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仙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22
颗粒名称: 古村仙蒲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158-163
摘要: 磻溪镇仙蒲村是福鼎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该村偏远幽静,环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层峦叠嶂,清山碧水,具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资源。一座座瓦房,一缕缕炊烟,一棵棵古树,一片片森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宽20多米的溪流穿村而过,把村庄分成两半,溪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两岸村民。仙蒲村于2008年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仙蒲村位于福鼎市西南部,与霞浦、柘荣两县交界,古为长溪、福宁十三都地,现隶属磻溪镇。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仙蒲村

内容

磻溪镇仙蒲村是福鼎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该村偏远幽静,环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层峦叠嶂,清山碧水,具有丰富的旅游、茶叶竹木、淡水养殖、水利矿藏资源。一座座瓦房,一缕缕炊烟,一棵棵古树,一片片森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条宽20多米的溪流穿村而过,把村庄分成两半,溪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两岸村民。仙蒲村于2008年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
  一、世居家族源流
  仙蒲村位于福鼎市西南部,与霞浦、柘荣两县交界,古为长溪、福宁十三都地,现隶属磻溪镇。全村共有452户,1820多人,畲、汉两族在此生活,共同创造了古村落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仙蒲简居山腹,四面环山,临水而居。全村以林氏宗族为主,形成一个兴旺的家族聚落。仙蒲林氏渊源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有赤岸林氏先祖林京一迁徙此地。据嘉庆六年(1801年)仙蒲林氏《重修宗谱叙》载:“唐咸通中,金州刺史林嵩公居赤岸(在今霞浦),厥后子姓繁衍散处诸乡,所以宁郡之有林氏,自此始也。吾宗仙蒲林氏起于京一公,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由赤岸迁于仙蒲东洋,再传,由东洋迁于里洋,六传至五十公,生元进士林仲节公及仲茂公二人,厥后分为两派。”林嵩是福建最早中进士者之一,曾在福鼎草堂山和霞浦杨家溪辟书院读书,开草堂隐居,成为仙蒲林氏的源头。
  至南宋高宗时,赤岸林氏以林湜最为著名。林湜字正甫,绍兴庚辰(1160年)中进士,是年二十九岁。林湜一生仕途波澜起伏,干了几件漂亮的事。首先是宋孝宗让他出使金国,金主赐给他衣服,他把衣服扔掉。说,我大宋是正统世代相承,视衣服为持节品格,如今我改穿他国衣服,那与死有什么不同呢!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他回来复命,宋光宗迎接他说:“卿执义甚坚,国体不辱,老成持重人也。”其次,在对待同朝为官的同僚上,他极力保护吕祖谦。庆元初(1195年),奸臣弄权,把吕祖谦贬到岭南,林湜马上对余丞相说,不可把吕祖谦贬下去。叶适与吕祖谦一样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在写《赤岸大夫林湜墓志铭》时说:“朱公元晦即谪,士讳其学,公执弟子礼不变。”庆元年间,朱熹的学说被称为“伪学”,受到当权人物的禁止,朱熹这时来到长溪一带躲避,长溪不少学子从其游。林湜在年龄上与朱熹差不多,但对朱熹十分崇敬,把朱熹接到家中来。朱熹晚年生病了,他的学生冷城人杨楫来服侍他,朱熹还给林湜复信,即十分著名的《答林正甫书》。一开篇,朱熹说:“仰慕高风,固非一日,中间虽幸夤缘再见,然苦匆匆不得款奉诲语,至今以为恨也。”表示与林湜未能多谈的遗憾之情。
  仙蒲《林氏宗谱》中有一篇《源流考略》,作者落款为“黄纪云识”,所署时间是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阳月。它记述了仙蒲林氏明晰的传承渊源。起于“周五登大宝,定鼎礼名贤。”待到昌盛时,“子姓几万千,迁筮任择木。林氏满中边,或拜天朝爵,或列圣贤班,或耕南之野,或隐市与田。”至唐时入长溪赤岸。唐宝历丙午年(826年)达到家族兴旺时期。唐以降,“南宋壬辰年(1172年)春,乃祖行京一。览胜仙蒲东,卜宅曾数代,再筮里洋峰。”《林氏重修族谱序》还记载了仙蒲林氏做谱情况,林氏有谱历史悠久,曾在康熙初年重修,时分天、地两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地房谱毁于火,后两房请柘洋袁辉岚先生重修,天地合为一谱。
