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川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46
颗粒名称: 古香古色的川中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3
页码: 203-215
摘要: 桃源溪,霍童溪的支流。在桃源溪与其支流川中溪交汇的河岔地带,有一个千年古村,名曰川中。川中村,原名凤山,海拔85米,其村界东至梅峰岭上,西临桃源溪畔,北延佛塔岗,南通宁、周县界,面积9.6平方公里。川中汤氏是周宁最早入迁拓居的家族。据族谱记载川中村始祖姓汤,讳泽,字普济,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朱皋里村人。川中村的始迁祖应是汤耳,据川中《汤氏族谱》所载,其始迁祖汤耳(字闻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举家迁至里渺兴居(今川中)。
关键词: 宁德市 川中村 桃源溪

内容

桃源溪,霍童溪的支流。在桃源溪与其支流川中溪交汇的河岔地带,有一个千年古村,名曰川中。
  一、仁山智水 世外乐园
  桃源溪,霍童溪的支流,因流经桃源而得名,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源于鹫峰山支脉之七步镇菩萨顶山麓,于万山丛中曲折萦回,劈开道道峡谷,冲出层层瀑布,汇纳无数山涧溪流,流过车盘,经际岩里后水面豁然开阔,舒展平缓,流速放慢,于是在其两岸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至街头亭汇入霍童溪。川中溪,系桃源溪支流,流域面积78.4平方公里。源于方广寺附近,途中汇入下坑溪及玛坑杉洋诸涧,经长峰、赤洋、川中至里兰山汇入桃源溪。在这群山层层环抱下,层次分明,缓缓降至河谷地带,桃源溪和川中溪交汇河岔的冲积三角洲的川中河西岸躺着的那个古村落就是川中村,千百年来,它的居民沐浴着阳光,开垦着那里的土地,抚育着自己的后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川中村,原名凤山,海拔85米,其村界东至梅峰岭上,西临桃源溪畔,北延佛塔岗,南通宁、周县界,面积9.6平方公里。很早以前就有先民活动于此,佛教高僧蒲斋禅师在此建寺。同时,道教仙师李玉仙顺鹫峰山龙脉走向,欲觅风水宝地,修炼道行,寻至凤山,发现已被僧、俗捷足先登,惆怅而去,临行前扦下“水松树”留作纪念。由凤山改为川中缘由一起特大洪水灾害。明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凤山遭受特大洪水冲击,外垅山崩塌,河流堵塞,河床改道,从此,凤山就改名为川中了。
  川中汤氏是周宁最早入迁拓居的家族。据族谱记载川中村始祖姓汤,讳泽,字普济,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朱皋里村人。唐大历年间(766-779)中进士,奉旨守闽。二世祖汤寿,字君赐,随父在闽,耳闻目睹,感于李唐王朝奸臣当道,藩镇割据,宫廷腐败……。决心放弃仕途,一心归隐,遂回乡携家眷南迁。途经浙江平阳,福建宁德白鹤、后屿、七都蒲村、外表黄坛,在此小住。
  川中村的始迁祖应是汤耳,据川中《汤氏族谱》所载,其始迁祖汤耳(字闻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举家迁至里渺兴居(今川中)。由于汤耳经过川中时看到四面群山合抱:“东崖狮舞,西岸虎踞,鸾翔北麓,象卧南疆。”一条清流碧水(桃源溪)由北而南流,形成一块谷地平原,千顷沃野;一条河流(川中溪)环绕而过。他们为这里风景所陶醉,于是决定在此勘居。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居咸村之梅山,次子汤谦迁居玛坑之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汤氏望族。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川中村现为一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下辖(高路、前楼、坎门里)三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1160户,5000余人,村民95%姓汤。1948年前属于宁德县管辖,1948年至今为周宁县所辖。
