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坪古街 千载风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93
颗粒名称: 溪坪古街 千载风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4
页码: 112-125
摘要: 柘荣溪坪以古街而著称,自古位于福州府、福宁府通往浙、沪、直抵京都的古官道上,与明初名臣袁天禄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所筑闽东第一座石城隔岸相望。当年袁氏筑城,将龙溪改道,绕城而过,以致龙溪东南沿岸被穿流成一片开阔地,形如放流“竹筏”,长年静静停靠在龙溪之畔,故有溪磻或溪坪之称。溪坪古街沿溪而建,亘古以道为街,街道相联,是福宁府上西区柘霞古官道上一个最大集市。“万山盘谷一廛居,四野桃源市宛如。斗尺往来调粟布,贸迁雅化与时舒”。溪坪古街历史悠久,山民熙攘,过往行客如云,四时集贸嘉会,远近闻名。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市去店空,惟有古街古店群依然万瓦排鳞,古厝密匝,檐角奋飞而钩心相连,若能漫步古街,方可领略当年古街“政显、市荣、文重”的历史风韵。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溪坪古街

内容

柘荣溪坪以古街而著称,自古位于福州府、福宁府通往浙、沪、直抵京都的古官道上,与明初名臣袁天禄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所筑闽东第一座石城隔岸相望。当年袁氏筑城,将龙溪改道,绕城而过,以致龙溪东南沿岸被穿流成一片开阔地,形如放流“竹筏”,长年静静停靠在龙溪之畔,故有溪磻或溪坪之称。溪坪古街沿溪而建,亘古以道为街,街道相联,是福宁府上西区柘霞古官道上一个最大集市。“万山盘谷一廛居,四野桃源市宛如。斗尺往来调粟布,贸迁雅化与时舒”。溪坪古街历史悠久,山民熙攘,过往行客如云,四时集贸嘉会,远近闻名。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市去店空,惟有古街古店群依然万瓦排鳞,古厝密匝,檐角奋飞而钩心相连,若能漫步古街,方可领略当年古街“政显、市荣、文重”的历史风韵。
  一、古街名人
  1.潭头创居五世显宦溪坪古街一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出土印纹硬陶和黑陶片,而眼下能翻阅到的史料记载,只能追溯到鲸髡盗贩的五代年间。平阳凤凰山柘园后裔进士、广东太守陈臣,因饱尝豪奸窃攘与夷蛮遏萌之苦,见东狮山雄奇威立,山势直至溪坪“五斗”碧水深潭,形似住龙喷水,其地名曰潭头,俗称潭头坪。后倚前狮山,与西畴仙屿峰,宛如狮球相戏。有诗云“长溪何处显奇观,乃得林狮出后峦。山作金球路作带,时形起舞乐盘桓。”此地山水明秀,风光旖旎,是子孙避静兴达之地。于是,陈祖从斯地披荆伐棘,开基架屋而居,后称陈楼坪。清拔贡陈善臣瞻仰祖基上中下三宅,前绕龙溪大川,后潆登云溪小涧,雨时溪水淙淙,若亲情悦语,不禁直抒胸臆道:“映带溪流袅祖风,颖川支派此间隆。传年从此宋明盛,五聚星云雨泽丰。” 古街兴达,缘于古道。溪坪古街自从陈楼坪陈氏入迁以来,崇文尚德,五世显宦,后裔多有忠耿之士。宋太祖朝陈太卿、陈器父子在征战长溪二十四都马洋、戬洋之战中以身殉国,分别诏赠为兵部侍郎、部尉副;宋太宗朝福建推官陈显、建州烈义侯陈节、高宗朝建州刺史陈汝贤;清康熙朝岁进士陈淑孔、道光朝举人陈德先、宣统朝拔贡陈善臣,堪称陈楼坪“八贤”。开基始祖进士广州太守陈臣、尚书郎陈品、龙图阁士礼部侍郎陈桷、直阁士兵部侍郎陈岘、资政殿阁士吏部尚书陈昉、直焕章阁士中奉大夫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陈均,为陈楼坪“六学士”,其中八闽第一廉吏陈桷是溪坪陈楼坪后裔官宦中一颗最闪耀的政坛明星。
