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悠悠话石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05
颗粒名称: 千载悠悠话石桥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石桥村,原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在此开荒,村南置一石桥,村以桥名。在镇驻地西面2公里,霍童溪南岸,石桥村委会驻地所在地。聚落集中,呈方形。现辖石桥、山下、龙腰、坑中碓四个自然村,总户数364户,总人口1500多人。村域面积为2.9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种茶叶、香菇、蘑菇。完小学校1所。公路直达霍童,接福汾线。2007年5月评为宁德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石桥村

内容

石桥村,原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在此开荒,村南置一石桥,村以桥名。在镇驻地西面2公里,霍童溪南岸,石桥村委会驻地所在地。聚落集中,呈方形。现辖石桥、山下、龙腰、坑中碓四个自然村,总户数364户,总人口1500多人。村域面积为2.9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种茶叶、香菇、蘑菇。完小学校1所。公路直达霍童,接福汾线。2007年5月评为宁德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一、隋代隧道水利工程
  历史上,霍童溪流蜿蜒曲折,溪水绕过狮子峰下,在石桥村下方的金钱渡直插炼丹岩下,沿山边至霍门宫流出境外,溪流将霍桐盆地一分为二,一块是霍桐溪右岸千余亩的石桥洋,另一块是霍桐溪左岸数千顷的松岸洋。虽然溪水近在咫尺,但因水位低于洋岸,无法利用灌溉,两旁土地一片荒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此,黄鞠把兴修水利作为全面开发霍桐地域的首要任务。经实地堪察,需斩断“石龙”即龙腰山脊几十米的花岗石,从大石坑引水。工程难度大,同时乡人认为“石龙”是石桥的龙脉所在,斩断“石龙”破坏了风水,要“断代代官贵”。但黄鞠不信邪,不畏难,毅然声言“只要能发万代香火,不问代代官贵”。率子孙和乡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数年努力,终于把龙腰斩断。在坚硬的花岗岩山梁,开凿出一条长几十米,宽2米,深十余米的石渠,又开了一条长达二千多米的水渠把大石坑之水引水入山梁,解决了石桥洋千余亩旱地的灌溉问题,并利用水位落差,兴建五级水碓,利用水力加工粮油和农副产品,节省大量劳力。然后把水引入村头的日,月,星三湖和村中的砚池,在每三大曲中镇一石蛤蟆,故曰:“三头蛤蟆九曲水”。流水从房前屋后绕过,供村民必要的洗涤,然后将含有肥分的水再送入农田,从而使石桥洋千亩荒芜干旱的土地,尽成旱涝保收的沃土。1956年人们利用水位落差,建起了闽东第一个水力发电站,至今仍在发电。
  黄鞠在完成右岸“龙腰”水利工程后,随即着手筹建左岸水利工程。从霍童溪上游的堵坪湖引水到松岸洋。全程达7500多米,其中,要跨过三四座山脊,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中开凿通水隧洞,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工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黄鞠毫不犹豫,又率子孙乡民投入工程。黄鞠女儿丹鸾、碧凤也因工程施工,而误了“及笄”之年,以至终身未嫁。历经十多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凿通了总长700多米,高2.5米,宽1米多的花岗岩涵洞,完成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兴建的隧道水利引水工程,使松岸洋千顷荒芜的土地尽成沃土,为霍童区域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黄鞠还着手搞防洪工程和美化环境建设。为阻缓洪水的冲击,“铸三铁牛镇於中流”以压水患,建“三十六墩”造“七十二塚”以镇龙神,立万世不拔之基。还在沿溪两岸留蓄起大片古松,号称“九里松”;在松岸边种植密匝匝的桃树,号称“十里桃花”;在近峡口水流缓慢的长湖,种植荷花,被称为“荷花洲”,香溢数里。再加上风景秀丽的山峦,蜿蜒清沏的霍水,使霍童成为了一处花雕玉琢的世外桃源。第一洞天冠绝中华,其功不可没。
  历代对黄鞠兴修水利的丰功伟绩多有记载,如:福建省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十六《水利·霍童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四等均有记载:“仙湖,堵坪湖,塘腹湖,会小溪水,隋谏议黄公创。溉田千余顷。”明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一《方域》称黄鞠,隋时为谏议大夫,谏隋炀帝不听,遂寻阆苑之处,来抵霍童,见其地广衍,遂起意凿断龙腰,通大湖水,指飞来峰塞水口中。下铸铁牛三镇之。除上述之外《福建省水利志》、《福宁府志》、《宁德县志》等都有记载黄鞠历史功绩。1992年来宁考察的一位水利专家惊叹:“千年之前,一无火药,二无科学仪器,凿明渠暗道,引水垦荒2万余亩,堪称南国愚公了”。2000年5月省博物管考古部,省文物管理局考古工作队在霍童溪两岸考古时,对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也感到惊讶,建议申报第五批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2001)15号文,已将“龙腰水渠”和“蝙蝠隧洞”两处古代水利遗迹列入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黄鞠在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艺,礼仪,风俗等。