  此外,川中村周边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一线天、螃蟹墓、响山岩、猴啼岩、仙人脚印等等。
  二、古刹兴衰 岁月留痕
  凤山寺遗址与春山仅一公路之隔,面积近600余亩,寺庙之外墙一直围到了公路边,整个寺庙层级而上,主次分明,正殿在遗址中央,地面皆由规整的青石条铺就。站在正殿遗址上看四周,极为符合风水学上枕山、环水、面屏之说。后门山呈凤凰形,凤冠由几块大石天然垒就,惟妙惟肖,其后为鹫峰山南麓支脉,由远及近,环环相扣;由于地势略低,川中溪绕前而过,天门清晰,地户隐没,如金带缠腰;案山是一个几案形,面对的朝山则是一笔架山;两边龙、虎砂环抱,龙砂稍长而虎砂略短。
  凤山寺,又名崇胜寺,位于咸村镇川中村西北。明进士晋安黄世德的《建寺志》载:东北出县百里许,群山崷崒。前支提,后檀香,左梅岭,右桃源。独中峰秀出,冈峦翔舞,如凤仪之状,名曰“凤山”。有寺锡额曰‘崇胜’。唐咸通二年(861年),宗据师所创也。元至元辛丑(1301年),住山彬禅师重建佛殿。庚戌年(1310年)庆禅师继建诸堂、别殿、楼阁廊庑、香积、寮舍等。丁酉岁(1357年)、乙巳岁(1365年)僧大用已住持三年,有志兴建,以弛担不果。洪武庚戌岁(1370年),复住当山,壬子岁(1372年)命工鞭石造普济、鸾溪二石梁,越五年成,行者不病涉焉。殿楹木将朽,伐南山之材易之,凡一十八楹。至戊午岁(1378年),殿宇壮丽一新。桑田沧海,迨至清乾隆间凤山寺不幸毁于火,据《宁德县志》载:凤山寺。在十四都。寺分上下。上寺故住持僧元通毁,大殿移架后座,其大殿石柱尚存。下寺今废,寺基已垦成田。民国时期尚存遗址,解放后被垦为田园,现遗址已荡然无存。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福宁府志》载:“凤山在十四都,矗立万仞,旁分两翼如飞凤。上有凤池,又有圣僧岩,相传罗汉圣僧现其中,紫云缭绕,音乐腾沸。又有虚石岩,八面玲珑。又有卓锡家,旧传僧湛庵遇大旱无水供浴,乃以锡杖卓地,泉水涌出”。此外,这方面历代也有许多名人游览后留诗为证。清代乾隆间福宁郡守李拔诗:“天外飞鸾奠海疆,肯教凤顶独朝阳。等闲矗立三千丈,百鸟回头不敢翔。”宁德知县徐梦发诗“百役经尘吏,过门一解鞍。频来无事忧,孤作有山看。留月不掩户,抬风长倚拦,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俱为赞美凤山寺景观。川中《汤氏族谱》亦有记载嫡孙愈烺所撰“凤山寺写景回文诗”。
  从以上之记录可以推见:凤山寺最繁盛时期应在宋、元、明和清初,规模最大时至少僧1000余人,据有关记载:永乐间凤山寺900多名和尚一夜间从人间蒸发,不见踪影。在宁川大地上有五大禅寺即“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即赤溪龟山寺、川中凤山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从这一排序中可以看出,凤山寺排在久负盛名的支提寺之前,可见其在闽东佛教界的地位。据传说:凤山寺有一得道高僧蒲斋和尚隐于山中蝙蝠洞修炼成佛,称“凤山佛祖”,后不知去向。
  旧址茶园上现还躺着一块元泰定四年(1327年)竖立的石碑,这块石碑有五平方米许,厚30公分,上面的两行字清晰可见,只是还不知道这一大石块的用途;大殿废墟堆中还有清光绪年间青石香炉一个,据说原来还有一个年代更久更大的青石香炉,现已不知去向;这一片现在已经是川中村茶园的废墟坪沿,到处可见旧寺的青石条。据村老言,在清理寺庙时清理出大量瓷器,由于是寺庙用品,所以村里人为了避讳,就把它埋于田间,现在以无从可考了。此外,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遗址处挖掘出大量刀剑,用于炼铁,8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村民在犁田时还发现一些铁锈斑斑的刀剑和不知名的铁器。遗址处还有一个石制脚盆,据言刻有“明万历间制”字样,后来被搬到村中一水井边用于洗衣服了。