  陈桷(1090-1154),名纬,又名文通、季壬,生于溪坪陈楼坪故居,因力主抗金,曾多次遭贬黜被外放回福建任福建路刑狱、提刑、转运副使等,常来往于临安府与福州府之间。为料理本路监察公务与朝廷税粮运转,在陈楼坪故居前,溪坪古官道旁,建有探花府官邸,亦称陈楼坪下厝接官厅,其门楣“衡门自适”,取意于《诗经·陈风·衡门》。官邸内建有执事公务厅、文案房、值客房、卫前捕头房和沿街数十间仓楼,供公差及随从人员住宿。府邸一切装饰从简,惟有钉花庭院、方柱、高厅,才是官贵与权力的象征。陈桷陈楼坪故居气势恢宏,占地10亩多,上中下五座大厝宅,内有水井两口,座座相通、相连,浑然一体。陈桷探花府门台紧挨溪坪古街坊额牌大埕,其间敕建有“守介不移”跨街坊,是朝廷对他在广州任上将三万八千贯番宝归献朝廷品格的褒奖。坊额南向约30米处建接官亭,以便文武员下轿下马前来参拜。陈桷接官亭,为双檐砖木钟楼式构架。南北向为福宁州车马古道。东西向为方砖护墙,上有开窗,可通风透光;下设亭凳,以供行客休憩之用。陈桷在福建路为官,有三平兵乱“一方以安”之政绩。在襄阳府任西京安抚使时,为民请命,蠲减税赋,平水患,平兵乱,政绩斐然。陈桷最终逝世于广南路的赴任途中,宋高宗念其忠心抗金护国,刚正不阿,敕封为“护国兵部大丞相”,又封溪坪坊后洪基子孙“免征税赋,灵柩送运,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派遣州府衙兵、民夫三千人,建拜坪、墓亭,雕刻石狮石虎石将军于墓场。朝廷二十多位六部官员亲临陈桷官葬祭仪。重修广化寺,塑陈桷遗像于寺堂之侧,舍守坟田三百亩,令人长年守护墓陵,又赐诏书存谱。现陈桷已列入宁德市历史文化名人馆,其溪坪探花府故居官邸,被后裔清拔贡、闽东夫子陈善臣誉之为“水竹山庄”。
  陈岘(1145—1212),字俦南,号东斋,陈桷孙,生于溪坪陈楼坪,以祖泽荫补为官,初任闽建州邵武南尉,生擒强盗,不愿受赏,继任潮州判官。当时潮州沈师据寇蹂躏州城,攻打官军直至州境城下,陈岘初任,集兵民,举旗帜,伏兵津渡隘口,智擒贼首贼徒数十人。后转任京西安抚司公事。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博学鸿词科赐第,此科仅陈岘一人。宋孝宗称陈岘“陈某人文甚古”,即被举用。宋光宗朝,陈岘改任浙东安抚司事。宋绍熙元年(1194年),宋宁宗受禅,擢升为太社令博士,召试学士院。陈岘面对“窃朝权,假御笔,居中用事”的权臣韩侂胄,进谏:“帝王号令,不可轻出。倘不经三省施行,从中径下,外示独断,内启幸门,祸患将伏于中而不自知。”庆元二年(1196年),任秘书郎、中书舍人,主拟皇帝诏书,被韩侂胄指为良相赵汝愚党羽,与朱熹等遭贬黜,被外放为全州(今属江西)知州。为政节制浮费,增加庠学廪俸,颁发官书籴米三千斛(担)以备粮荒,减免民间欠租二万余缗(每缗一千文)。治政两年,垦荒筑路,修固城池,建造渡桥,被当地人士称之为“陈公桥”。庆元党禁宽解后,以秘书郎被召回朝廷,任兵部车驾员外郎,后改礼部员外郎,升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朱子门生闽籍理学家真德秀等一批良吏均由他在礼部时提携。嘉泰四年(1204年),任秘书少监,上疏皇帝陈奏:“节钺滥予,职名蹿授,名器大亵,侥幸益滋,贪墨肆行,生民日困,而大吏赃状暴白,仅从罢免,中外之臣,佞谀成风。虽居可言之地,且蓄缩不敢尽,皆非盛世事”。