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明代古堡村:石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26
颗粒名称: 巍巍明代古堡村:石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7
页码: 164-170
摘要: 石兰村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双狮山后脊,福鼎与霞浦交界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霞浦杨家溪和嵛山岛天湖风光的中心点。距硖门集镇3公里,渔井码头3公里,福宁高速公路牙城互通口13公里,太姥山互通口20公里,并铺有两条环山公路,交通便利。常住人口500多人,村民以务农为主。地势丘陵低缓,气候温和,山地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以茶、水稻为主。村落一谷中开,民房聚居集中,布局科学,气势宏阔。人文景观丰富,境内现存宋代古池2方,古井3个,明代御倭古城堡2段,古城门1座,明代烽火台1座,近千年古榕树、古樟树、古藤多株(处),宋代蓝溪宫祠1座,旧邓氏宗祠1座,有成片的古森林。石兰紫菜更是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石兰大岗头系列风光,是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石兰村于2008年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石兰村

内容

石兰村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双狮山后脊,福鼎与霞浦交界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霞浦杨家溪和嵛山岛天湖风光的中心点。距硖门集镇3公里,渔井码头3公里,福宁高速公路牙城互通口13公里,太姥山互通口20公里,并铺有两条环山公路,交通便利。常住人口500多人,村民以务农为主。地势丘陵低缓,气候温和,山地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以茶、水稻为主。村落一谷中开,民房聚居集中,布局科学,气势宏阔。人文景观丰富,境内现存宋代古池2方,古井3个,明代御倭古城堡2段,古城门1座,明代烽火台1座,近千年古榕树、古樟树、古藤多株(处),宋代蓝溪宫祠1座,旧邓氏宗祠1座,有成片的古森林。石兰紫菜更是享有盛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石兰大岗头系列风光,是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石兰村于2008年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
  一、历史沿革过程
  石兰村清代为福鼎县十一都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秦屿区硖门乡,解放后,隶属于硖门乡人民政府筹备会,随后依次属第二区、第三区、第五区。之后属于硖门公社、硖门区,1993年属于硖门畲族乡。石兰全村以邓氏为主,基本上为同祖分支。据石兰《邓氏宗谱》记载,宋绍兴二年(1131年),邓氏先祖从江西吉安庐陵县迁徙而来,迄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石兰村名,与邓氏先祖迁居有关。相传,他们在社会动乱时期,四处漂泊,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一直走到石兰,人已十分困倦,便卧睡于石兰庵前一石壁上,梦见一个长者笑着对他说:“霜寒雪冻、芝兰盛开即居地。”先祖醒来后,看见这里长满芝兰草,便定居下来。现在石兰人称“芝兰”为传家花,它气质淡雅,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村落屋舍左右都有生长。
  石兰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层峦叠翠,环境清幽。据说朱熹在太姥山治学时,曾游历于此,看到石兰好风光,喜不自禁,流连忘返。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篇近八百字的箴文收录在邓氏宗谱的扉页,其教化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邓氏家族后裔。