  凤山寺曾经有过许多著名僧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卷八人物志方外篇所载十一僧,其中三人为凤山寺僧徒,分别是: 妙觉大师,唐中和间居凤山。开山建寺,凿石为柱,石不能开,匠告于师。封竹蔑鞭之,石随裂。舁(意:抬)之,不动,又封竹蔑鞭之,石随起。天旱无水,卓锡出泉。
  方广佛,俗姓黄,元时二十都梅溪人。从释,法名平麓。礼凤山僧云衲为师,戒行清洁。后徙居十五都方广寺,构石作龛。至正二年正月九日,端坐而化,遗言“十年一更衣”。旧志称“肉躯自如,座下鞋一双,并衣,十年一更。”岁旱,祷雨辄应。
  原勋,字大用,十一都人,俗姓李,蚤从凤山僧清溪,持斋甚严。明洪武五年,造普济、鸾溪二石梁,重建殿宇,开渠置田。进士黄世德记其功。
  关于计开莲峰书院膏火产额,今院中勒石立匾载:一、监生孙尔倚捐凤山寺田三十七石五斗五升,计租谷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一斤。(《宁德县志》P129)乾隆四十六年《宁德县志》之《学田》目中记载的学田土塅亩数:二、坐落凤山寺,土名哈洋蕉坑大王前,朝顶头、朝溪墘深坑、梧桐坑等塅,寺田六石四斗,岁收租谷五千斤,完正供银三两九钱八分,完租银二两五钱四分。
  而据载那时宁德县全部学田数是21石5升,凤山寺拨送额占全部的30%强。这一比例或许能从侧面说明凤山寺的规模吧。
  清康熙年间(1661—1722),汤氏十九世祖世清、世泽兴建祖厅,立柱、上梁时“适逢远处地震、波及凤山”,地动山摇。僧侣误以为占了他的风水龙脉。引发僧俗矛盾,一度发生冲突,告到官府。世泽据理力争,赢得官府认同。僧方败诉,心里有恨,遂采用破坏风水龙脉的办法,用长约60公分,直径16公分的铁杆一根接一根,从山顶打到山底,达到破坏风水的目的后,众僧先后离凤山而去。以后虽有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香火熄灭、寺院破落荒废。尚留下原“大雄宝殿”中16根石柱,长约4米多,粗有两人合抱,《周宁县志》中的相关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据《周宁县志》载:明初重建的凤山寺(1960年毁),正厅四根八角石柱长约4米,直径0.6米,雕琢精细。可惜这些很有价值的古迹文物,在1961年建设公路时,被推倒并切成条块运去做桥墩了。
  三、千年古村 万种风韵
  有着千年历史的川中村,文化积淀深厚。村巷里弄,曲径通幽;宗祠寺庙,高大宽敞;宫厅楼阁,温文古雅;七池九墩,古井遗址,点缀其间。值得一提者甚多,至少有如次几处: 川中街元末明初始建,以后不断拓建,到明中期基本成形,街宽2.5米许,长近700米,整个大街由五六个“卐”字角连接而成,把街道设计成这一模式,估计是起“压胜”的作用吧;街行至众厅门口处有一个三角池,可能是为消防设计的;众厅正面外墙处建凉亭一座。有杂货铺,屠宰店,面食、粉干、糖果、鲜货、豆腐、光饼、药材店,及编织、剪纸、制作灯具、花生糕饼摊点,还有算命卜卦、择日子等等300左右个做小生意的地方。两层楼高铺面的古街曾经因为处于通往建瓯(上府)和东洋的交通要冲而一度繁荣过。那齐整的下为土墙,上用杉木板搭就的或全部是杉木板制作的众多被岁月磨得光洁透亮、纹理毕露的铺面就是很好的佐证;部分铺面下是石块垒就,石块间的缝隙用水泥勾勒齐整,水泥板盖面;还有下面部分是砖块,上面用厚木板;这各式各样的铺面组成了一个时代变迁图。如今的古街已然失去了曾经的荣耀,那石条、土墙、木板相间的古街两旁的房屋和被水泥铺就的平整的街面,正亲身体验着时代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
  汤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三甲外宗厅,俗呼房头厅,坐艮兼寅。清嘉庆五年(1800年),汤思齐裔孙扩建成前后两座,第二次重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第三次重修于民国3年(1914年),第四次重修于2000年。大门上的“善积大—”四个大字透出儒释精神之精髓所在,两边一副对联“祥征玄留家声远,派衍中山世泽长”苍劲有力。据老者言,原联是“万里风云开礼乐,九天星斗焕文章”;又是礼乐,又是文章,儒气十足,应该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吧。面前坪291平方米,存留四块旗杆夹石,一对石狮。祠堂高9.7米,宽18.15米,深28.12米,占地面积1017平方米,建筑面积726平方米。这一砖木结构的祠堂,柱梁式,上下两厅,中天井。上厅正中供奉始祖塑像,面前木质案桌,两边安放列祖列宗神主牌;梁上悬挂“进士,文魁、选魁”等金字,原有出自名家手笔的匾牌20余块,全部毁于文革时。下厅门楼连戏台,化妆室。天井左右两侧是小楼。此外,内还设厨房,老人娱乐活动室,宗族议事办公室。
