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灵巧手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45
颗粒名称: 六、心灵巧手工
分类号: TS93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稻谷先经过土砻加工去壳成糙米,再用石锤舂成精米。先用竹篾编成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形外壳。再用经过专门加工的优质黄泥充填,充填下墩时“先在中心立一直径2.5厘米的硬木圆心(称”土砻心露出墩面部位要高过上墩总高,充填上墩时,先在墩半腰正中穿入一条宽5至6厘米、厚3厘米的硬木条,充填黄泥十分讲究,锯成3寸长的竹片(称”每个竹片必须有一端是竹节部位,把竹片放在盛有铁沙的锅中加火烤炒。以增加竹片的硬度,使用时易折、易断、易裂,火候不到则垄齿太软。使用时易磨耗或发毛。
关键词: 宁德市 田地村 染布

内容

田地人历来聪明能干,擅长手工细活。
  制土砻
  土砻是农家碾谷子用的一种工具,形似磨盘,分上、下两墩。稻谷先经过土砻加工去壳成糙米,再用石锤舂成精米,方可食用。过去,田地村农民做土砻很出名,他们做的土砻特别结实耐用。制作土砻主要有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做砻墩。先用竹篾编成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形外壳,再用经过专门加工的优质黄泥充填。充填下墩时,先在中心立一直径2.5厘米的硬木圆心(称“土砻心”),土砻心露出墩面部位要高过上墩总高;充填上墩时,先在墩半腰正中穿入一条宽5至6厘米、厚3厘米的硬木条,木条正中对准下墩磨心,开一圆孔恰好套入磨心,硬木条两端都要超出竹外壳15厘米。充填黄泥十分讲究,要层层捣实,越实越好。充填好的上、下土砻墩,必须放在室内慢慢阴干。
  第二道工序是炒垄齿。制齿材料用的是老毛竹,把毛竹劈成2厘米宽的竹条,去竹白,留竹青厚2厘米,锯成3寸长的竹片(称“砻齿”),每个竹片必须有一端是竹节部位。把竹片放在盛有铁沙的锅中加火烤炒,以增加竹片的硬度。炒竹片全靠经验,炒过火了垄齿太脆,使用时易折、易断、易裂;火候不到则垄齿太软,使用时易磨耗或发毛。
  第三道工序是钉垄齿。待砻墩的黄泥阴干至恰当的程度时就可开始钉齿,这也是技术活,全凭经验。钉齿时,砻齿竹节一端向上,露出砻墩面的高度要一致,排成一排,由砻墩中心呈放射性斜向外沿,下墩沿顺时针方向外斜,上墩沿逆时针方向外斜,每排齿之间留有等距缝槽,直至整墩钉满。安装时,下墩有齿面朝上,上墩有齿面朝下,套入磨心即成。
  由于土砻并非每家必备之物,一般是十多户共用,其使用年限可达10年以上,因此制土砻属冷门行业,从业者很少,高级师匠更是凤毛麟角,土砻的制作方法更无人著书立说,仅仅是靠民间祖传。田地村最有名的土砻传人是黄开艮,其制砻技术在古田、屏南、宁德、闽侯、闽清都享有盛名。直至20世纪60年代小型碾米机进入农家后,制砻工匠才歇业。
  染布
  清光绪年间,田地村就有人掌握了染布技术,开有一家规模很大的染坊(遗址在田地桥附近)。染布的原料是一种叫“大青叶”的半木本植物。制料时,采集大青叶的叶片和嫩茎,铡碎,投放一人多高的大木楻中加水沤制,同时加入少量祖传秘料,经若干时日沤酿,大木楻中的水即成墨蓝色液汁。染布时,将过滤了的墨蓝色液汁倒入大锅,水烧开时再放入布料蒸煮。待布坯吸足液汁呈暗蓝色时,起锅捞出布料,再用流动清水反复漂洗,然后晒干即成。在化学染料未问世之前,这种染布方法是民间独特的一种染布工艺。因大东地区独此一家,故生意极为兴隆,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歇业。该工艺的著名传人叫黄开育。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