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历史与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40
颗粒名称: 二、人文历史与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8
页码: 181-188
摘要: 祖先崇拜原始的动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被传承衍化为祖先崇拜,畲族的盘瓠崇拜是一份古老的历史精神材料。霞浦县半月里畲族祖灵观念很强,半月里村的祭祀活动以家庭单位为主。已被客观原因影响而终止了许久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宗族和全村的集体祭祖活动重新恢复”畲族要举祭传说中的本族共同始祖,在半月里村尚留有雷氏畲族祭祖用的图、龙杖、香亭等祭祀用具“在现代形态的祭祀活动中”半月里就是以体现祖先崇拜意识的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的,宗祠中供奉着半月里先祖、始祖的牌位。
关键词: 宁德市 民俗风情 半月里村

内容

(一)宗教信仰多元化1.祖先崇拜原始的动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被传承衍化为祖先崇拜,亦即对自己祖先的敬仰、崇拜。在越系民俗文化中,畲族的盘瓠崇拜是一份古老的历史精神材料。霞浦县半月里畲族祖灵观念很强,普遍认为“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人子孙,当尽“报本追运之深心”。他们崇拜祖先,以此作为延续维系宗族体系的精神支柱。畲族引祭祖为荣。祭始祖又祭祖先,以此作为延续维系宗族体系的精神支柱。目前,半月里村的祭祀活动以家庭单位为主。较隆重的为“元宵”祭,此外还有“除夕”祭,“正月初一”祭,16岁时的“做樵”祭等。更有因社会发展,已被客观原因影响而终止了许久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宗族和全村的集体祭祖活动重新恢复。大祭期间,畲族要举祭传说中的本族共同始祖“盘护忠勇王”。据各地宗谱称“盘蓝雷钟四族”“一脉相连”,同为“盘瓠氏”后裔。在半月里村尚留有雷氏畲族祭祖用的图、龙杖、香亭等祭祀用具。在现代形态的祭祀活动中,在其宗教性的表达形式里,更多地投进了畲民的生命情念,亦即再生、净化、和谐理念。这些深层的民俗心理,古老而有常青。我们发现,半月里就是以体现祖先崇拜意识的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的。宗祠中供奉着半月里先祖、始祖的牌位,每年“元宵”祭,此外还有“除夕”祭,“正月初一”祭祀祖先等活动。同时,在许多普通人家中还保留着供奉祖先灵位的神龛。文革期间保留下来的雷氏族谱是祖先崇拜意识的一种反映。族谱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叙述昭穆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强化了宗族关系,而且起到了对族内子弟鞭策、警戒和激励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强烈的同宗、同族意识。
  2.崇佛信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民间影响很大。半月里人民对道教同样也是极为崇信的。据调查,半月里人崇信的道教神祗呈现多样化、功能性的特点,他们相信的道教神祗有天神、土地神、保生大帝、妈祖娘娘、田公元帅,不一而足,只要能护佑一方,人们就崇信他。同时,村里还有道士活动,为民间举行各种道教仪式。佛教在半月里的影响也不小。目前半月里还保留有龙溪宫、永庆寺等宗教建筑,足见佛、道在老百姓中的地位。
  3.重巫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古代施加者女称巫,男称觋。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在半月里畲族村仍然保留有巫术的传统,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畲族巫师为全村畲族保平安,祈神赐福的祭祝活动仍然保留下来了。
  (二)崇儒重教,名人辈出半月里的畲族人由于经常与汉族来往、交流,因而深受汉人的儒家思想影响,也非常重视对族中子弟进行儒家教育,鼓励他们参与科举考试,并对他们的求学活动进行资助与奖励。现雷氏宗祠旁半倾圮的古建筑原先即是雷氏族人的学堂,延请名儒教学,培养族中子弟,该建筑见证着半月里对儒学的尊崇与对功名的向往。无独有偶,雷世儒宅旁还专门建有一座书楼,供本家子弟攻读诗书。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半月里虽历史不长,曾经也出过文、武秀才共计五名,分别是: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这在畲族聚居村中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其中雷步缘是雷世儒的长子,雷步缘、雷步武是其侄儿,二人同时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宁府试中中秀才,雷步缘为武秀才,雷步武为文秀才,二人同科得中,一时传为佳话:“福宁管下半月里,畲民考试是步缘,文武秀才同科中,名声传出远远遥。”当然,半月里有一些人虽未参加科举考试,但也在当地声名显赫。