  文昌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炳文、华林等四位秀才为首兴建的。坐巽向乾,前后两座,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前座八角造型,三檐斗拱抬梁式,木砖瓦结构,天花藻井,造工精细,彩画优美;阁楼上供奉“奎星君”。后座硬山屋顶,抬梁台式木结构;为“梓潼帝君”祠。这是古村落提倡“耕读文化”思想的标志性建筑,古为川中生员读书场所,通过之传承孔子思想,督促后代儿孙勤奋读书,好学上进,实现“修齐治平”思想。1998年重修后,留做川中小学图书馆。“昌阁荒废今修就,几百年来古色香,古迹遗存承保护,传留后世纪先功”。
  延寿宫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分上下厅,中天井,下厅门楼为楼阁式,连接古戏台,原有化妆室,两边小楼(后被糖厂占用)。上厅正中供奉“通天圣母陈靖姑”神像。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奉祀的场所。几经兴废,屡毁屡兴,现于2007年重修后,更换新石柱,门前增添石狮一对,屋顶泥塑“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宫内壁画有“松鹤延年”、“满蛟拜塔”等各种人物图案,此外,还有木雕、花卉、鸟兽,雕梁画栋、工艺精美、规模宏伟壮观。
  祖厅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38-166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四楹柱梁式,上下两厅,中天井,前一大门,两旁四小门,路为丁字型。屋顶泥塑“双龙戏珠”和“鳄鱼吐亭”。梁壁间雕刻各种花卉鸟兽以及“二十四孝”人物图案,工艺精美壮观。这座古建筑几经磨难: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失火,祖厅烧成平地,一片瓦砾废区,同时烧毁民房16座;乾隆十三年重建。民国36年(1947年)因年久失修,椽烂瓦漏,频临倒塌,于是第三次重修,2001年再次重修,都在原型原样基础上进行。现拓宽门前坪,增添石狮一对,增建左右凉亭两座,石柱、石凳、八角凤凰池绘画“八仙过海”图案。村民村老休闲、假日多在亭中下棋、讲书,谈经、论道。门前一口半月形水池,放养锦鲤以供观赏。
  川中村早有“七池九墩”的传说,七池中至今只在祖厅门前的半月池还存在,其它诸如湖池、环头池、三角池等已不知所终了。九墩诸如七星墩、大王墩、石狮墩、吉云墩等都因各种原因彻底隐迹埋名了。
  古井上古祖先迁居择里首先要看水资源如何。川中古井已是千年古迹,也是十里九村的特色,源深流隐,位高质优,在冬枯夏旱季节,取之不竭,寒暑水温不变,数九寒冬水温如汤,热气腾腾,三伏酷暑,水冷如霜,刺骨冰凉,清澈见底。现存有殿厝井、后门庄井、下厝井、祖厅边井,以及厝旁屋内不知名的井20余口,可供几万人常年饮用。现在虽被池压管引的自来水所取代。
  此外,汤耳故居遗址现尚存一对唐代石狮,虽往历千余年雨雪风霜,总体保存完好,是其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该石狮之造型与福安廉村薛令之(开闽第一进士)故居门前的一对唐代石狮子完全相同,确认为唐代文物。
  四、村里村外 古桥四座
  多桥的年代,在这穷乡僻壤的乡村间,至少能印证两件事:有钱,有善心。桥是一篇文章的段落,是诗句的空行,没有它,谁来把村落间连成篇,谁又能读出那篇散文的抑扬顿挫。川中村有许多桥梁,这些桥有的很厚,但内容却薄,有的很薄,内容却很厚。在众多桥梁中,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以下几桥: 三孔石拱桥大约是建于宋代,原址:北大路拱桥头左边,拱桥至今完整无损,在1962年建设公路时,被覆盖隐迹在公路桥底下。
