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驿路明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75
颗粒名称: 一、驿路明珠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东源村是柘荣至霞浦福宁古官道村落中最为璀灿的明珠。东源西宅于1987年发现的后井青铜器时代遗址,这里春秋战国为百越属地、秦属闽中郡、汉隶会稽郡南部都尉、唐宋归长溪,大量中原衣冠人物拖家带小辗转流入南方山区。福宁古道上地处相对偏僻的东源,他们是张姓入闽始祖张天祥第三子评公支派。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辗转从梅州(今寿宁县辖)迁柘洋东源,东源赵姓始祖相传是宋太宗十二世孙赵用霖。他率族人于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从长溪转入二十九都上万迁柘洋三十二都东源(当时仍称张源)。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东源村

内容

东源村是柘荣至霞浦福宁古官道村落中最为璀灿的明珠。据考古资料显示,东源早在青铜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东源西宅于1987年发现的后井青铜器时代遗址,采集有石器残片和泥质彩陶片。陶片纹饰有条纹、回纹、黑斜彩线三角纹,可辨器形有罐、尊等,经考古测定属青铜时代。这里春秋战国为百越属地、秦属闽中郡、汉隶会稽郡南部都尉、唐宋归长溪,元明后属福宁州。
  1、避乱衣冠迁居里。唐中期后因战乱频繁,大量中原衣冠人物拖家带小辗转流入南方山区。福宁古道上地处相对偏僻的东源,也成为北方流民的一个栖身之所。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据《柘荣县姓氏志》记载,最先迁入东源的是张姓。他们是张姓入闽始祖张天祥第三子评公支派。评在宋朝官封郎中,因海乱弃官隐居处州(今浙江丽水东南),后迁柘洋东源。评子林为宋枢密使,于宋乾德元年(963年)致仕后,迁黄柏高峰村。此后陆续有张姓人家迁入。故东源原名张源。
  现在东源村居住的主要是吴、赵、汤三姓。据族谱记载,东源吴姓本是浙东山阴望族,由于宋末元军南下,兵戈涂毒,社会动荡,东源吴氏始祖吴兆一,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辗转从梅州(今寿宁县辖)迁柘洋东源,初居南山下,再迁东源今址,祖坟在蜈蚣山上,取“南蜈下壁”吉穴,世称“蜈蚣墓”。从此逐步发展成为东源人口最为繁盛的第一大姓。东源赵姓始祖相传是宋太宗十二世孙赵用霖。在元末兵祸连连的年代,他率族人于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从长溪转入二十九都上万迁柘洋三十二都东源(当时仍称张源),三年后迁父坟安葬张源主山承天丘。吴、赵等姓入迁后,共同开发,垦荒造田,架桥筑路,繁衍生息,丁口产业渐渐繁盛起来,完全取代了张姓在东源的主导地位。后张姓陆续他徙,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传说,元至正十九年明开国功臣袁天禄欲在柘洋造石城,当时张氏先祖为官返乡路过,慨而许诺说:“袁公若想造城,吾辈可负担点心,以尽绵薄之力。”其后至正二十一年袁天禄果真筑城,每天参加劳动的泰安社及福建各路义军等军民近万人。张祖自知手头拮据,深为无力兑现承诺所困,再则当时正值元明之交,闽越一带方国珍等军阀称雄一方,狼烟四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无以保障,因此张姓随后举族他迁。于是明洪武二年福宁州造册时遂以村内水碓溪源于东狮山,将张源改名东源。此后东源在先民们的不懈努力下,从瓯越荒野变成“比屋连云生齿满,弹弦学道古风移”的闽东文化名村。
  2、比屋連云巷幽深。古代东源柘洋城通往福宁府的石驿道,南北穿村而过,石驿道上的大批文物古迹,有东源桥、古井、古祠、古巷、培风亭等,特别是千百年来的人文积淀形成繁华的“旧街”,上面卵石铺道,青石阶沿,街面宽敞,两旁栅板铺面、茶肆、凉亭、青石牌坊、民居门楼,井然分列,四邻八方的人们聚集这里,从事贩卖活动。街两侧就是享誉盛名的东源古巷道。古巷曲径幽深,两旁高墙耸立,古朴的卵石小巷纵横交错,仿佛迷宫一般。柘荣流传着“东源九条巷,九天九夜走不透”的说法。其实东源村中主要大巷有三条:中心巷、尾港(池乾)、祠井巷。两旁大多是明清时留下的建筑,大半是吴姓人家仿照祖地泰顺库村吴氏宅第风格建造的,其中许多宅院历遭兵火不复存在,有的受风雨侵蚀朽烂不堪。特别是明嘉靖年间,倭寇连年蹂躏,地处福宁州到柘洋必经之道的东源村,遭到惨劫,“家室无有完壁”,先祖们苦心经营数百年的村庄几乎毁灭殆尽。1564年戚家军荡平沿海倭寇后,福宁始安,东源各姓重建家园,逐渐振兴起来。今天沿着古巷,我们可以看到错落分布的古宅、书楼、古牌、古门楼、古井、鱼池、戏台等古迹星罗棋布。在吴氏大宅门楼上的门披“草庐遗风”,是清代中期墨迹。相传是借用宋人诗句:“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的意境。在几座吴家大宅中,我们看到多进宅第主体、天井、厅堂纵横,石刻门楣、雕镂门窗,雕刻技艺精湛。还有那民居家中久远的生产生活用具,祠堂古戏台的斗拱以及吴姓祠堂维妙维肖的先祖塑像,处处都渗透着古代东源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独特印迹。
  3、至德遗风今犹在。至德庙是吴姓族人为弘扬吴姓开姓始祖、“德圣”泰伯等先祖“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收集歧山周原泰伯、仲雍、季简直至阖闾、夫差等吴国25位君王的塑像及简介建造的。借以缅怀先祖至德功勋,启迪后人以至德为怀。庙内塑像形象高大,依次排列,彩绘工艺精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时时为人们默默讲述着泰伯“三让流芳”的千古美德。
  4、祠井泉香惠万家。始建于元代的吴氏祠堂井即东源井,位于东源村汤氏祠堂前,水井石构,长方形,井口长1.92米,宽1.4米,深1.2米。井坪长5米,宽3.5米。井口南边围栏石板分别镌刻“吴五四公祠井”、“大清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置古重修”等字样,是该村2000多人的主要饮用水源。该井“夏冷东风乘自然,长流数里气如烟;千家汲罢泓澄好,尚有余波润野田”。井水清澈甘甜,长年喷涌,不但供饮用,它还“潆洄利发千畦稻,灌溉香浮万井烟”,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通自来水后,仍有许多村民饮用井水。清代吴氏先人有诗赞曰:“旧祠遗迹幸无差,井渫时清尽可嘉;甃浅不须垂素练,泉香疑是隐丹砂。派通泽谷甘宁竭,波溢田膏荫自遐;一派长流千古惠,四时分济万人家”。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