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氏石兰紫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29
颗粒名称: 三、邓氏石兰紫菜
分类号: TS254.5+8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石兰紫菜”并非其真正的学名。石兰全村都姓邓,他们的先祖来到硖门时,以谷壳撒海,谷壳漂到哪里,其海域就划到哪里,包括大岗头脚下的天然野生紫菜,都属于邓氏宗族。石兰紫菜生长除了需要特殊的海岸环境,它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要用干柴放在繁殖地上燃烧,说是用以除掉杂物杂质,并起消毒清洁作用,同时留下木灰和燃焦的痕迹,为天然紫菜创造繁衍的温床。落潮的海水把天然紫菜梳洗得整洁、干净,它完全依附并紧贴于石壁上,水份还没有被阳光晒干,整座石壁像是披着件外衣,紫菜一绺绺地叠压着,排列得十分匀整。
关键词: 宁德市 石兰紫菜 石兰村

内容

硖门有狭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山海地貌,形成变化多端的海岸奇观,走水路可以饱赏山海景象。从渔井的乌礁开始,过大岗头海岸,一直到青屿山,处处显现以礁岩为主体的奇形怪状的地质历史遗迹。在沿海石岸和礁岛中,悬崖峭壁耸立,涧壑岩洞纵横。潮水退下去后,裸露着巨岩磐石,经年承受海水的浸泡和冲刷,色彩斑斓。石兰紫菜就生长在大岗头这片海岸岩石和峭壁上,附近其它地域并没有生长这种天然藻类。
  “石兰紫菜”并非其真正的学名。石兰全村都姓邓,他们的先祖来到硖门时,以谷壳撒海,谷壳漂到哪里,其海域就划到哪里,包括大岗头脚下的天然野生紫菜,都属于邓氏宗族。石兰天然紫菜走过风光的历程,沿岸有二十多亩,每茬收割后,村民就挑到邻县霞浦、柘荣、福安等地销售,为家庭添加一笔可观的收入。随着支脉繁衍,祖上产业,便从宗族产业走向私有家产,每户都得到份额,靠自己养护,自己收割,一直继承至今。石兰紫菜颇受青睐,家喻户晓,人们口头传说,在清代石兰紫菜还是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平常更是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
  石兰紫菜生长除了需要特殊的海岸环境,它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要用干柴放在繁殖地上燃烧,说是用以除掉杂物杂质,并起消毒清洁作用,同时留下木灰和燃焦的痕迹,为天然紫菜创造繁衍的温床。村民于白露时节取柴生火,遇到陡峭岩石,就要借助竹梯或绳索,脚穿芒鞋,上下于绝壁之间。约摸过一个半月时间,像是获得了灵气,在烧过的岩石上慢慢地冒出随处可见的细小的点儿。随后一个旬日,紫菜会长到一寸长,毛茸茸的样子。再经过两个旬日左右,可长到分米,最长可达到手指的一码尺。从冬至前后采割,直到正月末结束。
  落潮的海水把天然紫菜梳洗得整洁、干净,它完全依附并紧贴于石壁上,水份还没有被阳光晒干,整座石壁像是披着件外衣,紫菜一绺绺地叠压着,排列得十分匀整。等到紫菜晒半干后,色泽青乌,亮中含着暗红,在晨光映衬下,越加闪亮。它比海中养殖的紫菜质地来得厚些,线带状呈现出白边。我们用手触摸,湿润、柔软、细腻、滑溜。渔民都没有特意去晒干它,只要晾过就可以食用,人们取来竹篮平铺着可风干。取一团小泡,色泽由青乌转向褐红,满碗都是。佐料不可太多,清淡最好。下不同的佐料,随时间推移,色泽变化不一。干后也可以直接吃,放在唇齿间轻嚼,可感韧性,越嚼越脆越甜越香。现在渔民们正极力抢救这道天然食品,保护这方独特的山海地貌奇观,禁止人为破坏周边环境。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