  普济桥周宁最老的桥。位于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唐咸通二年(861年)建木桥,为全县有史记载的最早桥梁,也是宁德地区建筑年代最早的桥梁。据《福建通志》记载:比福鼎县秦屿的蓝溪桥、太姥山的望仙桥还早10余年,为全省唐代十三座桥梁之一。元至大三年(1310年)凤山寺僧庆禅师改建石梁,至正十七年(1357年)水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凤山寺僧大用再建石梁,万历九年(1581年)水毁后,后移址下游,改建高水位的木拱廊屋桥,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贼何富劫掠川中村时焚毁此桥。1985年村民再次募捐建石拱桥,全长40米,设净跨28米,1孔,宽4.5米。
  何姑桥位于咸村镇桃源溪。清初由咸村何姓姑娘捐金建造木拱廊屋桥。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支提寺僧在桥两端各竖石碑一块。嘉庆十六年(1811年)焚毁。十八年二月,由孙正卿、黄芳礼1300多贯重建,当年八月竣工。1962年再次焚毁。1964年3月,由洋中村民孙必安等筹资重建,次年4月竣工,改名桃溪桥。全长34米、宽5米,木拱净跨27.6米,桥上建廊屋。1984年,改建石拱桥,1985年冬竣工,复原名。全长39米,高16.5米。石拱单跨30米,桥面宽5米,两沿设石扶栏。
  鸾溪桥周宁最早的石拱桥。位于咸村镇川中村,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圮于水。明洪武五年(1372年)凤山寺僧大用重建,全长30米,共2孔,净跨个10米,宽3.6米。万历九年(1581年)因山洪暴发河流改道,废为旱桥,改在新河道设石磴。清光绪七年(1881年)设建木廊桥,光绪十年水毁。民国8年(1919年)村民汤华园、汤华锭、汤洪灼等募建石梁桥9孔,改名凤洋桥,民国32年水毁。1969年建公路时原桥拆,另建公路桥。
  五、村前村后,古亭三座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陈益撰《江南古亭》)。在川中境内就有十几座:南去有岭头亭、姑婆亭、马安亭、坊亭;北边有碑头亭、虎腰亭、佛塔岗亭;东去有梅山亭;西去有长源洋亭。旧时,路亭是远路客商,来往歇息、避雨、乘凉的场所。相送至亲好友到路亭赠言话别,文人秀才题诗造句,以发心中情怀。这些路亭以实用为主,多为土墙木屋。内设坐板以供过客休息,门框间设突榫或凹槽供搁小扁担,柱间订钉供挂行包。亭边设厕,既可提供方便,又可积肥。其中值得一书的有三座古亭: 仪凤亭在川中村拱桥头边。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建。民国8年(1919年)3月重建。重檐歇山顶木构,正方形,边长6米,高6.5米。四围空敞,兼为盛夏消暑之所。
  长门洋亭在川中至咸村的古道上有一座八角亭即长门洋亭。该亭土木结构,建于清嘉庆元年,1986年重修。以前每年从立夏至重阳,村里指派一名村民,在亭中烹茶招待方圆左近过路客人,深受好评有诗赞曰:“虽是一件平常事,每到亭中忆旧时”。
  坊亭周宁县唯一由官方修建的纪念性坊亭,又称皇恩亭。位于咸村镇通往宁德古道的何姑桥下游左岸。清同治四年(1865年),宁德县奉旨为川中监生汤日坛妻黄氏安人百岁五世同居,儿孙拔萃,钦赐竖坊价银而建。亭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南北长6.5米,东西宽6米,高7.5米。飞檐斗拱,粉墙彩饰,极为精致。北侧门额有“奉旨旌奖百岁动帑建坊”直匾;南侧门额有“七叶衍祥”横匾;墙间有字画,亭内西侧建佛龛;东侧竖“百岁五代坊”;中为通道;亭边设坐板供行人憩息。公路通车前,亭内有专人供茶水及小卖品。公路通车后行人稀少。