开禧元年(1205年),升秘书监,继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权臣韩侂胄打算下诏书,授亲信苏师旦为节度使,陈岘直言道:“节钺以待将臣之功高者,师旦何人?可辱斯授,必以此见命,吾有去而已。”于是,陈岘秘书监被罢,只任中书舍人,改嘱他人拟诏。后来韩侂胄又要授意拟特旨,让其亲信升迁远郡。陈岘再次力争,于是被弹劾。次年,任提举太平兴国宫,外放任广州知州,兼劝农使。陈岘在广州任上建学宫,广收寒士;减免州郡八县应征税赋六万余缗;增置义冢,收敛露野白骨;修筑城池,置经略司敢勇军,联手州邻防守辖境,严治两广边族“峒寇”聚乱。当时朝廷因韩侂胄当道,陈岘虽然屡屡有政绩,但终究未能升迁,先后任显谟阁待制,知泉州,最后以兵部侍郎兼直院士辞职。史称陈岘性沉静,待人简淡,历久更见其诚。处事从容有度,从不疾言厉色。平生博览群书。诗文典雅,著有多本文集流传于世。
  陈昉,字叔方,号节斋,陈桷玄孙,陈岘仲子,以父恩补官。宋绍定间(1228一1233),由福建道闽县县丞,任建州浦城令,关心民瘼,一境安然。陈昉与浦城人吏部尚书真德秀为世交,召回赴台湾省任职,与金华王野、仙游王迈、莆田刘克庄等被称为“端平八士”。淳祐十一年(1251年),赴都堂审察,任司农寺丞,改任太宗正寺丞,升都官员外郎,任吏部侍郎,加直焕章阁兼枢密副,承旨常请令枢密院“自今边防、盗贼急务,且奏且行,勿拘常程,因循故事”。次年,以集英殿修撰,任福州府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值建州、邵武等州县发大水,即发楮币(纸币)三十万,又奏请百万以济灾民。在郡之时,重士爱民,威惠并施,卸任时府库充盈,誉之为闽籍地方官中第一“良牧”。宝祐五年(1257年),任户部侍郎,兼检中书门下省公事,上疏请求录用庆元党禁闽籍朱熹、真德秀等后裔。陈昉雅察知人,京都厢官常懋、礼部郎中文天祥皆蒙其奖拔提携。又向理宗赵昀提出对文武百僚务必实行考课:“陛下欲赏信罚,必莫若严考课之法,乞明诏,有司下之诸道,帅臣监司岁考郡守,郡守岁考县令,第其能否,优劣功过,于次年三月,类聚保奏监司,则有互申之法,宜悉遵彝典。”为皇帝所采纳,升任吏部尚书。宋度宗即位,时值丁大全、贾似道专政,百官无不仰其鼻息,观其脸色行事,而陈昉屡有触犯,则屡请休致,于咸淳间(1265—1274),以资政殿学士致任,著有《云萍录》(诗文集)、《颍川语小》、《准斋杂说》等。文天祥在题陈昉《云萍录》词中赞道:“公守建阳,人和政成,皇曰来归,从橐斯荣。我时在馆,望公佩珩,公不我暇,我德公诚。公录班如,友朋公卿,维公下士,敬附姓名。” 陈均,陈岘长孙,字子公,号公齐。官东阳县令,迁大理寺丞,江东提刑,治狱有功,升赣州知州兼江西提刑,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冬以中奉大夫直焕章阁镇江知府。委淮海书院山长同里黄国用与淳安方逢辰纂修《镇江志》,景定五年改平江知府,后迁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等官。病逝,年八十一。撰有《七溪》“为爱潺湲引步迟,不知行尽白云西。云深却忘来时路,吟断空山片月低。”《鹤林寺》“竹绕高僧逢话处,花留仙者旧开枝。道身虚淡元无着,付与东风烂漫吹。”2.金花陈门柘树柘洋宋绍兴朝刑部尚书陈铎,在为朝廷撰拟诏书敕谱时写道:“祖纬(陈桷)侍郎尚书护国大丞相房下子孙分派各州、府、县未尽知焉,故谱牒难以逐一细具。今后有贤子孙可将历代字讳坟茔书之于谱,福州长溪县、寿宁县、福安县等处陈文通兄弟十房并立基产柘洋原祖基,九房此乃是祖分上中下三宅,门台坊额街路(溪坪古街)系祖所造,今载而传后。”