各户持香礼拜、鸣炮,所到之处鞭炮声不绝于耳。
  宗祠右边神龛祀“河东薛显圣王神位”。据传,薛家原是萌源最早的开拓者,萧氏先人后迁入萌源,薛家逐渐移居他处,萧氏祠堂地基原是薛家的地,萧家先人建祠时祀薛氏先祖以纪念他开拓之艰辛,并嘱咐子孙后代要与祭奠自己祖先一样奉祀。一姓宗祠祀他姓祖先,这在周宁,甚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凤凰池根据萧氏宗谱记载,光绪二十八年龙潭刘鸿熙撰的《凤池记》云,“考邑乘,城西鉴西湖,与白马山顶相映,取坎以制离象,此宋名儒陈石堂先生之教也,邑人赖之历数百余年矣。萌源有凤池,昉于国初康熙庚午(1690年),得之榕垣觉寰先生指画,何山长曾载笔焉,殆犹西湖之遗意耶,然因创尤贵于善,因流传日久淤沙之壅塞,非排淤不为功,有识者复而浚之,视前规深广有加,且池中蓄鳞介,凡举网投纶慨行条禁,愈觉生生不息徵咸若焉,夫不覆巢,不毁卵,仁也。以数百户之乡,习成好生,爱及水族,堪称仁美,于斯见一斑矣。书曰:唯德动天,又曰:作善降之百祥。然凤池之设,匪唯御灾侵,抑亦可以致瑞气也。夫用书之,以补前记之所未备。”凤凰池自建以来300余年,不断修缮,20世纪90年代池西岸用块石砌坡岸,80年代和2008年两度引溪水到池,彻底改变了池水水质,现池内放养的数千各色鲤鱼自由自在遨游,与人同乐。
  三、古街茶商
  萌源历史以来大部分村民是以农为本兼务工维持生计,少数人经商,亦有泥匠、大木匠、小木匠、圆木匠、篾匠、银饰匠等手艺人服务本村及周边村民。茶叶是农民的大宗经济收入,而商人制茶、贩卖茶叶也是大宗收入。那时候,萌源村是东洋三大集市之一(城关西门街、浦源街、萌源街),每年春茶开采,农家女的采茶,男的制茶、卖茶商家十方收购茶胚。这时的萌源街,从街头到街尾,有日杂、食杂、烟酒、百货、布匹、糕饼、饮食(扁肉、汤面、烫粉)、肉铺、豆腐作坊、客栈、理发、裁缝、陶瓷、药材等30多间店铺,还有染坊二、三家,各式各样的店铺应有尽有,甚至于连棺材店也有。每天天亮,街上就有挑柴卖的、各种小吃的叫卖声开始吆喝,八、九点钟到下午三、四点,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采茶结束,各茶坊(茶行)开始精加工茶叶,男的到茶坊当工人,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风煽、簸、筛、焙、包、运等,女的捡茶,有时连10来岁的儿童也受雇去撞六筛,全村无闲人。街上的生意也红火,这时候是萌源最繁华的季节。
  纵观萌源茶叶史,清同治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有茶坊十多家,萌源人的发家致富或倾家荡产都是因茶叶的畅销与滞销。现在那些“火墙包栋”的百年老屋,无不是茶叶赚的钱兴建的,问及他们先辈的破落,也无不是因茶叶行情败落导致。
  三、淳朴民风
  萌源民风淳朴,敦行者比比皆是。《周墩区志》载,“萧孔湖,字蒋九。明季乡饮耆宾。生平好行善事。常往岔头取债,适遇其人于途,被忿击入田,衣履泥湿,即归讳之,反托言某人厚意,醉归故仆于田。其后负债者杀人,湖召子侄以前事告之,众服其量”。又,“萧里琚,号玉川。监生。好义急公。嘉庆间创建凤翔亭,今毁于火。道光四年,倡建新亭。八年同郑佑英、郑国珍、周观海等设立秉正社于瑞龙观,禁止恶丐,人赖以安”。再是,“萧云龙,字万仞。邑武生。生平乐善,凡饥施粥,寒施炭,倡筑桥路,时行方便该乡。光绪八年惨遭回禄,四面俱焚,其子孙屋宇能中立完全,若有阻之者,乡里咸称善报云”。
  萌源村民以孝传家。孝行为历代传诵。《周墩区志》亦有载,“萧廷选,监生,幼失恃,事继母如生母,人无间言。性直而和,生平未尝疾言邃色,善事无不乐为”。“萧步昌,字寿卿。辛卯科武举。性量和平。光绪三十三年,母彭氏患瘫,臭不可近,昌夜奉侍,屡吮脓血两浹月,极见孝诚。光绪三十四年,邑尊李有琨举为一乡联首”。“萧镇艳,家贫,或为人佣工,或冒雨采薪易米养母,母曰:汝谨事余,余即三餐食粥足矣。母稍有病,孝子即徬徨无措,常为母洗足洗污云”。“萧高瓞,家贫,妻郑氏未育早逝,母李氏老年萎痹,动止不良,瓞为母洗脚缠足,如厕皆赖扶持。如有所需以颐使,奉事十余年不懈。乡人以孝归之。刘鸿熙旌以‘乡党模范’”。