为祝贺黄鞠亲家朱福旦辰之庆,黄鞠还在每年二月初一办花灯赛会,请朱福前来观赏。时至今日,这一活动石桥和霍童四境各姓居民仍久兴不衰,其内容之多,规模之大,功夫之巧,在闽东不多见。有堪称一绝的线狮,奥妙莫测的纸扎,耐人寻味的铁技,高达屋顶的高跷,五彩纷的花灯等等吸引着周围百里的人们争相前来观看。还定五年一大装,大装年连续8天,小装年4天,大装年还在路旁摆放家酿美酒,及花生,黄豆等佐料任过路宾客品尝。黄鞠开创的二月初一灯会世传至今,形成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初一灯会”。
  二、名重一方的黄树荣
  黄树荣(1863-1923)又名有濬,字作敷,宁德霍童石桥人。16岁应县试入邑庠,以优异成绩名列一等生。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诰授朝议大夫,任户部江南司主事。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黄树荣面对“庸碌无所见”的京城政界,十分愤恨,毅然辞职归里。
  光绪二十九年,黄树荣谒部改选,朝廷加以同知衔,授广东茂名县知县,后调任广东阳春县知县。任内廉正奉公,深受人民爱戴。后调省会,历任广东全省警备公所总务科科长,臬署审案委员,勤业道署会计科科长,高等警官学校监督,行政会议行政委员等职。
  清宣统元年(1909年)黄树荣为考察警政,由广东赴北京,得识中国第一位世界语翻译者林振翰,成为忘年之交。公务之佘,读史乘,论时局,夤夜不倦。林振翰赞黄树荣“其气之壮,意之新,有非精强少年所能及者。”此时,黄树荣潜心研究中外“法律政治诸书”,阅读新报刊,接触西方文化与科学。在清“新政”时期设立的咨议局工作期间,他筹办新政,不遗余力。黄树荣在辛亥革命以前认为:“社会主义为世界最新学说,欲强国,非由家族主义进而趋于社会主义不可。”辛亥革命之后广州黄花岗起义,对黄树荣鼓舞极大,他毅然与同盟会联系,参加活动。辛亥革命胜利后,黄树荣奉命从广州返闽,担任新成立的福建省议会议员。不久,又当选为国民国会议员。黄树荣以老成卓识,深得大总统器重,并为议员们所敬爱。其后,黄树荣还担任过交通部咨议、全国经济调查局及政治讨论会委员等职。
  袁世凯称帝时,黄树荣进行曲折斗争,“斡旋时局,呼号奔走。备极劳瘁”。1913年,袁世凯派李厚基带兵入闽。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晋封李厚基为建威将军、福建督军。李青云直上,野心更大,公开要挟解散国会。黄树荣挺身而出,曾为在京福建同乡会拟写《至福建军民各首领电》,呼吁驱逐李厚基。他还根据当时福建战事蔓延的局势,召集旅京闽人紧急会议,提出挽回危局的建议。
  民国六年6月,军阀逼促黎元洪解散国会,黄树荣被迫“退处田间”,回宁德故乡教书。
  民国九年,黄树荣以国会议员身份,致函唐继尧,促其遵守民国宪法。
  民国十二年12月24日,黄树荣卒于北京,享年61岁,葬于北京西郊香山。
  三、见证古代文明的文物古迹
  人类活动在霍童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霍童溪沿岸分布着数十座独立小山。在其中的七座,考古人员发现了史前遗物散布。这些遗物多为距今三千至四千年间的夏、商时期福建地方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器、彩陶片和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其分布地点主要有: 狮子岩:距石桥村西约一里地有一座紧傍霍童溪的小山,因形似狮子回首,故当地人称之狮子岩,高约百米。科学家在小山的东坡岩棚和南坡断面上,均发现了文化层。这样位于河边、相对高度约五十米的洞穴或岩棚,正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栖息地。采集的标本有河床砾石制品、夹砂灰色黑色软陶片,以及宽沿釜、罐等等。考古人员认定这些文化遗物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距今约四千年左右。198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下村油坊遗址:山下村油坊是霍童溪两岸较大规模经营榨油加工业的地方。据已挖掘发现的山下村村口的三个桐油碾槽,桐油碾槽直径有6米,制作材料是三合土。
  霍童山下村窑址:据石桥村西500米,宋代。1987年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40平方米,地表有少量遗物散布,采集标本有青瓷罐、青瓷碗、白瓷灯等残片。
  此外,隋代黄鞠所凿“渡泉洞”(位于霍童村北岸又称霍童涵洞)直壁弧项高约2.2米,宽约1米,长700余米。2001年1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腰水渠、蝙蝠洞以及黄鞠墓(位于霍童洞天下,墓面上封土已毁坏,高1.47米,宽0.41米,厚0.1米,上刻楷书:“户部黄公之茔,计一亩二角二十步”。今墓为1990年重修)都已列为“县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村在黄鞠文化的浓郁影响下,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当地史料记载,石桥有十二景:大林利薮、石笼宝藏、凤凰展翅、狮子回头、眠牛踞地、啸虎朝天、龙腰渡水、金牌镇洋、乘凉石屋、炼丹洞岩、蝙蝠洞、仙人戴。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宋经
责任者
黄钲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