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田地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139
颗粒名称: 人杰地灵田地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46-54
摘要: 田地村有两块东西相邻的洋面(指大块面积的水田),田地村的房屋大都建在龙身岗脚下。田地村被评为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一、廊桥成国宝田地村遗留许多古建筑,)坐落于田地村南百米远处的霍口溪上“请大东名绅李士庵剪彩并题桥门额。特意在桥东头单独为其立碑:(该桥碑解放初被毁),田地桥为单孔石台木拱廊桥。立柱间均安有长条杉木座椅”有的像水牛……桥的两端铺设石阶,田地桥是古田大东通往福州的必经之处,田地桥建筑工艺相当难,为古田境内保存最完好、造型最壮观的一座木拱廊桥。
关键词: 宁德市 历史文化 天地村

内容

田地村系古田县鹤塘镇一个行政村,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总人口1955人(皆为黄姓)。近几年,村财收入都在七八万元,人均纯收入在四五千元。该村地处鹤塘南部一块小盆地,海拔312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5°,降水量1700毫米。田地距鹤塘8公里,距县城68公里,东与井边、楼下接壤,西与文洋交界,北邻南阳,东连樟厅。田地村有两块东西相邻的洋面(指大块面积的水田),东面称里洋,西面称前洋(亦称“洋当”),北面有一座东西走向的龙形山峰,称“龙身岗”。田地村的房屋大都建在龙身岗脚下,依地势形成四级梯形,东西向排列。村内有东西横向街道4条、南北纵向街道5条,大小巷弄10条,另有两条水渠穿村而过。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鹤塘黄氏二十二世祖廉人(又名“思义”,号“洁斋”)时年23岁,携妻儿由鹤塘分枝迁基田地,垦荒拓业、繁衍生息,渐成村落,距今已历300年有余。村民世代以农业为生计,少数人兼营商贸。清代至民国初期,田地村属大东乡三十九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保甲制,成立田地保,属三区鹤西乡。1950年5月,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成立田地乡,属第七区公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成立田地生产大队,属鹤塘公社。1984年10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取消生产大队,设田地村民委员会,至今建制未变。
  2008年,田地村被评为宁德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一、廊桥成国宝
  田地村遗留许多古建筑,包括古民居、古桥梁、古炮楼、古作坊、古墓等,数不胜数,其中最有文物价值的当属田地桥。
  田地桥(又称“公心桥”)坐落于田地村南百米远处的霍口溪上,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
  当年,乡绅黄锦和为首募捐兴建田地桥,其父黄仕昭鼎力支持,带头捐银一百两。大桥落成时,请大东名绅李士庵剪彩并题桥门额,桥东门额题:“同践天衢”;桥西门额题:“共登云路”。同时,乡人感黄仕昭慷慨之义举,特意在桥东头单独为其立碑。民国二十四年,乡董黄宋友、黄于煌等人再次募捐集资重修,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为该桥题名“公心桥”(该桥碑解放初被毁)。
  田地桥为单孔石台木拱廊桥,结构复杂,全桥长40.75米、宽5.85米、高15.2米、拱跨32米;桥廊两边立柱各20根,立柱间均安有长条杉木座椅,外边装有横向栏杆,两旁屋檐下布有3层遮阳挡雨板;桥廊居中位置设有1个神龛,顶部为歇山顶造型,中间起屋,斜脊起翘;桥面铺有厚木板,木板上再加铺一层青砖;桥下溪石错落,形态各异,有的像蛤蟆,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水牛……桥的两端铺设石阶,东端61级,西端111阶。旧时,田地桥是古田大东通往福州的必经之处,所以桥上还留有20世纪30年代红军的标语和50年代民兵刷写的大字标语,字迹依稀可辨。经人察看,桥正中梁上写有“宁邑(德)下巷季坑村主绳张学永副绳倪大火张明生锯匠倪大敬倪大其倪大凑”等字样。
