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代人才辈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81
颗粒名称: 二、历代人才辈出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游氏自宋初迁居该村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就开始兴办私塾培养后代,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因而历代人才辈出。古代较为出名的有:游杰;游德;游朴;游仲俊;游一佶;游龙;游安等。
关键词: 宁德市 人物 黄柏村

内容

游氏自宋初迁居该村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就开始兴办私塾培养后代,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因而历代人才辈出。古代较为出名的有: 游杰,字彦梁,宋嘉定壬午年(1212年)乡试中式第四名上舍(举人)。
  游德,字廷光,号盘涧,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自幼聪明,青少年时代就离家赴省城福州求学,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因孝侍父母,终生不士,后以子朴贵,累赠中宪大夫,著有《隆中半塌稿》传世,其中《吟东山》七言诗一首题刻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灵岩洞右侧岩壁,被列为柘荣县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1526-1599),字太初、号少涧,明隆庆元年(1567年)考中丁卯科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考中甲戌科进士,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右寺副、大理寺左寺正、刑部山西司郎中(任内奉敕担任钦差恤刑浙江)、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著有《游参知藏山集》、《游太初乐府》、《满山社草》、《岭南稿》、《浙江恤刑谳书》、《诸夷考》(全书被《续编四库全书》收录),参与主编《万历四川总志》(全书被《四库全书》收入),晚年辞官归里受聘担任《福宁州志》总裁。逝世后,被奉祀福宁州乡贤祠。游朴在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敢于同社会黑恶势力和官场腐败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被誉为“当朝包青天”,深受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任中三次受到万历皇帝颁旨嘉奖,《福建通志》称赞他“三主法曹无一冤狱”。
  游仲俊(游朴之孙),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岁贡赴京赶考,崇祯十六年任福州府长乐县训导,后选授浙江永嘉县教谕。
  游一佶(游朴之孙),受业福州,入府学,后弃文就武,授福宁卫指挥使佥事;游龙,字元伯、号起南,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清顺治丁酉(1567年)科举人,授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县令,为官清正廉明,后辞官归里,凿石室“片石堂”过隐居生活。著有《江城怀古》、《格言》、《偶谈》、《江城鸣草》、《道德经注释》等。
  游玉朝,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举人。
  游安,字汝安,三考吏员,授南畿府军卫仓副,升授浙江嘉兴秀水县杉青闸巡检。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上黄柏村及其外徙的游氏后裔人才犹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大学生100多人,其中获博士学位1人,获得教授、副教授或相同级别职称的有10多人;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1人;在省、市、县级党政机关工作的处级干部有8人;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科级和获得中级职称的干部达数十人。更有一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于闯荡商海并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守信而获得成功的一批中青年企业家,他们的经营范围幅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事业有成之后,积极带领并帮扶一批乡亲走上致富之路。同时,他们怀着感恩报恩之心积极回馈社会,积极捐资支持家乡兴建教学楼、文物保护工程和村道建设及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等一系列社会公益事业,受到父老乡亲们的好评。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