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洋民居藏古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64
颗粒名称: 长洋民居藏古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7
页码: 69-75
摘要: 长洋村,原名长杨村,始祖徐志亮,宋朝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清朝时,长洋属邵南里四十五都。民国时期,长洋属北长乡。新中国成立后,长洋是大队所在地,曾辖前洋坂、塔洋、前山村。现长洋是一个行政村,属吉巷乡所辖。该村地处古田县北部边界,北接屏南县王林村、甘棠村,东临塔洋,西连韦端,南至北墩。全村200多户,800多人。现有水田1420亩,旱地300多亩,山地4300亩。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几百年来,徐氏子孙开田劈山,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蕃薯、茶叶、水果、松树、杉树、毛竹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长洋村

内容

一、基本概况
  长洋村,原名长杨村,始祖徐志亮,宋朝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清朝时,长洋属邵南里四十五都。民国时期,长洋属北长乡。新中国成立后,长洋是大队所在地,曾辖前洋坂、塔洋、前山村。现长洋是一个行政村,属吉巷乡所辖。该村地处古田县北部边界,北接屏南县王林村、甘棠村,东临塔洋,西连韦端,南至北墩。全村200多户,800多人。现有水田1420亩,旱地300多亩,山地4300亩。农业是村的主要经济,几百年来,徐氏子孙开田劈山,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蕃薯、茶叶、水果、松树、杉树、毛竹等。水田遍布在对面岭、岩前、冈头洋、春暮垅、长垅、吴厝隘、溪坪等地。境内有郁郁葱葱的大松林,有茂密青翠的阔叶天然林上院林。毛竹林主要分布在长林、里竹林、春暮垅等。特别是水仙坪、大坪冈上有大面积的苦椎林,苦椎果可生产苦味食品,有待开发。历史上村民擅长制红粬、做粉干、酿黄酒、造米醋和编竹制品等传统手工生产,不仅自给,还销往邻村、邻县。20世纪80年代又新兴白木耳、香菇、茶薪菇等食用菌种植、加工业。村民历来有捐铺石路、造桥、建亭好传统。长洋有通往塔洋、招地、北墩、吉巷和屏南县甘棠的石路。在通往吉巷的路途建造了石拱桥,还建了歇息避雨的上亭、下亭、溪口亭等。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群策群力,终于修通了长洋经上店、大重峰、北墩、曲斗、山坂洋到吉巷和长洋经塔洋到前洋坂的水泥公路,有货、客车往返,促进经济发展,方便村民生活。社会进步的轮子在村子之外的世界急驰,那些已经跟上时代步伐的徐氏后裔大批走出了大山,融入到外面的世界。而这个村子来不及做太多的改变,依然从容地守着一份古朴和天真,让那些好奇的访客探寻她曾经的新潮与荣耀。
  二、古民居群
  长洋因远离尘嚣,留下了明清时期完整的古民居群,文化蕴含深厚,保存状态良好。细腻的木雕、泥塑、石雕工艺,宏伟的花厝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加上那纯朴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被专家学者称为难得寻觅的“桃源仙境”。
  古民居是长洋村的一大特色,现散布于长洋村境内清代和清以前的古民居共有43栋,占地1万多平方米。古民居博得专家的高度赞赏,认为是福建大地上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一位著名画家专程来这里写生,看到这古朴瑰丽的景观,大为惊讶,执意要多留几天多画几幅,才意犹未尽的离开,画家感慨万千地赞赏: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该古民居始建于清中期,传说是徐姓钱庄主,在外做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光宗耀祖,便耗巨资,大兴土木,盖了这片豪宅。古民居分前后两排连在一起,坐西朝东,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人建宅选址讲究避风朝阳,依山旁水。这里四周是绵绵青山,一条清泉自北而南从村前流过,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
