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街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94
颗粒名称: 一、古街名人
分类号: K820.57
页数: 7
页码: 112-118
摘要: 溪坪古街一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出土印纹硬陶和黑陶片,而眼下能翻阅到的史料记载,只能追溯到鲸髡盗贩的五代年间。古街兴达,缘于古道。溪坪古街自从陈楼坪陈氏入迁以来,崇文尚德,五世显宦,后裔多有忠耿之士。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人物 溪坪古街

内容

1.潭头创居五世显宦溪坪古街一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出土印纹硬陶和黑陶片,而眼下能翻阅到的史料记载,只能追溯到鲸髡盗贩的五代年间。平阳凤凰山柘园后裔进士、广东太守陈臣,因饱尝豪奸窃攘与夷蛮遏萌之苦,见东狮山雄奇威立,山势直至溪坪“五斗”碧水深潭,形似住龙喷水,其地名曰潭头,俗称潭头坪。后倚前狮山,与西畴仙屿峰,宛如狮球相戏。有诗云“长溪何处显奇观,乃得林狮出后峦。山作金球路作带,时形起舞乐盘桓。”此地山水明秀,风光旖旎,是子孙避静兴达之地。于是,陈祖从斯地披荆伐棘,开基架屋而居,后称陈楼坪。清拔贡陈善臣瞻仰祖基上中下三宅,前绕龙溪大川,后潆登云溪小涧,雨时溪水淙淙,若亲情悦语,不禁直抒胸臆道:“映带溪流袅祖风,颖川支派此间隆。传年从此宋明盛,五聚星云雨泽丰。” 古街兴达,缘于古道。溪坪古街自从陈楼坪陈氏入迁以来,崇文尚德,五世显宦,后裔多有忠耿之士。宋太祖朝陈太卿、陈器父子在征战长溪二十四都马洋、戬洋之战中以身殉国,分别诏赠为兵部侍郎、部尉副;宋太宗朝福建推官陈显、建州烈义侯陈节、高宗朝建州刺史陈汝贤;清康熙朝岁进士陈淑孔、道光朝举人陈德先、宣统朝拔贡陈善臣,堪称陈楼坪“八贤”。开基始祖进士广州太守陈臣、尚书郎陈品、龙图阁士礼部侍郎陈桷、直阁士兵部侍郎陈岘、资政殿阁士吏部尚书陈昉、直焕章阁士中奉大夫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陈均,为陈楼坪“六学士”,其中八闽第一廉吏陈桷是溪坪陈楼坪后裔官宦中一颗最闪耀的政坛明星。
   陈桷(1090-1154),名纬,又名文通、季壬,生于溪坪陈楼坪故居,因力主抗金,曾多次遭贬黜被外放回福建任福建路刑狱、提刑、转运副使等,常来往于临安府与福州府之间。为料理本路监察公务与朝廷税粮运转,在陈楼坪故居前,溪坪古官道旁,建有探花府官邸,亦称陈楼坪下厝接官厅,其门楣“衡门自适”,取意于《诗经·陈风·衡门》。官邸内建有执事公务厅、文案房、值客房、卫前捕头房和沿街数十间仓楼,供公差及随从人员住宿。府邸一切装饰从简,惟有钉花庭院、方柱、高厅,才是官贵与权力的象征。陈桷陈楼坪故居气势恢宏,占地10亩多,上中下五座大厝宅,内有水井两口,座座相通、相连,浑然一体。陈桷探花府门台紧挨溪坪古街坊额牌大埕,其间敕建有“守介不移”跨街坊,是朝廷对他在广州任上将三万八千贯番宝归献朝廷品格的褒奖。坊额南向约30米处建接官亭,以便文武员下轿下马前来参拜。陈桷接官亭,为双檐砖木钟楼式构架。南北向为福宁州车马古道。