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重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96
颗粒名称: 三、文化重镇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121-125
摘要: 文坛俊逸儒商义举,溪坪陈桷坊额牌兜和后门溪陈姓大宅内就办有私塾“就陈氏后裔赤岭大宅内先后就有十八位秀才。古街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宋礼部侍郎陈桷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十六卷;兵部侍郎陈岘著有《东斋集》、《东斋表奏》、《南海志》、《清湘志》、《直斋书录题解》、《东斋吟稿》;吏部尚书陈昉著有《云萍录》、《颍川语小》、《淮斋杂说》、《北庭须知》、《王道元经薛氏传》、《北郊祀典》。因受同年举人山西洪洞知县陈贯甫之聘,主持洪洞玉峰书院,聘其主持平阳府水平书院,德先力主若无汉儒注经。
关键词: 宁德市 文化教育 溪坪古街

内容

1.文坛俊逸儒商义举
  古街人重视教育,早在宋元时期,溪坪陈桷坊额牌兜和后门溪陈姓大宅内就办有私塾,讲读孔圣的“四书五经”。民国二十五年,溪坪中街柳溪店创办有短期小学,是县试验小学的前身,教员三人,学生八十人,分三个教学班。溪坪人读书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溪坪后裔兵部、吏部、礼部尚书、枢密院都丞兼中书门下省公事各一人,进士三人,举人八人,拔贡五人,贡生、庠生、太学生约一百八十多人,就陈氏后裔赤岭大宅内先后就有十八位秀才。古街文人雅士时常喜欢相聚,每逢中秋佳节,或平时经商之余,数人围坐在一起谈古论今,或对月畅怀吟诗,以此从中作乐。古街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宋礼部侍郎陈桷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十六卷;兵部侍郎陈岘著有《东斋集》、《东斋表奏》、《南海志》、《清湘志》、《直斋书录题解》、《东斋吟稿》;吏部尚书陈昉著有《云萍录》、《颍川语小》、《淮斋杂说》、《北庭须知》、《王道元经薛氏传》、《北郊祀典》。清举人陈德先,一生不愿交官结吏,潜心研究经学,善治汉易,尤精《小学》。因受同年举人山西洪洞知县陈贯甫之聘,主持洪洞玉峰书院,立学规,明经学,正文体,以端士习为要务。有询治经者,则示以先详六经通借之法,王制土田,冬官沟洫及《洪范》五行象纬推步之学,皆为抉误通异,从游者履满户外。山西平阳府尹闻其才,聘其主持平阳府水平书院,至任后其时学界对汉、宋学各有成见。德先力主若无汉儒注经,则圣学无法阐明;若无宋儒之理学,则圣道无法得到尊崇。崇汉贬宋或贬汉崇宋,均有其弊,从学者应从经学、圣道上下工夫,对历朝章典亦不可偏废。在执教之余,其仍时时关注治经济世之学,撰有《时务》二十篇,分盐政、钞法、亩议等,并著有《王制精义》、《冬官精义》、《居易澄源集》。德先治教严谨,重身教言传,感化学者,其从学门生成才者甚多。清咸丰三年(1853年),德先病逝于洪洞县万安镇,门生将其奉祀于书院内,并立有《教泽碑》,被敬称为霞浦先生。清拔贡陈善臣,博学多才,能诗文,通医理,尤工书法。全国著名易学家、福建师大副校长黄寿棋,考古学家、书法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沈寿,闽东特委书记马立峰烈士均为其门生。他曾编篡霞浦县志交通、建筑、方技志等九卷;主笔《柘洋建县刍议》,其文刊于《中央日报》。其著述甚多:《论语明例》、《大学逢源》、《诗经篇次》、《四教会宗》、《孔门一贯》、《字学统宗》、《国音统韵》、《语言锁钥》、《国语概要》、《楷字法程》、《通玄子》、《医学大意》、《药力诠治》、《土药遗篇》、《柘洋乡土》及《柘荣县志》等,除《楷字法程》幸存外,余稿失佚无存。陈超,柘荣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县政协一至三届委员、中华诗词协会福建分会会员、龙溪诗社理事和省、市书法协会会员。自幼励志为学,少年诗作《偶感》、《雪竹》、《中秋》等佳句频频。曾为民间团体主笔撰写请求柘荣第二次复县报告四百余份,向省、市及国务院反映柘荣的社情民意,直至1975年国务院批准柘荣恢复县制。曾出版个人专著《木石居诗文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院研究中心博士陈雪虎赞道“感先生博闻广识,行文颇多生趣。诗词通古韵,出新意,个中乡土人情,尤广百年识见,其它文字纵横捭阖,复县数篇特见气势。诸文多出口语,但显地方奇趣。”并编有柘荣县《二轻志》、《民俗志》。创作歌词《最美女儿嫁天涯》获首届全国工人征歌银奖,诗词和书法作品分别在“世纪颂中华”、“珍土杯诗词”大赛和全国大红鹰杯书赛中获奖。