  古民居整体建筑吸取了徽派建筑的方正和气派的特点,又广纳南方庭院建筑的灵秀与绮丽,外观及风火墙有徽派建筑的豪迈气势,三层式风火墙层层叠起,微微翘曲,轻盈舒展,像一只只山鹰,随时会展翅飞走似的,形成长洋的第一道亮丽风景线。踏进长洋,令人顿生宛如“徽州”的美感。
  徐氏古民居群的另一特点是天井硕大宽敞。设天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理念,一重天井一重天,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在屋内,仍可临窗观一方青天,仰面看到青天悠悠,阳光朗朗,人就会觉得与日月同在,与天地相融。天井边摆设了长条石花架,供主人养花赏花。各家的花架花坊都很有生机,既有打理过数十年的老桂花树,也有茂盛的吊兰从花架上方某个悬挂着的花盆间随意下垂,与位居正中的月桂、双色兰、玫瑰等相互响应,这些宅第从古至今芝兰之香不绝。天井让春风秋雨,鸟语花香,朝阳夕照,还有外面隐隐喧闹的世界,丝丝缕缕地透进来,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觉和那种心动的诱惑。
  厅堂是老房子的中心。这里的房子大厅陈设很有讲究,无一不予居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厅堂边的巨大木柱上,新楹联压旧楹联,透露着族人深厚的文化涵养。厅堂两侧黄澄澄的木板墙壁上,当年徐氏族人的登榜捷报还依稀可辨。柱上梁间的匾额、扑竹联,是明清时期文人的格言手迹,书香门第的文化底蕴从旧纸张中飘逸而出。中堂两侧的柱子上,分别挂着镏金木制楹联,上刻有诸如:“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等古训。厅堂几案上的东瓶西镜,谐音“平静”以物寓意,蕴含着祈求家庭和睦安康的意义。
  徐氏古民居的又一亮点是镶嵌在门上梁间的三雕艺术。
  精湛绝伦的泥塑艺术,镶嵌在门上方和回廊左右两侧滴水沿的彩塑泥雕彩绘,雕工精湛,构思精巧。山水人物基本上都是镂空浮雕,线条柔美,人物逼真,生动传神,动感强烈。古代艺人的精益求精,制作工匠的一丝不苟,使整体泥塑显得和谐统一,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木雕在古建筑的室内装饰中是最基本的手法之一,但徐氏古民居群的木雕却有它的独特艺术风貌,木雕画面大气,场景壮观,既传递出徐氏家族当年如日中天的大富大贵,又体现出他腹有经纶,大俗而又大雅。书香门第的书房窗棂施以花草蝙蝠图案,寓意十年寒窗;小姐闺房施以花瓶图案,寓意如花似玉。从屋檐、斗拱、照壁,到门板、窗楣、几桌的木雕,构思奇妙。在雕刻技艺上,除了用一般的浮雕、平凿外,还采用了透雕和镂雕,画面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观立体感强,画面更有力,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石雕在古民居里见于门框、柱础等处,内容有展翅欲飞的仙鹤,翩翩起舞的孔雀,福禄双全的图案,还有动态优美的人物。石雕线条流畅圆润,技巧娴熟,在坚硬粗粝的石料上呈现出一种柔中有刚,拙中见巧,质朴无华,又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古建筑群中有三栋较大古民居,每栋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进门通过一个天井到达正厅,房屋门窗、壁板上刻有清中期木雕,主要是花鸟和人物,栩栩如生。正门上有石头雕刻,天井上有泥塑,保持完好,壁板上还保存有清朝历代学报,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尤其是天井上的泥塑人物,体现了清代福建山区民间富户人家和贫苦百姓的服饰特色。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建筑浑然一体,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炮楼是长洋徐氏古民居群的又一道独特景观,这是徐氏家族为预防战乱和外来劫匪的防御性建筑。炮楼高15米,长7.6米,宽5.4米。共三层,基座较宽,渐渐向上收缩,炮楼四周布满枪眼,各层木梯直通堡顶云台。整座炮楼既独立,又与各座民居相通,还有一条地道直通河边的隐蔽处。纵览整座炮楼,除了给人以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印象外,更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完善的防御体系,令人感到一种威慑力。走进幽深的炮楼,就如同走进了悠远的岁月,走进了一段幽深的历史。