  附碑文: 敕封黄安人者,水漈岁贡黄瑾次女,川中汤清河孙媳,荆轩次男监生日坛妻也。时年九十五岁。长男州同长仪年七十四,次监生长喜年七十二,次监生作诰年七十,次贡生长洸年六十,皆白发盈头;阶前舞彩孙曹十一人,长式敷胶庠食饩、次卫千华崚,次职员华巎、次监生华峤、华嶷、华岫,馀皆业儒;曾孙十八人,长监生步升、次儒士开纲,馀尚幼;元孙光恩、光泽。堂上百龄寿母,门内五世同居,和气充积,蒸为庥祥。余与黄向润、黄邦诰、汤炳文等宴集其家,咸致贺曰:君家兄弟备天伦乐事,不仅家庭庆且为邦国光,宜达天朝以旌人瑞。州同兄弟始而谦让,继而乐从。于是具禀宁德县两学陈鸣昌、吴炳潾,牒移宁德县吴皞飏,申送福宁府舒英,通详司、抚、督三辕,具加看语,极其褒彰,敬录督部堂奏章,则安人懿德毕见矣。其题奏云:“谨题为遵例举报事,该臣看得宁德县故监生汤日坛之妻寿妇黄氏,生于乾隆三十三年至同治元年,年九十五岁,赋性冲和,持家恭俭,昔事姑嫜承颜悦志,今贻孙子绕膝胪欢,五叶绵延,极人伦之乐事;百龄渐届,信天赐之纯禧。皆由圣泽所涵濡,笃生人瑞;宜荷恩纶之宠锡,用表休徵。据署福建布政司丁日健详请具题前来,臣复核无异,除册结图送部外,谨题请旨,恭候纶音”。至同治三年,九重恩诏,丹凤衔来矣。封黄安人;恩准百岁;钦赐彩缎,竖坊价银,锡额曰:“七叶衍祥”。安人扶杖拜旨,时精神尚健。越年仙逝。丧葬已毕,敬遵圣旨,建坊当道,以彰天子之赐;中峰高耸,表圣德之巍巍也;四面卫之以墙,奠皇图之巩固也;宏敞其亭,憩行人蔽风雨,推圣恩之广庇也。安人获福寿之全,受朝恩之渥,虽曰荷一时之光宠,诚足百世之伟观也,谨记。
  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阳月吉旦
  夫姻侄陈颀清顿首 撰
  房愚侄汤之铭若新氏书
  六、青砖青瓦 明清古居
  川中村现存明清建筑古民居50余座,分别坐落在后门庄、石门巷、下厝弄、大夫里、后门厝等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也有大门向东。多数是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部分土墙,也有下半部土墙,上半部空心砖墙。结构格式基本是:门楼厅,青花岗石制的迎门石门、倚石、梁眉,磨凿光洁,镌刻对联、吉祥图案等。照门,亦称二道门,入门是其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作为屏蔽,使人无法窥见宅院内部,作为标志,既是本宅院的“徽记”,又给人以空间变换之感。因所处位置之显要,建造之材料、造型等都十分讲究,或作书法,或镂空精雕细刻。一般平时关闭,人们进出要绕左右偏门及走廊只有贵客光临或办喜事等才开启。由偏门入则到了两厢房,规模大者厢房有三间,中间一间是花厅;两厢壁雕花窗格,或描绘历史人物典故,或雕刻飞鸟虫鱼,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时时刻刻耳闻目染,养成教育随处可见。屏风后即两厢房间是前天井,面积数平方米,围以青石条,底部铺以三合土;有的民居还在天井中放置大鱼缸、石花台,或养鱼或种花;天井上方照壁常描边绘画,请书法名家题字。正厅高大庄严,有的正厅上方有两层楼板,据说是为了防止楼上行人走动时灰尘掉落,正面照壁前一般有几桌,几桌前放有八仙桌,两边各放太师椅两条,太师椅中间有放置茶杯等的小案;正厅两侧的房间一般有八步床。过券门就到了正后厅,正后厅丈余还有后天井,天井左右有高1米许三合土围廊中间空出,天井中一般也有大鱼缸、石花台。通过回廊到达两侧的偏榭。有的民居沿墙边设一米宽暗弄通前厅,称为走马弄;据说这暗弄专为妇女而设。旧时男女不平等,女人不能在正厅随便行走,须从暗弄而行。此外,房屋的廊沿、檐口、桅柱、窗棂、门楣,到处可见雕刻的吉祥图案:蝙蝠、喜鹊、牡丹、莲子、白鹤、梅花、如意等等。房子一般三层,规模有四楹、六楹、八楹,特大的120间,有三座透后,比邻连接,前后相通。屋深间多,安静实用。有些房子有对联和牌匾,对联有“莲开九品松千尺,鹤有双清凤伍伦”,还有许多修身齐家的诗句。