  袁辉岚,柘水人,太学生,他在《重修林氏宗谱序》中记叙,“辛酉三秋,仙蒲林君开吉,谐其叔帝慧公,以修谱之事过余而问焉。”袁辉岚取林氏旧谱,仿效欧苏之法,参以近制,为仙蒲林氏做谱三个月乃成。
  林仲节是仙蒲第一个中进士的名人,其族人称之为月廉公。在《仙蒲林氏族谱卷之五·外传》记载林仲节的生平,说他“少聪慧,一览成诵。”元至治年间(起于1321年),他考中浙江省解元。当时福建人参加科考,他是唯一入选者,因此,曾有谣言说:“福建若无林某某,满船空载月明归。”说的就是林仲节为福建考生争了一口气。泰定元年(1324年),林仲节登进士第,授州判,以才见忌,左迁句容司税,升华宁尹,迁知吴江。著有《永济桥记》《四灵赋》等。
  仙蒲民风淳厚,以忠、孝、义、行为模范,哺育一代代后人。林氏宗谱扉页印有宋仁宗皇帝御笔朱红手迹“忠孝”二字。据其宗谱记载,嘉祐元年(1246年),金紫光禄大夫、侍郎御史林悦(原名林英)曾乞归回乡祭扫祖坟,仁宗问他,你作为乡殷少师(即商比干)的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悦随即把身上的宗谱敬奉给仁宗。仁宗帝阅谱数日后,御笔题写“忠孝”两字于谱首,同时赐诗二章,表示对林氏宗风的赞赏。一代理学大家朱熹也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五月朔日题写“长山世谱”,后又有“轩辕子孙”和“三仁世泽”等手迹。
  进士林仲节胞弟仲茂,是传承传统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在家谱外传中记录林仲茂的生平,说他“性至孝,少与月廉公同学,稍长见其父母勤劳,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及月廉公登仕版,公则教事双亲,经营物产。”随后,仲茂裔孙文斋,文斋之后舟山,他们都秉承家训,或“性纯厚,善事双亲,笃于友”,或“待人忠厚,用能孝养。”成为一乡之望。所旌牌匾“稀龄懋德”、“阃德凝床”,古香古色,至今还高悬于林氏古民居的厅堂。
  二、古建保存完好
  仙蒲村落相对集中,村中有开阔的平地,仙蒲溪从西向东缓缓穿村而过,把村庄分为两半,古民居大都临水而建。两岸石桥、碇步把民居联结成一个整体。岸边绿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盖。仙蒲古民居规模大,格局开阔,蝉援比邻。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
  1、外洋林氏民居,建于清中期,占地55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雕刻有人物、花卉、花瓶等图案,造型精美。
  2、外头林氏民居,建于清初,二进四合院式,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刻较为精美,有贡元、眉案双辉等多块牌匾。
  3、中头林氏民居,建于清初,二进四合院式,占地6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刻较为精美,有选魁、西序耆英等多块牌匾。
  4、内头林氏民居,三座,造型风格基本相同,应为同时代建造。
  5、桥头林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700平方米,坐东朝西,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
  6、大厝里林氏民居,建于清初,为现存最为古老的民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刻最为古朴、大气,有“古道晨敦”匾。
  7、花门楼,建于清中期,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刻较为精美。
  8、林氏宗祠,建于清代,占地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半部为歇山顶,后半部为悬山顶,宗祠前有旧时留下的棋杆夹、马槽等。宗祠由大门、戏台、天井、西廊、祠厅构成。戏台上的藻井,手绘有各戏曲人物,大门背面及两廊上写有自清至现代各年祭祀时所请戏团及剧目名单,有研究价值。两廊及祠厅均刻有人物、花卉、走兽等图案。雕刻较为精美。
  9、村中有清代矴步四条,其中一条因大水,多节损坏,仅留部分为石质,其它已改为水泥,另三条矴步,一条东南一西北走向,长22.25米,共39齿,另一条南北走向,长21.3米,共38齿,还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4米,共25齿。