  长洋村到处都可见到这样一些质朴的老房子,但只要你一脚踏进门槛,那奇特的建筑,流光溢彩的魅力,带来一种深沉的震撼力。在回廊的天花板上,在精致的梁间重柱中,在斑驳陆离的颓垣残壁间,我们仍可感受到当年房子主人的气派和能工巧匠的精细。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青苔早已爬上房顶屋角,木板也早已陈旧褪色,但衰败并不是古厝的唯一,方正古朴的宅居依然处处弥漫着徐氏族人顽强的精神气质。如今,房子主人的子孙多在外供职,由老夫老妇负责看守着这些老屋,尽管城里的孩子要接他们去享受现代化都市生活,但老人们更留恋乡下坦然、悠闲的田园生活。
  站在高处俯视古村,成片院落错落有致,山墙重叠,天井相间,加上青瓦屋顶,马头墙此起彼伏,相互映衬,融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古村风情图。一个深山冷坞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何以代代绵延?走进村子,细细探寻那些古门楼、古石柱、古街道和那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生活,也许可以追寻到扑朔迷离的谜底所在。
  三、自然风貌
  长洋北面有南山顶,东面有里天湖顶和大山顶,海拔均在1210——1416米之间。境内的水仙坪、上院林、大坪冈,海拔在1055——1257米之间。村所在地海拔800多米。四面群山环抱,是一个小盆地。有一条小溪从北至南穿村而过。溪流经前山,入北墩溪,汇合东溪,是翠屏湖两大源流之一。精明的徐氏祖先在迁居长洋时就十分关注风水宝地的选择,让一条清溪绕村流过,作为村民赖以生产、生活的源泉。全村人家围居清溪两边,成了一个典型的水绕村庄。家家临水,处处有桥,山光水色与古朴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活生生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的宁静景象。徐氏祖祖辈辈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营造。小溪依山而流,绿水悠悠,澄碧清澈;溪流漈垅头,峭壁泻联珠,似银河飞流。洋尾一片人工林,青松挺拔,与树冠奇异的杂木相间。麻石精垒,一孔拱桥,架通两岸。长洋自然景观十分秀美,山明水秀,幽静清凉,是宜居养人的好地方,亦是休闲避暑之胜地。古有“长洋八景”之说: 拱桥卷月。拱桥修建于明永乐年间,村民在村边的清水潭上修造一座石拱桥,岸边种上成行成片松柏青青,亦为“松坂朝青”。蓝天白云之下,只见青山倒影,群峰叠翠,拱桥在绿波中悠悠荡荡,这时,淘洗的村姑只要经河边一站,又成了活生生的一幅图画里的人物了。
  漈簾瀑布。清亮雪白的水流从长洋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源头的山涧高处绿云翠雾中汩汩涌出,跌下悬崖,汇入水潭,又因势回旋辗转,再一次顺势泻下,水流接着水流,瀑布叠着瀑布,蔚为壮观。茂密旺盛的树林杂木几乎把源头整条山谷掩蔽起来,溪水和阳光一样明澈和清亮,空气里弥漫着花草树叶甜丝丝的气息。
  奇嶂双峰。古代风水学把山川形胜,看作人事兴衰的缘故。长洋村四面青山环抱,绿水相映,村东三座微微起伏的山峰,有人叫它“笔架山”,有人叫它“官印山”。文笔山下有一口清水池塘,似“砚池”。传说文笔山倒影其中,叫“文笔蘸墨”,于是就有了“田笔呈峰”、“奇嶂双峰”的奇景和传说。据说每到傍晚时分,这座双峰山在落日的余晖中会放出五色光彩,满天的云霞就像是它描绘出来的华丽篇章。
  竹湾夕照。长洋以苍翠秀丽著称,漫山遍野长满了翠竹,竹林潇潇洒洒,灌木点缀其中,嫩黄羞涩,迎风舞动,别具神韵。而当如血的残阳挂在天边的时刻,漫步村边的茂林修竹,头顶上丝丝缕缕的阳光从竹叶间轻柔地飘洒下来,在地上,身上跳跃起一个个金色的亮点,几行晚归的林鸟从人们惊喜的目光中逶迤而过,徜徉在这清亮如油的绿色中,不禁会生回归自然,宠辱皆忘的感觉。
  清溪九曲。古村依山傍水,一条清溪从村头到村尾弯弯曲曲的贯穿而过,所以叫“清溪九曲”。蓝天白云下,浅浅溪流与村舍、木桥镶嵌相拥,像一幅清醇美丽而又古朴的水墨画。清溪水洁净甘冽,蜿蜒曲折,古韵悠悠,造就了四季皆景的长洋,春风细雨,桃花水涨;夏季纳凉,杨柳依依;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日冰雪,竹翠笋孕。
