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落布局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41
颗粒名称: 三、村落布局与结构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88-189
摘要: 半月里村坐西北朝东南,背靠青山(当地人称为酒瓶山)为主山,这种“枕山、面屏、环水”的布局,使得半月里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半月里民居的布局是从高处(也就是月弓部)开始呈点状发展的。半月里村落的街巷基本上是以民居为中心自然形成的。村落以一条主干路从村部通往山坡上的祖厝,其余的小巷与此垂直相交,呈基本平行的姿态排列,比较规整,组成了村内有机的道路系统。
关键词: 宁德市 村落结构 半月里村

内容

半月里村坐西北朝东南,背靠青山(当地人称为酒瓶山)为主山,主山后又有祖山,“来龙去脉”连绵起伏,村落两侧的山体体量较小,但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作为半月里的护砂,深合《博山篇·论龙》中说的:“托护多缠多,龙神大贵。”村落前有龙清溪蜿蜒流过,溪流的对面是一片宽阔的田野作为明堂,明堂后是小山延绵,两侧两座清秀的小山包拱卫,形成前抱的形式,村落正好位于山环水抱的“龙气会聚”之点上,正符合古代“风水”讲究的后有靠山,前有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住基宽坦,水口紧锁的原则,实为“发福发贵之地”。
  这种“枕山、面屏、环水”的布局,使得半月里周边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依据山形特色,深谙风水之道的雷氏先人雷志茂在选址时就定好了将村落发展成半月形的规划,而隔溪相对的农田也被周围的山体包围成另一个半月形,正好隔溪合成一个圆形,寓意圆圆满满。而龙清溪蜿蜒穿过这个“圆”,将其划分为阴阳鱼的形式,象征着阴阳和合。
  半月里民居的布局是从高处(也就是月弓部)开始呈点状发展的。雷氏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入半月里,真正开始发展是在清雍正年间,其时雷志茂在外发达后回村为从兄看风水并建起四座大厝,兄弟分居,同时还兴建了雷氏祠堂、龙溪宫。当时这座大厝与雷氏祠堂都位与山坡的高处,龙溪宫则位于龙清溪畔。其后雷氏后人就以宗祠为中心,开始沿山往下发展,并在乾隆嘉庆年间围起了堡墙一护卫家宅的安全,现在村落里还保留了一段昔日的堡墙与城门。这种布局体现了以血缘为中心的家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布局的特点与强烈的防御性质,界定了村落内外的空间界限。
  清光绪以后,随着雷氏族人的不断繁衍,墙堡内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族人发展的需要,于是逐渐向堡外拓展空间,现存最后的几座民居比如雷世儒宅、雷加上宅就都建在堡外,而堡内的建筑却由于年久失修,逐渐破败。现在,霞浦往溪南镇的县级公路沿溪穿村而过,公路成为半月里人交通的主要动脉,陆续新建的民居也逐渐沿公路北侧布局,形成一种新的布局方式。纵观半月里村落的发展,可以看出一血缘为中心,同时注重地缘、因地制宜的布局形式。
  半月里村落的街巷基本上是以民居为中心自然形成的。村落以一条主干路从村部通往山坡上的祖厝,其余的小巷与此垂直相交,呈基本平行的姿态排列,比较规整,组成了村内有机的道路系统。村落主路的宽度大约4米,巷道的宽度大约2米左右,均以鹅卵石铺嵌,既美观又耐用,现保留基本完整,仅局部路段有所损毁。街巷断面原来为一路一渠,水渠日夜流淌、走街过巷,环绕各家各户的家门前,形成水街空间格局。现水渠局部路段堵塞、干涸,但其空间格局依然留存。街巷由于建筑密度大,距离相对窄小,在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曲折的墙面与跌落的悬山加披檐的屋顶的映衬下形成了幽街窄巷的格局。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