  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结构式样基本采用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民居两侧均有阁楼式翘檐,面阔多在8至11间,进深7至12柱。民居庭前都设四角庭院,大门进入后是条石夹锭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厅。通道砌石阶二至三级,以青石打造的石鼓分布通道两侧。庭院埕坪铺以青石子,光亮而整洁;有的是夯地,平实而整饬。四周以条石为框架,落落大方。屋檐围成一方天宇,镶嵌其中的是远黛青山和悠悠白云。厅堂是古民居最为精彩之处,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图案,种类繁多,瑞兽有鹿、麒麟、狮、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装饰物有瓷瓶、柱镜等,精雕细镂,栩栩如生。供案和牌匾见证了族人的人文脉络。林氏古民居保留有十几方清代以来的牌匾,有同治九年的“稀龄望重”,同治二十年的“西序耆英”,同治年间的“眉案双辉”,咸丰元年的“望重乡评”,咸丰十年的“选魁”,道光二十年的“古道是敦”,道光年间的“贡元”,光绪叁拾年的“岌铭颂德”,民国二十七年的“鸿光偕老”。
  林氏家谱中对每一个牌匾背后隐藏的人物故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牌匾的主人以“某某公传赞”加以说明,值得人们细细品读。下面择录部分牌匾与“传赞”。
  1、牌匾“稀龄懋德”。嘉庆辛末(1811年),表旌林文斋的。《传赞》载,文斋秉性纯厚,善事双亲,笃于友,善于经营。嘉庆十四年(1809年),在西洋建屋,恢复祖业。其曾孙济济一堂,蜚声黉序,甲科蝉联。其赞词:“何以子弟,为曰惟孝子友;何以父兄,为曰惟慈与恭。”2、牌匾“阃德凝庥”。是赠林舟山七十寿的。舟山是文斋长子,传赞载其“守分安命,无外慕心,持己谦逊,待人忠厚,用能孝养承欢。”3、牌匾“望重乡评”。林达轩传赞载:“咸丰癸丑(1853年)秋,邑侯陈君懋烈举达轩公宾礼为最,旌曰望重乡评”。他是文斋次子,咸丰四年(1854),与其侄少舟倡捐砌造横溪桥,修治道路,人称他有急公好义之心。赞称他:“生平轻赀财,乐施济,怜孤恤寡,与之交,则好直。”4、牌匾“眉案双辉”。这是一块花甲同寿的匾额,章学宪鋆锡于乙丑春赠清亭君和德配翁孺人。清亭君字奕河,正直朴实人,不务华靡,克勤克俭,悯恤故里。
  古祠、古庙、古井构成古村落三大元素。林氏宗祠为清代建筑,祠堂前立有棋杆夹,铺以青石坪,场地开阔。祠内古戏台、天井及藻井手绘人物故事,无不显示古村落的古朴、凝重。大王公庙坐落于仙蒲溪尾南岸,面对着田畴和溪流,是林氏古老的祀庙。传说大王公生于明洪武甲寅年七月十九日,他六七岁时,一顿能吃斗米。人说饭量这么好,养育是个大问题。大王听说后,自卒于山头。后人过意不去,便立石室为祀,祈祷则无不应验。族人随后在洋尾矴步头建立草庙,又于咸丰六年,扩建墙宇,每逢腊月祭祀,从未间断。在大王公庙墙脚的过道下方,林氏族人凿井两方,用方石砌边,泉水清冽。
  三、物产资源丰富
  仙蒲两岸田园风光旖旎,原始森林荫蔽幽深,千年树龄的红豆杉、古枫林耸立云天。四周多为竹林覆盖,溪流潺潺,瀑布飞泄,形成深不可测的池潭,人称龙潭。有瀑布多条,其中最大瀑布上游建为水电站,瀑布中有龙井潭,水深不见底,村中小溪水多为此瀑布之水,小溪水质优良,内有无数大黑鲤,成为村中一大景观。
  仙蒲村茶竹木水资源可观。优质茶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品种有福鼎大白毫茶和小茶,共1000亩;生态环境优良,该村拥有林业资源2.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万亩,经济林4800亩;天然毛竹林8000亩,贮藏量280万根,年可砍伐58万根;具有优良的淡水养殖空间,该村的小溪的水质经权威机构检测,可以直接饮用,养殖环境得天独厚。
  正月初五全村共同举行的宗祠祭祖活动,农历三月初三各家各户的祭祖活动,在这一天除了祭祖外,还要请各地龙灯、马灯等到村中演出,各家各户均在这一天吃乌米饭,这一习俗已流传数百年。村中主要古代产业为造纸业。从麻竹出笋成长到“小满”(约四月)开叶时,名叫纸丝竹,将其砍伐下来,切为数节放入池中,加入蜊灰等,经过3个月左右霉烂后,取出造纸。造纸用具:纸槽,用木板制成的四方形的池;纸焙,用竹、木、灰等制焙筒;踩纸丝池,用竹篱制造把竹丝放入纸丝池用脚踩;纸簾,用竹片制造用于捞纸之用;纸绞,用木棒、绳索拼合作成。人工操作:以四人为一组,第一个备料粗工,第二个捞纸,第三个帖纸,第四个扶纸角。制造成品过程:由上述四人分工制造,第一个备料成熟后交给第二人捞纸,纸捞出后压干交给第三人焙纸,纸焙干后成品包装,九刀为一捆,名为发刀纸。
  本地纸业生产从明代开始手工作业,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造纸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保留至今的林氏正月初五和三月三祭祖习俗共同形成古村落三大特色的民间民俗遗产,丰富了仙蒲的文化内涵。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文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