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筑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42
颗粒名称: 四、建筑特点
分类号: TU-86;TU2
页数: 8
页码: 189-196
摘要: 建筑特点本文章包括:建筑类型、建筑平面布局特色、建筑技术特点、建筑艺术特色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建筑特点 半月里村

内容

(一)建筑类型
  半月里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是宫庙、宗祠、民居、桥梁、陵墓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居民建筑。
  1、宫庙
  半月里雷氏民众多元的宗教信仰主要体现在两座宫庙建筑中。其对佛教的尊崇主要寄托在永庆寺中,而对道教、民间信仰诸神的崇拜则主要体现在龙溪宫中,其中尤以龙溪宫的成就更高。龙溪宫,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戏台、天井、大殿、神龛组成,戏台两侧设阁楼、看台与楼梯。据雷氏谱载,该建筑系雷志茂特延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而成,工期一年有余。该建筑主殿梁架简洁,以丁头拱承托梁、枋,补间铺作施连续的倒“人”字形斗拱,拱上再叠加一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戏台上的方形藻井工艺考究,以出三跳斗拱承托藻井,转角斗拱工艺复杂,形成既呈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斗拱用料较大,做法比较大气、规整,体现出非同一般的气势,是畲族建筑当中比较少见的精品。目前该建筑是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祠堂
  与学堂祠堂是半月里现存古建筑的重要代表。它是半月里村落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既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族宣传、执行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点;是族内同宗婚丧嫁娶,考取功名的仪式举行地,也是他们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心;更是炫耀杰出族人、悬挂匾牌的纪念堂。雷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兄弟合资兴建。该祠座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美观。该祠细部做法极为考究。门搂飞檐翘角,灵动轻快,中悬匾额“雷氏宗祠”,两侧灰塑彩画讲究,背面中悬匾额“世德作求”,两侧灰塑彩画装饰,可惜保存不完整。祠内梁架木雕工艺精湛,大厅前廊出檐以出四跳的丁头拱承托,小斗呈花瓣状,托檐部分斗拱两侧做雕花雀替,形似凤凰展翅,优美动人;廊前一对垂花柱,柱头呈南瓜状,寓意多子多福;前廊卷棚顶以抬梁、斗拱承托,坐斗雕成狮子、大象等形式,栩栩如生,动感十足;补间施连续的倒“人”字形斗拱,拱上再叠加一斗三升的斗拱,坐斗和小斗均雕成花瓣状,甚是精美、雅致;该建筑的木雕是当地木雕工艺的杰出代表。祠内彩画也不逊色。大厅神龛裙板及内壁九幅工笔彩画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古朴、淡雅、细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祠内尚存清道光二十八年秋雷世儒为宗祠亲书“凤山衍庆”匾额,该匾额长3.2米,高80厘米,阳文,匾中风山则指畲族祖居地“凤凰山”恰是高辛帝鼻祖之地。
  祠旁原建有一座堂舍,作为学堂之用,延聘名儒从事子弟教育,可惜现状比较残破。
  3、民居