东西向为方砖护墙,上有开窗,可通风透光;下设亭凳,以供行客休憩之用。陈桷在福建路为官,有三平兵乱“一方以安”之政绩。在襄阳府任西京安抚使时,为民请命,蠲减税赋,平水患,平兵乱,政绩斐然。陈桷最终逝世于广南路的赴任途中,宋高宗念其忠心抗金护国,刚正不阿,敕封为“护国兵部大丞相”,又封溪坪坊后洪基子孙“免征税赋,灵柩送运,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派遣州府衙兵、民夫三千人,建拜坪、墓亭,雕刻石狮石虎石将军于墓场。朝廷二十多位六部官员亲临陈桷官葬祭仪。重修广化寺,塑陈桷遗像于寺堂之侧,舍守坟田三百亩,令人长年守护墓陵,又赐诏书存谱。现陈桷已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人馆,其溪坪探花府故居官邸,被后裔清拔贡、闽东夫子陈善臣誉之为“水竹山庄”。
   陈岘(1145—1212),字俦南,号东斋,陈桷孙,生于溪坪陈楼坪,以祖泽荫补为官,初任闽建州邵武南尉,生擒强盗,不愿受赏,继任潮州判官。当时潮州沈师据寇蹂躏州城,攻打官军直至州境城下,陈岘初任,集兵民,举旗帜,伏兵津渡隘口,智擒贼首贼徒数十人。后转任京西安抚司公事。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博学鸿词科赐第,此科仅陈岘一人。宋孝宗称陈岘“陈某人文甚古”,即被举用。宋光宗朝,陈岘改任浙东安抚司事。宋绍熙元年(1194年),宋宁宗受禅,擢升为太社令博士,召试学士院。陈岘面对“窃朝权,假御笔,居中用事”的权臣韩侂胄,进谏:“帝王号令,不可轻出。倘不经三省施行,从中径下,外示独断,内启幸门,祸患将伏于中而不自知。”庆元二年(1196年),任秘书郎、中书舍人,主拟皇帝诏书,被韩侂胄指为良相赵汝愚党羽,与朱熹等遭贬黜,被外放为全州(今属江西)知州。为政节制浮费,增加庠学廪俸,颁发官书籴米三千斛(担)以备粮荒,减免民间欠租二万余缗(每缗一千文)。治政两年,垦荒筑路,修固城池,建造渡桥,被当地人士称之为“陈公桥”。庆元党禁宽解后,以秘书郎被召回朝廷,任兵部车驾员外郎,后改礼部员外郎,升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朱子门生闽籍理学家真德秀等一批良吏均由他在礼部时提携。嘉泰四年(1204年),任秘书少监,上疏皇帝陈奏:“节钺滥予,职名蹿授,名器大亵,侥幸益滋,贪墨肆行,生民日困,而大吏赃状暴白,仅从罢免,中外之臣,佞谀成风。虽居可言之地,且蓄缩不敢尽,皆非盛世事”。开禧元年(1205年),升秘书监,继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权臣韩侂胄打算下诏书,授亲信苏师旦为节度使,陈岘直言道:“节钺以待将臣之功高者,师旦何人?可辱斯授,必以此见命,吾有去而已。”于是,陈岘秘书监被罢,只任中书舍人,改嘱他人拟诏。后来韩侂胄又要授意拟特旨,让其亲信升迁远郡。陈岘再次力争,于是被弹劾。次年,任提举太平兴国宫,外放任广州知州,兼劝农使。陈岘在广州任上建学宫,广收寒士;减免州郡八县应征税赋六万余缗;增置义冢,收敛露野白骨;修筑城池,置经略司敢勇军,联手州邻防守辖境,严治两广边族“峒寇”聚乱。当时朝廷因韩侂胄当道,陈岘虽然屡屡有政绩,但终究未能升迁,先后任显谟阁待制,知泉州,最后以兵部侍郎兼直院士辞职。史称陈岘性沉静,待人简淡,历久更见其诚。处事从容有度,从不疾言厉色。平生博览群书。诗文典雅,著有多本文集流传于世。