陈桷溪坪村陈楼坪故居,共有同辈兄弟十房,由于陈桷高中探花,为一甲第三名,曾授予金花,故被勅封为“金花陈门十房”,即文通、文达、文连、文近、文迴、文迪、文选、文迹、文姬(未育男,一女招张尚书宗生入赘,育二子兄太守张其、弟太府张昌,继为两房),后陈楼坪十房兄弟分迁柘洋村头芦家垱、寿宁(三峰寺)、福安(上杭、廉村)、富溪、雁溪(福鼎二十四都)、温州府里安小温洋、处州仁和县及平阳柘园旧址。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本州王希生在《创兴柘洋基址》诗中吟道:“自古英雄不偶生,致身惟被竭忠诚。由来志士无多见,今睹尚书绰有声。千载石林曾著美,百年川岳复储精。圭璋魁宇风尘表,闽浙襟期玉雪清。”诗中“千载石林”、“百年川岳”,是对柘洋东狮山与溪坪陈楼坪前狮山自然景观的赞叹。“自古英雄”、“由来志士”、“今睹尚书”、“圭璋魁宇”即指陈桷。结句“闽浙襟期玉雪清”,是陈桷柘洋陈楼坪故居,与平阳“柘园”旧基之间的玉雪襟期情怀。当年,柘洋城还是一片荒滩,溪坪陈楼坪先祖最早入迁开发,创建了溪坪古街。“柘洋”地方名,大致是由平阳“柘园”祖籍地旧址的地名谐音演化而来。因为“柘洋”原来并非柘树成洋,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早就发现,柘洋上下城、溪坪里以及仙屿墩上所保留宋、元时期的原始风水林中,几乎没有柘树,更谈不上柘树成“洋”。柘洋地名无疑来自先祖对祖籍地“柘园”,难以割舍的骨肉情怀。现县政府大院从外地移植一棵柘树,作为“柘洋”唯一的标志性树种。
  3.永乐争帝古街疑云明洪武帝去世后,其四子燕王朱棣与侄子朱允炆之间经历了一场骇人听闻的皇位之争。朱棣从北平燕京发兵,号称“靖难”之师,一举攻下南京府城,诛杀了建文帝的“靖难”遗臣八百余人。传说朱允炆在贴身宦官的引导下,从皇宫暗道中化成僧者遁迹南逃,曾隐匿于唐清泰元年始建的柘洋东狮山三曹院的密林中。朱棣对朱允炆的南逃发誓“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曾密诏要剿灭天下僧者。明永乐二年(1404年),南京天应府(编者按,当为“应天府”之误,传说本无可究诘,以下依作者原文不改。)直嫡卫戍兵将奉命一路追杀至福建建宁府。次年,再次奉诏从建州直扑福宁州三十一都柘地。顷刻间东狮山三曹院寺毁僧灭,而最终见不到朱允炆的踪影。天应府直嫡卫戍兵将扑空后,不敢回朝面圣,说是丢失战马,就留守于古街一带。南京天应府兵将韩际德、刘际昌、孔际殿、尹际金、贺际章、汤际贤、谈际思,因身负永乐朝皇恩圣命,于永乐四年三月,由李朝金代笔,订立“七姓盟约”。他们虽然不同姓氏,以“际”字为行辈,以兄弟相称,潜心寻觅朱允炆下落的蛛丝马迹。时至今日古街境内还有当年朱棣南京天应府留守兵将后裔在繁衍。古街天应府袭封建宁府右卫总旗孔希顺,原为南京镇江丹徒人氏。当年总旗偕夫人随行,一路上携带五圣爷香火祈求平安,入柘后令其后裔在东峰村建了五圣爷行宫,并将当年祖婆随行时的压轿石,刻成香炉置于宫中,以示对祖籍丹徒的怀念。古街孔门后裔兴旺,甚至号称“江南第一孔”,办起孔子学院,念孔圣书,传孔门仁义道德。随着岁月的流逝,建文帝在溪坪古街有关三曹院的这桩历史疑云,由于史料记载奇缺,因此,各种不着边际的猜度纷生:有的认为朱允炆已在柘洋三曹院内被涂炭,遗骸就封存在现三曹院西向岩崖的古瓮里;有的说建文帝在三曹院火焚时,再次被人保驾出逃,在泉州开元寺现身后,似乎在华安仙崖岩的“天书”中留下了踪迹。而当年永乐帝却怀疑建文帝从海上出逃,因此曾先后七次密嘱郑和下西洋,暗中搜索朱允炆的疑踪。有关古街的这桩历史疑云尘封已愈积愈厚。
  二、山贸聚市
