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小桂林”与“武术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201
颗粒名称: 外表:“小桂林”与“武术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132-136
摘要: 外表,原名“鹗歆村”,地处宁德西北部与周宁县咸村镇毗邻,三面靠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村在溪边,有政和、周宁两溪在此汇流,每遇洪水泛滥,渺茫无比,顾名思义“外渺”,后衍称外表。村委会驻地在镇驻地西北面。是宁德市和周宁县分界区域。辖外表、加厚、流头、加厚坪等4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计575户,2235人,耕地1957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种茶叶香菇、、茉莉等。完小学校1所,通电,交通方便,公路南达宁德,北通周宁。外表号称“小桂林”,环境优美,地形地貌独特,仿如世外桃园,为省级环境优美村。外表村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霍童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外表村

内容

外表,原名“鹗歆村”,地处宁德西北部与周宁县咸村镇毗邻,三面靠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村在溪边,有政和、周宁两溪在此汇流,每遇洪水泛滥,渺茫无比,顾名思义“外渺”,后衍称外表。村委会驻地在镇驻地西北面。是宁德市和周宁县分界区域。辖外表、加厚、流头、加厚坪等4个自然村,设13个村民小组,计575户,2235人,耕地1957亩,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兼种茶叶香菇、、茉莉等。完小学校1所,通电,交通方便,公路南达宁德,北通周宁。外表号称“小桂林”,环境优美,地形地貌独特,仿如世外桃园,为省级环境优美村。外表村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霍童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小桂林”的美誉
  盛夏时节,霍童镇外表村绝对是值得一去的消暑胜地。
  徜徉在村口蔽日如荫的松柏林,倾听溪水欢快地从脚边流淌而过,若要图个凉快,还可以将整个脚丫泡在水里,冷不丁还有小鱼与你的小脚来个亲密接触。若这个还不能让你的暑气全消,你还可以乘一竹排,顺流漂到霍童镇的渡头。回眸远处,那山错落有序,层层递进,弯延曲折,老君岩、双鲤朝天、狮子峰、睡美人等景点林立霍童溪两岸,栩栩如生,足让你目不暇接。那水,清澈见底,犹如阳朔之于桂林;那林,其幽引人入胜。外表村不愧“小桂林”的美誉。
  若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在村中走上一圈,青砖的瓦房,斑驳的老墙,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瞬间扑面而来。村中至今还立着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古亭,它矗立的地点正好是这个村街道一端,故一直以来被村里人称为街尾亭。村民主任林志柏介绍说,此亭名为风雨亭。顾名思义,遮风躲雨。亭,自然成为村民栖息的地方。除了亭外,另一处则是始建年于元朝的“登云桥”,传为本省举子晋京赶考之道。
  而让林氏村民引以为豪的是那幢有着120个房间的大宅,透过岁月的沧桑,可见当初是何等的辉煌。
  若你来的正是时候,除了能欣赏到霍童溪沿岸的美景,触摸到一段久远的历史外,还可以品尝即将上市的美国黑李或者是清脆可口的翠冠梨。林志柏说,这些高优品种是村民历年从“3·18”农业新品种推介会上引进的,这些年,通过这个平台,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二、闻名遐迩的古建文物
  登云桥与街尾亭。外表街头的登云桥,为明时本省举子晋京赶考之道,故名“登云桥”,现桥保修完好,始建元朝。街尾亭,清代文物,建于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占地面积23平方米,面阔三间,木结构,重檐庑殿顶,高约6米,构件雕刻精细,为风雨亭,保存完好。
  林家大宅。外表林姓大厝主要特点是高大,俗称“百间大厝”,又称“百二间”。主楼为六扇走马弄、高三层、四层还可设创间,前廊各为一座小四扇,加以辟榭,结构严谨、实用,采光度好,整座房子可以设一百二十个房间,故称“百二间”。户主林登榜。大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占地面积921.4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主楼三层,高约11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每层40间,共120间,门楼呈八字形,门楼大额枋多为石构,雕饰有人物、花卉,保存完好。