  半月里现存较好的民居建筑有10座,基本上是清乾隆、雍正与道光间的建筑。其中雷世儒宅、雷加上宅与雷位进宅是保留最好的几座民居。雷世儒宅。建筑面积701平方米,规模宏伟,是当地现存体量最大、最讲究的一座古民居。出于风水上的考虑,该宅主体坐西北朝东南,但大门开在东面,这是当地常见的一种布局方式。大门外设门埕转折向南方向另有一座门楼,门埕北面与东面原有一座二层的小姐楼与书楼,空间丰富。可惜小姐楼已倒塌,只余残垣断壁,书楼也已被改建为二层的红砖楼。该宅主体由前厅、天井、大厅与后天井组成,共38间房,126根柱,现主体格局保留完整,厅堂空间高敞明亮。建筑细部讲究。大门双墀头夹峙,立体突出,引人注目;门额中书“海阔天高”;大门与墀头灰塑彩画古朴、淡雅细腻;封火墙为马鞍状造型,线条苍劲有力,极富动势。宅中为抬梁、穿斗穿插式构架,梁架穿枋为双鳌相戏状,以丁头拱承托,富有地方特色;大厅前廊出檐以出四跳的丁头拱承托,小斗呈花瓣状,托檐部分斗拱两侧做雕花雀替,形似凤凰展翅,极为优美;补间部位木雕五福、福、寿等题材,做工精细,组合方式巧妙;大厅两侧神龛上的挂落木雕花草题材,也很精细、生动,镂刻恰到好处。该宅具有较高的建筑与历史文化价值。 雷加上宅。系清嘉庆年间建,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布局,俗称“六扇厝”,四面墙体为青砖空斗墙。建筑主体依次由石台阶、门楼、门厅、前天井、大厅与后天井组成,整体布局大气、合理。 该宅细部做法极为考究。大厅梁架、神龛与窗扇的木雕手法与雷世儒宅大同小异,只是大门门楼双墀头夹峙,立体突出,墀头灰塑彩画精美,色彩鲜艳,造型生动逼真,比之雷世儒宅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门上挑出披檐,以出四跳的丁头拱承托,披檐后以马鞍形的山墙作为门面的背景,气势恢宏;宅内天井前的照壁飞檐翘角,卷草题材的恢塑细致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与历史文化价值。雷位进宅。系清道光年间建,座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其建筑形式、布局与细部做法与上述二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南向照墙,大书“福”字,四角灰塑蝙蝠,较有特色。
  4、其他
  双福桥,位于村落西南面,龙清溪溪尾。该桥是一座石拱桥,桥面为鹅卵石铺设,为雷世儒夫妇五十双寿那年出资所建,曾是连接龙清溪两岸的重要纽带。桥头有一座小土地庙。
  古堡墙与堡门,原为村内重要的防御工事,现大部分倒塌,仅保留一段堡墙与一座门。
  古墓,现村对面的山上保留了半月里文、武秀才,以及雷文寿、雷志茂等历代先祖的古墓。
  古树,村内有五株树龄在二百年以上的古榕,浓荫蔽日,给村落带来了优美的景观。
  (二)建筑平面布局特色
  半月里的民居建筑布局与霞浦、福安等宁德周边地区的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的组合单元,入口朝向比较讲究现存的民居平面基本组成单元一般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建筑基本上都是坐西北朝东南,而门一般都开在东侧面,即以民居的左厢房为门厅,转折进入宅内,这种布局是雷氏祖先基于风水考虑而定下的形制。三合院天井前为照墙,而四合院天井前建一廊厅。大型民居的正屋面阔一般是五开间,“一明四暗”布局,小型的为三开间,两侧厢房或廊庑;后堂一般也有一个狭长的小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建筑因山而建,所以进深大不太深,以一进、二进为主;面阔较大,大规模的住宅主体两侧还加建侧屋或侧廊。半月里民居还有一种布局形式比较简单,“一明两暗”形式,不设天井,一般用于后期建造的小型民居之上。 主轴对称,次轴不规则,整体布局灵活。半月里民居一般因地制宜,根据占地情况展开平面布局,但主轴都讲究对称布局。在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比如门厅、正屋等。并在地形许可的情况下左右灵活布置侧屋,使得建筑整体平面不规则,灵活复杂,但依然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以天井为单元组织单体建筑,但民居的中心是厅堂。以天井为基本单元,布置主屋、两厢和门厅,是我国民居建筑布局的一个共同特征。半月里民居也不例外。天井较小,两厢各有廊道通往厅堂。这里天井既是交通联系的媒介,也是厅堂空间的延伸,同时还是整个民居住宅采光、通风的主要来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半月里民居的天井在整个空间序列中显得比较小,这与当地日照强烈,建筑遮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避免太阳直晒,厅堂的进深一般偏大,空间宽敞,出檐深远,广设外廊,使阳光不能直射室内;再加上前后小天井的流通,厅堂既能遮阳避雨,又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所以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成为整座建筑的中心,这与北方民居有着很大的区别。