  1.古街风貌古厝林立溪坪古街创建于宋,东倚东狮山,西临龙溪,南依前狮山,北接龙城腹地,四野清幽,宛若桃源之境。至清康、乾年代,溪坪古街生意兴隆,街长400多米,宽4-8米。古街店面180余间,其中现存东向71间,西向85间;被撤17间,后建25间。古街内有上街新旧桥、中街登云桥、后门溪与塔里坑石桥五座,碇步一条。街亭七座即街尾亭、接官亭、大埕亭、上下园里亭,泗洲佛亭、集仙亭;街巷11条即金厝巷、后门溪巷、中街路衕巷、中街巷、陶厝巷、街头亭巷、旧桥巷、碇步巷、林厝巷、下厝路巷、下厝巷,后门山路巷。下店亭及陈、金、林厝里水井五口,水质尚好,其中下店亭井水,曾被开发为东狮山矿泉水,并获过金奖。上街大门埕与下街陈桷坊大埕各一个,潭头坪岗与上街旧炮台、登云社地主宫、陈姓支祖祠及上街头石塔、下街字纸炉各一座。明清后,古街诸姓的陆续入迁,市貌繁荣,两侧附近相继建有17座古厝大院宅,成为古街的一道风景线。即上下园里沿街坐东双座连袂二进18间宽古厝、后门溪登云深处坐东坐北三座22间宽大宅院、塔里坑坐东二进18间宽古厝;云中窟(后称洋中厝)坐东二进11间宽大古宅,四周围墙,占地六亩;赤岭里坐南坐西两座二进18间宽大宅,内有大小天井六个,人饮、洗涤、防火井12口;散居在上街两侧四座五至七间宽陈姓大宅,其中陈万泰沿街七间宽大店面,火毁于民国十八年。上述17座大古宅,其清居门披“衡门自适”、“天光云影”、“流水环门”、“溪云深处”、“奎璧联辉”、“壬癸长存”、“德星远聚”、“爽气长含”等题字,书风雄浑、苍劲,亦能各得奇趣。溪坪古街古厝群大致可分为清嘉庆前后两种建筑。清嘉庆前陈姓17座大古宅,均属元朝厝建筑,结构多以“硬山”为主,“悬山”次之,“歇山”再次之,均为单层官厅式大院宅,内建大官厅、天井、回廊;厢房、院房中有客厅、花厅、卧房、书房、账房、库房、绣房、客房、下房、厨房、茶房、柴房、碓房、磨房及砻米房等,古厝拱斗与柱梁,以楮、栎木为主,石刻木雕精备,栋瓦厚而粗大。古街两侧古厝群,多属嘉庆后建筑,被称之为明朝厝,为双层人字栋单间或双间以上按一字形排列,既无山墙,又无门楼,街道店面,依次相连,柱壁桁椽多以杉、栎木为主,栋瓦薄而细小。保存完好的古街民居群280多座,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这在全省县城古民居群中实属罕见,可谓福建省首屈一指的“中国历史名街”。古街人善于聚富,夜设预警巡更夫。曾建有柴城一座,自潭头坪东侧山下起,沿洋中厝门首,塔里坑后门,经泗箩洋西侧大道,直至古街北侧沿溪尽头,用松、杂木围建成半圆形的木栅栏城,围长七百多米,遂被称之为柴城,建于民国20年代,后不久被撤除,是古街曾经最为原始的防御系统。
  2.官道嘉会市贸不衰溪坪古街曾经生意兴隆,开设有布庄、茶庄、药铺、照相馆、择日馆、私塾馆、鸦片馆、花会馆、赌博馆和京果店、食杂店、粮油店、猪肉店、豆腐店、点心店、制衣制鞋店、印染店、弹棉店、打金打银打铁店、元宝香烛店、算命卜卦店等。明清后,办有税务所、银行、邮电代办所等。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医药行业中有溪坪陈魏氏由娘家祖传儿科,青草医历传四代,救人无数,颇负盛名。民国初、中期,有吴济生、陆同和、陶仁寿和、陶仁寿发,叶乾和、魏朝春、崇德、陈致和、吴佑和、吴养生、林华昌等十多家药堂最负盛名,中医师、药剂生从业人员达三十多人。溪坪古街道位于柘霞古官道上,闽来浙往旅客甚多,街上有吴珊素、吴溥成、包序购、袁济忠、黄二雷等七八家客栈,每天住宿过往旅客,常常店店爆满,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古街印染业更具特色,民国三十四年日寇入侵,福州、温州相继沦陷,各码头盘查极严,海路漕运不能畅行。溪坪古街成为闽浙陆运要道。其时沪、浙一带机织布、烟叶难以供应。因此柘洋土染布与土卷烟应运而生,溪坪古街道作为福宁府上西区的商贸中心,生意火红。