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挑灯”话前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70
颗粒名称: “美人挑灯”话前山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76-81
摘要: 在柘荣仙屿公园大门左侧,有一座翠绿葱葱的圆锥形的山包,山顶上座落着数百年的马仙廟,民众形象地称为“美人挑灯”,亦称“鳌岛”。在“美人挑灯”正前方有一个村庄叫前山村,“美人挑灯”与前山村间隔龙溪,遥相呼应。“美人挑灯”是一盏长明灯,灯光照亮前山村,龙溪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前山人,前山村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山庄秀美。2008年评为被宁德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前山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实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前山村

内容

在柘荣仙屿公园大门左侧,有一座翠绿葱葱的圆锥形的山包,山顶上座落着数百年的马仙廟,民众形象地称为“美人挑灯”,亦称“鳌岛”。在“美人挑灯”正前方有一个村庄叫前山村,“美人挑灯”与前山村间隔龙溪,遥相呼应。“美人挑灯”是一盏长明灯,灯光照亮前山村,龙溪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前山人,前山村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山庄秀美。2008年评为被宁德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一、村史悠久
  前山村是个历史文化名村,实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柘荣城中盆地的东边有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人称东狮山,它似一头雄狮镇守东关;西边一座类似一头母狮作横卧状的山,人称西狮山。雄狮与母狮相亲相爱,长厢厮守,共养育十三头小狮。十三头小狮是指城中盆地间的十三座小山,每座小山里都有村庄,人们也称为“十三境”。前山村是十三境中之一村,前山村的后门山是一座小狮山,如小狮俯卧溪边,狮头朝向母狮山,欲想回到母狮怀抱舔乳。龙溪水从东狮山下流向西狮山,中段溪水流到前山村作“S”字形迂回,溪水穿过前山村,形似玉带环绕,左岸是村落,右岸是广福寺。早在商周时期的前山就有人居住,至今还保留有多个青铜器时代的遗址。柘荣第一件古代文化遗物“石箭头”、“石斧”、“灰硬陶片”等就是在前山村发现的。1984年,前山村农民在村后门山挖出石锛2件,经省博物馆考古学家鉴定为新石器时期文物。前山村还保存着成片的古民居、古戏台和著名的宗教建筑。前山道曾是福温古道的必经之路,开辟于隋唐时期,至宋元初具规模,成为闽浙陆上的交通道之一,也是福温间的邮路。
  二、明朝古刹
  前山村对岸有一座古刹叫广福寺,原名白云寺,曾名根鼓寺。广福寺依山傍水,坐落鳌鱼山,山近溪畔,又有半月沉江的美誉。寺前一片田畴,阡陌交错,有简易公路、石拱桥、垫步横穿寺前,寺西侧山间树林茂盛,临溪边有株珍稀古树罗汉松立于寺旁。
  该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释法东为住持。据《前营袁氏族谱》载:白云僧寺诗曰:“前山后井间,此间即古寺,出没有烟云,时锁幽静地。晨钟声九六,老僧人三四,谛虑洗孤清,身外无他累。”又咏广福晨钟曰:“梵宫楼胜地,明月落前溪,一敲钟声响,千山报晓鸡。”寺久历沧桑,嗣后有福州鼓山寺和尚到此为住持,详细时间失考,为表溯源思根,改为根鼓寺。迨至明末,黄、袁两姓翁婿舍田16亩,谐音易为广福寺,这繁体“广”字内隐着个“黄”字,寓意深长。该寺名僧多,清乾隆时有行智和尚,道光时有秀怀和尚,咸丰时有天真和尚,民国有圆华、圆瑛、谛闲等和尚。相传道光时僧众较多,曾有12位德僧关闭在寺内修持。1927~1938年间,柘洋城关连遭盗匪祸害,寺宇年久失修,逐渐破落衰败,仅有老僧2人留守寺中。1958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寺宇被拆毁,片瓦无存,连仅有珍贵的罗汉松也行将枯萎,孤立于溪岸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柘荣县委和县政府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1981年居士袁阿殿、黄奶梓、袁书法、林松锦等及乐善人士集资协助释品照,重建寺院一座。以当中3间为佛殿,两侧各2溜为僧舍、厨房、斋堂。1983年,释品照往他处建寺,延请释世乐为住持。1987年续建左廊6溜3层,1990年又建右廊6溜2层,均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45平方米。塑佛像镏金28尊,法器齐全,香火旺盛。又在寺北侧砌造藏骨塔1座。值兹盛世又见罗汉松复活,绿叶丛生,笑迎春风。1985年9月3日经宁德地委、柘荣县委批准为开放寺。此时住众24人,其中比丘10人,尼14人,立知客、田头、库头,自力更生,“农净并重”。
  后来,又建造双檐悬山式大雄宝殿一座,高16.5米,圆石柱20根,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塑佛像镏金一尊,高6.6米,同时新建万佛绕毗庐等,宏伟壮观。该寺占地面积10亩,其中建筑面积占60%;放生池3口,堂皇正殿为柘荣寺院之冠。
  1996年4月16日广福寺隆重召开正殿落成庆典大会,柬请海内外1320人,莅临该寺观光。参加庆典国内外僧徒和居士十方施主千余人聚会一堂,规模宏大,隆重而热烈,是柘荣县史无前例的佛教盛会。现在寺名由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书,刻碑立于大门口。
  三、清代民居
  前山村主要姓氏有黄、林二家。黄、林姓氏祖先在清代造有两幢民居,流传数百年养育子孙后代,至今乃“风韵犹存”,柘荣县人民政府授予“文物保护”单位。