  明清时期,古街文人行商或兼职者渐渐增多,清代较有名气的儒商陈万泰、陶万泰,至民国时期以张万金、林华金、袁义盛、袁安盛、陈成记、赵泰盛、新福利、谢承泰、义泰和、吴佑和、陶仁寿等商号最负名气,其家产万贯者,已不乏其人。古街聚富者多有义举,清太学生陈洪卿义捐六亩章口洋地皮,协同刘、吴两姓等名士共建十三境文昌阁。儒商陈万泰,于福州、上海一带均有其商铺。他一生发富,却不断捐资建桥、筑路、修亭行善举,现存于仙屿墩上的十三境马仙庙是由他独资捐建,并捐有城郊牛头山仙屿田数十亩。清拔贡善臣之弟陈继扆,自幼从商,而能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大有儒者之风。为人倜傥,善交至友,身居贫庐斗室,门庭若市,时有贤能者出没于其间。为振溪坪市井聚星堂陈成记商号,苦心经营,逐年兴达,每逢灾异之年,不计本利,不论尊卑贫寒者任凭赊帐或赈济。凡公益之事,均能解囊慷助,再现了孟尝君的祖德遗风。民国17年,为扩建湄洋陈氏祖祠,关闭自家店业数年,宏开了祠宇大局。民国37年,倡建溪坪陈少陵支祖祠,拆下自家洋中厝祖屋的正座木料而义捐兴建。古街人富而不自私,富而重义举,正是古街商者的活写照。
  2.厚土民风群艺争妍
  古街既是集贸区又是文化区。民国三十三年,陈善臣在溪坪柳溪店创办民众教育馆,自任馆长,筹金订阅多种书刊,自献书籍,以供街民阅览。民国十五年,古街布庄老板张大龄是个老戏迷,曾接办柘洋方言地平戏剧团,后改婺剧团,演员六十多人。由赵绍良创办的“新城娱乐班”,演职员四十多人,以演方言剧为主,因设备简陋,甚至有民谣:“柘荣出个绍良班,没戏担用箩担,没戏衣穿长衫。”,成为当年新娱班艰辛创业的写照。该班后改建为县越剧团,以演出历史剧《孟丽君》、《孔雀东南飞》、《秦楼月》、《胭脂》等古装戏,在福州、厦门、浙江、广州等地十分走红,有的戏迷粉丝一路跟踪剧团演出,尽情过把戏瘾。评话大师黄毓金,天姿聪慧,能博闻强记,曾在福鼎说唱评话时,有人私下拿着评话本对照,见他全场只字不漏的说唱话本,即使是诘奥难懂的古文词、古诗句也不例外,其记性奇才令人惊叹。他平时能随口编“四句联”,古街人很喜欢传唱,如“肥肥白白阿鹅嫂,妮妮娜娜天婆姥”、“头生四角,目啁吊角,走路哩勒”等,可顺口捻来,入木三分,勾勒出有一定姿色和善于撒娇的不同女性,平时自以为是,长一幅长方脸,且略带眼疾的跛子形象。即使古街上一些曾经横行霸道的地痞流氓见他也得退让三分,不然不久后古街上下就有一首某某的“四句联”顺口溜在传唱。由他创作的柘荣评话本二百多部,带学徒八十多人,活跃于闽东诸县,可称得上闽东评话艺术的先驱者。吴可沣,深明易理,尤精天文,以历日酬世,编有《星象地理》、《日家要诀》等书。他开设治明堂择日馆,历日之术可与泉州洪潮和择日馆相媲美。民间流传“上街银行,下街治明堂。”由于声名远播,周边县市慕名者纷纷前来,历日门庭络绎不绝。古街人好剪纸,一把小小的古街剪在古街剪纸人手中,只要潇洒一挥动就落英纷纷,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就可呈现在眼前。柘荣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艺人袁秀莹被确定为柘荣·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传承人,她曾参加过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剪纸大奖赛,捧回了“中华巧女”的盛誉。
  古街人崇信马仙,源于宋代。古街陈楼坪创居始祖陈臣,又称陈二十二与黄十三,被柘洋十三境登云社(即古街登云桥下包括溪坪下街、塔里坑、后门溪、东山仔、洋中厝、赤岭、无石坪、诸家岭、后洋与前山、柯岭村)境民共同奉立为“境主”,早在宋元时期古街就建有境主纪念宫。悠悠古街,对他们的开山创居之功,让境域后人千载仰止。十三境登云社地主宫,每年设有12个祈福节,其中年终的圆满福与年初的开春福节,让全境境民都汇聚到宫里祈年福吃福饭,祈祷来年的平安与吉祥,这种民风习俗一直承传至今。每年境宫内大多有举行马仙庙会活动,其中送仙仪式尤为隆重。古街民间的龙灯、鲤鱼灯、铁技、踏跷、锣鼓乐队齐上阵,且样样艺活均有传承人。古街鲤鱼灯缘于明清,红黑鲤鱼灯、鳌鱼灯、虾兵灯、蟹将灯、蛤精美女灯、刘海金线钓蟆灯和龙门灯等,均出自于古街艺人之手,尤其以陈逢桂、袁禹怀艺人等所制作的鲤鱼灯,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在夜幕的映衬下,呼之欲出的鲤鱼灯,鱼贯闯入龙门,让人久久陶醉于神奇般的海洋世界里。柘荣马仙文化底蕴深厚,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古街虽然集市萧条、冷落,昔日的辉煌早已失去,而古街的文化却方兴未艾。近年古街人自发组织起社区鼓号队、笙乐队和乐奏队,清新的乐符不时从古街飘出。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