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83
颗粒名称: 四、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上黄柏村游氏先祖于唐末从中原带入并传承千年的“游氏仙姑祈福仪俗”独具民俗文化特色。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是以民间社火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上黄柏作为一代贤臣、廉吏游朴之故里和中华游氏仙姑香脉传承的圣地,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宁德市 黄柏村 民俗文化

内容

上黄柏村游氏先祖于唐末从中原带入并传承千年的“游氏仙姑祈福仪俗”独具民俗文化特色。据当地《游氏宗谱》和《柘荣游氏》一书等相关记载,游氏仙姑生于北魏年间,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乃名门闺秀。她一生行善,为民排险除难;她精于医术,数度拯救遭受瘟疫流行之苦的民众;又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与其兄散尽家财,周济百姓。因励志行善,终身未嫁。其善举在当地广为传颂。仙逝后,赐封为“游氏仙姑”。此后,游氏仙姑显灵乡里,抑恶扬善,保佑众生安居乐业。民众仰其善德,立庙奉祀。
  唐末,黄巢起义,中原战乱,王绪起兵南下,游氏先祖游王宾随军迁徙,为保佑大军顺利南下和传承仙姑香脉,王宾携仙姑香火来到福建。在王审知治闽期间,王宾“宦建阳”,在当地长坪里奉祀香火。宋景祜四年(1037年),游王宾的第三代孙游榕迁祀仙姑香火于长溪县(今霞浦)土家山(今属福安市辖)。宋治平年间(1064—1067),柘荣游氏一世祖游时和游晔兄弟迁入柏峰(上黄柏),随将香火从土家山迁祀之。时至今日,祈福活动日趋频繁,演绎成俗。
  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是以民间社火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祈福内容有:神诞祈福、四季祈福、除夕祈福以及婚嫁、出行、求学、经商祈福等。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游氏仙姑神诞日祈福和四季祈福最为隆重,以婚嫁祈福和除夕祈福最具特色。“婚嫁祈福”目前仅在柘荣一带保留,在柘荣境内,凡娶游姓女子为媳妇的男方,在迎娶前都要派使者到游氏仙姑宫取香火,以祈仙姑赐福。在迎亲前,男方选定一名德高望重的男子为取香火使者,使者在前三天要食素禁荤,男方备办“香袋”、黑伞、供品、唢呐班等。迎亲之日,使者沐浴更衣后,带上备办科仪,跟随迎亲队伍前往仙姑宫取香火。男方使者在游氏仙姑座前敬献供品、上香,向仙姑通报新郎、新娘的姓名、年龄、住址,祈求仙姑赐福新郎、新娘。使者行三拜九叩之礼,求得“三圣一阳”后,燃烧“元宝”答谢。接着,使者从仙姑的香炉中取些许香灰,装入“香袋”,佩于胸前,再向仙姑作揖拜别,福首点燃三炷明香交给使者。取到香火,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中上花轿,使者走在最前面。到男方家时,喜炮声声,人们夹道欢呼:“仙姑到了,仙姑到了。”此时,一盛装礼生上前双手接过使者恭迎到的游氏仙姑香火(香袋),众人尾随其后,毕恭毕敬地将香袋安置在大厅正堂或楼顶的神龛上,摆上供肴。接着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至此,婚嫁祈福仪式完成。香袋永世祀之。
  改革开放后,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作为一项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弘扬,2008年11月“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被柘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柘荣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2月,“柘荣游氏仙姑宫祈福仪俗”又荣膺“宁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4月,游氏仙姑宫所在地柘荣县黄柏乡成功举行了“首届海峡两岸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上黄柏作为一代贤臣、廉吏游朴之故里和中华游氏仙姑香脉传承的圣地,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5月,“上黄柏”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宁德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往日并不十分显眼的小山村,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现如今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给这个宁静的千年古村落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