  在这些古民居中颇值一提的有门窗、屏风、大鱼缸、水井。门窗有些房门中间或者上部上还保留着精致的透雕图案,有牡丹、松鹤、梅花、喜鹊等雕刻,栩栩如生,这些图案等能保留得这么完好,也应证了当时主人对建房的质量要求和其后代的保护得力,同时,雕刻这些图案也是主人对梅妻鹤子和福禄寿喜财的追求。屏风:大厅正面有一描绘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和福禄寿喜财等体裁相谐音的大屏风,各式各样,精美致极。大鱼缸:许多古民居中的前后天井中都放置着大鱼缸,有的高1米许,直径0.8米;有的高1.2米,直径1米;有更高者高1.5米,直径1.2米。这些大水缸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消防,其次还可以养鱼以供观赏。水井:特别是百二间古民居的水井,源深流隐,位高质优,数九寒冬水温如汤,热气腾腾,三伏酷暑,水冷如霜,刺骨冰凉。据村中老人所言,开这一水井时,挖了二十余米到一处巨大石板,工匠们便在石板中间开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眼,然后把当地硬度最大的古丁木放在火堆中焐热,放入石板眼中,在木头上泼水,通过木头膨胀爆裂瞬间的爆破力挤破石板,引出泉水,据说吃这一井水的人身高体壮,孔武有力,个个是练武的好材料。一些古民居中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围屏、桌屏、瓷器等。
  此外,许多古民居有较强的安全防卫意识。虽然每栋独立成座,但三栋或两栋又通过外围墙成为一有机体,只要将大门一关,外面的人就无法进入,每座间有过道相通。厝内仓库有粮食,井内有水,柴房内储有柴火,菜园里有菜,还自养有猪、鸡、鸭等,即便外面包围一两个月,这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确保厝内人生存无虞。特别值得一体的是消防功能,主要建筑皆“砖墙包栋”即砖墙墙顶高于房顶的盖瓦。
  七、纯朴民风 淳厚民俗
  川中村,风淳俗朴,村民多数姓汤,都是“一公之子”,老年人常按“长幼有序”的古训称呼,倍加亲切,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村民全部信奉佛教,崇拜神佛,逢年过节仍旧保持旧时代的地方色彩。婚丧喜庆,各种习俗正在不断排除陈旧的迷信方式,保持民间先进文化精华。
  掸尘川中村的新年也是从“掸尘”开始,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冲洗板壁、粉刷墙壁、清洗家具,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清理干净,也许这一过程也包含着驱鬼避邪的目的。“掸尘”一过,就到腊月二十四的祭祀灶神爷活动,灶王庙的灶王爷相传原为天宫中玉帝神厨,名为宋无忌。
  灶神爷灶神爷乃一家中主管锅灶之神,民以食为天,而灶神爷就是管吃的,所以他是家中的主要神灵之一,必须侍候好。于是,吃过晚饭,人们开始收拾碗筷,把锅灶洗得一尘不染,然后贴上从街上买来的年画或对联,摆开香案,排开果品、甜点、面条、酒等等,焚香点烛,燃放鞭炮,这时,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沐浴在一片喜庆之中。在这举家欢庆之时,灶神爷也开心的笑着上天汇报工作去了,来年一定会给该家带来吉祥幸福。
  守岁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也聚在一起守岁。有的人在看联欢晚会,但大部分人在聊天,因为分开一年时间了,有许多话要讲,有许多经验需要交流,有许多计划需要进一步评估,还有调查市场、协商融资等等。事情很多,但时间有限,所以只好争分夺秒了。大年三十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也是新一年工作酝酿的开始。一过12点,全村都响起鞭炮声,此时也有一部分人成群结对的到寺庙、祠堂烧香、许愿,请各路神仙保佑来年大吉大利。到第四天下半夜另时,村里一声铳响,全村村民自觉停止赌博,各自安排新一年的计划了。
  接春以时刻为准,预先摆上烛台香案,供上新鲜水果,家酿美酒。时辰一到,燃放多多的鞭炮,意为一年四季春为首,春到人间福进门。也是岁的开端,要珍惜光阴。春节四天为期,老小同乐,尽情唱歌、跳舞、下棋、赌博。
  请林公正月十五本是元宵节,放花灯。现在川中村是迎请林公,叫月半节。林公名亘,生于宋代,周宁县杉洋村人,汤家女婿。为民除虎患有功,死后被尊为神。在明朝正德年间敕封“忠平候王”。每年正月十四,川中村老(福首)组织集中几百人(多则千人)迎请林公队伍,到杉洋林公宫,十五日早晨返回,抬着香亭,敲锣打鼓,铳炮齐鸣,龙腾狮舞,热闹非凡。
