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古村性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39
颗粒名称: 一、历史沿革与古村性质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半月里村,旧称“半路里村”,属霞浦县溪南镇管辖,是福建省著名的畲族聚居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东接东吾洋,西连葛洪山,境内山清水秀,碧水徊环,山石多姿,林壑幽深,名胜古迹贯若串珠。半月里自然景观环境良好,周边青山连绵起伏,前为平坦开阔的田园,龙清溪曲折环绕,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环境意象,乡村田园风光特色显著。古村的建筑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街巷空间也保留得相当完整。如今,国道、省道的改线,半月里已经失去了往昔交通要道的地位,但仍然是县城通往溪南镇的必经之地。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沿革 半月里村

内容

半月里村,旧称“半路里村”,属霞浦县溪南镇管辖,是福建省著名的畲族聚居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东接东吾洋,西连葛洪山,境内山清水秀,碧水徊环,山石多姿,林壑幽深,名胜古迹贯若串珠。半月里自然景观环境良好,周边青山连绵起伏,前为平坦开阔的田园,龙清溪曲折环绕,形成“枕山、环水、面屏”的环境意象,乡村田园风光特色显著。古村的建筑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街巷空间也保留得相当完整。
  据《雷氏宗谱》记载,半月里村在清康熙二十二年畲族人雷文寿从盐田乡长岗山迁徙至此,至今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保留了畲族单一同姓近亲相聚在一处进行开发的传统,逐渐由游耕和狩猎经济发展为定居的农耕经济,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逐渐形成家族村落。“村”这一地缘关系社会组织结构,与“房”、“族”这些血缘关系组织,融合并存。往往村就是家族,家长、族长就是一村之“长”。
  长期以来,耕种水稻、采摘茶叶、砍伐竹木是半月里畲族的主要经济产业。他们男女安耕织,兄弟不相离,畲族妇女的劳动力普遍比当地汉族妇女强,劳动时间一般也比男人长,她们除了与男子一道参加田间劳作外,还负担相当繁重的家庭副业和家务劳动。霞浦畲族有“男女皆力穑,夫妇同耕作”的传统习俗,妇女的劳动处于与男子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收入并不低与男性,体力也不亚于男性,所以其家庭重大事务的商讨、管理,不少家庭实际由主妇当家,丈夫虐待妻子事件极少发生,而丈夫如果赌博、酗酒等,倒常受到妻子的训斥,女子外出对歌或参加其他活动,不受封建礼教约束。
  同时,古官道“霞浦大道”经过半月里、牛胶岭村,从这里入海可达盐田、福安、宁德及福州等地,北上可往城关、浙江等地,特殊的交通要道和地理环境,为当地的畲族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汉畲文化的交融,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古代半月里村民在其先人雷志茂的鼓励下积极参与经商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发展,商贸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发达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如今,国道、省道的改线,半月里已经失去了往昔交通要道的地位,但仍然是县城通往溪南镇的必经之地。不少村民也参与到外出打工的浪潮中,改变了半月里原有的经济格局。现留住在家的多半是老人、妇女与小孩,也有成为空心村的危险,应该积极加以保护与扶持,以保留畲族聚居的特殊性质。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