  田地桥建筑工艺相当难,为古田境内保存最完好、造型最壮观的一座木拱廊桥,于200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田地桥与闽东北其他传统木栱廊桥一起被列入中国申报世遗的预备名单。
  二、古厝高品位
  田地村的古厝以扇厝院厅式为主,分为四扇、六扇两种,其特点是规模大,高墙深院,每座房子占地都在大几十方丈;造型美,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在纵轴线上依次分布为:大门、前庭院(亦称下书院)、天井回廊、主厅堂、后厅堂、后庭院(亦称后书院)。主厅堂是敬神祭祖、接待宾客、举办婚丧寿庆的重要场所。主人在厅的中堂下置一祀桌,上设香案,供奉“天地君亲师”和江夏堂祖先牌位及神主牌。主厅堂为敞开式,与天井融为一体,地面铺以方形厚砖,扇柱石为圆形或方形,并浮雕花草虫鸟等图案。天井铺设长条形花岗岩长石板,摆花设坛,天井两边设回廊,回廊两边是厢房,后廊院两厢为厨房。
  田地村古厝很有特色,尤其是大户人家的装修十分讲究,花窗、门扇、门裙、门楣等多饰以精致木雕,有的大门内墙上方还有一排砖雕,这些木雕和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生动,其内容多出自典故,寓意深刻。
  现在,田地村保留较完好的古民居有30多座,大多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肇基以来陆续建造的,古色古香的老房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尤以“大旧厝”最为气派、黄氏大厝最为罕见。
  大旧厝系开基始祖黄思义长子的祖屋。该房子坐北朝南,宽25米,深40米,六扇四进,高墙深院,飞檐翘角,富丽堂皇。据说建房之时,主人请阴阳先生看过风水,煞费苦心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样子——大门不是开在前墙正中,而是开在前墙左边;大门外右侧砌一堵高过大门的土墙,挡住西向视线;大门正前方砌一堵齐胸砖墙,与右侧土墙相接成“曲尺”形,以使厝的风水脉向朝东;大门前用鹅卵石铺砌一个“八卦坪”;屋前开辟一个20米长、8米宽的大池塘,蓄水养鱼,寓意年年有“余”。由此可见,房主独具匠心。大旧厝自建成后,一直到今天都有人住,最多时曾入住十多户人家,拥有上百个人口。
  黄氏大厝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是村民议事、群体活动和逢年过节看戏娱乐的公共场所。大厝为4扇16柱土木建筑,三面土墙,没有前墙,出入大小门均开在左右扇墙。厝内除后部设有神龛外,其余皆为空敞大厅,厅内摆放由前向后渐高的长条椅,供村民入座看戏。厅前为天井,天井两边为双层厢房,是专设的妇女看戏场地。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不能与男人同坐一处看戏。天井设有可拆卸式活动戏台,其样式大小与固定戏台无异,亦分为前、后台,前台供演戏,后台供化妆。戏台的柱梁、台板、盖瓦等均为木制。演戏前,临时拼装搭盖,无论晴天雨天皆不影响演戏。戏演完,即把戏台拆卸保存,以备下次再用。此种活动戏台,甚为少见。
  三、古井育千人
  田地村有一口清雍正年间的古井,这也是该村唯一的水井。这口井在村北的龙身岗脚下,与第四梯级民房平行,井口直径85厘米,井深8米,用块石砌就。
  据传,当年黄思义刚迁居田地时,曾在村内多处凿井取水,但每口井流出的都是铁锈水,无法饮用。无奈之下,他只好跑到离村500米远的霍口溪汲水。黄思义33岁(开基十年)那年,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一条金龙两爪各抓三个水瓶在半空施雨。梦醒后,黄百思不解,便请高人指点迷津。高人为其解梦曰:此梦大有玄机,龙身岗山峰即为龙,峰脚下即为龙爪,两爪各抓三瓶是两个三,你今年三十三岁也是两个三,“三”的谐音是“山”,两山重迭为“出”字;雨即水,且乃甘霖之水。此梦定是与水有关,意喻“龙足出水”,即龙身岗山脚下有水。黄思义重谢解梦人。尔后,黄在龙身岗山脚下掘井,果然涌出清泉。由于龙身岗原始森林茂盛,十分有利于涵养水分,所以这口井不但水量充沛、水质甘甜,而且大雨不溢、大旱不涸。几百年来,全村千余人共饮一井,从无间断。直至1995年村里安装了自来水,村民才改用自来水。
  四、古墓有名堂
  田地村有2座古墓别具一格,不同一般。