在清康乾年间,柘荣农民盛行种靛,当时土布、白龙头布、纱线织品等,多数先从江苏、浙江一带进货,经漂洗,印花,热染后,再经铲、漂,便可以制得靛白相间的精美染花布料,用于床单或妇女、儿童等各种服饰。其时柘洋境内印染业迅速发展至十三家之多,卷烟业六家,从业六十多人。日寇投降后,海运恢复,据《民国三十四年柘洋特种区概况》载,年产靛六百多担,操持染布业仍有八家,其中富溪温天吉商号后亦迁至溪坪古街经营,从业者仍有三十多人。古街手工业历来凤毛麟角,就连不起眼的古街刀剪业,也久负盛名。清雍正间(1723-1735),上街头铁匠用土铁锻打剪刀、镰刀。嘉庆五年(1800年)铁匠陆师傅之父子,独具匠心首创柘荣式剪刀,技艺精湛,代代相传,以其精美的造型和锋利的剪刃而博得人们的欢心。同治年间,古街人打出“林木兴”、“袁合兴”号刀剪品牌。柘荣“扛锁”刀剪人,曾经脚踏芒鞋走遍全省及周边县市的山旮旯,沿村叫卖。传说东源西宅千总林栋在罗源任职时,见罗源集镇码头上的柘洋“扛锁”剪刀人被人洗劫,林千总领着“扛锁”的柘洋人沿街、码头同行一周,为他们扬威、壮胆,结果被洗劫物品失而复得。嗣后柘洋“扛锁”人在罗源一带再也不受人瞧不起。现在古街刀剪业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化产业,小小刀剪打进国际市场,古街的亿元刀剪专业村正在崛起,成为柘荣·全国刀剪之乡的发源地。溪坪古街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就设有驿站,清宣统元年与民国32年溪坪分别成立柘洋第一家邮政所和电信代办所。民国34年溪坪电信所添置二部十门无塞绳交换机,在省内外可直通长话,也是全县电信业的发源地。民国35年后,溪坪开设第一家印刷店、创办宏华印刷厂,添置圆盘印刷机和八开印刷机等,首次开始用铅字排版印刷。民国36年,溪坪机械能人魏永秋仿温州布厂自制第一台织布机,生产棉布。古街商贸兴达,民国29年在中街柳街店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商会,至1949年商会会员达一百五十九人,其中商业支委会七十二人,分设布业、药业、烟业、茶食业等八个小组。手工支委会至1951年,从八十七人增至一百零七人,分设铁工、染工、泥工、木工等同业小组从八个增至十二个,是溪坪古街工商发展的鼎盛期。
  三、文化重镇
  1.文坛俊逸儒商义举古街人重视教育,早在宋元时期,溪坪陈桷坊额牌兜和后门溪陈姓大宅内就办有私塾,讲读孔圣的“四书五经”。民国二十五年,溪坪中街柳溪店创办有短期小学,是县试验小学的前身,教员三人,学生八十人,分三个教学班。溪坪人读书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溪坪后裔兵部、吏部、礼部尚书、枢密院都丞兼中书门下省公事各一人,进士三人,举人八人,拔贡五人,贡生、庠生、太学生约一百八十多人,就陈氏后裔赤岭大宅内先后就有十八位秀才。古街文人雅士时常喜欢相聚,每逢中秋佳节,或平时经商之余,数人围坐在一起谈古论今,或对月畅怀吟诗,以此从中作乐。古街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宋礼部侍郎陈桷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十六卷;兵部侍郎陈岘著有《东斋集》、《东斋表奏》、《南海志》、《清湘志》、《直斋书录题解》、《东斋吟稿》;吏部尚书陈昉著有《云萍录》、《颍川语小》、《淮斋杂说》、《北庭须知》、《王道元经薛氏传》、《北郊祀典》。清举人陈德先,一生不愿交官结吏,潜心研究经学,善治汉易,尤精《小学》。因受同年举人山西洪洞知县陈贯甫之聘,主持洪洞玉峰书院,立学规,明经学,正文体,以端士习为要务。