  四、道义传家
  村民崇尚道义。《周墩区志》记述,“同治八年,县丞梁定和和萧开韬并邑人周鸿钧、周道兴在东门外来仙庵左边迁葬义冢一。同治二年六月,萧宏佑在龚巷林主葬义冢一。光绪六年,萧宏佑在渡头澳底,主葬义冢一,计骸罐80个”。又为防灾抗灾,设立义仓。该书载“萌源乡,清光绪十三年创办。正社长职员萧龙标,副社长监生萧宏佑,劝捐职员萧宏基、监生萧林屋。至民国六年,现存谷数139箩”。
  热心公益事业。《周墩区志》记载,“同治十二年,萧龙标、萧廷扬、萧林苍、吴我琚等为首募建回龙大桥,即渡头桥。明天启五年,始建灵鹫大桥。清康熙三十年圮。乾隆二十六年,萧秉祚、萧亦芝重建。同治间圮。同治十一年,萧腾翔、萧宏佑、叶全青等募建”。
  萌源村民不畏强暴。萧氏宗谱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宁德、福安、寿宁、政和、古田5县寇贼蜂起,具称东洋名号,劫掠四方,东洋士众闻之,恐贻株累,各乡人等会议,皆推举萧、周二姓组织抗击。是年五月,寿宁硋窑山贼率党500余人,掠夺凤池头,村众出敌鸣锣鸠集,东洋众社毕至,山寇奔走,就于本村架起柴城,日夜防守。嘉靖四十年,寿宁十都贼首刘大眼,率贼党千余掳掠吾村,而驻周墩,索张、郑进贡不从,一夜汇集众社数千,黎明各到周墩城,围住剿戮贼寇百余,稍得平静”。
  世代以正直传家。“萧氏大族上下几千年,除称帝拜相者外,虽无一人堪称大贤大才,功高盖世,但无一人大奸大佞,祸害朝野,为官者尽忠尽职,不恋权势,不结私党,为民者安居乐业,不负族望,勤俭生计,繁衍生息,家不坏礼仪,民不危清正,世不鄙文学,国不害忠良。人称颂:‘正气名门世代兴家久,清风望族子孙达福长’”。(摘自王雪明范春苟《齐梁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萌源正直名士历代辈出,典型代表有萧祖述。近期周宁县委宣传部印行的《山风民趣》选的几则故事《赔你半副对联》、《谷卖监生》、《关圣帝庙》、《破规矩》等,在萌源,乃至东洋已家喻户晓,尽管写的故事与史实或许有些出入,但基本事实是存在,从中不难看出祖述是一个正直,不畏权势,穷人的代言人,穷人的文人。
  五、民间信仰
  陈圣母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为一进三间,面宽15米,纵深30米,两座中间天井连接,土木建筑,雕梁画栋。第一座为戏台,屋面为三层斗拱飞檐翘角,第二座正面神龛塑有陈、李、林圣母宝像,右边祀许、马将军宝像。许、马将军是斩妖驱魔,保护孕妇平安生产、儿童茁壮成长的神。中间一神龛为陈圣母木雕宝像,戴凤冠,着锦袍,端坐在描龙绣凤的木轿里,左右靠墙的神龛塑三十六宫婆神、四十八殿婆姐宝像,正中神龛上方一匾书:泽遍闽邦。两边对联是:恩光耀日冲子活熙,剑气凌霜群邪摄服。还有一副对联是:神灵有赫不溺女定生奇男,天道无私能孝亲必生贵子。村妇怀孕、生儿育女都要备上好供品,祈求陈圣母和许、马将军保佑母子康安。
  陈圣母祖殿在古田临水,过去交通不便,很难到临水去迎请,多到霍童转水或到梧柏洋迎请圣母英灵。现今交通方便,村民年年都到临水祖殿去迎请陈圣母英灵,保佑黎庶平安。正月十五晚,设供礼祀后,将陈圣母木身雕像抬到村中巡游,十分隆重热烈。十七日晚请许、马将军巡游全村,村民将神主牌抬出,也很热烈。正月内还择吉日设供做“清醮”,祈求圣母保佑村民、妇女儿童一年四季平安。做“青醮”的供品,除了鸡、鸭、鱼外,村民还用米、面制作各种动物、水果敬供,所做的有鱼、虾、龟、鳖,各种鸟、兽,桃、梨、香蕉等水果,南瓜、葫芦瓜等菜蔬。每到这时,都是村民、村妇显示心灵手巧的好机会,许多人都会来参观供品,发表评论,好的作品会得到称颂,作为佳话在村中流传。