  金猫卧桌墓系田地开基始祖黄思义与妻陈氏的合葬墓,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坐落在离田地村三华里的地方(土名“堵洋”)。该墓为砖石结构,祭台前有一空阔大坪好似桌面,墓后山势像卧睡之猫,故得名“金猫卧桌墓”。历经250多年,整座墓依然保存完好。每年清明,族裔仍前往扫墓祭祀。
  蟹墓系黄思义三子黄成煇与妻李氏及其5个儿子夫妻共2代12人的合葬墓,规模很大,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坐落于离村300米的鸡角墘地方。墓为砖石结构,呈太师椅状,祭桌、墓手和墓前围墙均铺以长条形花岗岩青石板,墓坪铺青砖,墓道石台阶宽3米、21级。因墓手两边各拱着横向梯田,似蟹爪;墓坪前又辟一与墓身等宽的长方形坪,两端各竖立人字形石条,似蟹钳,故名“蟹墓”。该座墓穴为上下两层,金瓮(骸瓮)排列为男前女后,黄成煇居中,长、三、五子居左,二、四子居右。现今,整座墓保存完好。
  五、古道促商贸
  田地村北厚洋路至村南对面山有一条绕村而过的古驿道,这就是民国以前鹤塘及大东地区通往福州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修筑于清代,由各地乡民义修,整条路都是用块石和卵石铺就,起自鹤塘,过田地(从北向南穿村而过)、樟厅、前圪、徐州,经闽侯至福州,全长26埔(每埔合十华里)。数百年里,这条路上商贾频繁往来,因而田地也成为鹤塘下半乡的一个主要集市,商贸繁荣。商贩从福州运来布匹、盐巴、洋油、洋火、咸鱼、京果、药材、杂货等物资卖给老百姓,同时向农民收购茶叶、桐油、茶油、红粬、地瓜粉等土特产销往福州等地。旧时村内下横街临街民房大都辟为店面,最兴盛时期全村有12家综合店铺,还有2家糕饼店、2家药材店、1家油坊、1家染坊、1家豆腐坊、1家制粬坊、2家肉摊、2家客栈,另有择日、代笔各一家。
  田地村山林茂盛,尤其是山茶树特别多。这里每户人家都拥有数亩甚至数十亩茶林,一些大户每年可采茶果上百担,每担带壳茶果可出油6斤左右。因此,茶油成了田地村大宗的土特产,茶油收入也自然是田地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当年,村里人在敖江溪流边(田地桥附近)建的油坊遗址尚存。
  田地村的茶油质量特别好,色泽澄黄,香味扑鼻,而且耐貯,若保存得好,则三五年也不会变质。
  六、心灵巧手工
  田地人历来聪明能干,擅长手工细活。
  制土砻土砻是农家碾谷子用的一种工具,形似磨盘,分上、下两墩。稻谷先经过土砻加工去壳成糙米,再用石锤舂成精米,方可食用。过去,田地村农民做土砻很出名,他们做的土砻特别结实耐用。制作土砻主要有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做砻墩。先用竹篾编成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形外壳,再用经过专门加工的优质黄泥充填。充填下墩时,先在中心立一直径2.5厘米的硬木圆心(称“土砻心”),土砻心露出墩面部位要高过上墩总高;充填上墩时,先在墩半腰正中穿入一条宽5至6厘米、厚3厘米的硬木条,木条正中对准下墩磨心,开一圆孔恰好套入磨心,硬木条两端都要超出竹外壳15厘米。充填黄泥十分讲究,要层层捣实,越实越好。充填好的上、下土砻墩,必须放在室内慢慢阴干。
  第二道工序是炒垄齿。制齿材料用的是老毛竹,把毛竹劈成2厘米宽的竹条,去竹白,留竹青厚2厘米,锯成3寸长的竹片(称“砻齿”),每个竹片必须有一端是竹节部位。把竹片放在盛有铁沙的锅中加火烤炒,以增加竹片的硬度。炒竹片全靠经验,炒过火了垄齿太脆,使用时易折、易断、易裂;火候不到则垄齿太软,使用时易磨耗或发毛。
  第三道工序是钉垄齿。待砻墩的黄泥阴干至恰当的程度时就可开始钉齿,这也是技术活,全凭经验。钉齿时,砻齿竹节一端向上,露出砻墩面的高度要一致,排成一排,由砻墩中心呈放射性斜向外沿,下墩沿顺时针方向外斜,上墩沿逆时针方向外斜,每排齿之间留有等距缝槽,直至整墩钉满。安装时,下墩有齿面朝上,上墩有齿面朝下,套入磨心即成。
  由于土砻并非每家必备之物,一般是十多户共用,其使用年限可达10年以上,因此制土砻属冷门行业,从业者很少,高级师匠更是凤毛麟角,土砻的制作方法更无人著书立说,仅仅是靠民间祖传。田地村最有名的土砻传人是黄开艮,其制砻技术在古田、屏南、宁德、闽侯、闽清都享有盛名。直至20世纪60年代小型碾米机进入农家后,制砻工匠才歇业。