  元末明初,倭匪开始攘扰福建沿海村庄,石兰因居山面海,也受到侵扰。一次倭贼在嵛山一带活动,石兰邓氏闻讯分三批逃离,一路往贵州,一路往泉州,另一路仍回江西庐陵老家,这是石兰邓氏族人第一次因外患而弃家奔走。此后大约过了二三十年,回到江西的邓五公又率一支脉来到石兰,但村庄已遭洗劫。邓氏不忍祖上基业被毁,于明万历年间在村口修筑城堡,以御倭寇。随后邓氏重振家业,修水池、筑山塘,逐渐人丁兴旺,家富殷实。这时,族人崇尚武术,利于防身。并开展游泳、划龙舟、跑马等竞赛,形成习俗。至今在石兰村之西1公里处的月屿,尚存有养马场遗迹和山塘地基座,人称“马路头”和“龙船坑”。
  二、古迹风物独特
  石兰村中古城堡、古城墙、古树、古井、古道、古池等保存完好,极具地域特色。现存传统风貌和文物古迹主要有:1、明万历古城堡。如上所述,邓五公,(字斯礼),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绕村建堡,现城门内高2.7米,外高4.7米,内宽约1.5米,外宽约15米,长约5米。门口平台50平方米,从山下有石阶通往城门口,石阶约2米,尚存城墙20米。
  2、明代古池古井。邓姓祖先经几百年的生息繁衍,艰辛创业,至明初,已是屋宇连垣,家家相通,绕穿全村不经露天。随后邓氏又在村中开凿2池3井,最大一池宽102米、长265米,用以游泳、养鱼、观赏、保持风水等。池水清澈见底,至今保存完好。据邓氏宗谱记载,这池还有传奇的经历,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天池中忽然生起大火,火焰呈蓝色,热气燎人,远望华光灿烂,从巳时烧至申时,实属罕见。村中现存古井三口,其中一井长年水清甘甜、天寒地冻直冒热气,取之洗脸,不觉冻寒;炎夏酷暑,取之饮用,透心冰凉,村人无不称奇。
  3、明御倭烽火台。现保存有基座,高3米,周长30米。烽火台居高临下,能观觉周围数海里的敌情,位置极其重要。
  4、明清古建格局。从现存基地可以看出,以石堡城门为入村口,须穿一条长长的古巷道,铺以青石,石子道犹存古风。巷道两旁砌2米高石墙,巷道宽处不足1米,窄处只容一人穿身而过。石巷道两边每间隔10米左右,就有一分口,砌成石阶和回头墙,为民宅的入通口,各个民宅以家族的分衍为单元。古聚落主体格局呈一个长方形,铺石子路,长约140米,宽约80米,4个角又有4个分口通往其它民宅。内设水井、水池、花圃、通廊、防火墙等,整个村落有利于防御和生活。从现存的建筑格局,可见当时的整体风貌和宏阔景象。
  5、古宗祠古宫庙。村内现有祠堂庙宇3座,分别为邓氏宗祠、兰溪宫祠、泗洲文佛庙。邓氏宗祠为后人建立,供奉先人,并世代修订家谱相传,至今家谱保存完好可查,记录十分详细清楚。原有宗祠为木制结构,主体建筑长约10米,宽约10.5米,高约7米,为三进构造。2006年8月遭遇超强台风“桑美”的袭击,原宗祠仅存一进屋宇结构,村民对原宗祠进行修缮。并在原来宗祠的正前方百米处重建一新宗祠,内部宽敞明亮,门口对联由民国国民政府福鼎县县长邓宗海题书,宗祠内正中间摆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兰溪宫祠建于宋孝宗年间,殿宇规模较大,占地3亩,坐北朝南,中厅供奉神灵的宝座是以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神座的四角为豹头,正面棱边为双龙戏珠,是宋代石雕中难得的珍品,几经焚火,幸免于难。正中有张供台,为宋代文物。祠内供奉有佛、神等塑像。宗祠左前方10米处,有重修碑,为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碑刻,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泗洲文佛庙紧贴城墙而建。此庙为后人重修,主体建筑长约6米,宽8米,高4米。前方有两个香炉,高约2米,内供奉有泗洲菩萨佛像一尊。
  6、千年古樟古榕。古城堡内拥有众多榕、樟、枫等树群,蔚为奇观。上下方池中间由一堤坝相隔,堤面两棵高大的榕树,是我国纬度最北的古榕树,冠幅达300多平方米,呈椭圆形,覆盖整个堤坝,枝叶倒影湖中,两棵树中间形成一个大半月型拱门,有如天然盆景,古典园林。这两棵古榕树一年四季,树叶呈黄、绿两种颜色,并且出现两株互相更替树色的景观,人称“夫妻榕”。它们又是鸟的天堂。在村头兰溪宫祠旁,有大樟树高22米,径围15.6米,冠幅90多平方米。相传,先民为抗击海盗,特在树干上凿洞,让人藏内以观察盗寇动静。这棵树不仅主干有洞,枝干也有洞,洞与洞相连,大樟树树干已中空,外围树壁还不到20厘米,后人称此树为“瞭望樟”。还有一棵更为壮观的“榕抱樟”,高29米,径围16.8米,冠幅120多平方米。大榕树在大樟树上,榕树的气生根沿着樟树的树表错综交叉地往地面生长,直入土层,就像一张用粗绳织成的大网,把樟树紧紧围抱。大樟树的干上和叉中长满好几种其他杂树、长藤和青草,形成树中有树,树外有根,根上有藤,藤间有草。当地有顺口溜说:“樟(樟树)家美女,榕(榕树)家招赘,白(白芽树)家总管世业,吴(吴藤根)家管理田园。”“榕抱樟”“瞭望樟”树龄已超过千年,1996年福鼎市政府发文将这四棵奇树确定为名木古树,其中“榕抱樟”入载《中国树木奇观》全国500树王第39号。
