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刹兴衰 岁月留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48
颗粒名称: 二、古刹兴衰 岁月留痕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凤山寺遗址与春山仅一公路之隔,明进士晋安黄世德的《建寺志》载:有寺锡额曰‘崇胜’。住山彬禅师重建佛殿,庚戌年(1310年)庆禅师继建诸堂、别殿、楼阁廊庑、香积、寮舍等。壬子岁(1372年)命工鞭石造普济、鸾溪二石梁,迨至清乾隆间凤山寺不幸毁于火,凤山寺:这方面历代也有许多名人游览后留诗为证”清代乾隆间福宁郡守李拔诗。俱为赞美凤山寺景观。川中《汤氏族谱》亦有记载嫡孙愈烺所撰,凤山寺写景回文诗,凤山寺最繁盛时期应在宋、元、明和清初。在宁川大地上有五大禅寺即。
关键词: 宁德市 川中村 寺庙

内容

凤山寺遗址与春山仅一公路之隔,面积近600余亩,寺庙之外墙一直围到了公路边,整个寺庙层级而上,主次分明,正殿在遗址中央,地面皆由规整的青石条铺就。站在正殿遗址上看四周,极为符合风水学上枕山、环水、面屏之说。后门山呈凤凰形,凤冠由几块大石天然垒就,惟妙惟肖,其后为鹫峰山南麓支脉,由远及近,环环相扣;由于地势略低,川中溪绕前而过,天门清晰,地户隐没,如金带缠腰;案山是一个几案形,面对的朝山则是一笔架山;两边龙、虎砂环抱,龙砂稍长而虎砂略短。
  凤山寺,又名崇胜寺,位于咸村镇川中村西北。明进士晋安黄世德的《建寺志》载:东北出县百里许,群山崷崒。前支提,后檀香,左梅岭,右桃源。独中峰秀出,冈峦翔舞,如凤仪之状,名曰“凤山”。有寺锡额曰‘崇胜’。唐咸通二年(861年),宗据师所创也。元至元辛丑(1301年),住山彬禅师重建佛殿。庚戌年(1310年)庆禅师继建诸堂、别殿、楼阁廊庑、香积、寮舍等。丁酉岁(1357年)、乙巳岁(1365年)僧大用已住持三年,有志兴建,以弛担不果。洪武庚戌岁(1370年),复住当山,壬子岁(1372年)命工鞭石造普济、鸾溪二石梁,越五年成,行者不病涉焉。殿楹木将朽,伐南山之材易之,凡一十八楹。至戊午岁(1378年),殿宇壮丽一新。桑田沧海,迨至清乾隆间凤山寺不幸毁于火,据《宁德县志》载:凤山寺。在十四都。寺分上下。上寺故住持僧元通毁,大殿移架后座,其大殿石柱尚存。下寺今废,寺基已垦成田。民国时期尚存遗址,解放后被垦为田园,现遗址已荡然无存。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福宁府志》载:“凤山在十四都,矗立万仞,旁分两翼如飞凤。上有凤池,又有圣僧岩,相传罗汉圣僧现其中,紫云缭绕,音乐腾沸。又有虚石岩,八面玲珑。又有卓锡家,旧传僧湛庵遇大旱无水供浴,乃以锡杖卓地,泉水涌出”。此外,这方面历代也有许多名人游览后留诗为证。清代乾隆间福宁郡守李拔诗:“天外飞鸾奠海疆,肯教凤顶独朝阳。等闲矗立三千丈,百鸟回头不敢翔。”宁德知县徐梦发诗“百役经尘吏,过门一解鞍。频来无事忧,孤作有山看。留月不掩户,抬风长倚拦,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俱为赞美凤山寺景观。川中《汤氏族谱》亦有记载嫡孙愈烺所撰“凤山寺写景回文诗”。
  从以上之记录可以推见:凤山寺最繁盛时期应在宋、元、明和清初,规模最大时至少僧1000余人,据有关记载:永乐间凤山寺900多名和尚一夜间从人间蒸发,不见踪影。在宁川大地上有五大禅寺即“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即赤溪龟山寺、川中凤山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从这一排序中可以看出,凤山寺排在久负盛名的支提寺之前,可见其在闽东佛教界的地位。据传说:凤山寺有一得道高僧蒲斋和尚隐于山中蝙蝠洞修炼成佛,称“凤山佛祖”,后不知去向。