有询治经者,则示以先详六经通借之法,王制土田,冬官沟洫及《洪范》五行象纬推步之学,皆为抉误通异,从游者履满户外。山西平阳府尹闻其才,聘其主持平阳府水平书院,至任后其时学界对汉、宋学各有成见。德先力主若无汉儒注经,则圣学无法阐明;若无宋儒之理学,则圣道无法得到尊崇。崇汉贬宋或贬汉崇宋,均有其弊,从学者应从经学、圣道上下工夫,对历朝章典亦不可偏废。在执教之余,其仍时时关注治经济世之学,撰有《时务》二十篇,分盐政、钞法、亩议等,并著有《王制精义》、《冬官精义》、《居易澄源集》。德先治教严谨,重身教言传,感化学者,其从学门生成才者甚多。清咸丰三年(1853年),德先病逝于洪洞县万安镇,门生将其奉祀于书院内,并立有《教泽碑》,被敬称为霞浦先生。清拔贡陈善臣,博学多才,能诗文,通医理,尤工书法。全国著名易学家、福建师大副校长黄寿棋,考古学家、书法家、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沈寿,闽东特委书记马立峰烈士均为其门生。他曾编篡霞浦县志交通、建筑、方技志等九卷;主笔《柘洋建县刍议》,其文刊于《中央日报》。其著述甚多:《论语明例》、《大学逢源》、《诗经篇次》、《四教会宗》、《孔门一贯》、《字学统宗》、《国音统韵》、《语言锁钥》、《国语概要》、《楷字法程》、《通玄子》、《医学大意》、《药力诠治》、《土药遗篇》、《柘洋乡土》及《柘荣县志》等,除《楷字法程》幸存外,余稿失佚无存。陈超,柘荣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县政协一至三届委员、中华诗词协会福建分会会员、龙溪诗社理事和省、市书法协会会员。自幼励志为学,少年诗作《偶感》、《雪竹》、《中秋》等佳句频频。曾为民间团体主笔撰写请求柘荣第二次复县报告四百余份,向省、市及国务院反映柘荣的社情民意,直至1975年国务院批准柘荣恢复县制。曾出版个人专著《木石居诗文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院研究中心博士陈雪虎赞道“感先生博闻广识,行文颇多生趣。诗词通古韵,出新意,个中乡土人情,尤广百年识见,其它文字纵横捭阖,复县数篇特见气势。诸文多出口语,但显地方奇趣。”并编有柘荣县《二轻志》、《民俗志》。创作歌词《最美女儿嫁天涯》获首届全国工人征歌银奖,诗词和书法作品分别在“世纪颂中华”、“珍土杯诗词”大赛和全国大红鹰杯书赛中获奖。
  明清时期,古街文人行商或兼职者渐渐增多,清代较有名气的儒商陈万泰、陶万泰,至民国时期以张万金、林华金、袁义盛、袁安盛、陈成记、赵泰盛、新福利、谢承泰、义泰和、吴佑和、陶仁寿等商号最负名气,其家产万贯者,已不乏其人。古街聚富者多有义举,清太学生陈洪卿义捐六亩章口洋地皮,协同刘、吴两姓等名士共建十三境文昌阁。儒商陈万泰,于福州、上海一带均有其商铺。他一生发富,却不断捐资建桥、筑路、修亭行善举,现存于仙屿墩上的十三境马仙庙是由他独资捐建,并捐有城郊牛头山仙屿田数十亩。清拔贡善臣之弟陈继扆,自幼从商,而能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大有儒者之风。为人倜傥,善交至友,身居贫庐斗室,门庭若市,时有贤能者出没于其间。为振溪坪市井聚星堂陈成记商号,苦心经营,逐年兴达,每逢灾异之年,不计本利,不论尊卑贫寒者任凭赊帐或赈济。凡公益之事,均能解囊慷助,再现了孟尝君的祖德遗风。民国17年,为扩建湄洋陈氏祖祠,关闭自家店业数年,宏开了祠宇大局。民国37年,倡建溪坪陈少陵支祖祠,拆下自家洋中厝祖屋的正座木料而义捐兴建。古街人富而不自私,富而重义举,正是古街商者的活写照。