  戏类川中村的汤氏宗祠、大众厅等都有戏台,演出活动也比别的村多,一般在冬至左右。来村演出的大部分是京戏班,也有用周宁方言演出的评讲班,闽剧班和挑戏(即提线木偶戏),村民也自编自演一些京戏。这些演出由喜首负责,村民及领村村民可免费观看。也有商业性演出,叫卖戏。请来的戏班,艺术水平较高,行头也较新,一般都连续演出三、五天。此外,还有庆祝某为神的生日,成道日或求某神保佑而请戏班演出的叫“神戏”,免费给大家看,频繁的宗教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戏剧的演出,俗信要获得神灵的欢心和庇佑,除了献上丰盛的祭品和虔诚的礼拜外,还要“演戏酬神”、“演戏媚神”、“演戏娱神”。对于百姓而言,演戏的主要目的则在于祈求神灵保佑,祈福禳灾。到土改前后,自编自演主要将现成剧本改为京剧演出,如将歌剧《白毛女》、话剧《血泪仇》改为京剧,经两三天排练即可演出。
  盘诗川中村的小孩的盘诗也是较突出的,一些人能即景成诗。所盘的童诗其平仄律接近于绝句。要求一、二句压韵而第四句则可不一定压韵。小孩还喜欢讲故事,听事故,“填奎”(猜谜)及结土灶(过家家)、铸锅、踢键、拿蒙(捉迷藏)、跳绳、老鹰抓小鸡、打奎(女孩玩石子)、钩香脚、学做戏、坐轿、娶亲等游戏。大一点的男孩会自制一些乐器玩,如哨笛、笛子、萧、京胡等;大一点的女孩则学绣花、学哭嫁等。
  此外,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习俗。
  八、人杰地灵 能人辈出
  川中,山明水秀,孕育代代子孙,在家固守祖宗家业,做个勤劳、诚实的铮铮汉子。川中是个古老的山村,历来男耕女织,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安贫乐道的日子,尊上“诗书有益子孙读,朝中无人末做官”的祖训。自唐朝以来,历经千年,为官者很少。
  历史名人首推汤泽,字普济。唐大历年间(766-778)进士,官至太师。时值唐朝中期,自安史之乱到藩镇割据,内乱征战多年,奸臣当权,互相残杀、宫廷腐败,“忠臣无处施展治国之日,良将身无解甲之时”。受命于危难之际,奉旨守闽,后告老还乡。汤耳,字闻之,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8)进士,任长溪县知县。汤鼻,字知之,唐德宗朝进士,任晋陵知州。汤寿禄,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山东登州府知府。汤宗诚,字明夫,明洪武八年进士,任应天府上元县知县。汤缤峰,清咸丰五年(1855年)覃恩进士。汤亦连,清嘉庆间福建布政司理问。汤华林,清嘉庆间宁德知县。汤日材,清道光间直隶州州同。汤长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丙申科进士,未能为官,在家任教多年,至老而终。
  在大革命时期,川中也有许多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如汤洪成、周家安、汤光壘、汤宜勤等30余人,在抗日战场上、在渡江战役中血洒疆场,以身殉国。已被评为战斗英雄、革命烈士名垂青史。
  时势造豪杰,新时期川中村也名人辈出,据调查有汤红潮、汤春景等当代处级以上干部30余人,汤善同、汤涌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多人。经商在外资产百万以上经济能人200余户。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600余人。
  近几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才干的位置,一些放牛娃,一介平民现在变成富甲一方的巨商,拥资百万,为报效家乡,在旧村的基础上建起新的小学,四层教学楼一座,16个教室,1400平方米。拓宽操场3000平方米。新建村委办公楼三层一座,三个会议室,12个办公室,400多平方米。新建南门环城水泥路,路宽16米,并安装上霓虹灯。新建民居400座,12万平方米。新建人民会场,中坂万木林公园等。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绍旭
责任者
郑勇
责任者
萧华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