  7、邓氏民风习俗。村落沿习先祖正月十五祈愿作福习俗和五月初三过端午习俗。石兰的祖先自迁入时就有做“福”的民间礼仪,祈求神明保佑能够风调雨顺。每年农历九月,石兰村就会选出一名族头,组织全村人吃斋三天,集体祭神,夜深之后燃放烟花,放花的师傅都是从浙江泰顺请过来的。有一年,村民们觉得放花很麻烦,就改为请戏班演戏,演戏开始时,泰顺放花的师傅也来了,师傅说有七位姓章和姓白的,何来七老人?于是村民们认定老人应是那七棵大樟树和大榕树的化身。从那以后,村民们就把那7棵大树尊为神树,烧香供奉,做“福”时也恢复了放花答谢的礼仪,都到树底下朝拜,祈愿平安。另外,历史上有一年农历五月初三,村民们提前过完端午节,集体逃离家园。明洪武年间,邓氏族人回石兰,为纪念这段经历,至今村民还保留五月初三过端午节的习俗。
  8、石兰崇武习俗。因倭寇猖獗,上岸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村民奋起习武,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儿童都练拳弄棍。现年63岁的邓昌怀老人打起内家拳来,还是虎虎生威。他说,村中一直沿袭父传子、子传孙的传授方式,所练的邓氏内家棍内家拳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技击实战价值。内家棍内家拳讲究以肘护肋,进攻时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碾盘。其中棍术实战时,硬打硬拨,以力取胜,有棍扫一大片之说。内家棍有一丈三尺棍、七尺棍、齐眉棍。招式分五步、六步、七步、八步、十二步、十八步、三十六步、四门对打、横风等;内家拳有“五枝”、“四门”、“猴子翻身”、“双拳双抖”。昔日习武抗倭,今日练武强身,让人感受到古村千年的猎猎雄风。
  9、石兰常春黎豆。常春黎豆,石兰人俗称古藤,别名常春油麻藤、过山龙。古藤生长在石兰古城墙之上,宛如一条蛟龙破墙而出,横跨于城门口上前方,蜿蜒盘旋于古堡周围的树林间,古城墙与古藤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古藤主干有2根,最长的一根长20余米,最粗处达0.3米,枝叶繁茂,四月份开紫色花,初夏,茎上结出一条条棕黄色的果实,犹如一串佛珠挂在树上。常春黎豆有活血、化瘀、通筋的功效。茎皮纤维发达,可织麻袋及造纸,枝条也可编箩筐,种子可以食用、榨油。
  三、邓氏石兰紫菜
  硖门有狭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山海地貌,形成变化多端的海岸奇观,走水路可以饱赏山海景象。从渔井的乌礁开始,过大岗头海岸,一直到青屿山,处处显现以礁岩为主体的奇形怪状的地质历史遗迹。在沿海石岸和礁岛中,悬崖峭壁耸立,涧壑岩洞纵横。潮水退下去后,裸露着巨岩磐石,经年承受海水的浸泡和冲刷,色彩斑斓。石兰紫菜就生长在大岗头这片海岸岩石和峭壁上,附近其它地域并没有生长这种天然藻类。
  “石兰紫菜”并非其真正的学名。石兰全村都姓邓,他们的先祖来到硖门时,以谷壳撒海,谷壳漂到哪里,其海域就划到哪里,包括大岗头脚下的天然野生紫菜,都属于邓氏宗族。石兰天然紫菜走过风光的历程,沿岸有二十多亩,每茬收割后,村民就挑到邻县霞浦、柘荣、福安等地销售,为家庭添加一笔可观的收入。随着支脉繁衍,祖上产业,便从宗族产业走向私有家产,每户都得到份额,靠自己养护,自己收割,一直继承至今。石兰紫菜颇受青睐,家喻户晓,人们口头传说,在清代石兰紫菜还是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平常更是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
  石兰紫菜生长除了需要特殊的海岸环境,它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要用干柴放在繁殖地上燃烧,说是用以除掉杂物杂质,并起消毒清洁作用,同时留下木灰和燃焦的痕迹,为天然紫菜创造繁衍的温床。村民于白露时节取柴生火,遇到陡峭岩石,就要借助竹梯或绳索,脚穿芒鞋,上下于绝壁之间。约摸过一个半月时间,像是获得了灵气,在烧过的岩石上慢慢地冒出随处可见的细小的点儿。随后一个旬日,紫菜会长到一寸长,毛茸茸的样子。再经过两个旬日左右,可长到分米,最长可达到手指的一码尺。从冬至前后采割,直到正月末结束。
  落潮的海水把天然紫菜梳洗得整洁、干净,它完全依附并紧贴于石壁上,水份还没有被阳光晒干,整座石壁像是披着件外衣,紫菜一绺绺地叠压着,排列得十分匀整。等到紫菜晒半干后,色泽青乌,亮中含着暗红,在晨光映衬下,越加闪亮。它比海中养殖的紫菜质地来得厚些,线带状呈现出白边。我们用手触摸,湿润、柔软、细腻、滑溜。渔民都没有特意去晒干它,只要晾过就可以食用,人们取来竹篮平铺着可风干。取一团小泡,色泽由青乌转向褐红,满碗都是。佐料不可太多,清淡最好。下不同的佐料,随时间推移,色泽变化不一。干后也可以直接吃,放在唇齿间轻嚼,可感韧性,越嚼越脆越甜越香。现在渔民们正极力抢救这道天然食品,保护这方独特的山海地貌奇观,禁止人为破坏周边环境。