  2.厚土民风群艺争妍古街既是集贸区又是文化区。民国三十三年,陈善臣在溪坪柳溪店创办民众教育馆,自任馆长,筹金订阅多种书刊,自献书籍,以供街民阅览。民国十五年,古街布庄老板张大龄是个老戏迷,曾接办柘洋方言地平戏剧团,后改婺剧团,演员六十多人。由赵绍良创办的“新城娱乐班”,演职员四十多人,以演方言剧为主,因设备简陋,甚至有民谣:“柘荣出个绍良班,没戏担用箩担,没戏衣穿长衫。”,成为当年新娱班艰辛创业的写照。该班后改建为县越剧团,以演出历史剧《孟丽君》、《孔雀东南飞》、《秦楼月》、《胭脂》等古装戏,在福州、厦门、浙江、广州等地十分走红,有的戏迷粉丝一路跟踪剧团演出,尽情过把戏瘾。评话大师黄毓金,天姿聪慧,能博闻强记,曾在福鼎说唱评话时,有人私下拿着评话本对照,见他全场只字不漏的说唱话本,即使是诘奥难懂的古文词、古诗句也不例外,其记性奇才令人惊叹。他平时能随口编“四句联”,古街人很喜欢传唱,如“肥肥白白阿鹅嫂,妮妮娜娜天婆姥”、“头生四角,目啁吊角,走路哩勒”等,可顺口捻来,入木三分,勾勒出有一定姿色和善于撒娇的不同女性,平时自以为是,长一幅长方脸,且略带眼疾的跛子形象。即使古街上一些曾经横行霸道的地痞流氓见他也得退让三分,不然不久后古街上下就有一首某某的“四句联”顺口溜在传唱。由他创作的柘荣评话本二百多部,带学徒八十多人,活跃于闽东诸县,可称得上闽东评话艺术的先驱者。吴可沣,深明易理,尤精天文,以历日酬世,编有《星象地理》、《日家要诀》等书。他开设治明堂择日馆,历日之术可与泉州洪潮和择日馆相媲美。民间流传“上街银行,下街治明堂。”由于声名远播,周边县市慕名者纷纷前来,历日门庭络绎不绝。古街人好剪纸,一把小小的古街剪在古街剪纸人手中,只要潇洒一挥动就落英纷纷,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就可呈现在眼前。柘荣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艺人袁秀莹被确定为柘荣·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传承人,她曾参加过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剪纸大奖赛,捧回了“中华巧女”的盛誉。
  古街人崇信马仙,源于宋代。古街陈楼坪创居始祖陈臣,又称陈二十二与黄十三,被柘洋十三境登云社(即古街登云桥下包括溪坪下街、塔里坑、后门溪、东山仔、洋中厝、赤岭、无石坪、诸家岭、后洋与前山、柯岭村)境民共同奉立为“境主”,早在宋元时期古街就建有境主纪念宫。悠悠古街,对他们的开山创居之功,让境域后人千载仰止。十三境登云社地主宫,每年设有12个祈福节,其中年终的圆满福与年初的开春福节,让全境境民都汇聚到宫里祈年福吃福饭,祈祷来年的平安与吉祥,这种民风习俗一直承传至今。每年境宫内大多有举行马仙庙会活动,其中送仙仪式尤为隆重。古街民间的龙灯、鲤鱼灯、铁技、踏跷、锣鼓乐队齐上阵,且样样艺活均有传承人。古街鲤鱼灯缘于明清,红黑鲤鱼灯、鳌鱼灯、虾兵灯、蟹将灯、蛤精美女灯、刘海金线钓蟆灯和龙门灯等,均出自于古街艺人之手,尤其以陈逢桂、袁禹怀艺人等所制作的鲤鱼灯,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在夜幕的映衬下,呼之欲出的鲤鱼灯,鱼贯闯入龙门,让人久久陶醉于神奇般的海洋世界里。柘荣马仙文化底蕴深厚,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古街虽然集市萧条、冷落,昔日的辉煌早已失去,而古街的文化却方兴未艾。近年古街人自发组织起社区鼓号队、笙乐队和乐奏队,清新的乐符不时从古街飘出。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拂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