  染布清光绪年间,田地村就有人掌握了染布技术,开有一家规模很大的染坊(遗址在田地桥附近)。染布的原料是一种叫“大青叶”的半木本植物。制料时,采集大青叶的叶片和嫩茎,铡碎,投放一人多高的大木楻中加水沤制,同时加入少量祖传秘料,经若干时日沤酿,大木楻中的水即成墨蓝色液汁。染布时,将过滤了的墨蓝色液汁倒入大锅,水烧开时再放入布料蒸煮。待布坯吸足液汁呈暗蓝色时,起锅捞出布料,再用流动清水反复漂洗,然后晒干即成。在化学染料未问世之前,这种染布方法是民间独特的一种染布工艺。因大东地区独此一家,故生意极为兴隆,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歇业。该工艺的著名传人叫黄开育。
  七、教育早起步
  田地村自开基至民国初,教育形式均为宗族办学。村里六大房公产中都有抽学租,利用学租请先生在书斋教本族学童读书。民国后期,村里利用黄氏大厝办了一所新制小学,自聘教师,教学属启蒙和普及性质。1950年,由县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小学,校址移至村东的晒谷楼。由于只办到四年级,因此学生念了四年级还要转到鹤塘或西洋的高级小学续读。1957年,田地初级小学升格为高级小学,不但方便了本村学童念书,而且还能够接纳佳垅、岱源、樟厅、前圪、小溪、路下等邻村和卓洋乡廖厝村的学生。此后,田地一直成为鹤塘下半乡的教育中心。
  八、文化富特色
  田地村有着很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歌、民谣、谚语、盘诗、谜语、歇后语、民间传说等,均出自村民编创,不断提炼,代代相传。
  童谣
  《砻谷歌》
   砻砻谷
  谷砻砻
  糠喂猪
  米饲人
  秕谷喂鸭母
  鸭母生蛋还主人
  谚语
  ——云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没到惊蛰先响雷,七十二天云不开。
  ——五月风台母,月月来一遭。
  ——冬至在月头,寒死年盲头。
  ——冬至在月中,有雪又有霜。
  ——冬至在月尾,放下犁耙去烤火。
  ——修桥铺路,胜过做墓。
  盘诗(对歌)
  盘:可字三点字是河,曹操割须无奈何。
  孔明草船巧借箭,周瑜三气命不保。
  答:猴耳向东字是陈,马谡大意失街亭。
  孙权嫁妹两头空,张飞断桥发雷霆。
  玄帝宫的传说很久以前,田地村西霍口溪有一个形状似瓮的深水潭,人称“田地瓮”。潭上面有一木桥,是行人过往两岸的唯一通道。潭中有一只鳖精会吃人,它很狡猾,把身上的粘液涂在桥上,常使行人滑倒掉入潭中被吃身亡。村民害怕极了。就在霍口溪上游的灵龟村,有一个小庙里供奉着一尊木雕的玄天大帝,法力无边。有一年农历三月初三发大水,玄天大帝显灵,借大水从灵龟顺流而下来到田地瓮斩杀鱼精,为民除害。田地村民感玄天大帝之威灵,在田地瓮建了一座宫庙,将玄天大帝神象供奉宫中,取宫名曰“玄帝亭”(“亭”同“灵”谐音),四时祭祀。灵龟村的人得知神像流失后被田地村人供奉在玄帝亭,就趁夜想把神像偷偷抬回去。不料,刚把神像抬出宫门,抬像人就肚子大痛,无法行走,只好把神像又放回宫内。而一放回神象,抬像人肚子就不痛了。屡试屡验,抬像人知道这是玄帝显灵,不敢再搬动神像。后来,灵龟村人备了祭品、香烛来玄帝亭祷告,祈求玄帝回灵龟坐镇。玄帝感两村百姓诚虔,于是托梦两村,上午在田地坐镇,下午到灵龟坐镇。从此,凡到田地玄帝亭求签、许愿、敬神、求神、谢神都是在上午。为纪念玄帝斩妖除害,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田地村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摘艾叶,混合粳米做成艾粿,送到玄帝亭供奉,以祈平安,并携艾粿走家串户,馈赠亲友,这个习俗承传至今。
  田地人还喜爱戏剧,看戏是过去村民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每逢神诞、年节,村里必请戏班来田地演出,戏酬由戏首组织族人挨家挨户募捐。平时,一些村民还喜欢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并且,本村还有一固定的吹班,配有唢呐、弦乐和打击乐器,专为村民举办迎婚送殡仪式和置办喜庆酒宴提供服务。
  九、习俗多花样
  田地村的民间习俗基本上跟古田其他地方一样,如“做夏”、“抓周”等,只有个别习俗略有不同。
  做夏
  立夏之日的早晨,全村人都要吃沾了酒糟的米粿(称“夏粿”)和用酒糟煮的猪肉或其他带糟茶肴。这个习俗源自一个传说。民间相传:女儿国的女人想生育,就会等到立夏这天日出时站在山顶上晒太阳,吸收男人的血气。如果男人吃了酒糟,被吸去的只是糟气而不是血气。所以,立夏之日男人都要吃糟粿、糟肉、糟菜等。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男女老少都吃糟类食物的习惯了。另外,村民也感到吃了糟肉确实血气好、有力气,再者农忙也是从立夏开始,所以不管信不信神话故事的人都喜欢吃糟类食物。