  林公忠平王庙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前后两座三间,中以天井连接,土木建筑,面宽16米,纵深32米,雕梁画栋,大门正上方一竖匾上书“敕封林公忠平侯王庙”,第一座为戏台,屋面为二层斗拱飞檐翘角;第二座正面神龛有林公忠平王泥塑宝像,正中神龛雕龙画凤的木轿子里是林公忠平王的木雕宝像,游神时可以抬着出游。神龛上方悬挂一块同治十一年的匾,上书“泽布寰宇”,左右对联是:威灵显赫保佑万民,德泽无涯馨香千古。
  林公忠平王的祖殿在玛坑乡杉洋村,每年正月村民都要组织前往迎请,十六日晚设供礼祀后,将林公木身雕像抬到村中巡游,很是隆重。
  兴福寺又叫兴福庵,属曹洞宗派系。周宁有句俚语:配饭泥鳅干,踏溜(游玩)兴福庵。兴福庵在萌源村北里许,县道944线绕寺后而过。
  鹫峰山脉进入周宁县境的龙岗,向东北伸展成东洋三十六村的西面屏障,也是旧时宁德县与寿宁县的分水岭叫麻岭。麻岭再往东拐,在萌源村北里许突然巍峨屹立,兴福寺就建在这座土名叫庵后岗的山脚下,左龙沙土名叫庵后仔,延伸到上拦墓,右虎沙土名叫歪尾,包向庵前,因嫌龙沙太短,在上拦墓山包下用乱毛石建一墩叫“遮墩”,长约10多米,宽4米左右,高1米多,上植松树数十棵(1958年被砍去烧炭炼铁时胸径近1米),形成龙虎相包的态势。面前一马平川,左有七星拱照,右有真武坐堂,一条小溪自西北向东南弯弯曲曲如玉带飘过,前面排列着错落有致的小山,远处的勒马、金钟、银屏众峰簇拥,蔚为壮观。
  20世纪90年代前,兴福寺的建筑物有,山门、放生池、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堂、僧舍、厨房、餐厅等。大雄宝殿的建筑为三大开间,屋面上的太子亭是斗拱歇山顶,正面檐下一白灰制的匾额,两边及上面是精工细琢的泥塑花鸟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匾上书“天竺国”三大字,笔峰遒劲,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殿正面释迦牟尼等三身高大的佛祖宝像慈祥、庄严,两侧神龛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殿堂还有三身地方佛曰慈济、慈惠、慈仁。据传三身佛十分灵验,求雨、求财,有求必应。
  兴福寺建于何年无考,明宣德初已香火鼎盛,四年(1429年),时在宁德监察宝丰银场的监察御史张铎与内官周义慕名前来朝拜,献匾曰“祝圣道场”。
  兴福寺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溃烂。1999年,由纯池灵峰寺住持僧品春为首重建,规模较前扩大。新的释迦牟尼宝像较前更高大、雄伟,供奉十八罗汉的座位改建成5层,供奉全身鎏金的佛祖3000尊。
  兴福寺的慈济、慈惠、慈仁三尊老佛,是东洋闻名的地方佛。萌源及东洋36村的村民有许多诉求,如求家运平安、出门做工、经商能财源茂盛,以及生活中的疑惑都请老佛裁决,遇到麻烦事也请老佛化凶降吉。
  正月初一,全村男女儿童、青壮年,到兴福寺拜年,寺里办有数桌茶点接待,桌面上摆16件茶点,每坐满12人,和尚给大家斟上糖茶,又先后将糖和桔子端到各位面前,大家都非常客气地双手取一粒糖、一片桔子,接着端上长寿面,大家随便吃一、二口,但多数都是喝完茶即下桌。大约8点左右,恭请慈济等3位老佛去萌源的供做罢,请求起轿的要求也得到准许,门口放土铳数声,大家都知道老佛要起轿了,各就各位,旗队、香队、锣鼓队、吹唱班等自动排好队,待第二通铳响,鞭炮声大作,队伍开始缓慢向村庄出发。走出寺门数百米,又有两人给大家发糖,每人五六粒,持铳的大人还加发一个粽子。沿途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进村各家各户都持香、鞭炮于门口等候,沿途有许多拦路供,每一地和尚都要念经,抬佛的要不停地上下轻轻摇摆,如是大约11点多钟,三老佛才到达村中的大厅驻下。此后的10天,萌源村及邻近各村的善男信女都会来许愿、还愿,络绎不绝。初十晚上,在大厅戏台拉一红布到佛前,叫做桥,让佛行走,八九点钟先给老佛上供,接着全场灯火暂停,和尚两手持灯笼,上台跳灯舞,先是一人独舞,继而二人舞、三人、四人舞。次日早上,大约9点左右,与初一请佛来萌源一样上供、问卜,待三老佛准许了就鸣铳,准备送老佛回兴福寺。其热闹场面与迎请时一样隆重。欢送的人在半道上都可以分到一块米糍。初一送的是糖、桔,意味着祝愿一年四季甜甜美美,平安吉利;十一送的是糍巴,寓意是祝福一年四季时运亨通。
