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重点村凤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37
颗粒名称: 畲族文化重点村凤洋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东北部山坳里的凤洋村,凤洋村是福安畲族人口最多的畲族行政村,该村位于凤翔山内,故称凤洋,又名“凤翔岗”。凤洋村海拔225米,坐北向南,全村319户,1300多人。辖牛石坂、太阳山、半岭、大枝林、小技林、占洋等6个自然村,村落面积3.8平方公里。凤洋是典型畲村,完好地保留着畲族传统文化,畲语、畲歌、畲族服饰、畲家习俗,在这里都能听到、见到、感受到。1957年凤洋村支部书记雷金妹曾到北京观光,一首“再唱畲歌翻了身”的长篇“歌言”,记述了雷金妹在北京观光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参观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喜悦心情。每年的正月十一、三月三乌饭节、九九重阳节更是畲族民风民俗的大展示,畲民们穿上畲族盛装,摆开畲歌对唱的擂台。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凤洋村

内容

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东北部山坳里的凤洋村,凤洋村是福安畲族人口最多的畲族行政村,该村位于凤翔山内,故称凤洋,又名“凤翔岗”。凤洋村海拔225米,坐北向南,全村319户,1300多人。辖牛石坂、太阳山、半岭、大枝林、小技林、占洋等6个自然村,村落面积3.8平方公里。
  凤阳是个钟姓畲村,村里有座“钟氏祠堂”,建于民国36年(1947年),祠堂面宽13.4米,深25.84米,占地面积346平方米,“钟氏祠堂”近年修缮一新,每年农历7月半举行祭祖仪式,演绎着畲族崇拜先祖的祠堂文化。清朝康熙年间,钟姓畲族由福安坂中乡大林村,迁入芹洋,再迁于此,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劝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穆阳镇凤曹保,今属康厝畲族乡。
  凤洋是典型畲村,完好地保留着畲族传统文化,畲语、畲歌、畲族服饰、畲家习俗,在这里都能听到、见到、感受到。1957年凤洋村支部书记雷金妹曾到北京观光,一首“再唱畲歌翻了身”的长篇“歌言”,记述了雷金妹在北京观光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参观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喜悦心情。每年的正月十一、三月三乌饭节、九九重阳节更是畲族民风民俗的大展示,畲民们穿上畲族盛装,摆开畲歌对唱的擂台。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这些村已举办过大型歌会7次。特别是2006年金秋时节,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重阳节”畲歌赛会在凤洋举行,来自市内外的畲族歌手欢聚一堂,表演山歌对唱展示畲家礼仪。歌会内容丰富多彩,高潮迭起,凤洋山村成了畲歌的海洋。1997年凤洋村就被福安市命名为“畲族文化之乡”,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2008年5月被评为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
  在凤洋村文化站,我们见到了文化站站长钟伏龙。凤洋村文化站颇有名气,这个文化站创办于1955年,是闽东第一个村级畲族文化站。50多年来,凤洋文化站克服经费、场所、人员等方面的困难,致力于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文化站站长钟伏龙,一个畲族文化传承的热心人,他潜心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畲族文化习俗资料,包罗了畲民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习俗,其中仅畲族服饰方面的资料就有厚厚两大本,里面有文字、照片,还有各种畲族服装的制作尺寸和手绘的简图等。说起畲族传统文化,钟伏龙如数家珍,不久前他被吸收参与了宁德市畲族文化抢救13卷书籍的资料收集、编辑工作,承担完成婚庆、丧礼、服装、祭拜、建房、祠堂、畲族歌言等篇目的编写修改工作。在这次市里组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钟伏龙搜集整理了有关畲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信仰、人生礼仪、生活习俗等17条篇目上报。钟伏龙及凤洋文化站为畲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古往今来,凤洋村名人辈出。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出过武秀才钟志善,相传钟秀才爱打抱不平,武艺不凡。练武时,常常拿两个石磨当鞋子,现石磨仍存。建国后,凤洋村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象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钟志金、博士研究生钟金声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畲村已走出了38名大学生、20多名中专生。
  凤洋村还是福安西部远近闻名的建筑专业村,这个村的建筑业兴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目前已有畲族能工巧匠500多人,其中工程师、设计师就有20多人。成立于1966年的康厝建筑社里的“师傅”几乎清一色来自凤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29年9月,福安市畲族村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在凤洋村成立,凤洋村也因此成为革命老区基点村。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叶飞、詹如柏、马立峰等革命者的足迹。安德县苏维埃政府曾在凤洋村成立,凤翔山上的“红军洞”等革命遗址,仍向人们诉说着叶飞等革命老前辈当年欲血奋战的斗争岁月。
  山青水秀,环境清新的凤洋村,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原始风貌。村里现有清代古民居20余座,古民居以木制结构为主,虽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仍保持完好。其中一座由单根柱支撑,俗称“孩子撑伞”的古民居,是畲家传统民居的“代表作”,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前纱帽,后屏方,蛇龟把水尾,五马扶朝江”。山上奇岩怪洞遍布,有水尾牛脚印、仙人床、仙人潭、仙人鼓、仙人抱仔、双卵洞、石母洞、显圣石、大老鹰下蛋等等。双卵洞据传可与穆云乡桂林村的清泉洞相通。石母洞则是一个回音洞,在洞前大喊一声,会立即听到回音。最为神奇的是“显圣石”、可“闪光”预报天气,长雨闪光即放晴,长晴闪光即下雨,遇上长雨或长晴,该石就会默默地躺着,十分灵验,被称之为“气象石”。大老鹰下蛋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大老鹰下了一个石蛋,圆圆的,非常美丽,很多人都赶往观赏。后来,自从村里出了一个“娘娘”之后,该石蛋即发生崩裂,留下优美传说令人遐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凤洋畲村带来新变化,在市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解决长期困扰凤洋村生产、生活的“饮水难”问题,列为新农村建设项目,畲族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从1500米以外的水源地引水,新建一个110立方米的蓄水池,三个过滤池,铺设自来水管道。2009年5月里的一天,畲民们迎来自来水工程竣工的日子,畲村一片欢腾,畲族村民竞相燃起喜庆的鞭炮,迎接新生活的到来。“一方水土一方人”,凤洋这个秀美、清新而又充满神秘的畲村,养育了善良、勤劳、好客、纯朴的畲家人,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文明和谐蔚成风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旅游观光客的到来。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善榕
责任者
张容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