  旧址茶园上现还躺着一块元泰定四年(1327年)竖立的石碑,这块石碑有五平方米许,厚30公分,上面的两行字清晰可见,只是还不知道这一大石块的用途;大殿废墟堆中还有清光绪年间青石香炉一个,据说原来还有一个年代更久更大的青石香炉,现已不知去向;这一片现在已经是川中村茶园的废墟坪沿,到处可见旧寺的青石条。据村老言,在清理寺庙时清理出大量瓷器,由于是寺庙用品,所以村里人为了避讳,就把它埋于田间,现在以无从可考了。此外,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遗址处挖掘出大量刀剑,用于炼铁,8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村民在犁田时还发现一些铁锈斑斑的刀剑和不知名的铁器。遗址处还有一个石制脚盆,据言刻有“明万历间制”字样,后来被搬到村中一水井边用于洗衣服了。
  凤山寺曾经有过许多著名僧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卷八人物志方外篇所载十一僧,其中三人为凤山寺僧徒,分别是: 妙觉大师,唐中和间居凤山。开山建寺,凿石为柱,石不能开,匠告于师。封竹蔑鞭之,石随裂。舁(意:抬)之,不动,又封竹蔑鞭之,石随起。天旱无水,卓锡出泉。
  方广佛,俗姓黄,元时二十都梅溪人。从释,法名平麓。礼凤山僧云衲为师,戒行清洁。后徙居十五都方广寺,构石作龛。至正二年正月九日,端坐而化,遗言“十年一更衣”。旧志称“肉躯自如,座下鞋一双,并衣,十年一更。”岁旱,祷雨辄应。
  原勋,字大用,十一都人,俗姓李,蚤从凤山僧清溪,持斋甚严。明洪武五年,造普济、鸾溪二石梁,重建殿宇,开渠置田。进士黄世德记其功。
  关于计开莲峰书院膏火产额,今院中勒石立匾载:一、监生孙尔倚捐凤山寺田三十七石五斗五升,计租谷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一斤。(《宁德县志》P129)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之《学田》目中记载的学田土塅亩数:二、坐落凤山寺,土名哈洋蕉坑大王前,朝顶头、朝溪墘深坑、梧桐坑等塅,寺田六石四斗,岁收租谷五千斤,完正供银三两九钱八分,完租银二两五钱四分。
  而据载那时宁德县全部学田数是21石5升,凤山寺拨送额占全部的30%强。这一比例或许能从侧面说明凤山寺的规模吧。
  清康熙年间(1661—1722),汤氏十九世祖世清、世泽兴建祖厅,立柱、上梁时“适逢远处地震、波及凤山”,地动山摇。僧侣误以为占了他的风水龙脉。引发僧俗矛盾,一度发生冲突,告到官府。世泽据理力争,赢得官府认同。僧方败诉,心里有恨,遂采用破坏风水龙脉的办法,用长约60公分,直径16公分的铁杆一根接一根,从山顶打到山底,达到破坏风水的目的后,众僧先后离凤山而去。以后虽有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香火熄灭、寺院破落荒废。尚留下原“大雄宝殿”中16根石柱,长约4米多,粗有两人合抱,《周宁县志》中的相关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据《周宁县志》载:明初重建的凤山寺(1960年毁),正厅四根八角石柱长约4米,直径0.6米,雕琢精细。可惜这些很有价值的古迹文物,在1961年建设公路时,被推倒并切成条块运去做桥墩了。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