  民居一层空间敞亮,上有一至二层夹层。
  半月里地狭人多,因而发展起来的民居以楼房为主。一进门厅多为一层,后为天井,主楼一般1—3层,前配以两厢。主楼一层大厅空间高敞明亮,布置大气,一般作为家族内婚丧喜庆专用,两侧的暗间用做卧房;二至三层基本上是夹层,比较低矮,一般不用于住人,可以作为存放粮食、茶叶等物品的。两侧的侧屋可以作为附属用房,也可以作为下人居住的地方。子孙之中按辈分房,居住在大厝之中,整个家族亲密无间,是封建社会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理论秩序的一个缩影。
  (三)建筑技术特点
  1、民居建筑
  半月里民居结构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的典型特点,内部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结构,斗拱与房梁接榫无缝,外围围合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基本上不承重,体现了“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半月里民居的木构架主要采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以穿斗式做法为主,主要承重柱落地,而不承重或承重较轻的次要短柱则采用抬梁式的做法,构造手法极具地方特色。部分大型民居或宗祠为了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除了使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外,还在主厅的明间缝使用抬梁式构架,梁架用料硕大,做工讲究;空间高敞明亮。一般民居用材都采用老油杉,不施油漆,保持原木本色。梁架简洁,一般将穿枋做成双鳌相戏状,补间施连续的倒“人”字拱,拱上叠加一斗三升的斗拱;大厅廊檐一出三跳丁头拱承托出檐,斗拱两侧施雕花雀替,结合起来形式凤凰展翅;神龛挂落、窗扇等部位施以木雕,繁简得当,符合建筑的逻辑。
  半月里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居东南凉湿之地,温暖少寒,具有海洋性气候和山地气候的双重特征:夏季台风季节是的多风多雨,以及山地气候的乍寒乍暖。在这种条件下,民居建造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为了便于通风,室内外空间多互相连通,门窗洞口开得较大,并且大多数厅堂及堂屋的屏风格扇多是可拆卸的。为了避免太阳直晒,房屋的进深一般偏大,出檐深,广设外廊使阳光不能直射室内;在房间的前后都设有小天井,加速空气对流,使房间阴凉。为了便于排水,房屋做成坡顶,坡度在30度左右;为了防护房屋前后墙身,民居大多数用悬山式屋顶,除了出檐较深外,楼房分层处都设有腰檐;为了排水顺畅和保护墙面不受雨淋,围墙和封火山墙都设有瓦顶,在山墙的门窗洞口上设有雨披。也有一些民居采用硬山顶,但不管哪种屋顶,两面山墙往往都采用封火墙,以便防火。半月里夏季空气湿度较大,物品容易发霉腐烂,石头上也常出现冷凝水。为了不影响房屋的使用,通常将卧室房间的地面架空,住宅中设阁楼放置日用品,木柱底下设石柱础等方法来防潮。
  2、民居建筑的墙体材料与形式
  半月里民居的墙体有内墙与外墙之分。外墙材料形式多样,一般正面或沿街一面使用青砖空斗墙,而且将墙体处理马鞍形的封火山墙,线条夸张优美。其余不显眼部位的墙体则以夯土墙为主,也有部分殷实的人家全部采用青砖空斗墙或采取夯土墙分段砌造的做法。