  其一:华卿厝。据《前山林氏宗谱》记载:“林华卿,号蕴圃,行敏二,例授直隶州正堂”。林华卿于清乾隆年间,主持建造一幢规模宏大的房屋,民居建筑用料考究,结构大气,工艺精美,尤其是前院主楼梁式大厅之规模为民居建筑中少见,在柘荣民谣中有“前山华卿厝”之美誉。华卿厝坐东向西。根据现存外墙丈量,原建筑群台基五级,通进深66米,通面阔37.5米,总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其中建在第一级台基上的门楼等建筑清末毁于火。现存建筑台基四级,通进深58米,通面阔37.5米,占地面积2175平方米。分为中心主体建筑和两侧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四周空斗砖墙包围,通进深58米,通面阔22.05米,中部横向空斗砖墙分隔成前院、后院,中间门道相通。前院台基两级,第一级台基高0.43米,进深11.6米,面阔22.05米,建门楼,中间通道,左右单扇花阁式双坡顶廊庑分隔成3个天井,两侧建厢房;第二级台基高0.5米,进深20.15米,面阔22.05米,建前院主楼,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次间为迎宾厅(官厅),扛梁减柱造,“人”字形假顶,面阔10.05米;梢间为居室,与大厅相分隔,两旁为梯弄。进深7间,前廊卷顶。后门进入后院廊道进深6.5米,两边天井。后院台基两级,下台基高0.12米,面阔22.05米,进深5米,中间通道、天井,两侧厢房。上台基高0.5米,建后院主楼,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宽4.75米,次间3.25米,梢间3.3米,梯弄宽1.65米,墙厚0.33米。进深一进间1.8米,二进间1.2米,三进间1.97米,四进间1.97米,五进间1.97米,六进间1.97米,七进间1.2米,八进间1.2米,前、后檐下出各1.1米。后院空地进深4米,后门毛石砌造山墙。
  其二,大外厝。据《前山黄氏宗谱》记载:大学士黄莺鸣,于清乾隆年间,参照“凤岐吴氏大宅”布局建造大外厝。大外厝坐东北向西南。保存清代民居风格。原建筑群由左、中、右三大区域组成,其中,中心区又由中轴主体建筑、阁楼区和内花园组成三纵式布局;左、右两大区域分别建若干座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房屋,四周青砖砌造空斗围墙。通面阔95.26米,通进深59.36米,共有36个天井,72个花通,占地面积5655平方米,加上左后侧附建“黄氏支祠”和书馆等占地面积735.5平方米,合计总占地面积6390.5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台基四级,在第二级与第三级台基之间横向空斗砖墙分隔成前院、后院。前院第一级台基上建门楼,中间廊庑分隔成3个天井,两侧厢房;第二级台基上建主楼,砖木构穿斗式重檐硬山顶,立柱十扇九溜,由第一级台基上建单扇双坡顶花阁式廊庑,连接次间檐柱,分隔成左、中、右3个区域,面阔各3间,左右为居住区,中间为公共活动区,明间减柱造,面阔3.8米,次间面阔2.52米。大厅“人”字形假顶。前廊卷顶,进深一进间1.7米,二进间3.92米,三进间1.16米,四进间2.8米,五进间1.68米,前后下檐出各1米。后门进入二进通道廊亭进深2.6米,面阔3.55米,两边天井。后院下台基高0.13米,进深6.85米,面阔28.66米,建门楼、回廊、天井、左右厢房。上台基高0.13米,进深15.5米,面阔28.66米,建砖木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主楼,面阔9间,分隔成3个区域,中心区大厅明间面阔5.5米,次间面阔3.2米。前廊卷顶,大厅“人”字形假顶,前厅进深7.65米,后厅进深7.85米。后门天井进深3.6米,厨房进深6米,排水沟进深2米。
  四、传承有根
  前山村黄、林两姓人才辈出,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在古代,文人、富商、官吏层出不穷,查考《前山黄氏宗谱》:前清大学士黄可齐子孙三代九人,就有六人是大学士。黄可齐是黄莺鸣的父亲,大学士、富商黄莺鸣,于乾隆年间,花巨资兴建“大外厝”,黄莺鸣的二子黄国宾,曾在山东任侯署之职。查考《前山林氏宗谱》:前清恩例八品林鸣豹子孙三代六人,就有四人是大学士,例授直隶正堂的林开国是林鸣豹之子。大学士、富商、官吏林华卿于乾隆年间花巨资兴建“华卿厝”;嘉庆年间又出资重修“美人挑灯”之马仙廟。此善举在他六秩荣寿之庆时,曾得到道光皇帝的封赏“例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 在近代,民间艺术发展迅速。黄若金(1885~1969)是民间评话艺术的创始人,天姿聪颖,博学强记,口才甚佳,善说书。他说书采用且说且唱的形式,风格独特。一生表演创作200多本评书,如《五美兴唐》、《再生缘》、《聚园春》等,在柘荣、福安、福鼎都颇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配合县文化馆,用评书宣传文化工作,深受好评,培养了众多年青评书艺人。
  在现代,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学子就达100多人,占全村人口1132人的10%以上,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子30多人。林昌信一家四兄弟,就有三兄弟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大弟林昌金,毕业于东南大学;二弟林昌忠、三弟林昌华毕业于福州大学,林昌华又获取硕士学位。昌信之子林熙考入福建警察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中,有8人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练,前山村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集镇正在悄然兴起。在村西口,一座前山大桥连接“美人挑灯”之鳌岛,一条宽36米二环大道穿村而过。西口两侧,少年宫、国地税大楼拔地而起;在村中,一座座别墅、一排排现代化的民居高楼耸立。在村东南口,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建设县污水处理厂,形成湿地公园。玉带形的龙溪经过整治,水中鱼儿尽欢颜,两岸黄鹂啼垂柳。在不久将来,在二环路前山段两侧前山段,一幢幢楼宇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兴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