  雷志茂(大约生活雍正、乾隆年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喜文学,好地理(风水术),后至省城福州参加堪舆科考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深得堪舆名师黄龙学先生的赏识,于是拜黄龙学先生修习地理与奇门遁甲等数术,历时三年。学成后回乡,用地理之术为人救贫济世,屡有神验,声名远播。相传在雍正二年(1724年)陕西长安人张良弼到福宁任州主,得知前几任州主来福宁任职不逾二、三年均逝于任上,甚是顾忌,咨询当地风水先生,均说州郡后山乃棺材之形,不吉,但苦无破解之术。后张良弼听闻雷志茂年轻有才学,尤精地理之术,于是请其设法化解。雷志茂运用所学之峦头地理术,巧布风水局,制住棺材山。于是被延请为衙内的地理师兼事文书,助理州内事务。在雷志茂的大力辅助下,张良弼在州主任上政绩显著,民咸颂之。张良弼与雷志茂情同父子,此后张良弼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均与雷志茂一同到半月里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半月里的雷志茂祠堂还供奉着州主张良弼的灵牌。雍正八年(1730年)雷志茂回村为从兄看风水并建起四座大厝,兄弟分居。同时还兴建了雷氏祠堂和龙溪宫。雷志茂在教授子孙学文习武的同时,鼓励他们出外经营生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福建省主请去看地理,并留在省内三年,省主对其关爱有加,选了个李姓美人送给他做二房,这在畲族聚居地被传为美谈。
  钟学吉(1856—1924),清末民初白露坑人,七岁入私塾,二十岁便开始设私塾课堂,他结合教学,编写了大量的歌谣,其中杂歌有:《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他还根据本民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族中被视为“祖公歌”,在不少场合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还创作了畲族长篇民歌《长连正歌》即《哨鹊》歌,并编写出《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长篇叙事歌。《末朝歌》是钟学吉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该歌叙写了畲族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在畲族长篇叙事歌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他根据嘉庆七年(1802年)福宁府举行考试,发生“县书串通监生诬指畲民不准与试”的事件,畲族童生钟良弼愤然呈控上诉,官府才“例准一体应试”,对此史实编成的小说歌《钟良弼》,就畲民入学权利,反对民族歧视,追求平等公平的义举,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是由畲族作者根据有历史记载的畲族故事情节所编写的小说歌,在全国属首创,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时有“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因此钟学吉被闽、浙一带的畲民誉为畲族“歌王”。
  雷世儒(1823—?)(学名雷光华),自幼聪明伶俐,读书习武,十八岁在福宁府试中了武秀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福州参加武举人考试,由于雷世儒武艺高强,一路成绩优异,到最后一关射箭时,因主考作弊,导致最后一关失误,痛失武举人名衔。雷世儒不服,提出抗议,主考只好让其穿戴袍褂、翎帽在福州街上游行,以贺雷世儒之武艺高强。但半月里的子孙一直流传雷世儒是中了举人,袍褂、翎帽一直保存至今,1991年被子孙卖掉。雷世儒在习武之余还经商,将本地的粮食运送到福州贩卖,并从福州带回布料、金银首饰等,由于经营有方,发财甚巨,拥有田产480亩,同时亦在福州一带择徒授武。回乡后摹仿福州民宅的样子,建筑自己的宅地。建宅所用方砖、石料、木料、漆等均从宁德一带水路运到瑭膛头,然后人工搬运回半月里,建宅所用师傅及民工60多人,历时三年。建宅耗资甚巨,据说共花费了80担银元。此宅保存至今,是霞浦县畲族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建筑水平最高的宅第。世儒一生热心公益事业,救贫扶弱,在其夫妻五十双寿那年出资在村口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双福桥”,保留至今。
  (三)民俗风情半月里文化底蕴深厚,二百多年来畲文化和汉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1、春节祭灶:半月里祭灶时间不同其他地区,为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据说此俗与张良弼与雷志茂的故事有关。
  除夕:除夕夜,畲族叫“三十日晚”。除全家吃团圆饭外。家家户户在灶前的火塘中,燃烧起一段大而干燥的树根或木头要一直煨到大年初一,谓“隔年火种”,不能让火灭掉。
  正月:农历正月初一日晨,先放爆竹,后开大门,认为爆竹声能赶走一切妖魔鬼怪,一祈当年吉祥如意。全家人向祖宗牌位点香烛,表示不忘祖。然后小孩子给老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该日,畲族一般不去人家家里拜新年,民间禁忌来外人,特别是上午。如果有人来家,认为会带来晦气,是一年不吉利的预兆。其他禁忌也特别多。这一天不准担水、不动帚、不动剪刀、菜刀,都要讲彩话(吉利语)。
