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里村外 古桥四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50
颗粒名称: 四、村里村外 古桥四座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2
页码: 20-210
摘要: 多桥的年代,在这穷乡僻壤的乡村间,至少能印证两件事:有钱,有善心。桥是一篇文章的段落,是诗句的空行,没有它,谁来把村落间连成篇,谁又能读出那篇散文的抑扬顿挫。川中村有许多桥梁,这些桥有的很厚,但内容却薄,有的很薄,内容却很厚。在众多桥梁中,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以下几桥:三孔石拱桥 、普济桥 、何姑桥 、鸾溪桥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川中村 古桥

内容

多桥的年代,在这穷乡僻壤的乡村间,至少能印证两件事:有钱,有善心。桥是一篇文章的段落,是诗句的空行,没有它,谁来把村落间连成篇,谁又能读出那篇散文的抑扬顿挫。川中村有许多桥梁,这些桥有的很厚,但内容却薄,有的很薄,内容却很厚。在众多桥梁中,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以下几桥:
   三孔石拱桥 大约是建于宋代,原址:北大路拱桥头左边,拱桥至今完整无损,在1962年建设公路时,被覆盖隐迹在公路桥底下。
   普济桥 周宁最老的桥。位于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唐咸通二年(861年)建木桥,为全县有史记载的最早桥梁,也是宁德地区建筑年代最早的桥梁。据《福建通志》记载:比福鼎县秦屿的蓝溪桥、太姥山的望仙桥还早10余年,为全省唐代十三座桥梁之一。元至大三年(1310年)凤山寺僧庆禅师改建石梁,至正十七年(1357年)水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凤山寺僧大用再建石梁,万历九年(1581年)水毁后,后移址下游,改建高水位的木拱廊屋桥,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贼何富劫掠川中村时焚毁此桥。1985年村民再次募捐建石拱桥,全长40米,设净跨28米,1孔,宽4.5米。
   何姑桥 位于咸村镇桃源溪。清初由咸村何姓姑娘捐金建造木拱廊屋桥。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支提寺僧在桥两端各竖石碑一块。嘉庆十六年(1811年)焚毁。十八年二月,由孙正卿、黄芳礼1300多贯重建,当年八月竣工。1962年再次焚毁。1964年3月,由洋中村民孙必安等筹资重建,次年4月竣工,改名桃溪桥。全长34米、宽5米,木拱净跨27.6米,桥上建廊屋。1984年,改建石拱桥,1985年冬竣工,复原名。全长39米,高16.5米。石拱单跨30米,桥面宽5米,两沿设石扶栏。
   鸾溪桥 周宁最早的石拱桥。位于咸村镇川中村,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圮于水。明洪武五年(1372年)凤山寺僧大用重建,全长30米,共2孔,净跨个10米,宽3.6米。万历九年(1581年)因山洪暴发河流改道,废为旱桥,改在新河道设石磴。清光绪七年(1881年)设建木廊桥,光绪十年水毁。民国8年(1919年)村民汤华园、汤华锭、汤洪灼等募建石梁桥9孔,改名凤洋桥,民国32年水毁。1969年建公路时原桥拆,另建公路桥。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