  抓周
  婴儿周岁之日,家人要为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把文房四宝、金银器、元宝、食物、书本、算盘、戥秤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任由婴儿抓取,以此来预测孩子将来的爱好、志愿、职业和前途。
  牛节
  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生日,这一天黎明之前,西天佛祖会撒糍(一种用糯米杵成糍粑状,搓成鱼丸大小,粘在柚树叶上的供佛敬神祭品)给牛吃。糍化成露水洒在草上,牛吃了无病且长膘快,否则,牛眼会整年长眼屎。因此,养牛户在这一天一定都会在黎明之时提灯赶牛上山吃露草。
  祈雨
  每逢久旱无雨,民间常集众祈雨,祈雨处必须是有瀑布龙井的地方。祈雨前三日,全村人必须吃素。祈雨仪式很热闹,众人步行至祈雨点,然后由道士做法,将一个用绳子绑住的蜡封锡瓶沉入龙井或龙潭水中,向龙王乞赐时雨,经过一番祈求后提起锡瓶。回村路上,众人沿途呼叫,且不能撑伞戴斗笠或草帽。祈雨后如巧遇时雨,还要举行谢龙神仪式。
  护产田地村民都信仰陈靖姑。孕妇临产之际,家人都会请道士来家中做法事,祈求陈大奶(陈靖姑)派虎、马二将守护,置虎、马将军塑像或画象于产室内设的香位之上。
  田地村人对建筑特别讲究,小到砌灶,大到建房、建桥,都有很多规矩。如砌灶,先是选择吉日吉时,动工时,在灶膛内要安放一个装有铜钱、五谷、铁钉等物的瓷瓶;完工后,按所择的吉时在新灶升火并爆米花,叫“进火”,以示大吉大发。建房程序就更烦琐了,必先请阴阳先生用罗盘选址定向,接下来的动土、砌墙基、筑土墙、下门坪、上房梁、起灶、入宅等每一道工序都得请星士择日子时辰,其中尤以上梁、入宅最为隆重。上梁时,主绳木匠不停地高喝吉语,每唱一句,在场的帮工和观众就大声回应:“好啊!”新屋落成后,要举行入宅仪式,房主择吉时率全家人从原居旧厝出发,并用前日预埋在灶中的火种点燃火把,挑带厨具、农具、禽畜、祖先香位和神主牌位等,执火把沿途燃放鞭炮,进入新厝,用火把点燃新灶升火……至于建桥,那就更隆重了。单说“走桥”仪式——桥梁竣工后,村里要在桥头设祭,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乡贤或官员第一个走过桥,众人随后依次走过,完后,摆庆功宴,酬谢建桥工匠和民工。
  除此之外,田地村还有“布田顿”、“赶谷埕”、“卷埕盲”(“盲”即古田方言“晚饭”)、“做福”、“分龙”等好多名堂,不一一列举。
  十、山川出美味
  田地村的风味小吃很多,主要有米烧兔肉、芋头面、泥鳅煲粉干等。逢年过节或有贵客到访,主人少不了要做米烧兔肉这道菜。芋头面是以煮熟的芋子跟地瓜粉搅混成团,用“蕃薯切”推切成圆条状。由于用料和做法都比较简单,所以是人们想吃就做的一道家常菜。泥鳅煲粉干是将泥锹和粉干一起用砂锅(或铁锅)文火慢煮,这也是家常菜。
  另外,田地村的水产资源好,古田境内第二大河流——霍口溪(亦称“田地溪”,系敖江上游)傍村而过。这条溪潭深滩急,生长着一些珍稀鱼类,其中尤以光鱼、溪鳗、石答这三种为鱼中珍品。
  如今,田地人正在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知识出处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闽东历史文化名村》

在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乡村成为保存和承传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闽东村落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2008年10月福安溪潭镇廉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被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99年5月,廉村被评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12月,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溪柄镇楼下村,福鼎管阳镇西昆村,屏南甘棠乡漈下村、棠口乡漈头村,周宁浦源镇浦源村,霞浦溪南镇半月里村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于精
责任者
胡建平
责任者
林福顶
责任者