  半月里以黄、红壤为主要的土壤,非常适合夯实成墙。这种夯实的粘土墙坚固耐久,防水吸潮性能也好,是理想的民居墙体材料。山墙的分段砌筑也很有特点。这种墙体由石、土、砖三种材料依次砌成。通常做法是,在勒脚以下部位由蛮石或卵石叠砌成石墙,其上用黄、红壤土夯成土墙,外抹上三合土;大约在二层楼面以上的位置砌青砖空斗墙。这样由石、生土、砖墙共同砌筑的结构,既能承重,又能保暖、吸潮、防盗,是很好的墙体材料。这种土墙十分牢固,可以经上百年而不倒。有些民居的木构架已坍塌腐烂或荡然无存了,但房边的生土夯筑墙体却能久经风雨而不衰,巍然屹立,昂首向天,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半月里民居中也使用石材,不过大多数仅仅是在建筑的勒脚以下的基础和外墙基础等部位以及大门的护枢部位使用,建筑的梁、柱、楼梯、窗框一般不用。
  在半月里民居室内隔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板墙,这种方式比较普遍。半月里周边盛产杉木,以其作为木板墙,不施任何油漆,完全清水处理,暴露木质天然的纹理,极为实用、耐久、方便。另一种是使用木条夹板的形式。做法是先编木条,而后在木条板两侧抹上草灰,再将其固定在木版框中,这种墙就地取材,既经济简便,又透气防潮,十分耐用。
  (四)建筑艺术特色
  1、优美动人的天际轮廓线
  建筑的天际轮廓线是甄别和确定建筑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形体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线。它和它的背景之间的视觉对比程度,直接影响人对建筑形态的视觉感受。半月里民居屋顶大多数用悬山式屋顶,除了出檐较深外,楼房分层处都设用腰檐,从民居山墙面看,层层叠叠,空间层次感比较丰富,极富山地民居的典型特色。民居屋顶坡度一般在30度左右,但不是一个斜率,通常上部要求高陡一些,使雨水顺势急流,避免积水;下部的出檐则要求平缓一些,使雨水可以“吐”得更远。但如果出檐太长,势必影响采光,因此出檐做得向上翻飞一些,既满足了《周礼·考工记》“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又解决了通风采光的实际要求。
  半月里民居屋顶除了悬山顶外,也使用硬山顶,但不管哪种屋顶形式,居民外围都围一封火墙,其造型一般是马鞍形。其做法是在砖砌的墙上部做成马鞍形,脊顶做成水平短墙与马鞍形前后相接。脊背上覆瓦片,向下斜坡,脊角突起,两坡角也向上翘起,翘角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封火墙墀头做工精美,或灰塑或彩画或书法或将三者合一,其风格淡雅细腻,书法洗练,充满文化气息,丰富了民居建筑的天际轮廓线与表现力。
  2、建筑细部装饰特色
  半月里古民居细部装饰处比较一般,相对而言并非十分出众。其民居装饰较少使用砖雕与石雕,而以木雕和灰塑、彩画见长,极富地方特色。
  木雕:
  半月里民居建筑的木结构梁架做法比较简洁,少有雕刻,其木雕主要用在大厅梁枋间的补间雕花、窗户、雀替、神龛挂落以及神主牌位等部位。手法镂雕为主,雕工较细,图案立体生动。木雕题材丰富多样,不同部位放映的主题有所不同。补间木雕题材一卷草、花朵等为主,小巧精致。窗扇部位雕花主要用的是传统的题材,如鱼樵耕读、四季平安、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八仙以及历史典故等。许多窗扇中的绦环板部位与横窗部位木雕工艺尤其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如以三国典故为题材的雕刻活灵活现,而用龙和凤组成福、禄等字的构思更为巧妙、含蓄,让人回味无穷,显示出主人不俗的艺术修养。半月里龙溪宫戏台藻井的做法以及雷氏宗祠里梁架的木雕是其中的精品佳例。
  灰塑:
  半月里民居灰塑主要用在门楼与封火墙的墀头以及门楣、照壁等部位,做法考究,极富地方特色。灰塑以浅浮雕见长,少数圆雕,多数使用彩绘,所以居民外立面气派精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半月里民居灰塑主要以动、植物题材与诗词书面等题材为主,少数反映历史典故,比如五福临门、福寿双全等题材的灰塑,构图巧妙,技艺精湛。
  彩画
  半月里的彩画主要与灰塑一起用在门楼与封火墙的墀头以及门楣、照壁等部位。雷氏宗祠的彩画与众不同,主要画在裙板与神龛中,以工笔彩画来表现历史典故,线条清晰,色彩鲜艳,人物神形毕现。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