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86
颗粒名称: 二、文物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老宅大厅中堂壁和左右壁上顶梁与下枋之间装饰有雕花雀替。大厅里的六个门窗花格图案精美,质朴拙厚,别具一格,颇有一种“芸窗梅丽影,雅室读书香;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的闲情意味。最令人欣喜的是文物干部发现了已历150多年的三对木雕庭柱联板。湾里村24号古民居建于清光绪间(1875—1908),坐东朝西,建在山坡地上,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台基两级,四周夯土围墙。
关键词: 宁德市 湾里村 故居

内容

湾里的民居古朴庄雅,依山而筑,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兼容了了望与防范的堡垒特征。虽然经过百年的风霜洗礼与战火淬炼,一些土堡战墙已经成为颓垣断壁,但仍保持着横眉屹立的赫赫威势。村庄周围是茂密的风景林,村外有肥田沃土,出产稻谷、茶叶、辣椒等农产品。茂密的森林和富有节奏韵律的山丘田园,形成一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画卷。《吴氏宗谱》载,肇基祖吴元凤迁入50年,繁衍子孙,吴登丐一代就有25个堂兄弟。在清乾隆间一年就建造6座房子。八扇八廊屋,四层楼,三面走廊互通,大厅柱子挂着围屏对联,当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现有民居大都保持清代民间住宅建筑风格。湾里1号畲家老宅系吴毓琏于清道光年间所建,因房屋地势最高,俗称“顶头厝”。据查阅该村辛酉年重修《吴氏宗谱》(五房小谱)载,“盛闲,字毓琏,行信四、生嘉庆壬申年(1812年)十二月十八日戌时”。据此推算,老宅应建于清道光间(1821—1850),迄今150多年。原建筑为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因地势高,每遇强台风均遭破坏,于1959年进行重修时改矮为单檐建筑。现存建筑坐东朝西,木构单檐穿斗式悬山顶,台基两级,前后天井,通进深19.13米,通面阔18.85米,占地面积360.6平方米。其中下台基进深3.70米,中间门楼,木构单檐悬山顶,大门宽1.45米。正门通到大厅石阶5级,石阶两边天井,左右两侧灰楼,正面夯土围墙;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25米,次间、梢间宽各3米,两旁梯弄宽各1.30米;进深5间,一进间1.10米,二进间和三进间各1.80米,四进间1.10米,五进间2.65米;前廊1.10米,后廊1.50米;后天井进深2.60米,宽4米,两旁建厨房;后门毛石砌造山墙,素面青石鼓形柱础。
  老宅大厅中堂壁和左右壁上顶梁与下枋之间装饰有雕花雀替。大厅里的六个门窗花格图案精美,质朴拙厚,别具一格,颇有一种“芸窗梅丽影,雅室读书香;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的闲情意味。最令人欣喜的是文物干部发现了已历150多年的三对木雕庭柱联板。为防盗损,数十年前,这三副古联板已被吴盛闲曾孙吴明银(现年67岁)从栋梁立柱上取下收藏。尽管这三幅半圆围柱、黑漆金字的古联柱经过百年风雨已然斑驳,但仍焕发文华书香。“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世争让三分天朗地阔”等两副长1.67米,宽约0.23米左右的联柱,明显表达了畲家祖先居安思危、知足常乐、细水常流的农耕思想以及安分守己、宽以待人、伦理清正的处事哲学。其中一幅1.6米×0.25米的短联:“庭馀花色邀文藻,座有蓝言惬素心”。这副对联通过横陈纵立、拆文解字分别可以调味出诸如“兰花素色,庭座有余(馀)”、“兰庭有色,素藻文心”之类意喻深刻、风物传情的妙言佳句,似乎饱藏着古代畲家智者对对子嗣敬尊古训、修养身心的殷切期许。
  湾里村24号古民居建于清光绪间(1875—1908),坐东朝西,建在山坡地上,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台基两级,四周夯土围墙。前后天井,通面阔18.85米,通进深19.58米。其中下台基高约7米,进深3.70米,外墙厚0.45米,中间天井,宽5.15米,两侧建厢房各宽6.85米,土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各6柱两间,左边连通朝南大门;上台基高0.50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50米,次间宽各3米,梢间宽各3.07米,两旁梯弄宽各3.70米;进深6间,一进间1.77米,二进间1.08米,三进间1.40米,四进间1.35米,五进间1.07米,六进间2.45米;前廊1.25米,后廊1.77米;后天井进深4.27米,面阔4.85米,两旁厨房面阔各7米。后门毛石砌造山墙。左侧附建仓楼(防火库),土木构单檐硬山顶,四面土墙,深约6米,宽约5米。整个建筑用材大,挑梁间饰花瓣形木斗,门窗木雕花格图案精美。透过这些可以看出惜日房屋主人的富足。整个建筑保存较好。据现居住在该屋中的房主吴石旺介绍,原来大厅悬挂有木雕牌匾、联板等,文革期间遭破坏。现仅存摆放在中堂前的一张木雕供桌。此外,湾里村还有“活的文物”:“下门口”右侧胸围二丈的二棵樟树和村头的三棵柯树,这五棵树龄都是二百年以上。大树底下冬暖夏凉,村道从中穿过,大道两旁都放着许多光滑石块,以供人们上山砍柴、下田劳动歇凉。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