  四、大岗头好风光
  石兰风景如画。距石兰古村3公里处就是“双狮山”大岗头山海景观,海拔最高,视野开阔,风光独特,是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景点有:1、“鲲鹏抚海”。一座山体,由于落差的势态,呈两条巨大的羽翼,逼近海岸,直插入海,这便是人们啧啧称奇的“鲲鹏抚海”景观。隆起的山势,是鹏的巨翼,向左右两侧张扬开来。扇动的羽翼和厚实的脊梁,让人们感觉到它在使足全身力气,作一次远方的翱翔。它的力量是来自于自然造化的结果,无数次山海的撞击、裂变、聚合、突现,造就了它庞大的身躯。大海的风,会昼夜不息地往上吹,数不尽大大小小的花岗石遍布脊谷之中,被长得高高低低的绿树丛层层覆盖,这就是巨鹏的毛羽。于是,人们看见,一只巨鹏,喙衔流朵,目睨时空,蕴足力量,一个有力俯冲,化作一道永恒的风景,憾人心魄。
  2、“仰佛女神”。站在大岗头,可以望见海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的延绵不断,像首尾相衔的船队;有的独立成岛,像海上撒出的珍珠,形态各具。特别绝妙的是人们称叹的“仰佛女神”。小嵛山诸岛在眼前形成了一尊庄容典雅的仰佛。人们可以看到她的头部正枕着波涛,靠近了嵛山岛,仰面而卧,面部表情安详而恬静。看不清她的眼神,只能想像到她双眼微闭,沉浸在某种境界中。鼻梁高挺,轮廓清晰。仰佛体态丰腴,腹部稍稍隆起,胸脯裸露,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仰佛的右面,是她的同伴“女神”。她好像比仰佛更加开放、大胆,一点也不羞涩,沉浸在海的云山雾水之间,看不到是修长还是丰腴的身体,只露一双漂亮的、高高的、挺挺的乳房。
  3、“猪头爿”。大岗头海角之下有奇石如半片猪头,渔民称其为“猪头爿”。这里的山海地貌特征显著,留有许多地质历史遗迹。波平浪静的海面,渔舟星星点点,穿行于海域,像桌面游动的鼠标。一座像巨型舰艇般的礁岛,从山脚横生到海面,即人们说的“猪头爿”。礁岛水落石出,裸露沧桑面容。与海水直接接触的庞大岩石,打上了海蚀的烙印,呈现黄褐、褚红等多种厚重的色彩,似乎让人们体会到至刚的山石与至柔的流水在这里产生无形的力量,循环反复地推动,潮起潮落,生生不息。雄踞在上端如炮台一般的岩石,与礁岛联结在一起,日风月化,像是工艺大师挥动雕刀,削去了许多石屑,镂出一件巨型的工艺品。在其背部,是其它岩石组合而成的海山图景,“猪头爿”好像是悬在一个绝壁上。“猪头爿”是由一整块岩石断裂、分化而成,它只是整体造型如猪头,其实早已遭受毁容。像是雕塑师在它身上随意地划了几刀,便遗弃不要,安稳地叠放在突出的海角石壁上,静静地展览了千年万年。
  五、古村价值评定
  1、石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多元的,其历史价值和意义首先在于以一个单姓宗族为整体而形成的聚落,并且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宗族繁衍和探求姓氏源流提供了范例。
  2、石兰古村落规模较大,古建格局宏阔,布局合理,传统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研究古村落的一幅蓝本,为建筑学提供依据和有益的借鉴。
  3、石兰拥有丰厚的人文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保存有较好的明代御倭石城堡,是福建沿海一带重要的城堡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记录了那一段外患内忧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见证。
  4、石兰有古木名树群,其古榕古樟,蔚为壮观,丰富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它与大岗头共同形成山海大观,区位优势极其重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太姥旅游景区的延伸。
  5、它同时拥有珍贵的自然资源,石兰紫菜更是闻名遐迩,在清代是进献朝廷的贡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兰紫菜便远销香港、上海等地。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文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