   陈昉,字叔方,号节斋,陈桷玄孙,陈岘仲子,以父恩补官。宋绍定间(1228一1233),由福建道闽县县丞,任建州浦城令,关心民瘼,一境安然。陈昉与浦城人吏部尚书真德秀为世交,召回赴台湾省任职,与金华王野、仙游王迈、莆田刘克庄等被称为“端平八士”。淳祐十一年(1251年),赴都堂审察,任司农寺丞,改任太宗正寺丞,升都官员外郎,任吏部侍郎,加直焕章阁兼枢密副,承旨常请令枢密院“自今边防、盗贼急务,且奏且行,勿拘常程,因循故事”。次年,以集英殿修撰,任福州府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值建州、邵武等州县发大水,即发楮币(纸币)三十万,又奏请百万以济灾民。在郡之时,重士爱民,威惠并施,卸任时府库充盈,誉之为闽籍地方官中第一“良牧”。宝祐五年(1257年),任户部侍郎,兼检中书门下省公事,上疏请求录用庆元党禁闽籍朱熹、真德秀等后裔。陈昉雅察知人,京都厢官常懋、礼部郎中文天祥皆蒙其奖拔提携。又向理宗赵昀提出对文武百僚务必实行考课:“陛下欲赏信罚,必莫若严考课之法,乞明诏,有司下之诸道,帅臣监司岁考郡守,郡守岁考县令,第其能否,优劣功过,于次年三月,类聚保奏监司,则有互申之法,宜悉遵彝典。”为皇帝所采纳,升任吏部尚书。宋度宗即位,时值丁大全、贾似道专政,百官无不仰其鼻息,观其脸色行事,而陈昉屡有触犯,则屡请休致,于咸淳间(1265—1274),以资政殿学士致任,著有《云萍录》(诗文集)、《颍川语小》、《准斋杂说》等。文天祥在题陈昉《云萍录》词中赞道:“公守建阳,人和政成,皇曰来归,从橐斯荣。我时在馆,望公佩珩,公不我暇,我德公诚。公录班如,友朋公卿,维公下士,敬附姓名。” 陈均,陈岘长孙,字子公,号公齐。官东阳县令,迁大理寺丞,江东提刑,治狱有功,升赣州知州兼江西提刑,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冬以中奉大夫直焕章阁镇江知府。委淮海书院山长同里黄国用与淳安方逢辰纂修《镇江志》,景定五年改平江知府,后迁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等官。病逝,年八十一。撰有《七溪》“为爱潺湲引步迟,不知行尽白云西。云深却忘来时路,吟断空山片月低。”《鹤林寺》“竹绕高僧逢话处,花留仙者旧开枝。道身虚淡元无着,付与东风烂漫吹。”2.金花陈门柘树柘洋宋绍兴朝刑部尚书陈铎,在为朝廷撰拟诏书敕谱时写道:“祖纬(陈桷)侍郎尚书护国大丞相房下子孙分派各州、府、县未尽知焉,故谱牒难以逐一细具。今后有贤子孙可将历代字讳坟茔书之于谱,福州长溪县、寿宁县、福安县等处陈文通兄弟十房并立基产柘洋原祖基,九房此乃是祖分上中下三宅,门台坊额街路(溪坪古街)系祖所造,今载而传后。”陈桷溪坪村陈楼坪故居,共有同辈兄弟十房,由于陈桷高中探花,为一甲第三名,曾授予金花,故被勅封为“金花陈门十房”,即文通、文达、文连、文近、文迴、文迪、文选、文迹、文姬(未育男,一女招张尚书宗生入赘,育二子兄太守张其、弟太府张昌,继为两房),后陈楼坪十房兄弟分迁柘洋村头芦家垱、寿宁(三峰寺)、福安(上杭、廉村)、富溪、雁溪(福鼎二十四都)、温州府里安小温洋、处州仁和县及平阳柘园旧址。