  狮口吞云。村西面的狮子峰,地势险恶,山高谷深,莽莽苍苍,荒无人烟。远处的峰峦一层叠一层,一直叠到天边。由东而望,狮子峰就像一只咆哮的雄狮,张开大口,向青天怒吼。老天爷只好将满天云彩化作食物来满足它的需求,“狮口吞云”的神话故事也由此衍生。登上顶峰,极目千里,江天寥廓,群山苍茫,田园锦绣,尽收眼底。
  千年古树。在长洋村的东面,生长着三棵传说有一千数百年高龄的蕴树,如今已老态龙钟,但仍然枝叶舒展,欣欣向荣。蕴树的生命力很强,同一树干生长着不同年代的枝丫,组合出“多代同生”的奇特形态,与长洋村人文景观交相衬托,相映成趣。
  四、文化教育
  山川竞秀,必有俊杰。一个小小的山村,何以在漫漫的岁月间演绎出动人的传奇,这里的老人会告诉你:若想世泽长,耕田起学堂。“雅论远移玉溪水,笔端题得春风诗”——清代状元徐元斋撰写的风雅楹联在徐姓宗祠中被代代相传。重视教育,崇尚文化,是长洋建村以来的优良传统。村民素质好,人才辈出。小私塾一向很是兴盛。清朝时期村里出现举人2人,武举人12人,秀才17人,武秀才29人。明清时期任守府1人,州同知2人,千总1人。民国时期出过县知事。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名人辈出,有博士5人,硕士10人,任地厅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1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人,科级职务或高级职称者百余人,获得劳模等各种表彰的难计其数。
  明清时期族人举办大小私塾,学童就学的很多。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民国初期,长洋地方人士率先利用徐氏大厝兴办学校。至民国廿三年(1934年)创办长洋完小。由徐氏家族热心教育人士发起,村民捐钱、物、粮、力,以县城玉屏小学教学楼为样,兴建起一座二层六间教室的教学楼,并利用原徐氏大厝和祠堂等为师生住宿生活场所。由于办学严谨,教学有方,成为当时古田县颇有名气、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所学校,吸引了近乡邻县学子前来求学。1940年升为北长中心小学。1949年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办,设长洋学区,长前小学为学区所在地,开设夜校,发展冬学,组织农民识字,学时事政治。长洋小学曾两次增设农业初中和普通初中。1970年学校进行了全面修缮,1991年又在原址兴建了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教学楼,2005年又新建了一座三层学生宿舍楼。长洋小学兴办至今,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经高一级学校深造,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苗子,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高级干部、高级教师、高级医师、高级工程师等,人才遍布海内外,在各自领域作出贡献。
  五、商贸活动
  茶叶,长洋兴村之时,因受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限制,种茶叶的并不多,后由于徐姓几个在外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引进日本的资金,鼓励村民开荒种茶,茶叶生产甚为发达,山坡尽是茶园,到清中叶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层层梯园仍依稀可见。旧村一带的民房曾是收购、贮藏加工茶叶的茶行,当时茶叶大多远销日本。为方便茶叶贸易活动,还在福州开设钱庄。徐姓人家因做茶叶生意发家至富的不少。鸦片战争后,地方动乱,海运不畅,茶叶生产才衰退下来。
  红粬,古称丹曲,可用作调味品,也可用于酿造黄酒(即米酒),制作腐乳、食醋,亦可作食品色素等。《本草纲目》记载“红粬气湿味甘,无毒。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长洋村民制作红粬,自明兴村始有数百年历史。制作时选用高山优质大米,再以菌种、曲醋精制而成。制作时,先将大米蒸煮,加入菌种,曲醋拌均置于室内发酵,至有绒毛时,用清水洗净,再进窑曲埕摊晾,数日后烤干即可成粬。清至民国时制作兴盛,几乎家家都有作坊。因当时交通不便,村民只能用肩挑三十多公里至水口码头,后用船运往闽清、闽溪、福州等地销售。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