  新年期间(初一到初五),家庭事务均由男子料理。女的不烧饭,有男的负责烧饭。因畲族妇女和男子一样,整年上山下田干活,为表示尊敬妇女,让妇女休息几天。初五日早晨,要举行“送年”仪式。由当家男人领着子孙全面进行一次打扫。从大门一直到屋里,还有厨房、鸡圈、猪栏、羊栏、牛栏,统统扫遍。扫罢,再烧银纸,香烛,将所有垃圾送出村外烧掉,象征把全年瘟疫送走,保佑全家四季平安。然后,全家团聚吃糖茶,并放爆竹,表示年节至今结束。
  2、神诞。
  每年正月十五为薛元帅(薛仁贵)神诞日,两个神节均在前一天晚上供奉全猪、全羊,翌日辰时神不下殿,有执事请神扶体、降童、照例落在神汉身上,如是神汉代神赤膊上阵,口念符咒。旧时半月里村祭祀之盛,据说进入銮舆,由遴选的八位壮汉抬着,队伍前为鸣锣开道、仪仗、彩旗、高灯、龙扇、吹班、祭器一应俱全,在此起彼伏的鞭炮神铳声中,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凤尾、刘厝里、扬厝里、七狮坪村巡游,神汉不时将刺球往自身摔打,造成遍体血迹斑斑,进而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围观,至午时銮舆回宫,并连演了三天戏以示敬神。因此这里群众流传着:“要看戏去半月里,要吃去左湾,要睡去芹头”。可见当年过神场面之热闹、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地方之应接不暇。
  3、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是半月里畲族的歌会。
  此外半月里村的“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三月三”,周边村寨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乌饭节,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传说唐朝是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民抗击官军的围剿,粮食吃尽了,就以粘米乌的果子充饥:畲民靠它坚持了体力,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后来,有一年三月三雷万兴想起吃粘乌果,可是这时粘米乌尚未结果,畲民就摘采它的叶子做成乌饭食用;以后这就成为一种习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乌饭,畲家也因此将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寨还会请畲族巫师为全村畲民保平安,祈神赐福的祭祀活动。随着新兴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畲族文化民俗精华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发该项目,将使文化、旅游、经济融为一体,促进畲族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清明每年清明节,有祭祖的风俗。节前3天,要先准备好祭祖用的食品如糕糍、鸡肉、猪肉、豆腐等。那日,凡同性家族男女老少都可去祭坛,路远的可派出三五个男子去。祖坟扫祭完后,姓氏家族的所有人丁,都要相聚会餐,吃“清明饭”。老族长端酒,预祝全族子孙兴旺,家家致富。
  5封龙节 “封龙节”是畲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在农历夏至后“辰”日举行(福建霞浦县畲族在五月二十日举行,叫“六秋封龙”)。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是日畲族人民用铁器,禁挑粪桶,不事劳动。他们还群集预定地点或登高举行赛歌会,青年男女还通过这一盛会,对唱山歌,寻觅情侣。在对歌活动中,歌手们互不相让,往往出现输者临阵脱逃,胜者紧追不舍,你追我赶,拦路盘歌,诙谐热闹,妙趣横生,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
  (四)文物概况半月里村注意保存畲族文物,在村中专门设立畲族文物展览馆,由雷其松专门负责。展览室现珍藏有370余件(册)传世文物,清瓷器类:梅瓶、花瓶、瓮、罐、脱胎花瓶、盆、碟等达170多件。木器类:礼品盒、梳妆台、面盆架、雕刻木椅,苎兰、藤篓、筐等达50多件;畲族服饰类:有头髻、银线施、台幛、人物花卉围裙、婚礼帽、举人翎帽、钱袋等30多件。并珍存一百多本畲族歌谣、小说歌、以及清代地契、生产用具土笼、土织布机、木桶、风箱、时印、磅枰和祭祀法器等。尤其是从古墓中出土的明代黄釉双龙耳罐,高28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6厘米,荷花敞口,缩颈、溜肩、凹底,肩上为双龙耳和明代花砖塔高1.1厘米,底径75厘米,为逐层收缩,这一出土,补证了明代已有人在半月里繁衍生息;传世清代两双绣鞋(俗称三寸金莲)形状如舢板,长10厘米,宽4.5厘米,一双为兰底刺绣牡丹花和姜太公钓鱼,一双为黄底刺绣迎亲花轿间点缀芍药,两双后根嵌拼木为饰缠技花纹,这在畲族地区能保存如此完好的两双完整绣鞋已经属凤毛麟角。清代一幅“寿幛”,俗称“台幛”,为雷氏先祖遗物,整幅为棕色绢织,纵高3米,横宽2米,眉绣福、禄、寿、喜,左右绣八仙过海,底为牡丹缠技纹,中为红底金字“寿”字。全部采用金线刺绣,色彩艳丽,布局合理,弥足珍贵。畲族婚礼用头髻、银线施,大部分采用银刻模,工艺精湛、玲珑剔透,具有一定文物价值。此外,尚有大量散乱在民间的文物有待于发掘与整理。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