  初二到初四3天早餐,由兴福寺提供粮食,在萌源村设点煮饭,请全村和邻村善男信女享用,俗称“佛饭”。村民都乐吃“佛饭”祈求一年四季平安,财丁两盛。
  1950年后,每年正月初一、十一萌源村民依然将慈济、慈惠、慈仁三老佛请到村庄巡游,但没有驻下,热闹情景也大不如前。
  回龙寺,在村南里许,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原为三间一进土木建筑。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住持为首,在村人的协助下重建为三间一进土木仿古建筑(后座为大雄宝殿,前座为四大天王殿),规模较前扩大,2008年左侧新建大殿。
  法华寺,在村东北里许,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为3间1进土木建筑,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占用做铁厂,佛事停止,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村民募捐重建1座大雄宝殿,僧舍等。
  七、三教圆融
  周宁萧姓子孙世代相传“庵堂庙观,萧家一半”,崇尚佛道儒三教圆融,就连祠堂祖宗神龛前的楹联也是:至德圆融福佑后裔,慧根具足光耀先贤。这得从梁武帝萧衍说起。据传是梁武帝创立“三教同源”的理论,萧衍又是一位迷恋于佛教的皇帝,萧氏子孙聚居的村庄,都有庵庙,仅萌源村有相当规模的庵寺3处,神庙3处,且香火旺盛。1950年前,所有寺庙都有田产,仅兴福寺就又水田200余亩,他们所有的田产、山场全是村民赠送的。文革中萌源的庵堂庙观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村中热心公益的村民发起重修,广大群众热烈响应,不几年所有庵堂庙观都基本恢复原貌,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
  八、红色据点
  萌源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3年,萧安轩、王大尧、凌福顺,把闽东地下党的革命火种引到周墩,利用宗亲、表亲、挚友的关系发展组织。萌源是开展斗争的基点村之一,时有萧志芬、萧立镇、萧陈其、萧陈考(志家)、萧志答、萧华灼、萧立江、萧新云、萧鸿章、萧英校、萧志诗、萧志昶、萧传石、萧向桑、萧陈发、萧传富等等数百人秘密参加组织活动。1934年春,闽东特委詹如柏、阮英平到岗头庵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穷苦大众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当家作主。萌源群众,也是周墩群众第一次在这样大范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闽东工农游击队第11支队成立后,萌源是其活动的基点村,队长凌福顺、吴承勤、郑则友、郑伏前、萧兴环等与村民亲如一家。同年发动的“周墩暴动”,萌源全村群众积极参战,萧志芬、萧立镇、萧陈考、萧陈其、萧兴环等等都是暴动骨干力量。