  转水宫。传说为陈靖姑显圣迹地,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每年正月间,四乡八邻都到此迎请香火祈求庇护。转水宫始建于何时,无从查考。清乾隆四十六年《县志》载:“转水宫,在十二都青岩西二里,内祀陈元君。宫外潭中有石似立剑,当秋水澄清时,舟人以竹竿指之,其石辄摇,亦奇迹也。”现实地查考,乾隆七年(1742年)《圣迹重新》碑一面字迹模糊,可辩认些许,“……天龙宝剑光腾于霍水,擒于童峰,转水行台,由来久矣……。”此碑之前还有三、四块石碑记叙转水官的历史,但在“农业学大赛”农田水利建设之时被搬移,现无从查找,由此推衍,肇建于宋元时代是可信的。现宫内神象前案桌的石刻花纹亦显出宋、元时期的特征。《圣迹重新》碑文“……后之威灵如水之在天,无所往而不临也,后之惠泽水之在地,元所往而不转也……思庇群生、芳敦海目……”。转水宫作为陈靖姑的一个分宫而立于霍董溪畔,千百年来给周边五县人民带来精神寄托。
  “转水宫”大门口的对联是:“母是好生昭转水,神能运法显闻山”,上殿正方悬挂着一块明代匾额上书“至哉坤元”四字,神龛正中端坐着陈靖姑,左为林九娘,右为李三娘,面貌慈爱,神采照人,旁边还有二尊小些的塑像,是陈夫人十二谊姐妹的代表。神龛左侧,中间端坐着陈靖的翁姑,左侧坐着虎婆江姑娘,右祀石夹夫人。右侧神龛祀着陈靖姑的夫君刘杞,以及持印的王、杨二太保,为护法大将军。案桌之上中间又供一尊陈夫人像,头盖无数巾帕,是让信女们求愿脱鞋、帕之用,旁为骑麒麟及马的三舍人和金舍人。两旁站立的有判官及邓、高元帅。下殿有马及马奴各二,还有三十六宫婆,本地人称之为三十六婆根。
  三、少林鹤桩拳的来历 “穿心炮”、“五虎穿墙”、“七步缠技”、“八步连环”。这就是少林鹤桩拳术,招招虎虎生威、暗藏杀机。据说此拳术在闽东流传已有250多年的历史。相传,外表后山巨商林梅(字云溪,系林氏第五代,族称五世祖)自幼好武。在清乾隆十年间,前往浙江宁波府经商。一日晨起练功,被一名雇用的挑夫看见并嘲笑。林梅先不予理会,继续练功,其人又笑,因而动怒与之比试。可不到两个回合,即被挑夫击败。林梅这才知道挑夫是武林高手,仔细打听得知这挑夫原系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仕源,因少林寺被抄,流落民间,为求果腹充为挑夫。林梅当即拜其为师,并将他请回外表老家,传授林家子弟少林鹤桩拳法,前后历时三载。此间,林梅非常敬重仕源,但仕源生性飘逸,不甘久居外表,三番五次请辞。迫不得己,林梅以重金相酬,亲送至宁德惜别。不想仕源因赌输款甚多,穷途潦倒,流落街头。林梅获悉后,又亲自将他请回外表,尊敬如初。仕源见林梅如此心诚,倍受感动说:“平生走遍江湖,未见如此德高者。”此后,仕源视林梅如同嫡亲,更将少林鹤桩拳法之精华尽其所能,倾囊相授,并将自己所知的医术草药、伤科秘方等全部授给林梅。仕源传艺始终强调武德,并再三叮嘱,学武之人不可滋事生非。清乾隆十三年前后,仕源又不辞而别,林梅派人四处寻觅未果。
  为了将鹤桩拳法世代相沿,林梅在村外街头亭兴建靶场、武场、马厩各一所;置120公斤、140公斤、160公斤练武石各一个;制60公斤练武春秋大刀一把(于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期间被毁);并制作石锁、石狮、石球、铁拳头等习武器械,供族中子弟练习,终使林家鹤桩拳名震乡里。族内子弟习武蔚然成风,世代相袭,在清朝乾隆45年至道光2年,前后42年间,林氏子弟中出了一个武举人,后钦赐进士出身,六个武庠生,个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可见当年外表武术的辉煌。
  据了解,鹤桩拳法“取鹤之躯以练形,取鹤之神以练精,取鹤之精以练气”。演练时达到“凝精聚神、舒臂动气,以气催力,舒展大方,一气呵成”。
  鹤桩拳原只在族人内部口口相传,而且传男不传女。到了清道光年间,林氏十世后才逐渐流向社会,被世人所识。其中武功成就较高的有林家骥等人。据传,林家骥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其时在福安、霞浦一带农村开馆授徒。当时山区常有猛虎为患,乡民闻之变色。一夜,林家骥持灯笼独行于山路上,一虎在后跟随,家骥发现后,将灯笼转了三圈,继续前行。猛虎近身后,猛地回头,持随身所带铁杖往虎背上猛力一击,头也不回回到武馆。为了印证刚才一击之力,家骥取来一条粗实的板凳,用铁杖以击虎之势打将下去,木凳断为二截,他认定猛虎必死无疑。第二天凌晨,他叫徒弟们上山抬回死虎,乡民额手称庆,外表林氏武术声誉更隆。往后的林氏十一世林克陶、林朝济、林朝回,十二世的林承连、林承养、林承蒲等人或外出设馆授徒,或悬壶济世,医治伤骨科在闽东大地上留下美名。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文保
责任者
黄钲平
责任者
宋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