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本州王希生在《创兴柘洋基址》诗中吟道:“自古英雄不偶生,致身惟被竭忠诚。由来志士无多见,今睹尚书绰有声。千载石林曾著美,百年川岳复储精。圭璋魁宇风尘表,闽浙襟期玉雪清。”诗中“千载石林”、“百年川岳”,是对柘洋东狮山与溪坪陈楼坪前狮山自然景观的赞叹。“自古英雄”、“由来志士”、“今睹尚书”、“圭璋魁宇”即指陈桷。结句“闽浙襟期玉雪清”,是陈桷柘洋陈楼坪故居,与平阳“柘园”旧基之间的玉雪襟期情怀。当年,柘洋城还是一片荒滩,溪坪陈楼坪先祖最早入迁开发,创建了溪坪古街。“柘洋”地方名,大致是由平阳“柘园”祖籍地旧址的地名谐音演化而来。因为“柘洋”原来并非柘树成洋,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早就发现,柘洋上下城、溪坪里以及仙屿墩上所保留宋、元时期的原始风水林中,几乎没有柘树,更谈不上柘树成“洋”。柘洋地名无疑来自先祖对祖籍地“柘园”,难以割舍的骨肉情怀。现县政府大院从外地移植一棵柘树,作为“柘洋”唯一的标志性树种。
  3.永乐争帝古街疑云明洪武帝去世后,其四子燕王朱棣与侄子朱允炆之间经历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皇位之争。朱棣从北平燕京发兵,号称“靖难”之师,一举攻下南京府城,诛杀了建文帝的“靖难”遗臣八百余人。传说朱允炆在贴身宦官的引导下,从皇宫暗道中化成僧者遁迹南逃,曾隐匿于唐清泰元年始建的柘洋东狮山三曹院的密林中。朱棣对朱允炆的南逃发誓“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曾密诏要剿灭天下僧者。明永乐二年(1404年),南京天应府(编者按,当为“应天府”之误,传说本无可究诘,以下依作者原文不改。)直嫡卫戍兵将奉命一路追杀至福建建宁府。次年,再次奉诏从建州直扑福宁州三十一都柘地。顷刻间东狮山三曹院寺毁僧灭,而最终见不到朱允炆的踪影。天应府直嫡卫戍兵将扑空后,不敢回朝面圣,说是丢失战马,就留守于古街一带。南京天应府兵将韩际德、刘际昌、孔际殿、尹际金、贺际章、汤际贤、谈际思,因身负永乐朝皇恩圣命,于永乐四年三月,由李朝金代笔,订立“七姓盟约”。他们虽然不同姓氏,以“际”字为行辈,以兄弟相称,潜心寻觅朱允炆下落的蛛丝马迹。时至今日古街境内还有当年朱棣南京天应府留守兵将后裔在繁衍。古街天应府袭封建宁府右卫总旗孔希顺,原为南京镇江丹徒人氏。当年总旗偕夫人随行,一路上携带五圣爷香火祈求平安,入柘后令其后裔在东峰村建了五圣爷行宫,并将当年祖婆随行时的压轿石,刻成香炉置于宫中,以示对祖籍丹徒的怀念。古街孔门后裔兴旺,甚至号称“江南第一孔”,办起孔子学院,念孔圣书,传孔门仁义道德。随着岁月的流逝,建文帝在溪坪古街有关三曹院的这桩历史疑云,由于史料记载奇缺,因此,各种不着边际的猜度纷生:有的认为朱允炆已在柘洋三曹院内被涂炭,遗骸就封存在现三曹院西向岩崖的古瓮里;有的说建文帝在三曹院火焚时,再次被人保驾出逃,在泉州开元寺现身后,似乎在华安仙崖岩的“天书”中留下了踪迹。而当年永乐帝却怀疑建文帝从海上出逃,因此曾先后七次密嘱郑和下西洋,暗中搜索朱允炆的疑踪。有关古街的这桩历史疑云尘封已愈积愈厚。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