  闽东地下党在叶飞同志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期间,萌源是他们活动的基点村,群众是他们的基本群众;萌源还是连接福(安)寿(宁)、宁(德)屏(南)古(田)的交通枢纽站,又是叶飞亲自指挥威震闽东北的萧家岭战役的战场。二十世纪80年代,叶飞、范式人等当年的指战员谈起萧家岭战役,对“兴福庵”还记忆犹新。萌源村是红军取得胜利的坚强后方,战斗中全村为红军送饭、抬伤病员,战斗结束,兴福庵捐出棺木,村民妥善掩埋了烈士遗体。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萌源村的广大群众参军、参战、掩护游击队员、地下党同志,为红军提供食、宿、住、行,参与肃反、打击敌人、送情报等等为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解放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历届村干部为建设萌源,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艰难地走过60年,有过挫折、有过教训,直到改革开放的30年,村民生活、村容村貌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崇文重教
  萌源村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乡村。历史以来村民重视教育,各房都设立“油灯田”鼓励村民克服困难送子女上学、鼓励学子好学上进。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村民衣食难保,能上学读书者,真是寥寥无几。根据《周墩区志》统计,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全县萧姓仅有武举人1人,秀才25人(其中武15人)。国民党统治的38年,虽然创办了小学,但始终是1到4年级,能到县城读书,并读到小学毕业者不过十来人,连初中毕业生一个也没有。1950年后,萌源小学起了巨大变化,办了高小,1953年,萌源村有了自己的第一届小学毕业生。1959年,萌源村有了第一批大学生、中专生,是年录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厦门大学1人、北京气象学院1123人,福安师范毕业2人。从此萌源的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村民对自己的小学也倍加爱护,解放初期,政府决定征用萧氏宗祠作为办公地点,遭到群众的极力反对,但作为学校,甚至于任凭改建没有丝毫怨言。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萌源人不等不靠,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克服困难,村民投劳、投资,建成被誉为宁德地区农村小学一流的新校舍,结束祠堂庙宇做学校的历史。时村民萧志端捐资一万二千多元,创周宁县个人捐资万元办教育的第一人,县长邱其恩登门慰问,并题字“捐资助学,造福子孙”勉励。1992年,村两委发动能人捐资创办了全县第一个“教育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老师给予奖励。1998年,村两委克服困难,征用学校周边土地、灰楼,建成有百米跑道的操场。2000年,迁居县城的宗亲,将教育基金会迁往城关,向在城居住的宗亲每人募捐30元,又得到在上海及全国各地经商宗亲的支持,募捐到数十万元,购买了一座房产作为教育基金会财产,并募得一定数量的基金作为历年奖励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和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老师。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底,有中专、高中毕业生三、四百人,大、专学校毕业生百余人,研究生10多人,取得高级技术职称10多人,中级技术职称40多人。
  十、民俗风情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萌源村文化娱乐内容十分丰富,有铁技、走故事、驮故事、舞龙、舞狮。春节期间,每晚灯火通明,舞龙开道,随后搬铁技、走故事、驮故事等,在村庄巡游,全村男女老少都到门口或随队伍观看,喝彩声、鞭跑声,此起彼伏。萌源搬铁技的技术精湛,享有盛名。如观音佛母云头送子,只见秀丽庄严的佛租高高坐在云端的莲花宝座间,手中倾斜的银瓶圣水,一泻千里,末端坐一孩童,叫人叹为观止。走故事是,借些戏装,取某戏文的某节,化装上街行走,到村中宽阔的地场,或某商家、有喜、有寿之家鸣炮迎请,观者围成一圈,他们就中表演一番。驮故事是,取一戏剧的某情节,将七、八岁的小孩化装成戏文中人物,站立在大人肩上沿街、村弄行走,逢商家、寿喜之家鸣炮逗留就站住接受祝贺。每晚的活动多是龙在前,铁技、走故事、驮故事,狮子殿后。这些活动,都是文娱活动的爱好者、积极分子、戏剧的喜爱者,自发组织的,既无工资,也无夜班点心费。活动开支除了最后一晚商家、有喜、有寿之家的庆贺馈赠的红包收入外,不足部分由参与者乐捐。年年如此,村民依然乐此不疲。
  烧灯树。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前,每年做清醮其间还要烧灯树,用以祭祀火神,保佑全村不发生火灾。烧灯树是,选一棵高十多米,且笔直的杉木,连头砍下带枝叶抬回村,绑上柴草竖立于旗杆石间(专用竖立灯树),晚八、九点钟从树顶部点火燃烧,此时会引来全村男女老少观看,以此告诫村民要时刻注意火烛小心。
  陶瓷古艺世代相传。陶瓷俗称硋器,上世纪50年代前,萌源有两个陶瓷厂(俗称硋楼)一在兴福寺左侧百米,叫上硋楼也叫萧如林的硋楼,一在红墓头下叫下硋楼,也叫萧志秋的硋楼。两楼相隔仅三、四百米。下硋楼上世纪60年代倒闭,70年代如林的侄辈,在萌源与端源交界的吴山寨建了两个厂各1条窑,至今萌源有3个硋厂也叫3条窑。他们还延续最古老的生产工艺。陶瓷是百姓家庭不可少的器皿,萌源是当年周宁生产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萧如林、萧志秋、萧志登、萧立滔等都是当年生产陶瓷的技术能手。萌源陶瓷业兴盛是因为,村周边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勘探是仅用一竹杆,选一交通方便的田,插下1米左右即探知高岭土的深度。秋收后田地休闲劳力充足,是开采泥土最好时候,挖出烂泥,再挖出黑土层,即是硋土(高岭土)。硋厂一般每一或两年采土1次,采土后的土坑用芒萁、稻草填埋,然后再将黑土、烂泥先后回填,第二年春照旧耕耘。制作陶瓷先将泥土用脚踩踏均匀,发现沙石检去,根据制作件用土的数量再用手揉匀,然后按需求做出各种器具,晾、晒干再上釉。周宁的釉是取自李墩河坑或阮家洞的紫砂土,将紫砂土晒干碾成粉末,用细筛筛去粗粒,筛下的粉末用水调成糊状上到陶器上晾干即可煅烧。釉与火侯是决定陶器好坏的关键。
  萌源经营陶瓷基本是家族世代相传,目前的3家陶瓷厂是萧如林家族的,如林以下已传4代,他们基本仍然延用老传统工艺,近几年提倡回归自然,陶瓷业又渐渐复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萌源村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青壮年奔赴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能人如雨后春笋,发扬敢打敢拼,诚实守信的家风,创办的建材公司、铸造厂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生意兴隆,都小有成就。为了回报家乡,他们集资千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基金,对萌源的山山水水,进行全面规划。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新萌源正在顺利建设之中。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萧传彬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